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宗法師:珍惜緣,打開心接受這堂課,你會受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迷悟有殊 聖與凡夫

  珍惜緣,打開心,接受這堂課,你會受益,坐在這裡也會很快樂;不珍惜,不接受,坐在這裡不但不會受益,還很痛苦。要如何度過這兩個小時?痛苦還是快樂?取決於在座的各位。我第一次來鄭州,這個城市非常漂亮,尤其是咱們心泉書院,像世外桃源一樣,是一片人間淨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有機會我還會再來。河南是一個佛教文化荟萃的地方,中國佛教起源於此,中國文化也匯集於此。我們活在世上,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我過得快樂嗎?幸福嗎?我所追求的,是升官發財呢?腰纏萬貫呢?還是奉獻社會,利益眾生?你認為什麼樣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呢?你要怎樣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呢?人生真正的意義在哪裡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大家把自己心中的疑惑都過濾一下,看看哪些是我們已經知道答案的,哪些仍是一團迷惑?

  請仔細想一想,你對人生感悟了多少呢?認識了多少呢?理解了多少呢?我們在以什麼樣的心來解讀這個世界呢?是分別心呢?妄想心呢?還是計較心?得失心?三個人走路,他對另一個人好,對你不好,就開始煩惱了,這就是計較心;一樣東西,別人得到了,你沒得到,就難過了,這就是得失心。人生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此,你若少些計較,若不跟人比較,哪還有那麼多痛苦呢?一個人唯有當他遠離比較與計較時,他才有可能做獨立的自己,做獨立的自己,就有可能創造出奇跡。然而很多人往往在妄想、計較與得失中迷失掉自己。聖人與凡夫的區別其實很簡單:迷,我們就是凡夫;悟,我們就是聖人。

  為什麼我們會迷呢?大家知道嗎?如果不知道,那就學會參禅。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把每一個問題問到底,不找出答案不罷休,這就是參禅。對佛弟子來講,參禅是了脫生死,對在座的各位來說,參禅是破迷得悟。我們可以常常問自己的內心,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放不下?為什麼會計較?為什麼會和人發生矛盾?等等。佛法的思想被大家公認為是一門智慧之學,就是因為它在教人們如何去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去解讀我們的人生。所有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煩惱、愚癡、妄想,都是一種虛妄的現象,我們要透過它們來看清事物的本質。

  什麼是迷?迷就是把錯誤的東西當成是正確的東西。當我們迷惘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要振作,不要迷惘,不要消沉下去。提醒自己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看清決定我們生命的到底是什麼力量。身體之外的東西——金錢、名譽、地位,你能永遠擁有嗎?如果不能擁有,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去追求?我們要用活在最後一天的心態來處世,告訴自己,每天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要盡自己所能走好這一天。就像做企業的人,在你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你要想到,如果有一天企業倒閉了,你怎麼去挽救它?這是你防止企業倒閉的唯一途徑。同樣的,在做一筆投資時,你應該想到,收益越大,風險就越大,當你再為高收益沾沾自喜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去思考一旦風險來臨怎麼辦?要怎麼樣來承擔風險。

  “莊周夢蝶”的典故,大家聽說過吧?到底是我睡著了夢見蝴蝶,還是蝴蝶睡著了夢見我,周莊自己也不知道。人生也如此,到底誰是真實,誰是夢境?值得思考。我們每天這樣活著可能就是個夢,哪天死掉了,可能才是醒來。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有時候遇到什麼坎過不去,悲痛欲絕,可是過段時間回過頭去看時,發覺也不過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像有的年輕人,高中沒考上大學,難過極了,覺得人生已經沒有希望了,可是過幾年以後,發現大學生生就業那麼難,失業率那麼高,一個大學生的工資還不如一個中學生,那時你在來看這件事時,還會有那麼難過嗎?

  有的人被人騙了財產,淪落街頭當流浪漢,很多年以後,有機會翻身起來,卻不會再為財富的多少、名望的高低糾結了,不會再恨那個欺騙他的人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把世間一切都看淡了,他堪破了人生,站在了人生的制高點來俯視這個世界,他悟到了,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值得再為之糾結。當他回首往事時,只是像在聽別人講故事一樣坦然安靜。我們常人之所以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從迷惑中解脫出來。

  要從人生的迷惑中解脫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參禅。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你在公司很看好一位員工,想培養他,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去做,可是他就是不聽你的,就是要跟你頂嘴,你從這邊按他從那邊冒,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們的人生境界不同,你們不在一個頻道上,你走不進他的心裡,他也聽不進你的意見。只有想明白這個原因,你才能解開這個迷,消除彼此內心之間的隔閡。

