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7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七二頁:

  ◎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

  蓮池大師將下面這段經文標一個小題目「互彰難事令切感發」,彰是彰明、明顯的意思。諸佛互相贊歎,將這樁事情顯示得很清楚、明白,使聽眾聽了之後能深深感動,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題就是這個意思。

  經【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世尊叫著『捨利弗』,叫著他的名字底下的經文就非常重要,是提醒他注意。『如我今者』,「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今」就是現在,就是佛講《彌陀經》的時候。講《彌陀經》就是贊歎阿彌陀佛,『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講《無量壽經》、講《觀無量壽佛經》,這三經是專門贊歎阿彌陀佛無量無邊功德,專門贊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此地說「稱贊諸佛」,而沒有說「稱贊阿彌陀佛」,這是羅什大師這樣翻譯的。羅什大師翻經是意譯,不是直譯,玄奘大師翻的是直譯,照原來梵文的經文一句一句的翻,梵文原文不是「稱贊諸佛」,而是「稱贊無量壽佛」。

  疏【唐譯但雲。】

  唐譯就是玄奘大師的譯本。

  疏【如我今者,稱揚贊歎無量壽佛。】

  兩個譯本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清楚,原來羅什大師講的「諸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什麼原文是阿彌陀佛,羅什大師把它翻成諸佛?

  疏【此言稱贊諸佛,古崖雲:以彌陀諸佛,同一法身故。】

  換句話說,彌陀就是諸佛,諸佛就是彌陀,這很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功德,這裡面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意味深長!

  鈔【同一法身者,如華嚴頌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佛門裡面常說「佛佛道同」,到底是真的同?還是彼此互相接近?接近就並不完全相同。我們讀了淨土三經、讀了大乘經論,而後才明了是真的同,完全相同。不但佛佛道同,佛與十法界一切眾生無一不同,那是《華嚴》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個「同」就是跟佛同,不是跟別人同。「情」是指九法界的有情眾生,「無情」是指九法界的依報莊嚴,與佛完全相同。而在我們境界裡,感覺是完全不同,不但與佛不同,我們人與人當中,甲跟乙就不同,乙跟丙也不同。可是諸佛如來眼光裡面看到完全相同,我們看到不同,這個原因究竟在哪裡?因為我們用的是不同的心,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不同的心是什麼?叫生滅心,生滅是妄念。我們的心是妄想雜念,剎那剎那不停的在生滅、在起滅;佛的心是定的、是清淨的,沒有生滅的現象。這就說明,以不生不滅的心看外面境界,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不生不滅的,都相同;用生滅心看佛,佛也是生滅,那就不同了,這是事實真相。既然一切諸佛如來共同一法身,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將這個事實真相說得最明白、最徹底。既然是這樣,我們隨便拜哪一尊佛不都可以嗎?對的,任何一尊佛、任何一尊菩薩完全都相同,理如是,事也如是。但是修學的秘訣只有一個,這個決定不能違背,那就是專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只能學一個法門,不能學很多法門;學很多法門,你就雜就亂了,就不一。貴的是一!一就是專一,你就會有成就。為什麼一切諸佛偏偏勸我們選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不選其他的?既然一切都平等,為什麼這個說法似乎就不平等?這裡面有一個很深的道理。世出世間一切法,佛跟我們說都在一個「緣」字,人與人要有緣,沒有緣,這個事情就不容易成就,如果有緣就很容易成就。所有一切諸佛菩薩裡面,跟我們這個世界,特別跟中國人有很深的緣分的,就是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這兩個人跟我們中國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有特別的因緣。你找有緣的人,學有緣的法門,就特別容易成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阿彌陀佛,我們在經上讀到他老人家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涵蓋虛空法界,涵蓋過去、未來,那就說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緣,而且這個緣很深。這是諸佛菩薩勸勉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理由就在此地。

