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與做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把它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佛教是一種教人積極向上,追求完滿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省自悟,自我淨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學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為主,至於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法的教誨,以佛為榜樣,以佛法的標准為自己言行的准則。

  學佛做人從四攝法門中開始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干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人人都要盡到本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佛教裡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裡,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系上,我們要本著慈悲心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准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於人際關系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

  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還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指引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甚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绮語這四種不好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绮語就是以誨YIN誨色的語言使人產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話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而真實的種子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就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話,一方面要說有利於別人的話,如果是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要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去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我們因為我執的關系,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哪怕是在一個家庭裡,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相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 。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定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三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真正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癡’,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禅師教做人

  一個青年去請教禅師如何做人。

  禅師說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樣做人了。”

  青年問道:“我怎樣看您呢?”

  禅師說道:“你看我有幾個腦袋、幾只眼睛、幾只耳朵、幾個鼻子、幾張嘴巴、幾只手、幾條腿?”

  青年說道:“大師,每個正常人都有一個腦袋、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巴、兩只手、兩條腿,您也是一樣的呀!”

  禅師問道:“腦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腿,它們主要是用來干什麼的呢?”

  青年說道:“腦袋主要是用來思考,眼睛主要是用來看,耳朵主要是用來聽,鼻子主要是用來呼吸,嘴巴主要是用來吃飯與說話,手主要是用來拿東西,腿主要是用來走路。”

  禅師說道:

  “腦袋長在人的頭上,人是用腦來思考天地萬事萬物的,人首要的是用腦來生活,腦袋主宰人的一生,人只有一個腦袋,人凡事必須三思而後行,謹言慎行,才能把握人生。

  人有兩只眼睛,它們都是平行的,它告訴我們應該平等看人,平心看物,人必須睜開眼睛,眼看四面八方,才能看清天地世界。

  人有兩只耳朵,一只長在左邊,一只長在右邊,它提醒我們要傾聽正反兩方面的聲音,不能偏聽偏信一面之詞,方能正確理會人間世界。

  人有一個鼻子、兩個鼻孔,人依靠它來呼吸天地間新鮮空氣,釋放自己心靈的廢氣。

  人有一張嘴巴,它不僅用來吃飯,而且用來說話;人必須吃盡人間酸甜苦辣,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同時病從口入,禍從嘴出,它警示人說話要慎重,做人要穩重,方能四平八穩。

  人有兩只手,一只手用來勞動創連,一只手用來抓住擁有,人要把握機遇,抓住時光,創造財富,才能擁有美好人生。

  人有兩條腿,人不僅要走前人走過的路,更重要的要開創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前景才會寬廣遼闊呀!”

  青年心情舒暢道:“大師,聽了您這番教誨,我真是茅塞頓開啊!”

  禅師卻平靜地問道:“你剛才能夠看見我的外表,現在能否看到我的內髒?”

  青年如實回答道:“不能。”

  禅師神情莊重道:

  “我有一個心髒,它有兩個心房,它時時刻刻提醒我一一凡事不僅要為自己著想。而且也要為他人著想,才能心想事成;

  我有兩葉肺,它告訴我在世上要廣泛地與人交心通氣,才能心平氣和、遂心如意;

  我有一個胃,它既要吸收美好的東西,也要消化不良的東西,才能健康成長;

  我有不少彎彎曲曲的腸子,它啟示我人生的路曲曲折折,凡事不畏曲折,才能走向遠方;

  我內髒還有很多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它們昭示我——生命中的每個人都是我的可貴之人。”

  青年欣喜若狂道:“大師,你這深入淺出的解說,真讓我受益匪淺。”

  禅師依然沉穩平和地問道:“你能夠看到我的模樣,現在能否看清自己的模樣?”

  青年誠實回答道:“不能。”

  禅師說道:“是呀。人可以看到別人的表面,卻很難看清別人的內心;你能夠看到別人的模樣,卻很難看清自己的模樣,做人不容易呀!”

  青年問道:“大師,你剛才給我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你能否告訴我做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呢?”

  禅師說道:“我開始不是就告訴你了嗎?”

  青年問道:“您告訴我什麼呢?”