  我們寺院有一尊萬手觀音海,觀音有一萬只手,每一只手的造型都不一樣,每一只手裡拿著的東西也不一樣,這是在給我們表什麼法呢?就是說,我們面對不同的眾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度化。這在佛教裡叫應機說法,《觀音菩薩普門品》裡講:“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作為一個老板,你有沒有以“應機說法”的方式跟你的員工交流?跟管理就用管理的方式,跟操作工就用操作工的方式,跟年輕人就用年輕人的方式,跟老太婆就用老太婆的方式,對方接受得了什麼方式,就用什麼方式,這樣你就能跟他們做最好的溝通。你若是能做到這些,你就是一個好成功的老板了。

  參禅需要我們有一顆平靜安詳的心,要把每一念都安在當下,這是參禅悟道的一個基本要求。禅的意思是靜慮,就是安靜地思考某個問題,注意啊,不是靜下來東想西想,東想西想你永遠靜不下來。而是針對某個問題,不斷去尋找解決它的答案。參禅講究戒定慧,戒是持戒,這是幫助我們排除外境的干擾,排除了外境的干擾,我們才能產生定;定就是止住自己的心,能夠制心一處,制心一處去參悟問題,這樣才能生出慧;慧就是智慧,戰勝煩惱,獲得幸福人生的智慧。

  《金剛經》裡面問:“雲何降伏其心?”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若不降伏你的心,你的心就會沾滿塵埃,被世間的名聞利養所迷惑,當你被迷惑時,你的人生就會被局限在某個狹小的局域裡,你做什麼都不能獲得成功。你追求金錢,你就會變成金錢的奴隸,你追求權力,你就會變成權力的奴隸,你追求什麼,就會被什麼東西給奴役。你不能超越它,你就會被這些東西驅趕著走,一個人若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你就是世間聲色的奴隸。你們要記著這一點,是人在掌握這些東西,而不是這些東西在掌握人,人是因為需要這些東西,才去追求它們,不需要了,也就沒有追求的意義。

  我們要如何把這個道理放到我們的生活中。怎麼樣才能做到不被金錢名利驅趕著走?怎麼樣去駕馭這些東西?這要看你是以怎樣的發心來做這些事,你如果只考慮自己的享樂,想要被人捧在高位,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那麼你最終就會做什麼被什麼所奴役。只有當你是為了利益別人,為了服務社會而去做這些事時,你才會獲得較大的成功。當你在考慮自己私欲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真正用於維持生計的東西有多少?你實際消耗的東西有多少?你想要的東西又有多少?在你追求的眾多的事物中,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根本沒必要的?人的生活不需要太復雜,能維持一日三餐就足夠了。你那些過分奢侈的追求,完全可以拿來做一些對社會有用的事情,比如慈善、公益。

  吃得多一定是好事情嗎?我看未必,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我們身體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不多,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的欲望強加進去的,看到什麼東西好吃就想多吃點,看到什麼東西好玩再貴也要去玩,到最後,身體扛不住了。發胖、高血壓,糖尿病,各種各樣的疾病困擾著我們,給我們的人生、家人、社會帶來巨大的痛苦和壓力。這就是物欲導致的身心的摧殘。人往往就是在這些物欲的追求上迷失了自己,你一旦迷失了,就會不斷的抱怨,責怪別人勢利,責怪社會不公,這種心理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只會讓你的人生越發消沉。

  色受想行識 五蘊皆空

  身外的東西,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瞬息萬變的,是幻滅無常的,我們必須要放下它們,來發現自己的內心。人的身體叫做五蘊,《心經》雲:“五蘊皆空。”接下來我們講,什麼是五蘊?什麼是空?五蘊是指組合成我們身體的五個部分,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物質,它有兩層含義:一是變化,一是障礙。怎麼理解呢?就像我們看一棟房子,一個月後是這個樣子,一年後是這個樣子,十年後也是這個樣子,看上去好像是沒有什麼變化,但實際上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只是物質世界障礙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不見它變化的規律。色法有障礙義,就是一個物體占用了一個空間,它就障礙了別的物體再進入這個空間。《心經》裡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所告訴我們的是:色法的當下就是空性,並不是要把這個東西移開才是空。色法的東西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它永遠是在變化幻滅的。

  所有事物都是性空的。我們賴以生存的,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所有想得到的東西,都是性空的。注意啊,是性空,而非物質上空無一物。物質的東西都是色法,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它變化幻滅的規律,就會被它所障礙,我們就無法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人生。花開花落,陰晴圓缺,四季更替,生老病死,一切如夢幻泡影,無一不在瞬息萬變。

