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之時”,這個不是現代歷史學的中古了。黃帝距離我們四千多年,他講的上古、中古,距離我們已有很多萬年。“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比“真人”次一等的,“淳德全道”,道德非常高明。“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他的行為一切,跟天地陰陽,春夏秋冬配合的。這個問題很大。孔子在《易經》上也講到這個事,天地陰陽配合,“調於四時”。“去世離俗”,出家人離開世俗。“積精全神”,專門去修持。“游行天地之間”,修成功了以後有神通,隨便在整個太空裡頭活動,不要買飛機票,下要坐太空船。“視聽八遠之外”,沒有空間、時間的限制。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可以看到、聽到一切,這種人叫“至人”。“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這是由修道練身體來的,“亦歸於真人”,也算是“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這是黃帝提出來的問題。其次,就是儒家所講的聖人,“處天地之和”,不修道,不做工夫,生活於自然之間。“從八風之理”,不過注意冷暖氣候的調整,注意衛生及個人身體的環境保養。“適嗜欲於世俗之間”,一樣的喝酒、吃飯、吃肉,還有嗜好。換句話說,一樣的抽煙、喝酒吧!(眾笑)但是有個條件,心理上沒有仇恨人,沒有發脾氣,沒有惱怒,絕對沒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學裡講就是有“慈悲心”,有愛人的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所以呢,也不出家,同普通人一樣穿衣、吃飯。“舉不欲觀於俗”,但是他的行為略有不同,不像普通社會一般人,拚命去賺錢,拚命去做官,他都避開了。“外不勞形於事”,盡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靜。“內無思想之患”,不但沒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寧靜專一的。“以恬愉為務”,每天都是快樂的,人生是樂觀的。
--整理自南師懷瑾《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