  我們這個道場很小,大概是全台灣最小的道場,可是我們結的緣也很廣,常常有人要求到這裡來出家。出家實在講不容易!不是說想出家就能出家,也要因緣具足。他聽了佛法,明白佛法道理,發了大心,這是他出家的「親因緣」具足;他出家這個念頭念念相續,沒有退心,「無間緣」具足;還有一條重要的是「增上緣」,你跟道場有沒有緣分?如果跟這個道場沒有緣,那你沒法子來。我們現在道場裡面出家眾有二十多個人,你跟這二十多個人有沒有緣?如果沒有緣,你來了,一天到晚吵架、鬧事,那也不能成就。要與道場住眾有緣,還要與大家有緣,我們這道場的信徒,我們的同參道友,這是屬於增上緣。所以在我們道場出家的同修,都是在這裡共修很多年,都很熟、都認識,彼此都能了解,所以出家之後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所以,緣少一條都不行。我們跟阿彌陀佛有緣,常念阿彌陀佛,這決定能生淨土。

  鈔【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

  羅什大師這個譯法含義很深,顯示《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含這個意思在裡頭。

  鈔【蓋該彌陀在諸佛中,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那是底下的文。《演義》注得很明白,一身就是法身,一智就是般若,力無畏就是解脫,就是三德秘藏,完全相同。

  疏【唐譯以彌陀該諸佛,今經以諸佛該彌陀。】

  唐譯是玄奘大師的譯本,今經是羅什大師的譯本。『該』就是包括、包含的意思。

  疏【若二說兼具,於文更順,而義亦足。】

  這兩個本子合看,意思格外的明顯。

  鈔【具二說者。】

  兩個合起來應該怎麼說?

  鈔【應雲。】

  應該這樣說法。

  鈔【如我今者稱贊阿彌陀佛,及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是把兩個譯本會合起來,這個意思就很明顯。

  鈔【則經文既順,而同一法身之義,亦在其中,文義雙美,當知什師本有此意,文省便故。】

  羅什大師這個譯法確實含有這個意思,他老人家這個文章是簡要詳明,文雖然沒有,意思有,他用「諸佛」這兩個字意思有。

  鈔【奘師後譯,特為單舉者。】

  玄奘大師是後來翻譯的,是照原文直譯的。

  鈔【欲人於二經善會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諸佛彌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議。】

  諸佛就是彌陀,彌陀就是諸佛,這個也是不可思議,這個意境非常的幽深。阿彌陀佛究竟哪些不可思議功德?前面所講的統統都是。尤其我們《無量壽經》念得很熟,阿彌陀佛當初在因地發心就不可思議,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發的那個心不真實、不清淨。人家發的心真實清淨,他在因地裡面,他是國王的身分,我們中國人常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在人道裡面富貴達到顛峰,達到極處,他把它捨棄,統統不要了,出家修行。這個發心要是不真實、不清淨,做不到!我們今天雖然發心,無論出家在家,看到名聞利養就動心了。如果自己像法藏比丘在因地那樣富貴,你才捨不得出家!出家之後看到世間權貴還格外去巴結,你去想想那個心,哪來的清淨?看到信徒中作大官的、發大財的,特別去巴結、去攀緣。所以在我們想像當中,他自己要是那個地位,他決定不肯出家,也不會認真去學佛。學佛是干什麼?從前李老師說得好,富貴人學佛是消遣,到寺廟裡玩玩,是這樣一個心態,他怎麼會有成就?沒有誠意!真正具足真誠學佛的在家人不一樣,往年周邦道先生,這很多同修們都知道的,他在大陸做過教育廳長,到台灣來做過考試院政務次長。他在台中蓮社穿一件很舊的中山裝,穿一個步鞋在大殿上掃地。我們台北有個同修到台中去看李老師,就遇到周先生在大殿掃地,他把他當作工友看待,請問他李老師在不在,非常恭敬客氣來招待。到以後知道他是周邦道就呆了,沒有想到這樣的身分、這樣的地位,在佛門裡面做這種事情,他那個官、那個地位到這裡統統都沒有了,這是個真正學佛的人。我們看到有身分、有地位的這些富貴人家到佛堂來,預先就通報,老和尚到門口迎接,到這裡來好茶招待,不一樣!那是假學佛,不是真學佛。