  美國佛教徒企業家邁克爾·羅奇格西寫過一本書,叫做《當和尚遇上鑽石》。它所講述的是把佛教的空性思想和商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用佛教的思想去經商,最後成為一個鑽石大王。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破立的過程,就是破除舊有的東西,建立新的東西,先破後立,不破不立。《金剛經》裡面講:“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非如來是名如來。”我們可以把這個思想放在世間的一切事物中去。就像我們要建一座書院,並不是只意味著蓋房子和買書,栽花種草也是建書院,兩者看似毫無關系,但是你如果想把書院建成一個花木成群、環境優美的地方,那這個書院的檔次馬上就上去了。同樣是書院,你可以把它建成像藏書室那麼簡單,也可以把它建成花園,這就是境界不同,做出來的事業也不同。

  空性的思想告訴我們,我們的色身不可能永遠不變,你現在年輕氣盛,英俊健朗,這只能說明你目前處在一期生命最好的狀態,不能說明你的生命就是這個樣子,因為人生是變化無常的。再過三十年,我們都頭發花白、牙齒掉光了,那時你再去照照鏡子,可能自己都會被嚇一跳。我們無法阻止生命的衰老,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年輕的時候,過好年輕時候的每一天,年老的時候,過好年老時候的每一天。不要年輕時候想著老了以後的事,老了以後又懷念年輕時候的事。

  佛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特別是禅宗,它同時凝聚了儒家、道家的精髓。禅有很多種,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無上禅。一個人心無旁骛,專心致志地在做一件事情時,這種狀態就叫凡夫禅。那些佛教以外的信徒,在虔誠地祭拜自己敬奉的神靈,這種情況就叫外道禅。小乘禅是上座部佛教的一種禅修方法,它就像一葉扁舟度人到彼岸,一次只能度一個人。而如果是一艘大船,一次能把一切眾生度到彼岸去,這就是大乘禅。

  這樣說了以後,大家就很明白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禅修。因為離苦得樂是每個人的追求,獲得智慧的人生也是每個人的追求。我們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禅。田徑運動員在賽跑的時候,需要拋開所有雜念,心中只有一個目標,並凝聚全身心的力量往那個終點沖刺過去,這種境界也是禅。一個人如果總是把精力分散到各個方面,他很難把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就容易出問題。人之所以失敗,一是因為對所做的事情不熟悉,二是對自己不熟悉,三是沒有做好人生規劃,四是被貪欲所迷惑。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樣東西是自己最擅長的,只要堅持做下去就會成功,可是現在的人啊,都太浮躁了,什麼事情都想做,又沒有耐心做到底。我有個廈門的朋友,他做海產品在福建是數一數二的,企業做得非常大,可是後來投資別的行業,做一個死一個,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適合做什麼。

  禅修實際上就是聚焦我們自己的心,心聚焦了,我們就能做出最好的自己。就像教育小孩,小孩做錯事我們要做的不是打他罵他,而是鼓勵他改過自新,打他罵他只會讓他產生負面情緒,心裡一片混亂,做什麼事都做不好。鼓勵他可以讓他產生信心,人有了信心以後心就能聚焦得起來,做什麼事都會成功。企業最重要的競爭,不是做了哪個行業,不是你有多少人才,而是企業家有多高的思想境界。掌舵者以怎樣一顆心就能吸引怎樣一些人,有怎樣一些人就能成就怎樣的事業。掌舵者如果沒有足夠高的境界,即便現在做得如魚得水,哪天遇到個坎兒,他就一蹶不振了。一個人若連自己的內心都不能掌控的話,他不可能掌控得了一個偉大的事業。所以企業家要磨練一顆堅定不移的心,不為外界所干擾。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禅修。因為離苦得樂是每個人的追求,獲得智慧的人生也是每個人的追求。

  我們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一個企業老板,不管下面有多少員工,開車的時候就是個司機,要保證車內所有人的安全。你是人大代表,聽課的時候就是個學員,要有對老師的恭敬。你是國家領導人,天天上報紙頭條,受萬人擁戴,回到家中,你就是你爸媽的孩子,是你老婆的丈夫,是你孩子的父親,你要愛護家人。有一則故事,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有一天晚上回家,他丈夫問她是誰,她傲慢地說我是女王,她丈夫沒有開門給她,她說出自己的名字,她丈夫依舊沒開門給她,最後她說“我是你的妻子”,她丈夫才開門給她。這就是說人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該放下的光環要放下。

