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念佛人如何發起真實信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晚上藉著大家念佛共修的法緣,師父來向大家報告《念佛發真信》。

念佛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發真信就是從心中發出對阿彌陀佛教法的真信。對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人必須建立真實的信心。因為有真信必定是有切願,必定會是力行。信、願、行往生三法,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必須要做到的。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做到信、願、行。

信、願、行三法是一體不二。信當然具足願與行,願具足信與行,行具足信與願。所以第一步應該要先做到真實的信心。念佛人如果經常聽經聞法,必然知道念佛的要領就是,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不懷疑當然就是指信心,建立對阿彌陀佛名號真實的信心,對念佛人而言是第一重要的。

下面引用行策大師在《淨土警語》所開示的一段話,來說明念佛發真信的道理。事實上這段文就是,行策大師鼓勵念佛人,要建立對名號真實的信心。

行策大師是清朝時代一位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十代的祖師,是江蘇宜興人,俗姓姓蔣,字截流。他的父親全昌精通儒佛,與憨山、德清兩位大師有親交。德清大師示寂之後三年,全昌夢見他的杖錫入室,因此生下行策。長大之後,行策大師的父母相繼去世。年紀二十三的時候,投於武林理安寺箬庵通問門下,五載不橫臥。這句話就是在說,行策大師五年都沒有躺下休息,可見是一位非常精進用功修行的祖師。徹達法要,對佛法的真理相當的通達。住報恩寺受息庵瑛師之勸,而修淨土,受到善知識的勸勉之後,專修淨土法門,這就是行策大師得遇淨土法門的因緣。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請看第一段文: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六時淨行,遂成千古芳規。雖曰功高易進,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谛審發心,哪知出苦要道。」

第一段文是行策大師說出,念佛雖然是功德很高,也容易修行,可是末世的行人很少獲得靈驗。原因就是信願不專,也就是沒有做到深信切願。所以行策大師淨土思想,與蕅益大師淨土思想也相當類似。因為蕅益大師的開示,也是鼓勵淨業的行者,要注重信願。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兩句非常有名的名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淺」,是不是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看行者有做到信願嗎?如果有做到信願,當然就能往生。在這裡行策大師也說,末世行人罕以獲得靈驗,就是因為信願不專,所以不能獲得真實的善行,而回歸西方淨土。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行策大師是清朝時代的人,所以說「念佛三昧,其來尚矣」。就是念佛三昧,在中國淨土宗的初祖,東晉慧遠大師一直到清朝,當然時間經過千余年。所以行策大師說,「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遠祖就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慧遠大師與出家在家僧俗二眾,在廬山東林寺修行,有一百二十三個,通通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時在蓮華池刻畫六時,拜佛念佛,稱為蓮社。所以有「蓮社」這兩個字,就是從慧遠大師這個時候開始,所以我們如果看見某某蓮社,就知道這就是一個念佛的道場。六時淨行就是日夜六時,清淨的修持。當然慧遠大師東晉時代,所修的念佛方法,與我們現在念佛的方法,是不完全相同。我們現在是持名念佛,當時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所修的念佛注重觀想,因為當時的眾生根性比較猛利。觀想就是根據《般舟三昧經》修學。慧遠大師在東晉時代,淨土三部經之一的《觀經》,還沒有翻譯到中國來,所以慧遠大師他們會觀想念佛。別說慧遠大師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師,能夠觀想入定,就是劉遺民在家居士,住在廬山半年,就證悟念佛三昧了,相當的不容易。

「遂成千古芳規」,這句話就是在說,後來蓮社六時專修念佛,就成為後人遵修的規矩。

「雖曰功高易進,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功高就是修學念佛法門的功德非常的高,易進就是容易修行進道。念佛法門就是在起行非常的簡單容易,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功德很高就是形容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滅掉凡夫的生死重罪。《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說,至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這樣念佛的功德大不大?有,確實很大。

但是末世行人罕以獲得到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就是因為信願不專,不專當然就雜,沒有建立對阿彌陀佛名號本願的深信,也沒有做好切願。信要做到深信,淺信還不夠;願要做到切願,有願還不夠;行要做到力行,有行還不夠。所以往生三法信、願、行,如果能夠做好,我相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沒有問題。