  禅師說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樣做人了。”

  青年恍然大悟道:“是呀。看清別人,認清自己,認真做人,方能智慧一生。”

  南懷瑾:學佛必須學會做好人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學佛,我問他你的父母怎麼樣了?他說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順的東西!還跑來學佛?孝順都沒有做到,人道都沒有做好,還想成佛呀?哎呀!老師,我那個媽媽脾氣好古怪,好難相處。對呀!父母難相處,夫妻難相處,這些做不到,還想度眾生?父母不是眾生啊?丈夫、妻子、兒女不是眾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親人父母都沒有盡到孝心、愛心,對別人,對怨家,那就更不用說了。

  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一段,就可以知道學佛是從做人開始。人都沒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頂,灌了頂就可以往生西方,念個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這個貪心多重啊!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黑社會老大,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你那樣做會有報應。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只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只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有的人修了佛後,變成了超級好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沖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他需要別人的困難,別人有困難了,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哭,他才有機會感歎自己生活的美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意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只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不去賺錢,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窩在家裡,天天說放下。遲早有一天,身邊的人都會遠離他,把他也給放下。這種放下,分明是逃避。要記住真正佛是為眾生承擔更多,為眾生造福更多,這樣的你才能更好的累積自己的成佛資糧。

  有的人修了佛後,一遇到問題,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這分明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許多修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的行為舉止錯誤的示范了,真正修行人的標准,給世人看。他自己都不知道造業了,因為佛教是微妙法門,一點點的相差,就可能做500年狐狸。

  學佛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著了

  學佛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著了。太執著修佛,記住在別人不了解佛教時,不要隨便與人討論佛教,這樣佷容易讓對方造口業,這本身就是我們要做好的問題。

  有時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還是為了脫離輪回呢?還是修為人處世。佛教最基本是,教我們人倫道德十善業,根本性的東西就是一點一滴做起。以身示范榜樣的力量永遠勝過你說一千道一萬。

  當然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人,跟他呆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非常自然,非常讓人歡喜同時讓人心生敬畏,感覺有一股正能量。

  佛只能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是助緣超渡我們,只有我們自己主緣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記住佛是告訴我們很多宇宙規律,並不是說佛在規定很多這個那個,佛大慈大悲不會限制我們的生活,但我們要做的是,尊敬宇宙法則,尊重一切眾生平等的規律,自然我們也就尊敬了佛,尊重了宇宙規律。

  佛法永遠是教你向內求,向內看

  還有些人永遠覺得自己所修行的法門最好,就會去說別人的法門不好,不究竟,不方便。

  要知道佛教有八萬四千修行法門的原因,是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根性,以及眾生八萬四千種因緣,每個人因緣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所人都吃一種法味啊。這不但不慈悲,而且還可能造業。

  希望大家說話都要用愛語、軟語,這樣才能攝受眾生,不要動不動就以下地獄嚇唬人,很多人學了佛以後就變得與人格格不入,看到別人做什麼都很厭惡,覺得別人都會墮三惡道,這是個很不好的現象,別人現在做的正是一面鏡子,正是你沒學佛前以前犯過的錯。

  時時自省,不要借著自己學了幾天佛就肆意去指責他人,講到自贊毀他,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這個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人的成就,都是算計了別人,以許多人的失敗而成就了自己。假定有人做到了我成功,別人也得利益,那就是佛道、菩薩道。學佛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千萬要注意。

  濟群法師:學佛與做人

  如果覺得學佛只是來佛堂裡磕磕頭,拜拜佛,而不是將學佛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沒有把學佛和自己的生命真正聯系起來。

  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平時也念佛,也誦經,寺院裡有活動也願意參加,似乎也是在學佛,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念佛是念佛,煩惱是煩惱,完全是兩碼事。他的煩惱得不到絲毫的改善,他的人格也得不到絲毫的提升。他干壞事的時候還是照干不誤,他騙人的時候還是照騙不誤,他不會去想一想,他所做的這一切,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誨?

  這就是沒有將學佛和自己的人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學佛和做人嚴重脫節。這樣的情況,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普遍的。

  可能有的人會問,不學佛不是照樣可以做人嗎?做人為什麼要學佛呢?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做人就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可以這麼說,做人是我們終身的職業,這職業的特殊性還在於,我們無法請假,無法辭職,無法將屬於自己的工作移交給別人。所以,如何將人生過得更好,過得更有意義,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在世間幾十年的生存時間,看起來似乎很長,但如果和人類的歷史相比,和宇宙的歷史相比,我們每一階段的生命實在是非常短暫。

  世間上有很多人,因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過得百無聊賴,一天到晚想盡辦法地打發日子,用各種各娛樂甚至毒品來打發時間。可見短暫的人生對他們來說,不是太短而是太長了。

  其實我們一生所能擁有的這麼幾十年時間,除掉睡眠和吃飯,能剩下的時間並不多。假如我們每天要睡八個小時的話,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們能活九十年的話,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呵!

