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我們怎麼去體會佛心?佛心是大慈悲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是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親生子女這樣的心。
那麼,我們要了解佛心,有時候又覺得非常隔膜、非常疏遠,所以用比喻的方法,先理解你父母的心。
父母對孩子的那份愛,就像世間人也會說:“世間有一種愛,能夠讓我們淚流滿面”。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生下來三年無微不至的呵護。子女拉尿了,她把子女放在干的地方,自己睡在濕的地方。子女生病了,她那種痛苦、那種焦慮,恨不得所有的病都到自己身上來。體會一下這個愛。我們可以舉兩個小例子。
有一個研究力學的教授,他研究高空的物體從高速穿下來的時候,是什麼力量都擋不住的。就像空中一只小鳥的身體,都能夠把飛機厚重的鋼板撞成一個大洞一樣。他常常跟學生講述這個道理。
有一天,他在這個實驗室做實驗的時候,這時他的妻子非常恐懼的跑過來說:“不得了啦!”他有一個四歲的女兒,大概都還不懂事,就爬到最高的一層樓頂上去了,就在樓頂的邊緣,在那裡走來走去,想學小鳥飛翔。他的妻子一看見就趕緊給她的丈夫說這個事,這個父親一聽,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因為實驗室是地毯),就光著腳往外跑,就看到他那四歲的女兒站在那高樓頂上,在那裡非常危險的走動。這個女兒一看到父母在下面就很高興,就從樓下真的跳下來了。這一跳下來,教授旁邊有幾個學生知道危險,都怕他受傷,都挽著他的手不讓他動,但教授在這關鍵時刻掙脫了他學生的手,趕緊跑到樓下伸出手來接他四歲的女兒。這一接,果然就撞在他的胳膊,他的胳膊咣噹一聲就斷了、腿也斷了,一下子就昏過去了,到醫院去搶救,搶救兩天他才蘇醒過來。蘇醒過來,他的妻子、他的學生都在它的旁邊等候著,看到他蘇醒過來就說:“哎呀,我們等你等了兩天兩晚,終於蘇醒過來了,你不知道這太危險了!” 這個教授說:“我知道危險,我搞了半輩子的力學,我怎麼能不懂這個呢?但是父女之間,父親和女兒之間只有愛,沒有力學”。當他說這句話時,他也很欣慰的看到,他四歲的女兒很甜蜜的睡在他的旁邊,得救了!這是父愛。
再來看個母愛的例子,這方面的例子很多。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場景。大地震以後各地的救援人員都去了,就在殘牆斷壁裡面去找人。兩天之後,救援人員正在找人的時候,忽然在一個障礙物下面看到了這麼一個場景。有一個母親用手撐著地,她的背上有很多大石塊,很多重量之物壓在她的背上,那不知道有多重。她的一個七歲的小女兒就在她的身體下面。她用整個身體支撐著那麼重的重量,整整支撐了兩天。她一看到救援部隊來了就趕緊哭著喊:“你們趕緊救啊!我已經頂不住了!”救援人員一看到這個場景都拍照,都很感動。大家都去救,光是扒那上面的石塊,都用了大半天才把它清理完。記者把她七歲的小女兒先扯出來,這扯出來一看,她的小女兒已經斷氣了。但是她的母親還在說:“我的女兒怎麼樣?我的女兒怎麼樣?”這時候救援人員都很安慰她說:“你的女兒沒事,我們已經送到醫院去了”。生怕說她女兒去世了,有可能她當下就完了。然後就把她送到醫院,她的雙手僵直得沒有辦法再彎曲了。第二天報紙上登出一個特寫:這就是母愛!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願意把子女的痛苦擔荷在自己身上的。而作為子女的人是常常不了解的。
