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梁文道:在都市裡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梁文道:在都市裡修行

  文:張素聞

  文化人梁文道有著多重身份:大學講師、電視台電台節目主持人、電影創作人、劇評家、書評家、時事評論員等等。他是全方位的傳媒人,人稱“文化百足”和“文化教父”,然而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

  自幼,梁文道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大學讀哲學。直到現在,讀了二十多年哲學,發現知識和智慧並沒有同時安住在生命中。文道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開始面向內心,對自身做一些功課。

  年少的時候,梁文道曾是天主教徒,因緣際會,梁文道參加了禅修班,禅修使文道感到身心舒泰,2007年,文道皈依佛法僧三寶。在喧鬧的香港,梁文道每年都有一段時間去清修,或短期出家,然後再回到紅塵中來,和大家一起盡凡情,讀書、評論、各種活動等等。在家佛弟子梁文道並未忘記:“佛弟子要協助改善這個社會,緬甸的那些僧侶上街是一邊誦經一邊走路的非暴力游行,為老百姓而慈悲行動。”

  從太虛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到證嚴上人一行禅師,從慈濟功德會到今日佛法的現狀,梁文道幾乎整個晚上將最美好的話都用於贊歎佛法與僧寶:“太虛法師真是近代佛教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在當年那種情況下倡導人間佛教,力辦僧伽教育,為佛法培育人才……慈濟真的太了不起了,證嚴上人四十年來如一日,每次大災難,慈濟的師父和志工們都會出現在現場,甚至不會刻意弘法傳教,只是默默做事,僧寶的那種清淨莊嚴的形象,看著就讓人心安自在。”

  除了坐禅,文道也和所有的修學佛法的人一樣將功德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的有情眾生,也希望能解脫。文道很懂得佛法中簡單行為裡包藏的深刻智慧:“回向為什麼很必要?學佛不是為了獨自的解脫,在這一點上,小乘和大乘沒有區別。一個人學佛不想到眾生,怎麼可能放下我執?如果沒有慈悲心,就更不可能放下我執了。”  

梁文道:在都市裡修行 

  因為做時事評論的緣故,他深感知識分子容易起嗔心,如果不帶慈悲心去看待世事,會很危險。修慈悲觀,以慈悲來對治嗔心,才更容易生起智慧。梁文道語重心長地講了一個故事:曾有一位藏地的仁波切在文革中被關押了20多年,出獄後四處弘法。當有人問起這段往事,問師父那個時候怕不怕?這位仁波切說:“我怕喪失對囚禁我的人的慈悲心。”

  這個故事給梁文道很大的撼動,他強調:“對我也是,當然也是,不帶恨意。”這個話引起我對證嚴上人普天三無的記憶: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向來理性而冷峻的梁文道,在信仰面前,竟是那麼溫厚柔軟,渾然忘記了自己還沒吃晚飯,而時鐘已經不知不覺轉到22點。

  修行使梁文道的情緒比以前穩定,不容易憤怒,不會直接地任由本能反應,而這一切皆源於修行而帶來的覺察能力的提高以及慈悲心的提升。他將會盡量用更多的時間來修行,在生活中工作中,落實佛法;他定時會坐禅,修慈悲觀……周敦頤在《通書》裡寫:“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者得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梁文道通過修行,進行自我的檢視與批評以及個人德性的栽培,令人贊歎。

  善寫作,但未必載道

  梁文道辯才無礙,文才也了得,他的文字皆依緣而作,並不強調文以載道。數年前,文道的文字猶有血氣,會為楊德昌鳴不平,會覺得衛慧自戀到令人作嘔,頓筆咆哮處,常作金剛怒目,看得人快慰平生。可是,不看還好,看完之後,難免更添痛苦,知道了又有什麼用?你到底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古德雲:心淨則國土淨。文道的文字裡諸多不干不淨,叫人覺得這五濁惡世顛倒眾生原本就慘慘戚戚,何必還去挑開幕布將丑陋顯示得一覽無余?然而,文道說:“知識分子應該有知識分子的責任和良知,關心這個世界的問題,焦慮它的各種危機,協助改善這個社會,使它更好。這個世界,有些敗壞是制度性的,會使活在這個制度下的人們生嗔恨,一執著就會有毀滅性。有些人發了大財,被制度豢養了他們的貪,為富不仁或成為貪官污吏。”

  《我執》已經看到一個相對平和的梁文道,文字不再擲地作金石聲,偏要繞指柔,但還在通往內心寂靜柔軟的路上,因此,這本書中,梁文道的柔還夾著過去理性的冷與硬。當情感能被剖析,已不在情感裡,他的覺照能力,將文藝家們絮絮叨叨的話題剝得寸絲不掛。《我執》裡有難能遣懷的沉吟和惆怅,最後卻都被空無蓋住,傷口和陣痛,都如雲煙,杳然而逝,或成膏粱,勸慰來者,仿佛納蘭容若“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

  由於過去的習性並未徹底檢視和修正,有些文字讀來令人傷感:那夜夜投奔他的女子內心可有極大的焦慮?千年能變化的白娘,從無半點把夫欺,而他抵不住自己的懷疑,以為白娘所做的一切皆是精心巧局,鎮壓在雷峰塔下也是她和法海串通好的苦肉計……相思令人老,一夜可白頭,許多觸目驚心的片段與場景還有人事,原本如瑪格麗特·杜拉斯式的小說,但他寫得無實無虛不知究竟,滿紙我執我見我癡甚至我疑。當我把這種讀後感向文道表達,他坦然承認:“我其實有很多種狀態,有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心情的變化,但一向都會保持冷靜和理性的方法,或者,實在,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這種理性,既讓人肅然起敬,也常令人害怕,但,這種真實,也讓我們懂得:他和我們一樣,還在路上。

  佛教唯識學中,把一切法歸成三類:一是依他起性,也就是第八意識和前七識互為緣起的現象。“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佛把這些緣起法比作夢幻泡影。二是遍計所執性,在這種緣起法上,我們的意識起種種分別。本來世界的真實狀況並無分別,而我們的意識卻錯誤地認為有二、有三以至有千差萬別,是非對錯、你我他、萬事萬物等等都分別造作出來了,實際上,這些分別僅僅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中,並不是世界的真實狀況。

  三是圓成實性,如果我們在觀察依他起性的緣起法時,不在其上增加遍計所執性這些本來沒有的東西,便叫如實觀,就證見了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唯識性、真如、空性等的異名,證見圓成實性就是登地的菩薩了,然而,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足見圓成實性何其之難。梁文道的這些文字,給我的感覺還是在依他起性上增加遍計所執。而這世上的人,又有幾個能如實觀呢?

 

上一篇: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劫匪如數奉還善款
下一篇:學誠法師:修行為什麼要共修呢?不是也有閉關或是面壁九年自修的說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