  人生本來就已經很短暫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時間就更少,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年老的時候又精力不濟。佛法告訴我們人生難得,所以這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一定要珍惜。

  佛法修行的基礎就是做人。

  世間的道德准則和規范也教我們做人,比如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和世間的德行相比,佛法中也有類似的教導,佛陀要求我們遵循的五戒十善,就是人天乘修行的標准。

  凡夫從學佛到成佛的次第可以分為五乘。乘的概念和樓房一樣,從第一層上去,層層遞增。在佛法修行中,最高的一層是佛,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聲聞緣覺,最後是天道和人道。

  五乘又可分為三士道:即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上士道通過菩薩乘的修行最終成就佛果;中士道是聲聞乘的解脫道;下士道是關於人天乘的內容。   作為出世間的解脫道,佛法又不完全等同於世間的道德標准。

  世間的道德只是停留在人天乘。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僅僅修五戒十善,那不管怎麼努力,還是跳不出三界,不能脫離生死,獲得真正的自由。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內最享樂的是什麼地方?是天上,所以一般宗教都將天堂作為人生最好的歸宿。他們認為,人間充滿著缺陷和痛苦,充滿著不幸和污濁,一旦升到天堂,就可以遠離這種種的不如意,永遠在那兒享樂。

  在這個問題上,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從環境的享受來說,天堂的確比人間好;但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天堂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一個人升到天堂後,就會沉溺在五欲的享樂中不能自拔。

  俗話說:貧窮布施難,富貴修行難。沒錢的人,你讓他布施很難,因為他沒有條件;可有錢的人,你讓放棄享受去修行也很難,因為優越的生活環境往往會使人失去修行的動力。所以,佛教認為天堂雖然美好,但因為天人不能修行,所以並不是修行人的理想選擇。

  而且,一旦天上的福報享盡,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天福享盡必然墮落。在這一點上,佛教和其它宗教也是不同的。一般宗教認為升到天堂就意味著永生,但佛教認為,天福也是有限的。   一般宗教都崇拜上帝或是神祗,佛教承認不承認上帝呢?佛教也承認上帝。其他宗教認為上帝是獨一無二的,但在佛教中,上帝多得不得了。光是欲界天裡就有六個上帝,色界天裡就更多。

  一般宗教認為上帝永遠都是上帝,而且可以主宰一切。但佛教認為,上帝在福報享盡後也會墮落,也會在六道中輪轉,並不具備主宰一切的能力。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間比天堂更殊勝。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從修行的角度而言。人間有苦有樂,正因為對痛苦有切身的感受,我們才會想盡辦法去擺脫痛苦,追求解脫。在擺脫痛苦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對宇宙人生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佛陀之所以能夠成為覺悟者,能夠親證趣向解脫的真理,也正是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和學習而來。

  阿含經告訴我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佛陀是以人的身份成佛,而不是以天人的身份得道。天上的人太享樂了,他們無法體會痛苦,也就沒有修行的動力。而不修行就無法開發智慧,更談不上解脫。智慧、解脫、真理都在人間,而不是在天上,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區別所在。因此,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學會做人。

  在修學佛法中,次第非常重要。要從人天乘、到聲聞乘,再到菩薩乘,一步一個腳印,把每個階段的基礎打扎實。同樣,由下士道、到中士道,再到上士道。下士道是我們凡夫;中士道是解脫的聖人;上士道是圓滿的聖人。而最圓滿的聖人就是佛,如果說佛也是人,那和我們凡人有什麼區別呢?

  佛是人格、智慧都完全圓滿的人。凡夫在認識上有很多困惑和障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不知道自己的生前死後,不能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佛陀具有清淨無礙的智慧,他在認識上不再有任何困惑;凡夫有種種的煩惱,有貪心、嫉妒心、我慢心,而佛陀徹底斷除了一切無明和煩惱,了無掛礙。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徹底地去除掉。

  太虛大師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子,是關於成佛與做人的關系:

  "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佛陀代表著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佛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太虛大師進一步告訴我們,成佛並沒有離開做人,人格徹底完善之後,修行也就成就了。

  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為了做人服務的,我們可以根據佛陀的教法來樹立不同人生時期的目標。我們的目標越高,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將來的成就也就越高,這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我們學佛只是去佛堂拜一拜,供上兩個水果,就開始和菩薩談生意: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保佑自己生意興隆;保佑孩子考上大學。如果你是帶著凡夫心態來學佛,那你的行為還是充滿了貪心,那你永遠都只可能是可憐的眾生。

  有了出離心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發菩提心。真正學佛是要學習佛菩薩的行為,用佛菩薩的德行來要求自己。所以,我們立志要高,志當存高遠,但落實到具體修行處,還要從最基礎的做人開始,為我們學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近代因果報應的故事》之一:孝婦村
下一篇:詳解佛陀尊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