  這是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發心功德跟一般人不一樣,人家發的是真心,修行不一樣,真精進!認真努力;發的願不一樣,跟別人不相同,這都是不可思議功德。成就不可思議,為一切眾生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廣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平等得度,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功德。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沒有階級的、沒有差別的,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議多了!最不可思議的,我們在經論裡面所看到的,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同樣,阿彌陀佛也贊歎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勸他的學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裡頭沒有嫉妒、沒有障礙。我們這個世間有一些法師心量小的,對於自己的信徒看得很牢,別的法師來,都勸他「不要去,他那裡胡說八道,不要去聽他的,聽我的就可以了」,不像其他諸佛如來勸自己的學生去親近阿彌陀佛。所以諸佛真的是不可思議功德。『諸佛彌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議』,這句話意味非常深長。這是世尊贊歎阿彌陀佛,贊歎諸佛。

  經【彼諸佛等。】

  『諸佛』是指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一切諸佛;不像前面「稱贊諸佛」那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切諸佛:

  經【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

  諸佛也稱贊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佛有哪些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底下就說明:

  經【而作是言。】

  諸佛贊歎,說:

  經【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甚難希有』就是不可思議,很難的事情,別人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做到;希有,這世間沒有的事情,釋迦牟尼佛也表現出來。哪些事?底下具體為我們說明:

  經【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濁惡世』,在這裡面得道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成佛,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這段文裡面含的意思很多,如果不把這些意思稍稍明了,我們就不會感覺到它的難,這對於我們學佛抉擇法門精進不懈會有很大的幫助。

  疏【佛佛互贊,表此淨土法門,決應信受故。】

  前面是世尊贊諸佛,這一段諸佛贊世尊,這是『佛佛互贊』。『表此淨土法門,決應信受故』,這是顯示出這個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決定應該要相信,決定應該要接受。不是一尊佛勸我們的,是所有一切諸佛都勸,怎麼能不接受?怎能不相信?

  鈔【佛佛互贊者,以此念佛求生淨土,縱一佛獨贊。】

  『縱』就是縱使一尊佛,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的,我們都應當要相信,都不應該有疑惑。

  鈔【而今不但釋迦贊於只園。】

  『只園』是只樹給孤獨園,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的場所。

  鈔【諸佛贊於六方。】

  玄奘大師譯本是十方,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不贊歎。

  鈔【又此佛彼佛。】

  『此佛』是釋迦牟尼佛,『彼佛』是十方佛。

  鈔【遞互贊歎,豈非超生脫死最要法門。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誨誘,恩逾慈母,仁過旻天,粉骨碎身,難足為報。】

  這個恩德之大,一切諸佛都贊歎,顯示出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是無比的重要。我們一生最大的事情就是脫離輪回、了生脫死,真正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辦好的,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再沒有第二個法門。經上說得好,如果不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你遇不到!我們今天能遇到這個法門,大家能在一起,我們講解討論清楚明白了,這個因緣很不容易。不明了,我們的信心就生不起來;沒有真正的信心,那個願力也靠不住。願是以信為基礎,真信而後才有切願,這才會念佛求生。這是超生脫死最重要的方法,最要緊的門徑。所以諸佛再四的叮咛,勸導我們,本經四次勸勉,『多方誨誘』,誨是教誨、誘導,「多方」是指不僅佛在三經這樣勸導我們,佛講其他經論附帶勸我們求生淨土的這一類經論,在《大藏經》裡面有二百七十部,所以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真的。佛說其他法門從來沒有這個現象,唯獨念佛往生,三經是專講,其他大乘經論裡面是附帶講,多方誨誘。佛的恩德超過慈母,佛對眾生的仁愛超過蒼天;天覆我們,地載我們,恩德之大沒有法子形容,用這個來形容。縱使我們『粉骨碎身』,我們也沒有辦法報佛恩。

