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淺論-04 藥師法門的殊勝 (2)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除病安樂願」
人的可貴就在於有人身,可以好好修行。
人的可歎也在於有人身,百穢集聚,苦不堪言,道心難持。身心安樂是求道的極大助緣,所以修行的第一樁事就是保持健康,才能圓滿一切事業。如何維持健康?就是──「明白因果」:
喜歡運動,則身強體健;熬夜作樂,則髒腑俱損。
飲食清澹,身體負擔少;魚肉葷膩,消化大不易。
最好是「學佛」。
行住坐臥皆有節制,身體自然健康。
安住當下少欲少求,心情自在爽朗。
此即藥師大願的真實慈悲!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轉女成男願」
經上常聞「轉女成男」,若干大眾據以攻擊「佛祖重男輕女」、「佛祖是大男人主義者」……。佛不執相,豈有男女分別心,有轉女成男的說法,確實是根據世間因緣的狀況來說的。
女性會有月事、懷孕等的生理狀況,加上心思較為細膩,相對易有對立、分別的心理煩惱。由是觀之,女性在修行路上確實比男性辛苦許多,這也是「轉女成男」的主要原因。
不容否認有些女性不以月事、懷孕為苦,心性正大開朗,此為「女中丈夫」,雖為女身,實則真丈夫!反之,有些男性縱情聲色,心多奸宄,雖得男身又有何用。
又如地藏王菩薩前身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法華經》記龍女八歲成佛,可知男女之別或有遇緣的差異,卻非成就的必然分野。
明白佛心就不會拘執男女之相,而能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真心求上增進。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回邪歸正願」
魔與外道,迷惑人心,毀壞正法,令人痛惋。
佛是真慈悲,慈悲沒有敵人。以佛眼觀,魔與外道佛性不減,引入正見,回邪歸正,多一佛弟子,少一魔徒孫,這是真正的圓滿。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馀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免難消災願」
信佛、學佛真能免除牢獄之災?
能,信佛、學佛必然深信因果。
未造業知畏因,必然斷一切惡,豈會輕蹈法網?已造業知受果,甘受諸報並造諸善,雖處悲愁煎逼,亦能坦然甘願。有些大眾造下惡業,以為只要相信特定宗教、門派就能免罪少罰,這是不當的僥倖心態,也錯解了信仰的真義,可謂愚頑至極,令人悲歎。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飲食飽足願」
「先顧腹肚,才顧佛祖」這句話說得實際。多數人在衣食中打轉,忽悠過了一生,白白浪費人身修行的寶貴機會。藥師佛慈悲,為眾生發下飲食飽足願,協助眾生生活無虞,利益學佛修行。
食衣住行,為維持生活的基本。生活顧不好,求道修行將是更為艱險的長路;生活不匮乏,就有更多的心力精進提升,可知生活是修行得力與否的關鍵之一。
兼顧生活與修行是最佳的平衡點: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往往也看不到佛在哪裡?自己在哪裡?一味追求佳餚美食,慢慢增長貪心,日久必然一身染污,恐將造下甚深罪業。
「甘心嚼菜根,知足就是福」-不讓飢寒成為修行的障礙,不讓貪欲蒙蔽本性的清淨,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其中便有無窮智慧。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蝱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妙衣莊嚴願」
修行路上有著許多風景,不能確定會遇上多少障礙,可以確定的是生活會愈來愈好。為什麽修行能讓生活變好?因為修福修慧得來的。
藥師佛發願滿足眾生衣食無缺、妙衣莊嚴、育樂具足,並非憑空虛言,而是教化眾生「種福得福,修慧得慧」,堅持修行必然有所受用,真正受用了就能堅定信心持續精進。
如何引領眾生修行?就是修出成果給眾生看。你修得神清氣爽,你修得無煩無惱,你修得自在愉快,誰看了都會願意跟的!
藥師佛告訴我們:好好修,一切皆令滿足。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等到真的有了成果,不只成就了自己,同時也成了別人學習的模范,這也是一種「自化化他」。
修行者應當曉得福是修來的,也該明白福會隨貪去,所以絕不會貪愛福報。受用福報的同時,他的希望是能與眾生分享,能給眾生作一個實例。
身在福中不貪福,知福惜福再造福--此即藥師佛滿眾生願的真義。
藥師法門的殊勝可由十二大願深刻體現,十二大願的內蘊就是:身心如意。衣食無缺。回邪歸正。深信因果。持戒修行。利眾成佛。
只要老實修行,認真度眾,就能與藥師佛相應,得到不可思議的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