  無上禅,講的是無上清涼,跟無上清涼講同一種意思的詞語還有很多:真如、如來、無為、真谛、涅槃和實相等。它們共同描寫的狀態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如就是:真實如此地存在;如來就是:如如不動,若來若去。無為:《道德經》裡面講的”無為而為“即是道的最高境界。真谛:事物的本質本來如此。涅槃:擺脫生死輪回,進入永恆不變的寂滅狀態,禅宗講的無上禅就是要證到這種境界。禅修就是要我們修一顆清靜的菩提心,心靜了,就會產生美,心中有美,就能做出美的事情來。杭州有個攝影師,前段時間跑到我們寺院來,叫我配合他拍幾張禅主題的照片,在此之前無數個攝影師找過我,我也配合了他們,他們拍出來都不怎麼樣,而這位杭州的攝影師,拍了那組照片拿去奧地利參加全球攝影大賽,獲得了金獎。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心境不一樣的觀察者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樣的。人生處處是風景,就看你有沒有發現的眼睛。

  我們經營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的,你不站在道的層面,不可能做到最佳狀態。台灣有個企業家,叫王永慶,他只是小學文化,年輕時候到塑膠廠打工,喜歡鑽研塑膠方面的知識。後來做企業,也自己建實驗室搞科研,並且做出很多讓世人驚歎的成就,他對塑膠的研究之深入,連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家都望塵莫及。他之所以在塑膠行業能做到全球第一,賴於他那種刻苦鑽研的精神。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要想你的企業在行業內做出理想的成績,你一定要學會鑽研,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一味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你會迷失掉自己。

  我們不要認為自己不行,也不要認為自己做不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不在能力范圍內的,能做的我們就做,不能做的就放下;在我們能力范圍內的,要盡全力把它做好。我們要學的不是別人的方法,而是方法背後的那些東西,就是精神內涵。比方說他以怎樣的眼光解讀世界?以怎樣的胸懷包容別人的缺點?以怎樣的格局規劃自己的人生?這些東西歸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福德。

  人生就像一個天枰,只有當兩邊一樣重的時候才會平衡,一個人不管站在多高的位置,都要保持他人生天枰的平衡。天枰的兩邊,一邊是成就,一邊是福德。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如果人們很富有,卻不注意修身養性,反而驕奢YIN逸,這個國家就快到頭了,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大多跟國家天枰不平衡有關。一邊是荒YIN無度,一邊是餓殍滿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貧富差距,如此不堪回首的亂象?一個存在幾百年的王朝為什麼會覆滅?這跟統治者的福德有很大關系。我們說天數已定,實際上天數也是人定的,人懂得培福,就不會福德缺失,沒有福德的缺失,就不會有命運的窮途末路。

  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有這種說法?祖上積了福德,所以這家人一生走運,富起來了。可是他的子孫在一種優越的環境下成長,嬌生慣養,導致長大後鋪張浪費,德行喪失,這一切都是在消他們的福報,福報消完了,家族就落沒了。反而是有些窮苦人家出來的孩子,讀書刻苦,做事認真,為人謙恭有禮,做什麼別人都喜歡,創業也有人喜歡跟他合伙,最後漸漸的就富起來了。我們常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這個意思。

  人生就是這麼回事,起起落落,一切都在永無止境地變化之中,滿招損,謙受益,你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才能保持人生天枰的平衡,才不會在一點點榮譽面前得意忘形、迷失了自己。我在閩南佛學院有個老師,我們幾個弟子回去看望他,給他頂禮時,他都回禮給我們,那種修行人的謙和氣度一下就展現出來了,讓人一看就能感覺出是個有大前程的人。後來他去中國佛學院任了副院長。如果你站在一個高位上,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可一世,接下來你的麻煩就來了,你的人生將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順。因為你的傲慢無禮得罪了很多人,折損了你的福報,在無意中就為將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所以人啊,要有一顆坦然之心,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處在高位的時候要修謙卑,處在低谷的時候要修忍辱。在你被各種事情困擾的時候,就要忍住你的心性,心性的平靜是一股能幫助你擺脫低谷的無形的力量。老子說:“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焉!”人有各種各樣的疾病、欲望,是因為有我們的身體,如果沒有身體,一切病痛折磨就都不存在了。這不是說要我們自殺,而是說,不要太執著於這個肉身,人不是天生就會生病,也不是天生就有無法滿足的欲望,所有的疾病和欲望都是後天形成的,都是因為我們不斷去追求物欲的東西,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滿足我們肉體的需要。身體不是越滿足越健康,而是越滿足越不健康,吃得多就撐出病來了,吃得雜就不舒服了。所以人不要試圖去滿足你的欲望,欲望是滿足不了的,應該學著戰勝欲望,過簡單的生活。

