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各種排行榜和選秀節目相繼登台,弄得人心浮動,招來數不盡的煩惱和不安。常言道,人爭一口氣,說的就是一個“比”字。我要比你好,比他好,比所有人都好。哪方面比人家好?樣樣要好!這般比法沒完沒了的,到頭來終是一場空。
對於我們的各種比法,我做過一些總結。這事是酒桌上聽來的。亦舒的媽媽某一日在報上看見了關於瓊瑤的報道,就對女兒說:“人家也寫言情小說,怎麼版稅收入就比你高呢?”亦舒回答:“她錢賺得是比我多,可我比她漂亮,我穿牛仔褲也比她好看。”
做這般想當然好的,亦舒挺有覺悟的嘛。十個手指各有長短,也各有其他幾指所不具有的用處。仔細一想,她還是在和別人比呢,而且嘴上雖說不和人比版稅,心裡怎麼想的,誰知道呢?
《世說新語》中有一個故事:桓溫年輕的時候,與一個叫殷侯的人齊名,所以後來一直懷有競爭之心。有一回,他就直接問殷侯:“你和我相比,覺得怎麼樣?”殷侯不想說違心話,而桓溫權傾朝野,又不好得罪,於是回答:“我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我寧願做我自己。”
把目光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等於把自己當作對手,和前一刻的自己比較。這個對手了不得,雖只一個,卻是要一生較量的。這種心態總不低了吧,比起真正有境界的,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國學大師錢穆喜歡下圍棋,可他僅僅就擺個棋譜,而不是和人對弈,也不用左手對右手玩。他覺得那樣很傷腦筋。所以,在心情沉悶的時候,就給自己擺上一盤。不跟人比,也不跟自己比,是把“比”化解了呢。只是這還不是最高的。
作家陳建功說過一段回憶。他年幼時家境貧寒,很羨慕條件好的同學。媽媽說:“咱家不如人家,就不要跟人家去比吃穿。”他說:“那我就比學習成績。”媽媽又說:“讀書、學習都不是怄氣的事,你干嗎老想著‘比’呢?你要學會把讀書、學習、思考、創造,都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陳老夫人是真的不比了,而她更高明的是,把已化解了的“比”,又融進了日常的生活中,已沒了“比”的色彩。這樣,不僅會進步,而且不會那麼勞累。愁也一天,喜也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