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不花錢的布施,功德一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

  一提到錢字,很多人都敏感,花錢心疼。

  很多人尚未達到財務自由,

  大的或者長久的財布施似乎有點困難。

  那麼,有沒有讓大家不心疼、不費心的布施呢?

  當然有!

  《雜寶藏經》中佛勸世人可以“無財之七施”。

  如果你心地清淨,

  這七種布施不用花一分錢,

  而且功德一樣分毫不少。

  第一, 眼施。

  俗話說“忠奸善惡辨在目”。眼睛是心靈之窗,當我們發脾氣時,目露凶光;歡喜時,目光柔和 ;高興時,眉開眼笑。如果 你經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人惡眼相向,見識短淺,勢利眼, 見不得別人比你好,嫉妒、挖苦別人,別人會怎麼對你呢?假如惡視父母和師長,未來就算不是瞎子,眼睛也得出問題。而用柔和、善意的眼神去看伴侶、兒女、鄰居、同事等一切人,尤其是用柔和、 歡喜的慈眼看待父母師長,往後捨身受身,得清淨眼,名第一大福報。

  第二,面施。

  對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人,不皺眉惡色,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妙色相,是名第二大福報。微笑可以改變周圍的氣場。有的人抱怨人際關系難處,其實都是你過去修的因不好,讓他人不歡喜,結果就是別人對你不歡喜。怎麼改變人際關系呢?先從自己做起,以歡喜心,面帶微笑對待身邊每一個人。你漸漸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緣越來越好了。 現在好多人工作、生活、情感等壓力太重了,很嚴肅,從來不肯笑,只是偶爾在拍照的時候勉強笑一下,那也是皮笑肉不笑。但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感恩,和顏悅色對待一切人時,不僅精神愉悅,一團和氣,招財 招運,而且臉部的肌肉得到調節,不易衰老。身體、心情放松了,血壓就降下來了,比吃什麼藥都好。

  笑,也是最好的孝道。一個人孝與不孝,通過他與父母相處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來。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和顏悅色,讓父母感到愉悅。如果老跟父母發脾氣,一個壞臉色,所謂的孝心就打折了。所以,即便有再多的不如意,每天回家的時候也要給父母笑臉,這最能讓老人的心安穩。

  “二十四孝”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周朝楚國人老萊子娛親的故事。 “行年七十,言不稱老,著五彩斑斓之衣,為嬰兒戲舞於親側。又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小兒啼,以娛親喜。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闱。” 老萊子千方百計讓高壽的父母享受生活的愉悅,希望永遠保持孩提時和父母相處的那種令人愉快的幸福感覺,使父母之心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第三,言施。

  有的人身體不好,沒錢沒力氣,不能進行財布施和身施,都不要緊,可以用嘴巴來布施。比如,贊美別人,時常以言語來勸導別人,服務社會和大眾。對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人,出柔軟語,不出粗惡語,此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殊妙辯才,所說的話,人皆歡喜,信受奉行,是名第三大福報。

  “一張嘴”是學問。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人說話特別中聽,不管什麼話從她嘴裡出來總是那麼動人。正直誠懇的言語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完全在於它是心聲的流露。十惡業裡有四個是口業 :妄語、惡口、绮語、兩舌。有的孩子在家 裡跟父母說話特橫,像小霸王,這是有罪過的。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 大,等我們成人了,忙於自己的家庭、工作,不僅沒時間和父母待在一起,每次面對父母噓寒問暖的關懷,還總是很不耐煩,甚至惡口,當然不會有什麼好果。 很多人在最初創業時,都有艱辛的日子,住狹矮的房子,在廁所裡 做飯,甚至居無定所,但也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今天我們有條件了,住起寬敞的豪宅,睡高廣大床,我們的心快樂嗎?我們的激情到哪兒去了?家庭的恩愛和睦到哪裡去了?條件好了,床寬了,心卻遠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要能夠善於發現、鼓勵、成就對方。稱贊對方的時候,也是在稱贊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對方因我們的稱贊而美麗,世界也因為我們的發現而美麗。

  第四,身施。

  對父母、師長及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起身迎接,此人往後得端正身,長大身,人所敬重,是名第四大福報。

  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及生活當中,做出利益社會眾生的事,是身行布施。幫家人干活,給別人幫忙辦事,都是身施。“人人為我,我為 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海洋中的每一滴水都是相互成就的,是一不是二。單單一個人,是沒有辦法生存的。比如,你的衣食住行都是很多人勞動的結果,“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 備”。因此,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社會大我裡去。

  言教不如身教。安分守己,以身作則是重要的身施。一個能處處率先垂范的人,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會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對父母的模仿。家長要給兒女做模范,孝順父母、體貼愛人、愛護家人。這些也是布施,給自己造福,給家庭造福,給世界造福。

