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選擇好自心對待外境的態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此世間,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都必須面對形形色色的外境。對待同一外境,不同的心態不僅會造成當下截然不同的苦樂感受,而且還會導致未來天壤之別的苦樂果報。因此,如何選擇好自心對待各種外境的態度,是每一個學佛者真正要去反復研究、認真琢磨的事情。例如,在《華嚴經·淨行品》中,佛就詳細地宣說了菩薩對待各種外境所應持有的態度。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經常讀誦《淨行品》,並且拿來對照自心,不斷校正自心對待外境的錯誤態度。

  眾所周知,在一片土地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樣,對待某個外境,我們的心也是“種喜得喜,種憂得憂,種愛得愛,種恨得恨……”。譬如,面對同樣一朵花,如果用喜悅的心態對待,我們就收獲喜悅;如果用厭惡的心態對待,我們就收獲痛苦;如果用既不喜悅也不厭惡的心態對待,我們就收獲“無苦無樂”。非獨對待一朵花是如此,對待世界上任何一個外境也是如此——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我們當下和未來就收獲什麼。

  因此,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比選擇好自心對待外境的態度還要重要。如果對待外境的態度錯了,我們將從痛苦走向痛苦;如果對待外境的態度正確了,我們將從快樂走向快樂。

  嗔恨是地獄眾生對待外境的基本態度;貪婪悭吝是餓鬼對待外境的基本態度;愚癡暗鈍是畜生對待外境的基本態度;或善或惡是人道對待外境的基本態度;“善但包含嫉妒”是阿修羅對待外境的態度;“善但包含傲慢”是天人對待外境的基本態度;小乘聖者對待外境的態度可概括於“厭離”和“人無我空性”之中;大乘聖者對待外境的態度可以概括於“慈悲”和“空性”之中;當慈悲和空性的態度臻於圓滿,就是“佛”的狀態。

  一個人如果一貫以嗔恨、不滿的心態對待外境,則自心將始終處於痛苦的狀態,並且感到外境始終與自己作對、過不去。事實上,這個人自心所感到的外境上的種種不悅,並非在外境上真實存在,而是自心本身在外境上捏造的。在一個人的心和任何外境之間,從來不存在什麼“對立”,所謂的“對立”只是心在外境和自心之間妄想出來的一個無形堡壘,愚人就是整天活在自心所虛構的無形堡壘中而不自覺。嗔恨心生起的當下,自心就處於如地獄般的痛苦狀態裡,這種如地獄般痛苦的來源其實就只是心對待外境態度的選擇錯誤。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對外境的嗔恨中而不能幡然省悟,並將自心對待的外境的嗔恨態度去掉,這個人來世就會墮入地獄感受無量的嗔恨和斗爭之苦。

  貪婪、悭吝的人,對待外境的基本態度是“占有”。如果一個人長期以占有的態度對待外境,死後就會墮於餓鬼道,今生也會過著如餓鬼般的生活。譬如,許多悭吝的人今生並非沒有錢,他們常常把錢存在銀行裡,捨不得花,使得自己和家人在艱苦之中度日;在花錢的時候,也是內心常常為金錢的失去而感到無端難受、刺痛,甚至為了一分錢也會和賣主拼命地討價還價。事實上,外境上的任何物品從來就不屬於任何人,所謂“我的、你的、他的”只是內心在外境上貼的一個“莫須有”的標簽而已。即便累積了堆積如山的財富,死了也是帶不走的。

  愚癡暗鈍的人對外境從來不去認真觀察,更不用說觀察內心了。他們的內心常常處於昏暗的狀態,對五官的享受很執著,而對思考、分析、觀察外境和自心,以及修正自己的行為和心念沒有絲毫興趣,吃喝玩樂、享受和睡眠是這些人最喜歡做的事情了。事實上,這樣的態度只能導致將來墮入更加愚癡暗鈍的畜生道。

  “貪嗔癡慢嫉”五毒都屬於惡的態度,惡的態度都是由於執著於“自我”而產生的。如果我們能夠捨棄自我,而用利他的慈悲心態對待外境,這就是善的態度。人道、修羅道和天道這“三善道”的眾生雖然都知道用善的態度對待外境,但是善的程度卻有極大差別。人對待外境善惡參半,參差不齊,所以時苦時樂;阿修羅的善遠遠多於人,但卻夾雜嫉妒;天道的善更加殊勝,但卻夾雜傲慢。所以,阿修羅在感知快樂時,還要感知嫉妒所招致的斗爭之苦,天道眾生享受完快樂之後,要感知傲慢所招致的下墮之苦。

  小乘聖者對六道眾生的種種態度進行觀察之後,深刻地理解了其痛苦和無常的本性,知道三界無有究竟安樂,因此對生起種種輪回的心念生起了強烈的厭離,在這種態度的驅使下,通過修習小乘的“人無我”禅定,使得心住於有余涅槃的狀態。

  大乘菩薩了知一切外境皆是心之幻現,心和外境的對立也是心的“二取執著”在顯現上添加的“莫須有”的妄想,心本身也是無有任何自性的空性,無量外境上的“自性眾生”都無數次地做過自己的父母,為了救度這些父母出離苦海,大乘菩薩用“慈悲”和“空性”的態度對待外境。

  學佛之初,應當首先觀察五毒心的危害,觀察利他善心的功德,能夠使自心取捨善惡,這是人天乘佛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應當進一步修學小乘的出離心;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再修學大乘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再修學大乘的空性智慧。“取捨善惡、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這是學佛的四個階梯,我們應該次第而修學,並在修學的過程中使這個四個方面的心態不斷增上、圓滿。

  讓我們修心——按照“取捨善惡、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的次第認真修正自心對待外境的態度!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慧長老:真正保有平常心很不容易
下一篇:這樣戒邪YIN,你的人生才有希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