「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谛審發心,哪知出苦要道」。這段話就是行策大師,對當時一起共修的淨業行者的鼓勵。如果現在大家一起修持淨因,如果沒有發真實的信心,哪知出苦要道,說的實在真好。既然有心要念佛修行,如果沒有發出真實的信心,怎麼能夠出離生死苦海,有道理嗎?有道理。學佛的人不管學什麼法門,都是要真誠、誠懇,恭敬、真實修學佛法,才容易成就。一般的人修學佛法,有時候因為不是流露出內心的真心,所以修行進進退退悠悠散散,道業難以精進。到最後因為懈怠放逸,所以學佛修行只是有名無實。業力現前的時候,平時的悠悠散散修行,抵不過業力,所以不是退失道心,就是被業力的牽引隨業流轉,繼續六道輪回。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應該要將真信做到,切願做好,力行做好,這樣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穩當。

下面請看第二段文:

「凡我同人,與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

第二段文延續第一段文,行策大師鼓勵參與念佛法會的行者,要具足真實信心。如果沒有真實信心,雖然念佛持齋,雖然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既然是世間善人,那報生在人天善處,也就是受人天的福報而已。當受人天的福報,當然就造業,造業之後就會墮落。所以行策大師說:「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一闡提在注釋第二有,一闡提就是斷善根,沒有任何一絲一毫善根的人,叫做一闡提。也就是斷絕一切善根,無法成佛的人叫做一闡提。當然佛陀所說的真理,到了最後的《涅槃經》,講連一闡提也都能夠成佛。

這樣的道理我們要明白,如果念佛持齋放生修福,而沒有建立真實的信心,猶如世間的善人,和一闡提一比較,只不過是差一步而已,和旃陀羅輩一比,也只不過是差一步而已。旃陀羅在注釋第三有,旃陀羅就是印度社會階級種姓制度中,居於首陀羅階級之下位者,乃最下級之種族。彼等專事獄卒、販賣、屠宰、漁獵等職,印度四姓階級最為卑賤的一族,就是旃陀羅。一般旃陀羅這一類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就是獄卒、販賣,還有屠宰、漁獵等等,這在印度的社會,是相當的沒有地位。

「如是信心,豈為真實」,這樣的信心就不是真實的信心。就是說雖然有念佛、有持齋、有放生、有修福,但是沒有建立對阿彌陀佛名號的真實信心,所以只能受人天的福報。這樣念佛建立真實的信心,重不重要?太重要了。

下面繼續看第三段文: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既然念佛的淨業行者,要建立真信,那麼行策大師就說三種信。首先第一種信要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華嚴經》的兩句經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這是從佛性來講,我們凡夫眾生,是還未成佛的佛,因為我們有佛性,阿彌陀佛是已經成佛的佛,開顯佛性。阿彌陀佛已經開顯的佛性,和我們凡夫還未開顯的佛性,覺性是無二,佛性是平等。《心經》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我們的真如本性,與諸佛如來的真如本性,無二無別。所以我們有佛性沒有修行,繼續在六道裡面輪回受苦,說起來冤不冤枉?說起來實在是很冤枉。

「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們雖然是迷惑顛倒凡夫眾生,但是我們的覺性並沒有失去。因為自性不生不滅,沒有生滅之相,所以修行是向外求,還是向內求?向內求對。我們自性真如有無量的德能,所以修行是從自性下工夫,不是向外求。那麼我們念佛的人,當然是用念佛的方法,來開顯自性。但是也許你會這樣問我:信願師父,我念佛的時候都還會打妄想,要如何顯露自性?沒有錯,不是只有你念佛會打妄想,師父也會打妄想。我告訴你所有天下的念佛人,人人念佛都會打妄想。但是我們念佛人尊貴的地方,就是我們念這句佛號,仰仗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普攝,絕對的救度,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所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然在清淨的西方環境,就能斷惑證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不同於娑婆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有惡人、有惡聲、有惡事,所以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遇到惡緣,煩惱起現行。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沒有惡人、沒有惡事、沒有惡聲,所以縱然我們煩惱沒有伏斷,在清淨的西方極樂世界,煩惱不會起現行,有佛菩薩的教導,很快就會成就阿鞞跋致。所以怕只怕,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成佛。所以師父經常說,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決定百分之一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對?當然。