  演【古雲: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

  我們怎樣報佛恩?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把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法門,能令一切眾生超生脫死最要的法門,全心全力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就是報佛恩。偈子前面兩句是比喻,「頂戴」是頂在我們頭上,時間多久?經塵沙劫,「塵劫」是講時間之長,我們把恩人頂在頭頂上。「身為床座遍三千」,我們的身體彎腰匍匐在地面,背當作凳子,讓恩人坐在我們身上;遍三千是講空間,普遍在三千大千世界。這樣能報恩嗎?不能!這都不能報佛恩。唯有傳法,一定要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弘傳,這才能報恩。諸位一定要曉得,阻止別人傳法,這個罪過是第一重。十方一切如來都勸人流通佛法,幫助一切眾生;你要是阻止佛法流通,那個罪過真的是無量無邊。流通大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唯一的心願,你跟他相違背,你要抗拒,這個罪業墮在阿鼻地獄,恐怕比任何罪業都重,真的是永遠不得翻身。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現在這個時代,有意無意之間阻礙佛法流通這些事情,幾乎我們天天都見得到,經上常常感歎這一類的眾生真正是可憐愍者。

  疏【彼諸佛等,即彌陀與六方諸佛也。】

  這是解釋經文裡這一句。

  疏【釋迦此雲能仁。】

  『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仁是仁慈,他能以仁慈對待一切眾生,仁是平等。這個字是會意,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所謂「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事事想自己就會想別人,這是仁。所以在佛法裡面平等心是仁。

  疏【牟尼此雲寂默。】

  『牟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寂默』。

  鈔【能仁寂默,自有二義。】

  本身有兩個意思。

  鈔【一者對待說,則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

  這些地方我們要仔細的去研究,深深的去體會,是我們學習的重點。我們學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是如何應付現前的生活狀況,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還沒往生,沒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身體還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這些人、這些物、這些事這麼復雜,我們怎麼去應付?佛這個名號就是教給我們應付的原則,守住這個原則就行了,這就是佛教導我們的。所以我們要有能,就是有能力來應付這種場面。『能』從哪裡表現?『善權方便』。「善」是善巧,巧上加一個善,這種巧妙不違背真理、不違背性德,這種巧叫善巧。世間人做事也很有巧妙,昧著良心,做的事就不如法,那個巧不能叫善巧;這個善巧、巧妙的方式自利利他,絕對不會損害別人的,只有給別人利益,不會傷害別人的,這個巧叫善巧。善巧方便,「權」是權宜、權變,他是看情形來做事,不是一成不變,所以大乘佛法的生活是多采多姿。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他們示現在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好的行業菩薩也做,不好的行業菩薩也做,那就是『善權方便,曲就機宜』,「曲」是委曲、遷就,「機宜」是眾生。佛菩薩弘法利生,對於眾生要委曲婉轉,還要處處遷就。委曲婉轉、處處遷就,不失自己的清淨心,不失自己的平等心,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三皈依裡的三個原則: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那就叫善。如果委曲遷就當中迷了、邪了、染了,那個巧上就不能加善,那就不叫善巧。這個善巧是委曲婉轉,處處遷就,那是不迷、不邪、不染,所以才能夠自行化他。眾生不好度,地藏菩薩在經上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一點都不假,所以佛菩薩對眾生是真有耐心。

  過去香港何東爵士夫人,何世禮的母親,這個老太太了不起!他一家人,兒子、媳婦、孫子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就她一個人長齋念佛,好在他的兒子儒書還念得不少,對母親還是很孝順,家裡雖然信教,信仰不同,一家還能夠和睦。老太太往生的那一天,把兒子叫來,告訴他:「今天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我們一家人信教不相同,彼此互相不干涉,但是今天我往生,你總要念幾句阿彌陀佛送送我,算是我們母子一場。」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於是通知他的親戚朋友在家裡開慶祝往生大會。親戚朋友都來了,老太太洗澡換了衣服,盤腿打坐,家裡人跟她念佛不到十五分鐘,她就走了。他的兒子媳婦全家都信佛了,為什麼?親眼看到的。這就是度她家的人,耐心等了幾十年,天天在等,等到最後這一剎那把全家人都度了,這就是「善巧方便,曲就機宜」。你家裡人難度,你學何老太太,你一家人就得度了。你給他講,他聽不進去,表演給他看,他就不能不相信了。這叫能力,真正有能力!仁是仁慈,是大慈悲心。

