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經》 三要文
1. 《大經》第十八願 (本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2.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3. 《大經》 流通分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4.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5. 《莊嚴經》 “我若成正覺” 之偈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二、 龍樹菩薩 “本願取意文”
a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b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三、 天親菩薩 “本願取意文”
a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b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四、 昙鸾大師 “本願取意文”
a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b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五、 道綽大師 “本願取意文”
a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b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六、 善導大師 “本願取意文”
㈠對文增減
1. 《觀經疏 · 玄義分》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
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 《觀念法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3. 《往生禮贊》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4. 《觀經疏 · 玄義分》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5. 《觀經疏 · 玄義分》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㈡總顯其義
1. 《觀經疏》唯明專念之文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2. 《往生禮贊》光號攝化之文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3. 《觀經疏》 六字釋之文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4. 《觀經疏》弘願文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5. 《觀經疏》要弘廢立 (念觀廢立) 之文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6. 《觀經疏》 二種深信之文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7. 《觀經疏》 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8. 《觀經疏》 不問罪福之文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9. 《觀念法門》造罪回心之文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10. 《往生禮贊》念佛必生之文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11. 《觀念法門》 三輩專念之文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12. 《往生禮贊》 百即百生之文
a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 千時稀得三五。
b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13. 《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14. 《往生禮贊》 深心釋之文
“深心” ,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淨土宗特色——易
一、 龍樹菩薩《易行品》
1.難易二道判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2.易行疾至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3.本願稱名之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4.即入必定之偈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二、 善導大師《五部九卷》
1.易得往生之文
a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b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2.必得往生之文
a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b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c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3.定得往生之文
a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b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c 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4.即得往生之文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5.盡得往生之文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6.皆得往生之文
a 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b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7. 皆得往生之偈
a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b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c 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贊,皆當得生彼。
d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8.莫不皆往之文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9.回心皆往之文
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10.五乘齊入之文
a 問曰: 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b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11.百即百生之文
a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 千時稀得三五。
b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12.唯明專念之文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13.正念直來之文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14.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15.念佛延促之文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大經》摘要(含同本異譯)
一、《大經》摘要
1. 《大經》 世尊出世本懷文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2. 《大經》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3.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4. 《大經》 流通分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5.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6. 《大經》彌陀最尊第一之文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7. 《大經》超絕橫截之文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8. 《大經》特留此經之文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9. 《大經》過火聞法之偈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10. 《大經》過火聞法之文
a 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b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11. 《大經》 其他摘要
a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b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谄曲之心。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c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d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e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f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g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h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i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
j 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k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l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m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n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o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p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q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r “華光出佛”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現往東方,為眾說法。 )
s 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
t 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u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v 又阿逸多:令此教法,不使消滅,永作偉大贈物。 (梵文《大經》 )
二、《莊嚴經》摘要
1. 《莊嚴經》惡道皆生之文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2. 《莊嚴經》 度盡阿鼻之偈
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3. 《莊嚴經》往生成佛之偈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4. 《莊嚴經》 其他摘要
a 二菩薩者,一名觀自在,二名大精進,現居此界,作大利樂,命終之後,當生彼國。
b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c 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三、《大阿彌陀經》摘要
1. 《大阿彌陀經》蜎飛蠕動皆生之文
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
2. 《大阿彌陀經》 皆令如佛之文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3. 《大阿彌陀經》佛王光尊之文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4. 《大阿彌陀經》 其他摘要
a 已曾供養無央數佛,以次如彌勒者,皆當作佛。
b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
四、《平等覺經》摘要
1. 《平等覺經》 悉令如佛之文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2. 《平等覺經》速疾超至之偈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至無量光明土,供養於無數佛。
五、《如來會》摘要
1. 《如來會》 救世法王之偈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2. 《如來會》 其他摘要
a 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b 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c 如來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觀經》摘要
1. 《觀經》佛光普照唯攝念佛之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2. 《觀經》彌陀救度無有條件之文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3. 《觀經》 西方三聖常來護念之文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4.《觀經》至心念佛除生死罪之文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5. 《觀經》念佛人是芬陀利花之文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6. 《觀經》唯囑念佛之文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意)
7. 《觀經》 其他摘要
a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
b 汝是凡夫,心想羸劣。 (顯示凡夫為本)
c 以佛力故,見彼國土。 (顯示佛力救度)
d 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 (顯示未來眾生是往生正機)
《小經》摘要