「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雖然我們在六道裡面輪回,經過無量億劫,我們的覺性未曾動。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沒有生滅,沒有增減,沒有淨穢。說起來佛是已經成佛的佛,我們是還未成佛的佛,所以諸位你只要有志氣,好好聽經聞法,好好念佛修行一生不退,不要讓世俗的五欲六塵將你考倒,不要讓金錢名利將你打倒,不要讓感情親情將你考倒,一生就是不斷的念佛,將來臨終阿彌陀佛現前,迎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決定的。所以我們雖然是昏迷倒惑的凡夫眾生,覺性未曾失,我們雖然這劫輪轉在六道,覺性未曾動。

「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這幾句話在講,我們不要輕視一個沒有開悟的人,說不定他一念的覺悟,他就能夠證悟真如。當然這是上等根性的眾生,比較容易做的到,我們可以從禅宗的許多修行者,看到有時候參禅的行者,他一念的開悟,就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經由用功修行最後成就道業。對根性猛利的人而言,要以禅宗的教法修持,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對煩惱厚重的凡夫而言,要參禅悟道就相當困難,法契應不同的根機。對現在五濁惡世,煩惱厚重的凡夫而言,念佛是契機的法門。所以諸位菩薩,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要成就道業,應該是要好好老實念佛,隨順印光大師的勉勵。

你看行策大師這樣了不起的祖師能夠徹達法要,這是何等的根性,能夠五年不躺在床上休息,這樣的修行,現代人能夠相比嗎?我看沒有辦法。但是行策大師一生專修淨業,這對我們確實是一種啟發。如果我們的修行跟祖師大德相比,我們一定是遠遠不如。但是行策大師修行這麼嚴謹,而且通達法要,他一生專修淨業,那我們跟祖師一比遠遠不如,我們再不專修淨業,想要解脫生死,就更為困難,對不對?當然。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第二要信什麼呢?行策大師告訴我們,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彌陀佛是究竟佛。這是用天台的六即佛道理,來分析凡夫與阿彌陀佛的不同。我們來看什麼叫做六即佛,因為六即佛的道理明白了,那你就了解行策大師所說的意思。

注釋第四有將六即佛解釋出來,請看注釋第四:六即佛,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

一者理即佛: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

二者名字即佛: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三者觀行即佛: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

四者相似即佛: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佛,有如真證。

五者分證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者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

天台宗將佛判立為六即位,第一就是理即佛,第二就是名字即佛,第三就是觀行即佛,第四就是相似即佛,第五就是分證即佛,第六就是究竟即佛。我們凡夫就是理即佛,或者名字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和觀行即佛都還沒有斷煩惱,到了第四的相似即佛,才斷除見思二惑。

諸位如果你讀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智者大師的傳記,你就會了解一件事實,智者大師是隋朝時代一位了不起的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臨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智者大師的弟子問他:師父您以幾品位往生?智者大師說:我因為領眾所以損道,因此才以五品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品位就是天台六即佛的第三觀行即佛,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智者大師,還沒有斷除見思二惑。這麼了不起的祖師大德,有後釋迦之稱,竟然還未斷除見思二惑。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要解脫生死實在非常的困難,對不對?對。

從智者大師的實例,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我們凡夫是理性佛,是名字即佛,阿彌陀佛是究竟佛。究竟佛就是已經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斷盡了,業淨情空,福慧圓滿。

所以有人這樣說:我就是佛了,我何必要念佛,這樣說對不對?這樣說不對。應該說我有佛性,我是理性佛、我是名字即佛,還沒有斷煩惱,還沒有證菩提,還在生死苦海。佛不論是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或藥師佛,都是究竟佛,已經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福慧圓滿了,真實斷煩惱證菩提的聖人。十法界最至高無上的就是佛陀,就是究竟佛。