  鈔【仁者至德洪恩,普沾萬類,是大悲利物也。】

  有能力,如果沒有慈悲這個動力在推動,對剛強難化的眾生,他退心,不度了。眾生太難度,好心對待他,他還要惡心來相向,恩將仇報,這種人算了,趕緊離他遠遠的,這就沒有慈悲心。佛有大慈悲心,念念不捨眾生,這是仁。「釋迦」,佛在世俗家是姓釋迦,意思是這麼說的。佛的名是牟尼,牟尼翻作寂默。「能仁」是對眾生的,我們如何對待眾生?如何應付當前復雜的社會?「寂默」是如何守住自己,這兩個字是自利,前面是利他。

  鈔【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

  『寂』就是定,就是清淨心,心要清淨、心要定。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在人事環境裡面,善人也好、惡人也好,我們面對著這些境界要學佛,佛怎麼面對?佛對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寂。『澄然不動』,澄是比喻,像水一樣很干淨,一點污染都沒有,很平靜,這個水就是清淨的,心要像這樣,不能動。『頓息萬緣』,一個妄念都沒有,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個狀態,這叫真心,這是佛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心起念頭,動了,那叫妄心,那就不是自己本來面目;自己本來面目是真心,是不動的。

  鈔【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也。】

  佛菩薩並不是很嚴肅的,諸佛菩薩實在講是和藹可親,大乘菩薩的生活非常潇灑,很有情趣。『戲論』就是我們講的廢話、毫無意義的言論。佛菩薩沒有戲論。佛菩薩對眾生平常接觸或者講經說法有沒有幽默的地方?有,很多!這我們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的,佛菩薩很有幽默感。但是無論他用什麼方式說法,一定是對眾生有利益的,言笑動作都足以啟發眾生的智慧,啟發眾生的心性。如果對眾生毫無利益,縱然是很嚴肅的,佛也不說,那也叫戲論。所以戲論的標准是對眾生有沒有利益,沒有利益的,說得再好聽的都是戲論。『漠爾忘言』,這一句的意思非常之深,大乘經上也常常見到,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是這個意思。佛的說法完全是應機而說,不是事先有准備。凡夫到哪個地方去講演,事先要准備,事先准備,那就是有說而說;佛沒有准備,「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能仁是大悲利物,寂默是大智冥理。『大智冥理』,「理」就是自性,智與性融合成一體,這是自利。所以佛的名號教給我們,現今在世修學,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標准?要守哪些原則?這四個字就是的,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鈔【二者圓融說,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

  悲跟智是一體的兩面。悲是要度眾生,能仁是度眾生,不疲不厭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終日度生,無生可度』,佛在《般若經》上這個話講得很清楚,佛沒度眾生。一天到晚講經說法,為什麼說沒度眾生?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去說一句法,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說度一個眾生,為什麼?他心是「澄然不動,頓息萬緣」,從自己心性裡面來講,確實沒有!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來沒有說一個字,為什麼說從來沒有說一個字?他心裡從來沒有一個字的分別,從來沒有一個字的執著,心地清淨,沒有一個字的污染。法是怎麼說出來的?是眾生應機自然流露出來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像大磬一樣,敲它一下就響一下,你問大磬,它有沒有響過?它說我從來沒有響過,確實沒響過。可是你敲它就響,不敲它就不響,佛說法亦復如是,所以終日度生,終日無生可度。假如「終日度生,有生可度」,那是凡夫,那就不是佛菩薩。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是終日度生,有生可度。佛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他們都是終日度生,無生可度,這是見了性的菩薩。動中,他是靜的。佛法用「輪」來做標志、MARK,用法輪,輪是動的,心不動,動靜是一不是二。『動一靜也』,動是能仁,圓心是寂默,心是不動的,這就是佛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悲就是智。

