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淺釋之觀察思想的力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下面解釋視善與視惡。這裡的視善與視惡,是心善與心惡的意思,其中的“心”是指第六意識中的分別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思想。“人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無分別心,二是分別心。無分別心是指“眼耳鼻舌身”這前五根的認知,再加上第六意識中無分別意識的認知,這裡所說的第六無分別意識是第一剎那“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的認知在第二剎那流入意根形成的。無分別心的認知是無善無惡的,只是像照相機一樣客觀地認知外境。無分別心的認知形成之後,第六意識中的另外一部分——分別心,就會在上面添加種種新的主觀認知,這一部分是有善惡的。因為分別心的認知基本上都是主觀的,裡面折射著一個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是一個人看待周圍人事物的習慣模式,所以《感應篇》中形象地將分別心的認知稱為“視”,而“視善”與“視惡”即是指分別心的善惡。 

      《大毗婆沙論》中說:“謂如有一個端正女,種種莊嚴來入眾會,應知此中子見起敬,諸耽欲者見而起貪,諸怨憎者見而起嗔,諸同夫者見而起嫉,諸有修習不淨觀者見而起厭,諸離欲者見起悲憫,諸阿羅漢見而生捨,由此故知境無實體。”這句話的意思是,若有一長相端正美貌的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很莊嚴,來到大眾面前,她的兒子見了會生起恭敬之心,那些耽著於男女欲望的人見了會生起貪心,那些怨恨她的人見了會生起嗔心,那些與她有同一個丈夫的女人見了會生起嫉妒心,那些修習不淨觀的人見了她會生起厭惡心,那些遠離了欲望的菩薩見了她會生起悲憫心,徹底遠離了煩惱的阿羅漢見了她會生起捨心。由此可見,外境本身並沒有可貪可嗔或者可悲憫的實體,生起貪嗔或悲憫是一個人看待外境的主觀習氣所致。

      無分別心在認知周圍的人事物時,此時還沒有善惡禍福,分別心一動就是善惡禍福的開始,《感應篇》開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禍福雖然發生在無分別心的認知中,好像是外境加在我們身上的——比如,別人毆打或辱罵自己,別人不小心開車撞到了自己,自己被某個人的某句話給害慘了等等;又如,別人贊歎鼓勵自己,別人幫助關心自己等等——這些災禍或幸福看起來是外境加給自己的,但起源卻不是外境,而是自己的分別心——這個背後“無形的推手”在起作用,也就是說,是自己的種種起心動念驅使外境將禍福加在我們身上的。善念帶來善報,惡念帶來惡報,這就像有什麼形狀就會有什麼樣的影子一樣,不會產生任何偏差。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分別心的生起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絕對不是像人們通常理解的那樣無足輕重、無關緊要,正如《禅門日誦·修心銘》中所說:“凡人舉念,關系最重,發機雖微,果報甚大。”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什麼大事,最大的事情就是自己對境所生起的心念,念頭在輕易間就能生起,但帶給人們的體驗與後果卻有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英國詩人彌爾頓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心是我們的真實居所,而心本身可以將天堂轉變成地獄,亦可將地獄轉變成天堂。”確實,表面看來,我們生活在外部環境中,住在自己的房屋裡面,生活在地球上,但真正的居所卻是我們的心——心若快樂,我們的心就體驗著快樂,此時會感覺自己生活在快樂之中;心若痛苦,我們的心就體驗著痛苦,此時會感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心若感恩,就覺得世界很美好;心若貪婪,就覺得自己很匮乏貧窮。心若慈愛,就感覺到祥和;心若怨恨,就感覺到恐懼和不安。總之,心是怎麼的,我們的體驗就是怎樣的,所以,心是我們的真實居所。而心本身卻可以將天堂執著為地獄,地獄執著為天堂。一件美好的事情,若我們認定其對自己有傷害,即便實際上沒有傷害,這件事在我們眼中也變得充滿恐懼;一件事情,即便真實中對自己有傷害,若我們認定對自己有益,則好像也變得美好起來。所以,心確實具有將天堂變成地獄、地獄變成天堂的能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也說:“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由於遍計執著而產生種種妄想,因為這些妄想而讓自己承受各種痛苦與快樂,因此緣故,心就像魔術師幻變的魔術一樣。舞台上的魔術師經常會幻變各種虛妄不實的事物,讓人時而驚奇、時而恐懼、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心這個神奇的魔術師也是這樣,通過各種妄想執著,讓人體驗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

      比如,無論男女的身體,都只是皮膚包裹著血肉和五髒而已,本來沒有什麼美好可愛之處,但戀愛中的男女,彼此對對方充滿貪執的緣故,於是就覺得對方的身體美好可愛;若這對男女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原先的“美好與可愛”就會漸漸退去,若“美好與可愛”在男人與女人的身體上真實存在,應該一直都能感覺得到,但現在漸漸退去了,這就是說明原先體驗到的“美好與可愛”根本不存在,只是心自己的妄想與執著制造的錯覺而已。結婚之後,若男女都比較自私,時常吵架,則又會覺得對方身體之上充滿“缺陷與痛苦”,這種對方身體上的“缺陷與痛苦”其實也是妄想執著出來的,若內心充滿貪執,缺陷也會變成優點。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還說:“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若看待外境的心清淨美好,世界就變得清淨美好起來了,若看待世界的心污穢丑陋,則世界就變得污穢丑陋起來了。佛法實際上就是心法,一切萬法都是從心而生。又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就像各種莊稼果實都是從大地中出生一樣,世間的三種惡趣“地獄、餓鬼、旁生”以及兩種善趣“人道、天道”都是從心而生,出世間的獨覺阿羅漢、有學無學道的菩薩乃至佛陀,也都是從心而生,一切都是心的幻變,因此把心稱為“心地”。

      《五苦章句經》中說:“一切壯無過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斗,其劫無數,今乃得佛。”在此世間,沒有一種東西的力量是超過心的,心是世間力量最大的。心是我們真正的敵人,因為它常常欺騙我們、耽誤我們,讓我們白白地受很多冤枉苦。心把外境執著為充滿傷害與痛苦,此時心就是在創造地獄;心把外境執著為貧窮匮乏,此時心就是在創造餓鬼道;心只關心飲食男女,對其它事情一概沒有興趣,這就是在把自己塑造成畜生;心把外境執著為美好,就是在創造天堂;心嚴格遵守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在做人。能將心調整到正道上去,就不會去費盡心機與外境斗爭了,而且立即就能離苦得樂。佛陀調伏自心已很多劫,因此現在終於成佛。

      《勝天王般若經》中說:“一切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回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於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己,若能伏心,則伏眾法。”世間的一切都是心創造的,反觀自心的時候,心了不可得,雖然了不可得,善惡都是它的創造。心表面上看起來變化多端,而且迅猛,有時像旋火輪,有時像奔跑的野馬,有時像大火,有時像洪水,但其本質卻了不可得。像這樣在了達心的善惡現象的同時,也對心了不可得的自性有著深刻的體驗,這就叫做“於念不動,不隨心行”,這樣就能控制自己,調伏自心。調伏了自心,就調伏了一切萬法。

      總之,我們要知道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不僅會定格我們當下的生命體驗,還能創造世間萬象。思想能善能惡,而且善惡只在一念取捨間。高度重視自己內在思想的取捨,這是做到視善、去除視惡的前提條件。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人生只在呼吸間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懂得無私付出才是真正的貴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