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佛法,對於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疑惑。
面對法師,你最大的困惑是什麼?
今天,燈心兒總結了上次傳喜法師到訪甲和燈時,
為我們提出的六條忠告。
這幾條忠告,或許能讓你的心更加明了。
01“年輕人,別輕易談國家”
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國家,國家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以文化為核心。
也包括價值觀念、道德體系,主要靠教育來構建。
重視文化就好比,你到一戶人家,你更關心他的家具,還是關心他的家風?
顯然,能夠傳承的是家風。
我小的時候,經歷過文革,
地主被趕出來住牛棚,窮人住地主的房子,覺得地主的房子真好,寬敞又豪華,
然而過了三十年,地主的子孫又變得富有了,窮人卻把房子住得破破爛爛。
為什麼?
有家風、有中華文化修養的人,會在屈辱面前更加珍惜機會,
所以一個家庭家具是無常的,家風是比較恆常的。
文化也如此。
02“做佛教的事業,首先溫潤的是自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宋代理學家所倡導的理念。
那麼,萬民以何為命?
其實就是明白自己國家的核心文化。
只要核心文化不滅,
天地就有心,文化能復興,千古絕學就復興了。
文化保持昌盛,就能開萬世之太平
經過文化的大衰退,
中華文化處在極其邊緣的時代,
我們想把它再找回來,需要慢慢地鋪墊。
潤物細無聲地去呵護。
就像一個大病初愈的人,
不能大補,要慢慢小補,這是細活。
我想只要在甲和燈做的人就會找到這樣一種感覺,
在溫暖他人的同時,自己是第一個被溫暖的。
在以佛教文化為先導的中華文化去溫潤這個世界的時候,
自己的家庭、眷屬、宗親,都是被文化所潤澤的。
03“文化就像阿彌陀佛,看不到卻可以用心去感受”
我們受唯物主義教育,和社會的潛規則的引導,
常常會懷疑,文化有價值嗎?
人類學說,文化財富是人類在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
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這個概念很大,但正因為大,所以看不見。
就像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
我們看不到阿彌陀佛,但是你看不到不要緊,
只要你記得,你就在阿彌陀佛汗毛空裡。
同樣,文化也很大。
《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看不到時,正好可以用心去感受。
04別人問你心經是什麼意思該怎麼辦?
佛教有一句話叫,沾海水一滴,而知全味。
海水只要嘗一滴,就可以知道全部大海的味道。
我們出家人,哪怕是般若學的專家。
要想把《心經》講得完美,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
讓大家對心經產生關注和學習,
這已經是很偉大的事情,
不在於你跟他講了多少,透徹不透徹。
打開了學習《心經》的門扉,
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05“休息在佛法的狀態裡”
現在我們能夠學習到佛法,
感覺做人有點明白了,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
出家人弘法,哪怕就是累了休息,
也是休息在佛法的狀態裡。
所以,佛弟子行、住、坐、臥
“四大威儀,八萬細行”,不離佛法。
即便是休息,也沒有空過。
菩薩說應以涅槃得度者即現涅槃,
哪怕是圓寂都可以利益眾生。
玉琳國師曾經看到一個寺廟很破舊,
他說,那麼我就在這裡圓寂吧,這樣這個廟就大興了。
所以,作為一個學佛的人。
生命跟佛法相遇了,
他的生命就開始轉化成佛法化。
就像甲和燈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動機的,有社會關懷的。
方式就是傳播佛教的文化,都是有心而為之。
雖然燈心兒不大,但是光明無量。
06佛法是先信還是先悟?
佛法有聖言量,對我們來說是應該先信。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就會求甚解,之後就會慢慢悟。
從主觀的信到深入地領會,從心靈到身體,
從意識形態到客觀世界,都會影響到。
所以到後來就成為“深解信”。
一開始的信是比較淺的,但因為我們信的對鏡是圓滿的。
所以會產生福報,在求甚解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惠,
一個“信”裡面就產生了福慧。
不識字的人,哪怕沒有機會深入,
但因為信的緣故,也照樣產生無量的福報。
所以不要怕迷信,不要被迷信的概念嚇住了。
印光大師講,我們要學“愚夫愚婦”學佛的狀態。
因為淳樸地信,也會產生無量的果報。
從信的角度上來說,可以說有“信”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