我們看到這些一般的眾生,從小在父母的恩愛當中,他不了解,認為理所當然。到了青少年時還叛逆,有段相當長的叛逆時期。等到他父母年老了、去世了,這時候他也做了父母了,當他做了父母的時候,他才有點理解他父母的恩,等到理解他父母的恩,想報的時候,他父母已經去世了。這時候他就會留著忏悔的眼淚寫一些紀念文章,拿到報刊雜志發表,得點稿費。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一般子女都很難去理解父母的恩德,很難去報答父母的恩德。
一個作家寫他的母親,回憶他的母親。這個作家二十歲的時候有一個事故,雙腿高位截肢,坐上了輪椅。這個青春年華的青年遇到這樣的災禍,他心裡就很煩躁,他覺得老天這樣不公,天天發牢騷。他就每天坐上輪椅到公園裡面,找一個最僻靜的地方去消磨時光。當他每天走的時候,他的母親的那種樣子,又希望他不要走,但又不敢攔阻他,因為他脾氣不好,然後就默默的給他准備輪椅推他,推到門口,他的兒子也不需要他的母親跟著,自己就去。他從來不知道他走了之後,他的母親要站在那裡,站一兩個小時看著他。他是偶爾有事回來拿點東西的時候,一看,他的母親怎麼還在小巷裡面張望?他第一次發現這個。然後他去了之後,他傍晚都不想回來,因為他覺得太痛苦了!但是他的母親看到時間到了他還沒回來,就得去找他。那個公園很大,他有時還故意很倔強,坐在樹木最繁茂的地方,讓他母親看不到。他母親還是個近視眼,就到處找。最後他才知道,他的輪椅的每一個印子旁邊都有他母親的腳步。等到母親四十九歲去世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由於自己的緣故,他的母親比他自己更痛苦!這時候他就忏悔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在我們青少年的時候,追求事業、追求五欲六塵,我們是很少想到父母的。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是一個不知恩、不報德的眾生。
那麼,對於念佛法門,我們知不知道有一個比父母對我們還恩德的一尊佛——阿彌陀佛。他大國王不做了,在世自在王如來座下出家。他考察他方世界的眾生實在是太苦了,輪轉六道,尤其是三惡道那種敗壞,那種苦難,那種眾生在裡面還不知道苦難的愚癡,種種的恐懼。這個大國王就發起了無上菩提之心了,他的出家、他的修行、他的功德,都是為了救度苦難的眾生。為了實現它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目標,他可是花了五大劫的時間,去考察十方微塵數佛剎,種種眾生的根性、好樂、苦難種種情況。他要設定一個程序,使他大願的藍圖實現之後,在法界當中不留一個眾生在輪回裡面。度盡阿鼻苦眾生,要把阿鼻地獄的眾生全都度盡,如果不能度盡他就不能成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五大劫的思惟,由願導行,無量劫的積功累德,在無量劫無量的生命過程當中,每一期生命的示現,都為眾生獻出他的生命,給眾生廣結法緣。為完成這樁救度眾生的大願,阿彌陀佛確實獻出的鮮血多於四大海,屍骨高於須彌山。這些情況,我們不了解,不知啊!
