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學會享受寂寞,才能了解人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金剛經說什麼》

  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干,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准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歷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怎麼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只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這個軍事學的專家,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老師,我們干了!”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為什麼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從事教育。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淒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德不孤,必有鄰”。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大學》裡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現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為無用之修養。……為道德而活著,有時候你會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認為如果寂寞能當成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訴我們,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有與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論語別裁》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也就是如孔子所說的話“德不孤,必有鄰”,恰好相同。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淒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這一點先要認識清楚。有許多年輕人說:“我一輩子要做學問,修持道德。”我說:不容易啊!那你必須先要准備寂寞一輩子才行。要甘願寂寞一輩子還不夠,還要更進一步,懂得如何來享受寂寞。例如學道成佛,那都是千秋事業,不是一時僥幸的成功,乃至也不求千秋之得失,證無所證,得無所得,那就差不多了。

  所以,談學問、道德,不要表面上做功夫,好像什麼都不要,只要學問,只要道德,不在乎其他。功夫做到胃出血的時候,看你在乎不在乎?那真在乎啦!但是,真要為道德的人,真要有這個精神,寂寞、窮苦、疾病所不能移其節操,才能說到出世入世,志在利他之心。沒有這個觀念,平日吹牛沒有用的。所以說:“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這些話,都是正反兩面,各盡其詞,要自己去細心體會,不要輕忽視之。

  ——《老子他說》

  修道人第一個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養是守得住寂寞,能欣賞得了淒涼,修道人面對淒涼的境界,會覺得很舒服。如果忍不住寂寞,守不住淒涼,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尤其修道,根本就是修寂滅,寂滅來了,你守不住了,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如何修證佛法》

 

上一篇:印光大師:選擇法門,時節因緣,實為根本、須注重淨土法門
下一篇:曾國藩:人生兩大凶德,千萬要戒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