1. 《小經》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之文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2. 《小經》 “光壽無量, 故名彌陀” 之文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3. 《小經》 “皆不退轉, 必至補處” 之文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4. 《小經》 “願生彼國, 上善一處” 之文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5. 《小經》 “執持名號, 專一不雜” 之文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臨終之機,下至一日;平生之機,上盡一形之意) ,一心不亂 (專一不雜之意) 。
6. 《小經》 “臨終佛迎, 故心不倒” 之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7. 《小經》 其他摘要
a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b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c 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 (梵文《阿彌陀經》 )
d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共六次)
e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f 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g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h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i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龍樹菩薩《易行品》摘要
1. 《易行品 》 難易二道判之文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2. 《易行品》 “稱名念佛, 此身不退” 之文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3. 《易行品》 “本願稱名, 現生不退” 之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4. 《易行品》 “本願稱名, 現生不退” 之偈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5. 《易行品》信疑得失之偈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6. 《易行品》 其他摘要
a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b 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楞伽懸記文,十卷《楞伽經》卷九·六一六、五六九上)
天親菩薩《往生論》摘要
a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b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摘要
1. 《往生論注》 難易二道、 自他二力判
難行道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 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2. 《往生論注》一切凡夫皆得往生之文
a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b 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c 《大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d 《觀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
e 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3. 《往生論注》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之文
a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 ,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
b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4. 《往生論注》 不斷得證之文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5. 《往生論注》他力速得之文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 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 (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 ,用證義意……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6. 《往生論注》 其他摘要
a 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b 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道綽大師《安樂集》摘要
1. 《安樂集》聖淨二門判之文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 《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取意文) 。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雲: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取意文)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谛、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善導大師法語
1. 《觀經疏》依教開宗之文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2. 《觀經疏》 二藏二教判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經》 ,菩薩藏收,頓教攝。
3. 《觀經疏》 凡夫入報之文
a 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
b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4. 《觀經疏》要弘二門判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5. 《觀經疏》念觀二宗之文
今此《觀經》 ,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
6. 《觀經疏》要弘廢立 (念觀廢立) 之文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7. 《觀經疏》 正雜二行判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8. 《往生禮贊》專雜得失之文
a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 千時稀得三五。
b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9. 《觀經疏》 三經唯明專念之文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10. 《觀念法門》佛勸三輩專念之文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11. 《往生禮贊》 光號攝化之文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12. 《觀經疏》一一願言之文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13. 《觀念法門》 本願取意文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14. 《往生禮贊》 四十八字本願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15. 《觀經疏》 六字釋之文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16. 《觀經疏》 二種深信之文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17. 《觀經疏》 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18. 《觀經疏》溺水偏救之文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19. 《觀經疏》 正念直來之文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20. 《法事贊》逆謗得生之文
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21. 《觀經疏》 不贊雜善唯歎念佛之文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22. 《觀經疏》 五種嘉譽之文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23. 《觀經疏》 二聖為友之文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24. 《往生禮贊》 唯攝念佛之文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25. 《觀念法門》 唯攝念佛之文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26. 《往生禮贊》 二五菩薩擁護之文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27. 《觀經疏》 三緣唯攝念佛之文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28. 《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29. 《觀念法門》 延年轉壽之文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30. 《法事贊》善惡皆生之文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31. 《法事贊》 凡聖齊同之文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與殊,齊同不退。
32. 《觀念法門》何況聖人之文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善導大師偈語
1. 《法事贊》念佛最親之偈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2. 《法事贊》 稱名入報之偈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3. 《往生禮贊》唯攝念佛之偈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4. 《般舟贊》唯覓念佛之偈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5. 《般舟贊》頓漸二教判之偈
璎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6. 《法事贊》 無過念佛之偈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7. 《般舟贊》 不如專念之偈
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念念稱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8. 《般舟贊》念佛最尊之偈
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9. 《般舟贊》名號利劍之偈
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10. 《般舟贊》聖漸淨頓之偈
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11. 《往生禮贊》 十地自然之偈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12. 《法事贊》證得法身之偈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13. 《法事贊》 六識自悟之偈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14. 《般舟贊》任運入真之偈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恆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15. 《往生禮贊》 日沒無常之偈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未得解脫出苦海,雲何安然不驚懼?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16. 《般舟贊》 厭穢欣淨之偈
普勸眾生護三業,行住坐臥念彌陀,一切時中憶地獄,發起增上往生心,誓願不作三塗業,人天樂報亦無心,忽憶地獄長時苦,不捨須臾忘安樂。
17. 《般舟贊》普勸有緣之偈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若能念佛人中上,願得同生諸佛家。
18. 《法事贊》誓到安養之偈
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
19. 《觀經疏》 歸去來之偈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20. 《往生禮贊》 自信教人信之偈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21. 《觀經疏》淨宗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法照大師偈語
a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b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
c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d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e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f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滅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g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
h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i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j 彌陀寶界不思議,唯歎娑婆去者稀;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
法然上人法語
1.淨土宗標宗
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2.淨土宗三選文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