「性雖無二,位乃天淵」,雖然本性是無二,在理性來說,凡夫與諸佛都有佛性,但是階位天淵之別,也就是天差地別。我們凡夫是理性佛,阿彌陀佛是究竟佛,所以如果說我就是佛了,何必要念佛,這樣就大大的錯誤。我們有佛性,但是佛性還沒有開顯,所以正要藉著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究竟圓滿的佛道,這樣才是正確的。

「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這幾句話是行策大師的鼓勵,我們如果沒有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隨業流轉受苦無量,行策大師說的有真實嗎?有。而且這段話行策大師教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還是雜念阿彌陀佛?專念。不管行策大師,不管印光大師,不管善導大師,不管法然上人,這一些了不起的祖師大德們,都鼓勵我們專念阿彌陀佛。你如果了解祖師開示的用意,你會感恩祖師悲愍的勸勉,真的要好好的專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較有希望。

「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如果我們沒有專念阿彌陀佛,又隨業流轉,那法身流轉在五道,那就不叫做佛了,叫做眾生。所以我們現在要叫做佛,還是要叫做眾生?眾生。我們現在如果叫做佛是名字佛,是理性佛,有佛性但是還沒有開顯佛性,還沒有了辦生死,還沒有斷除煩惱,還沒有證悟菩提。這種的是凡夫不是佛。

第三要信什麼呢?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佛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最後第三要相信,我雖然是業障深重的凡夫,久居在這個痛苦的娑婆世間,但是我是阿彌陀佛心裡的眾生。這句話講的很好,雖然我們是凡夫,但是我們是阿彌陀佛心中的眾生,說親切一點就是,實在說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寶貝孩子。諸位你肯念佛,最歡喜的人是什麼人?阿彌陀佛。為什麼如此肯定?因為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就是為了要救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修六度萬行就是要將名號的功德回向給你。阿彌陀佛成立清淨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讓你回歸安住。就好像師父建立本願山彌陀講堂道場,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回到我們講堂來好好的念佛修行。不然我花了好幾億,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心血、精力、金錢,建一座講堂做什麼?目的就是要讓大家回到講堂共修,有一處可以好好清淨念佛的地方,成就道業往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建立,阿彌陀佛的用意也是這樣。阿彌陀佛希望大家念佛回歸西方極樂世界,過著清淨快樂的生活。所以莊嚴的接引像,左手持蓮台,右手垂手接引,就是要接引諸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你一念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的願力就滿足了。因為所有一切發願修行,都是為了要成就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會條件訂得非常的嚴苛,非常的高嗎?不會。就好像師父建立本願山彌陀講堂,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回到我們講堂,好好來念佛聞法修行。我不會訂很高的條件,將來要回到我們本願山彌陀講堂修行,第一、一定要受三皈五戒十善,第二、一定要吃素,第三、一定要做早課晚課,第四、一定要建立佛化家庭,第五、要有受五戒、八關齋戒。我只要訂這五個條件,我看沒有一個會回來的,能夠回來的人就非常的少,對不對?所以要回到本願山彌陀講堂,聽經聞法念佛共修,要條件嗎?不必。本願山彌陀講堂的大門永遠敞開著,歡迎十方的眾生有緣快進來,絕對沒有條件的。人間的道場要接引眾生都沒有條件了,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要接引眾生回歸也不會有條件。你就是念佛,這是阿彌陀佛對你唯一的要求,你念佛,我救你,你總要有修因才能感果。如果連念佛都不要,那當然是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像你要回到我們本願山彌陀講堂來共修,你總要啟程,你總要動身對不對?你連啟程連動身都不要,你是要如何到本願山彌陀講堂一樣。你念佛當下不就啟程邁向西方淨土,對不對?你念佛當下不就是動身前往極樂淨土,對不對?所以師父常常說,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向前邁向一步,距離西方極樂世界越來越近。