  鈔【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眾生,靜一動也。】

  他靜中有動,佛菩薩確實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但是他的化身無量無邊,在十方世界幫助六道苦難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真的在做!雖然真的在做,確實他沒有起一念,真學佛就在這裡學,那你就對了,你才會得到佛法真實的法樂,佛家講法喜充滿,在這裡學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真正的法喜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心裡確實沒有一念;外面和光同塵,跟大家相處,你絕對看不出是兩樣,跟大家完全一樣,裡面不一樣。凡夫外面是動的,裡面也是動的;佛菩薩外面是動的,裡面是不動的。凡夫裡外都是染的,佛菩薩好像外面是染的,裡面是清淨的,裡面從來也不染,實際上外面染不染?外面也不染,是你看到好像有染,其實他外頭也不染。但是我們凡夫看到他跟我們一樣的染,那是我們看錯,我們是真的染,內外都染,他是內外統統不染,但是外面所表現的跟我們完全一樣。這就是前面講的善權方便、曲就機宜。

  鈔【故知偏舉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攝無不盡。】

  『偏舉二字』就是智悲,或者是悲智。『一言』,這兩個東西是一體,是一個體一個用,而且可以互為體用,悲是體,智是用;智是體,悲是用,可以互為體用,而不是哪一個一定是體,那個一定是用,不是這個說法。那個才有障礙,才是兩樣,它是一個東西。

  疏【甚難希有,總下二難。】

  底下說這兩種難。

  疏【具此二難,故言功德不思議也。】

  鈔【言二難者,於五濁得菩提,是為一難。】

  後面還有詳細的解說,然後你才曉得真難!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讀這部經,感觸比古人要深得太多。因古時候社會淳樸,不太容易覺得它難,現在社會大家都見到,古老淳樸的風氣完全不存在,今天的社會,《楞嚴經》上四種清淨明誨裡面所描繪的就是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我們看一看,社會上是些什麼?妖魔鬼怪,不是人。什麼才是人?人的心裡是仁義禮智信,那是人。人的心裡面是五戒十善,這是人。如果心裡面是貪瞋癡、是殺盜YIN妄,那就是妖魔鬼怪。所以不能從外表上看,要從心地上看。我們處在這樣一個社會裡面,是五濁惡世,濁惡確實到了表面,釋迦牟尼佛從前講五濁惡世,那個濁惡還不太容易發現,看不出來,現在像那個蘋果一樣,爛透了,從裡爛到外,誰看都曉得這是爛蘋果。以前心裡爛一點點,外面好好的,看不出來!現在是這麼一個時代。在這麼一個時代裡,你想做一個好人都難,都不容易!成羅漢、成菩薩、成佛,豈不是更難?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這是難。『得菩提』就是成佛。

  鈔【又於五濁說此淨土法門,是為二難。】

  這是第二種難。釋迦牟尼在那個時候說淨土法門,勸人專信、專願、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許多跟著釋迦牟尼佛旁邊的菩薩弟子、聲聞弟子都不相信!佛說的,聽了都會點頭,沒有意思求往生,這就說明難信之法。佛法流傳到今天三千年,我們三千年之後也宣揚這個法門,許多人不相信、許多人來排斥,這是理所當然,有什麼好奇怪的?他要不來阻撓,不來排斥,豈不是易信法,那怎麼能叫難信之法?所以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許多人修行,說一部經不行,不可靠,拜一尊佛不能成就,我們聽得很多,我們也絕對不會被他所動搖。什麼道理?我們對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很清楚明白,我們知道一定有成就,決定不會空過的,經上講「功不唐捐」,決定是會有結果的。

  鈔【並此二種,是為最上難行之事,唯佛行之,希有罕見之事,唯佛有之。】

  這是難行能行,希有之法,這是贊歎不可思議的功德。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信佛的人,切記這種罪過不要犯!
下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414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