這十劫以來,阿彌陀佛就像慈悲的母親,在門口每天的張望,看著這個輪轉了無量劫的浪子,什麼時候能回頭?這個慈母思念子女的心早已成就。眾生在那裡受苦,阿彌陀佛就如箭入心!就好像一個慈母看到她的子女得了癌症倍受掙扎,那種化療把頭發都化掉的情況,你看看那個慈母在旁邊是什麼心情?我們在無明的大夢裡面不斷地做著各種惡夢,我們在惡夢裡面喊救命,苦啊苦啊!然而我們不知道救命到那兒去求救。我們以為在輪轉的過程當中只有自己孤獨無助,實際在法界當中早已成就了一種救度我們的力量,就在當下!十劫以來,阿彌陀佛那雙接引的手就在我們的手邊。然而我們確實昏迷得太久了,不了解。很多人在這個世間,尤其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他會對自己力量的孤弱,對環境的惡化表現出很大的絕望。他也許去自殺,他也不了解原來還有一種力量是可以得到拯救的,這種拯救是無條件的,就好像父母幫助小孩不會談交換條件一樣。
但問題就是,我們在這種眾生的知見裡面都是分別的,對這種同體的慈悲沒有概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市場經濟當中都是要講交換的,都是要講條件的。我們不會領會,還有一種無條件的慈悲,存在在我們的法界、存在在我們的每個念頭裡。這就是我們的業障,這就是我們懷疑的罪根。
只要我們把這個障礙突破了,我們能夠相信,我們這個浪子能夠也像母親思念子女一樣,去思念我的母親。那這兩種思念就耦合起來了,就互動起來了,這就叫感應上了,而且很容易感應的。因為母子的天性是那樣的密切相關。這種相關、這種感應,一方面是靠佛已經成就的慈悲,另一方面要靠我們眾生的純孝之心,孝心。如果這兩者具足,阿彌陀佛那邊已經具足,現在就看我們是不是具足?一具足就感應道交難思議。
在儒家有一個孝子叫曾子,他有一個瞎眼的母親,為了奉養他的母親,他就辭官不做,在家裡砍材得點薪水,來贍養他的母親。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曾子正好上山去砍材了。古人都很厚道,客人來了就要熱情招待。曾母就希望給這個客人准備一餐豐盛一點的飯食,但她自己的眼睛瞎了,又沒有能力,所以他就希望他的兒子趕快回家來招待客人。那個時代又沒有手機,那怎麼傳達這個信息呢?曾母有辦法了,她就咬自己的中指,這一咬,山上的曾子就感到自己的心口疼痛,這一疼痛呢他就想到:哦,這可能是我母親叫我有事,就趕緊下山。果然是他母親叫他下來。母子連心!
不僅是母子之間,就是世間相愛到一定深度的男女,他都有這些感通。
大家看一個文學名著《簡愛》,簡愛和羅切斯徹之間的愛情,簡愛知道羅切斯徹有妻子,毅然出走。但是他們之間是有感情的。羅切斯徹碰到家裡的變故,起火了自己去救火,也是雙眼瞎了,這時一個貴族也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時候他就在呼喚簡愛,是用他內心在呼喚。唉,在遙遠的那個簡愛就聽到了羅切斯徹的聲音,她就來到了羅切斯徹的身旁。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眾生的心性感通是不可思議的。
那麼,阿彌陀佛憶念我們這些眾生的力量很大,所以有一個比喻,就像強大的磁場,一塊大的磁鐵,這個磁鐵對任何金屬的東西都能夠吸過來。但是一定要金屬的東西才能吸過來。如果是一根草,它吸不過來;如果是一塊玉,它也吸不過來,一定是一根針。所以這就要用我們的念頭轉化。我們思念彌陀,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願意母子重逢,我們的心就變成了跟磁鐵相應的同質了。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信心,還是在五欲六塵裡面掙扎,在這種六道輪回裡面造作種種惡業,惡業造得愈來愈重,輪轉在三惡道的時間愈來愈長,這就是捨父逃逸愈來愈遠。
父母,事相上是表已經成就了的西方極樂世界。從理性上來說,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性——天然的父母。我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在這個心意識裡面愈來愈粗糙,愈來愈逃逸,回不去了。所以,諸佛如來來到輪轉的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就是要把這樁事情傳達出來。這些昏迷的顛倒的子女不了解他有父母,不了解父母對他有多麼的慈悲,不了解父母有多少萬貫家財等著他去繼承,所以就得要宣說這樁事情。
所以淨土經典首先就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就要闡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要把阿彌陀佛跟我們眾生是什麼關系說出來——跟我們眾生是超越父母的愛! 為什麼是超越父母的愛?我們今生的父母只是這一世對我們的恩愛,但是下一輩子各有各輪轉的道路,各有各的業力,對面不相識。然而,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是生生世世的,是無量劫的。他不僅有恩愛,而且他有智慧、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