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剎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心內之佛。這段話行策大師也講的很好,因為阿彌陀佛的佛性和我們凡夫的佛性無二無別。雖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我們還沒有成佛,但是法身遍一切處,光光相照,佛成就的佛性,跟我們凡夫的佛性無二無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所證悟的佛性真如,是一體不二的,心性無二,既然心性無二,自然就感應道交。那感和應要產生道交,要有因才會有果。

「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這兩句話講的實在很好。我們凡夫眾生在受苦,就會感召阿彌陀佛流露慈悲,來回應救度我們。

諸位如果為人爸爸媽媽的人,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在受苦呻吟,你當爸爸當媽媽的會不會很憐憫你的孩子在受苦?會。你一定會看看他到底生了什麼病,原來吃壞肚子了,所以人不舒服。你會不會趕緊帶他去看醫生,把他的疾病治好?會。因為子女是你父母的心頭肉,對不對?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寶貝孩子。所以當我們的苦流露出來,受生死的大苦折磨,我們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你不必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眾生苦而起大悲心,自然應聲現前來解苦救苦,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下面行策大師說一個譬喻,「譬如磁石吸鐵」,磁石在吸鐵,磁石能夠吸鐵。磁石就猶如阿彌陀佛,我們凡夫眾生就猶如鐵,所以我們的佛性,和阿彌陀佛的佛性無二無別。所以我們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用名號救度念佛人,自然阿彌陀佛光明普攝,就將我們吸回西方極樂世界。要記住,阿彌陀佛就是一顆大磁石,我們是一塊小鐵,說實在我們還是一塊破銅爛鐵,雖然我們凡夫是破銅爛鐵,但是能夠讓磁鐵吸住,對不對?對。所以也不要瞧不起自己,妄自菲薄。

下面是引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佛念眾生就像母親憶念孩子。你們當母親的,在想念著孩子的心情,我想你們當母親的最能體會。如果孩子在國外讀書,那你在想念孩子的時候,你的內心裡那種思念孩子的滋味好不好受?不好受。同樣的阿彌陀佛在思念我們,那一種思念的心,也是非常的悲切,所以千萬不要讓阿彌陀佛對我們的空等。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就是感應道交。我們如果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想我們,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念我們。猶如母親在思念孩子,孩子在思念母親,這樣就是母子連心。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眾生如果憶佛念佛,不管在現前或是當來,一定會見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幾句話講的實在很好。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在現前如果能夠入定,一定能見佛。但是入定對我們凡夫而言很難,所以我們臨終念佛,你不用擔心現在沒有辦法在平時見佛,到臨終阿彌陀佛現前的時候,我們自然能夠被阿彌陀佛的光明照破,我們將以凡夫的障眼,親見阿彌陀佛的真身妙相,那我們就能夠正念分明。所以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說,「念佛人在臨終,阿彌陀佛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佛在念佛人的臨終,現前慈悲加持護佑,令臨終者,心不顛倒、意不凌亂。所以將來我們在臨命終,阿彌陀佛現前,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千穩萬當,也是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最後看這四行: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矣。」

最後這一段是結論,行策大師說如果能夠具足上來所說的三種信,雖然所行善只是一毫而已,所修的福只是一塵而已,都可以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淨土。何況是持齋守戒,何況是放生布施,何況是讀誦大乘經典,何況是供養三寶,這樣種種的修行,豈不能充足淨土的資糧嗎?也就是一定能夠備足往生淨土的資糧,也就是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重要的就是要把「信」這一個字做好,對不對?對。如果信處不真,如果信沒有做好,沒有做到真信,也就是沒有做到深信,那麼淪於有漏。所以現今的修行別無要術,在二六時中,將這三種信做好,那麼一切的行履,就是一切的修行,就不需要再改弦易轍了。所以將信做好,一切修行自然不需要改變,也就是老實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段文行策大師說的實在真好,諸位我們每天在念佛,一定要好好研究淨土的經論,好好聽聞淨土的教理,那你自然就能將「信」,這一個字做好。你的念佛修行必然相應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時間到了,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和諧中的快樂》之上師三寶加持(八)
下一篇:大安法師:別把福報揮霍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