福生於無為,“無為”就是清淨虛無、少欲知足、順應自然、不強求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隨著條件、環境的成熟,把一件事自然地促成,而不是在條件、環境都不具備的時候,非得要怎麼樣,這就叫攀緣了。如果一個人能經常做到隨緣、不強求、順應自然,他的心就是清淨的。所以“無為”,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無所作為,而是什麼事都認認真真地做,很負責任地把它做得很圓滿,但是心上不染著。我們心裡沒有染著,沒有我想怎麼樣,這個過程就是放下我執的過程。我們不要經常這樣想,“我想怎麼樣,我必須怎麼樣,我非得怎麼樣”,這些想法都是有為,就不是無為了。只有做到隨緣,心不染著,才能夠看到社會大眾的需要,看到社會環境的需要。
有一句話叫“隨緣妙用”。隨著你現在的條件、環境,你的職責、本分,能夠把你的事情做好,盡心盡力。不要想著我怎麼樣,有“我”也是一種私心的表現。所以,我們明白了無為才能夠做到無所不為。無為是體,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為。
為什麼說“福生於無為”呢?無為的狀態,其實是人自性中本有的狀態。當人回歸到自性本有的清淨狀態的時候,那個自性裡的福德、智慧是圓滿具足的。所以,如果你能夠回歸到無為的狀態,找到自己的自性,那麼,福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中國人有一句話:“非是閒人閒不住,能閒非是等閒人。”是說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福德智慧的話,你想讓他靜下心來修學,他也呆不住,還想著要去忙碌那些世俗的事情。能夠真正閒下心來一心修學的人,這個人不是等閒之輩,他具備了一定的福德、一定的智慧。這兩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能夠認真閒下來修學的人,不是等閒之輩,我們不能夠小看他。如果我們有了機會、有了環境,能夠認真地靜下心來修學,也要珍惜這一個環境,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要總是想著去攀緣。世間的人都是在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追求的無非是財色名利等等。這些東西,給你帶來的是一時的虛榮,但是不能夠帶來靈性的提升,不能帶來精神境界的升華。
我們看到《論語》上,孔老夫子的弟子顏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我們和顏回相比,又有錢,又有位子,又有車子,又有好的房子,但是很多人卻是身心不安、壓力重重、煩惱不斷呢?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都攀著在這些財色名利之上。如果我們把財看得很重要,這個財就是一個缰繩,把我們捆了一道。所以現在有些有錢的人,並不比沒錢的人活得更加輕松自在、活得更加幸福。因為自己有了錢,就怕失去,擁有的越多,一旦失去,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很差,所以很多人甚至走上了自殺的道路。我們從這裡就知道了,顏回之所以能夠身心清淨、安住在當下,就是因為他把這些財色名利,古人稱之為“身外之物”的東西,都已經看淡了,都已經放下了,所以他享的是清福。清福,一般人很難體會得到,即使清福現前,也很難去享受、很難去把握。這就是告訴我們,有福的人,實際上是一種身心康泰、寧靜不操心、沒有壓力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摘自《成為卓越領導:<韓詩外傳>裡的領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