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這本儒家經典的核心,用兩個字來概括的話,一個是仁,一個是誠。仁是老師的狀態,老師如果對社會沒有承擔,對眾生沒有仁慈,就不會把自己體悟的道盡力宣說。雖然道是形而上的,是難以言說的,也會想盡方法勉力弘揚。
你看孔夫子就跟弟子們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老夫子說,對於道,我沒有什麼隱瞞你們,道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什麼不“隱乎爾”?有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有的人千古也不明白。
《論語》一來上就告訴我們學習道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因為這是一種棄暗投明的行為。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人生最高的學問就是明白道,明白“明德”,安住於明德,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也包括兩方面,一是自己止於至善,二是令眾生也止於至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之大本,本是什麼?天下之大道,道是什麼?道就是眾生的佛性。
《心經》裡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你的喜怒哀樂一生起來,你就見不到道了。禅門裡說參話頭,話頭就是念未生起時的狀態。由不認字的六祖大師來說,叫不思善不思惡。用道家修行來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尚未生起“二”的時候,就是道本體的狀態。十二因緣就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你不知道“道”的時候,你就會隨著境界,隨著境界就會有分別,有分別你就落入生死。
這個學問是宇宙文明的高級學問。每一個人只要去研究,去體悟,去實踐,就會進入一個轉凡成聖,由低往高的行列,這叫率性之謂道。不管是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誰知道這個道理,誰就是最尊貴的。不知道,哪怕是皇帝,也是無道昏君。
所以要恢復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道統,它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真實的意義。我們生而為人,能思考,具足學佛的善緣,這樣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機會千萬不要再輕易錯失。幾十年人生轉眼即逝,用寶貴時光去換一些膚淺的東西,這太不值得。
文化要有文化人傳承,文化傳承會有規律與脈絡,所以道有道統。作為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直到今天,儒釋道三教的傳承還在,這就如習主席所說的,文化的基因還在。一個民族有雄厚的文化基因,就會有健康茁壯的發展實力。
——摘自傳喜法師 2015年4月18山東大學講座“觀瀾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