  水越深,承載的船就越大,水越淺,承載的船越小,我們要能夠承載一艘大船,就要不斷去提升我們的境界,要不斷地觀照自己的內心,發掘生命內在中的每一種可能。最成功的人生不是活得像比爾蓋茨和李嘉誠,而是活出最好的自己,要活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心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我每一次洗完澡都會對著鏡子看自己,看過去的自己,看未來的自己,看當下的自己,當我看見嬰兒的時候,我就看到了過去的自己;當我看到死人的時候,我就看到了未來的自己。我們的身體其實只是個移動的廁所而已,外表再光鮮也文飾不了內髒的污濁,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地去整容、穿名牌、用奢侈品,為的也只不過是外面的這層皮而已。為了一層皮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值得嗎?你現在皮膚再好,終有一天也會長滿皺紋,這個肉體再年輕,終有一天也會死去。色法的生住異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我們的人生境界,活出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世人都希望長壽,卻無人去想長壽的意義何在。如果每天無所事事,庸庸碌碌過一輩子,這樣的人生,多活幾年和少活幾年又有什麼區別呢?你與其每天想著要長壽,倒不如找件感興趣的事去做,擔心死亡的人,往往比誰都死得更早,不擔心的人,反而能夠坦然面對死亡,往往比誰都更長壽。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在我們的觀念裡,就認為人死如燈滅。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人死了真的就一了百了了嗎?不是的,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轉世輪回的過程,這一世結束了還有下一世。這一生所做的一切造作,佛教裡叫做業力,這一世的業力會影響到下一世。當你明白這個道理時,你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這一生,你還會在為那些物質上的貪欲勞苦奔波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應該去了解,不去了解,就是對我們的生命不負責任。人的這個肉體,就像衣服一樣,這一世穿這樣的衣服,下一世穿那樣的衣服,身體每天在變,每一天的身體也都是一件衣服。誰都不會說衣服是一個人最核心的東西,同樣的,肉體也不是我們最核心的地方,我們生命最核心的東西是靈魂。怎樣去提高我們的靈魂,這個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人生就是這麼回事,起起落落,一切都在永無止境地變化之中,而禅修可以讓我們聚焦自己的心,使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會迷失掉自己。

  第二個:受。受有喜受,苦受和攝受。喜受就是快樂、開心,沉浸在裡面讓人很舒服。在我們的生命中,喜受的時間很少,因為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感覺時間飛一般地流逝,做不喜歡的事情時,總是覺得度日如年。苦受就是痛苦,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些東西使得我們的人生充滿痛苦。不喜歡的人天天來吵你,想要的東西總是得不到,內心躁動不安,這些都是造成我們痛苦的根源。人生大部分的時光是屬於攝受,即不苦不樂,就像你們在這裡無聊地坐著,無所事事。人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它們形成了我們不同的情緒。

  第三個:想。想,就是想象,是我們的心裡活動和思維。大家想想,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你心神不寧,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你的內心分別妄想多如牛毛?佛教裡有一種智慧,叫抉擇,這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一個人做什麼樣的抉擇,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人生的高度,跟你站在怎樣的高度去做抉擇是聯系在一起的。你是選擇擁有的更多?還是選擇更富有?是選擇按照六根的欲望去做各種事情?還是選擇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到我們的一期生命?站在生命的終點來看我們生命過程的時候,你就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求的,哪些事情我們完全可以放下?你思考的角度不同,選擇的內容就不同,內容不同,做事的驅動力就不一樣,這就是智慧。一個企業家有更高的智慧才能做出更好的事業。

  第四個:行。我們的思維決定著我們的行為。行也是一個永遠在變化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在變化。中國很多企業為什麼壽命不長?原因是很多企業家總是愛恪守一套成功的模式,愛復制別人的管理模式,不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更新自己的管理模式,說白一點就是缺乏創新思維。我們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遇到不同的問題,環境在變,我們應對環境的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恪守成規只會讓你的企業越走越衰弱。

  第五個:識。人的六根對應著六塵,根對塵產生識。眼睛看到顏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觸到事物,意識思考道理。身體之外的東西是無常的,身體之內的東西也是無常的,我們對身體之外的事物的執著叫做法執,對身體之內的東西的執著叫做我執,這是阻礙我們認識宇宙真理的兩個東西。只有當我們破掉法執和我執,才能站在宇宙的制高點,以最究竟的境界來看待我們的人生和世間萬物。只有當我們放下世間一切塵勞妄想,我們才看得清自己。

 

上一篇:淨空法師:怎麼樣學智慧?
下一篇:有緣才會造因,造因才會有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