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歷史夾縫時代中的我們,內遭古今未有的巨變,外受西方思想風氣的壓力,想要講究“孝道”而談家庭教育,恐怕未必能夠盡遂人意。
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思想,一般的思想大體都已洋化。單從教育方面來講,無論是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乃至社會人心的觀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 “愛”的教育為重心。盡管有人做調和論者,猶如運用八卦的“納甲”方式,解釋“愛”與孔子所說的“仁”是同樣的意義。但言“仁”者自論其“仁”,主張 “愛”者還自講其“愛”。其實,唯有真能知“仁”的智者,才可“知其方”矣。無論在美國、在歐洲,父母對子女的“愛”的教育,自有他的文化思想的習慣和范 圍。他以“愛”為中心,培養後一代各自獨立奮斗的精神。並不像我們“拿到雞毛當令箭”,一味地變成“溺愛”和“亂愛”為能事。這是作為現代中國家庭主體的 父母們,必須重新檢討的地方。
與此相對的,作為現代子女的中國青少年們,對於固有傳統的“孝道”,必須了解它便是“愛”的延伸,和“愛”的反映。因為大家只從表面去看西方的文 化,只看見他們做父母的對子女盡心盡力地付出“愛”,所以他們的老年父母,“不亡以待盡”地伶仃彳亍以等死的情景,觸目皆是。其實,這是西方文化制度和社 會習慣上的最大漏洞,並非是西方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就缺乏“孝”心、缺乏“愛”父母之心。據我所知以及所接觸到的歐美人士,他們思念父母之情,絕不亞於東方 的“孝”心。
由此可知“孝”便是“愛”的延伸,也便是“愛”的反映。誠然,過去有些後世的儒者們,錯解“孝道”,強調“孝道”的理論,將“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認為是千古不移的定律。其實,早在周、秦以前的思想,在《易經》的“蠱卦”中,便已隱約指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但做父母的,雖然被蠱惑而有不是的事, 但在子女的立場來說,仍然需要以最大的“愛”心而為父母斡旋過錯。
同時做父母的,更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孝道”思想,並非只是單面的要求,它是相互的情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必然的因果律。孔子所謂“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用現代觀念來說,就是:倘使父母不成其為父母,或父母沒有盡到做父母之“愛”的責任,只是單方面要求子女來盡“孝”,那也 是不合理的。‘
現在我們不厭其煩地反復討論了傳統觀念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概略,既不是否定以“孝道”作中心的家庭教育的價值,也不是接受從“愛”的教育出發的便是真理。現在我們所講的目的,只是說明我們這一代對於家庭思想,與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數都處在東西文化交流撞激的夾縫裡,正在新舊觀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現象中發 生偏差。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響,對歐、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於是將錯就錯地仿照那些外國電影, 而將不中不西的洋盤思想,奉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裡,又潛伏著傳統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龍”與“光耀門楣”的觀念,並未完全拋卻。於是便造成此時此 地,在家庭教育方面,產生了問題兒童和問題青少年的事件。結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錯誤,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無過錯似的。其實,要講我們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就必須正本清源地從家庭教育的檢討開始,而不能將一切過錯,都由我們後代的子女去負擔。
--整理自《南懷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