  第五,耳施。

  當你的有緣人有痛苦、煩惱時,你能誠心傾聽他訴說而不生厭煩,或者面對他人毀謗、不順耳的話能耐心地傾聽,不排斥、不反彈、不報復,都是耳施。做個耐心的傾聽者,能幫助對方減輕內心 痛苦 ;做個淡定的包容者,會避免自己及他人的無妄之災;做個謙虛的恭聽者,可以從他人的分享中獲得智慧。

  傾聽父母唠叨,也是一種行孝的方式。每年元旦以後,我不管在哪 裡都會回到父母身邊。我發現老人並不喜歡你給他講什麼大道理,他喜歡的是你聽他講過去的事情。為了逗父親開心,我經常主動引起話題,“爸爸,您當年那件事是怎麼回事來著?”他老人家一聽,馬上就來了精神頭,滔滔不絕地重復講了一百遍的“豐功偉績”。我都耐心地聆聽, 並時不時地附和著,“真棒啊,那後來又怎麼樣了呢?”在你的認可下, 老人家會越講越起勁兒,仿佛又回到了當年。聆聽,也是對付冷場的妙法。很多內向的女士覺得自己不會跟別人對話,說著說著就冷場了,很尴尬。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你做好一個聆聽者就可以了。一見面你可以先問他喜歡什麼,比如他喜歡股票,你就讓他講炒股經,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了。如果你不知道下邊該怎麼接話,就記得說一句話 :“然後呢?”他會繼續興高采烈地說,覺得你很懂他,簡直是知己啊。

  第六,心施。

  如以善心行善, 則和善功深,是名為心施。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癡狂心,是名第五大福報。

  一切由心造。有個故事說,過去有一位老婦人,把狗的牙齒當成佛陀的捨利放在桌上供養,每天頂禮,供香、燈等,後來,犬牙竟然真的長出了捨利!這是老婦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 給出寬廣的心包容別人。和他人相處,先學會布施歡喜心、愛心, 真誠、平等、無條件的愛心。你希望別人敬愛你、幫助你,你要先敬愛、幫助別人。如果你不愛他人,他人怎麼會愛你?你討厭他人,他人一定討厭你。當有人討厭你時,你就趕緊回避,好讓他歡喜,這就是布施愛心。因此,要懂得愛他人、愛天地萬物,布施愛心關懷,布施照顧幫助。能這樣做人,無往而不利。所以,修布施,是教我們得大自在。大自在 是真快樂、真幸福。 相由心生,言為心聲。如果發自內心地布施微笑、言語,就有感染力,很自然地進入對方的內心。

  在家庭裡成功的女人,源於她對家人清淨的布施。不管對方表現多麼差,從她的眼裡流露出來的是接納、賞識、鼓勵、安慰和溫柔。當對方感受到了尊重、信任,也會把心量打開而提升自己。這樣,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是真正的愛和生命的感動。所以,唯有心柔了、心真了、心厚了、心實了、心暖了,“口”這一門戶才會傳達出溫柔之情、真愛之意,雙方都會感受到心靈溝通的樂趣,心生歡喜。有的女人明白這個道理後,努力地培養自己學會微笑。但是也常常出現這樣的場面 :當你充滿情感地微笑,丈夫一開始不習慣、不領情或沒跟上節拍,效果不理想,女人很生氣,自己好容易溫柔一次,他還配合不好,就急躁、沒有耐心了,甚至甩臉色給男人看。同樣的事情,甚至是同樣的語言,效果卻迥然不同,因為你的心不柔,心沒溫度、沒真情、沒高度、沒寬度,沒有水的低姿態,對方怎麼能聽得進?又怎麼能願意聽、願意接受呢?而且,丈夫一看妻子剛才還溫柔的臉轉眼陰雲密布,也沒了安全感,他下次就不容易相信你的微笑了,因為他不知道你是真的還是假的。這都是因為女人的心出問題了,你的心是功利的心,而不是純心布施,對方會自動解讀你的心發出來的波,他會本能地對你避之不及。

  第七,座施。

  座施是最簡單的謙讓,在利益面前謙讓他人。若見父母、師長及一切可敬之人,為鋪床座,請其安座,乃至以自己所用安樂座位,請他安座,此人往後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是名第六大福報。在公共場合,如公交車上,或者家居之時,恭敬讓座、迎座的當下, 收到對方的微笑、致謝,使自己內心增添一分禮敬之心。南懷瑾先生說 : “因我禮汝”,禮敬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 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起來,無量福慧都在裡邊。

  以上幾種施,全由心作,均不損財,皆得大福報。種種布施,根本在於心施。沒有一顆真誠施捨的心,結果有限。任何人都不願孤苦伶仃、窮困潦倒一生,但是很多人又不願伸出布施的雙手,多修一些福德善因, 這正是現代人貪財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寫照。菩薩的悲心與願力,就是從心施修起。當你心中默默發出關懷、祝福、寬恕、感恩的真心,與人為善時,你已經點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種下布施。

 

上一篇:淨慧老和尚: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
下一篇:印光大師:殺生祭神之非既知,則殺生祭先養親宴客自奉之非,可以不言而喻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