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講供養之對境。
為持珍寶心: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也不是為了解脫或成佛,而是為了菩提心。
以前印度有一種教派,以月為天尊。他們祈禱月亮的時候,不是祈禱十五的月亮,而是祈禱初一的月亮。為什麼呢?因為有初一的月牙,才會慢慢有十五的圓月。同樣,不是為了解脫,不是為了成佛,而是為了修持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一定能證菩提果,有因就有果啊!所以,首先我們應該為了受持菩提心而做供養、忏悔等。不做供養不行啊,因為要積累資糧;不忏悔罪業不行啊,不然菩提心無法產生。
“我今供如來”:我現在開始要做供養了。供養誰?供養佛、如來。
“無垢妙法寶”:供養法寶。何為“無垢”?四邊八戲是垢染,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就是無垢、究竟的法寶。
“佛子功德海”:供養僧寶。“佛子”有身子、語子,意子,此處指的是意子,即菩薩。
“佛寶”就是圓證菩提心者,和究竟菩提心無二無別。“法寶”就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還不是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谛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說是大空性的智慧。“僧寶” 是具有菩提心的人,具有勝義菩提心者是勝義谛的菩薩,具有世俗菩提心者是世俗谛的菩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供養的對境。
供養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什麼叫恭敬之心?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發現、了知佛法僧三寶無漏的功德,然後生起歡喜之心;發現或覺察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對此有慚愧之心,具足這兩個條件叫恭敬心。
為什麼觀想佛菩薩在上面,我等眾生在下面呢?在佛菩薩的境界裡沒有上下的分別,在諸法的究竟實相當中也沒有,但是在我們的分別念當中有,在我們的境界裡有。我們有這樣的認識與覺察也是好事,因為這樣才會有改變,才會有進步。你若是能發現、覺察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和毛病,對此有慚愧之心,自然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然就會斷除這些缺點。你若是能發現佛法僧三寶不共的功德、無漏的功德,並且對這些功德生起了歡喜心,那麼自然就會產生想學的願望和想獲得的欲望了。如果這個欲望、願望特別強烈,那麼不久的將來,在你的相續當中也會產生或具足這些功德,這個很重要啊!功德和功德不同,這裡的功德不是指學問和世間的能力等,而是無漏的功德,即無畏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攝受眾生的善巧方便等,比如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種不共功德成就等。
為什麼要具足恭敬心進行供養呢?若能思維:“我只求這些功德,我只求這些果位。”這樣才能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和善根等不執著。自己的善根算什麼啊?都是有漏的善根;自己的功德算什麼啊?都是世間的功德。若是這些能有一些作用的話,統統布施給眾生,供養給佛菩薩。如是思維:“佛陀、菩薩,這些都供養給你們,看看能不能用上。”真的,應該這樣思維,就是要斷除執著,要降伏私心,要去掉貪著。自己的受用也是如此,給佛菩薩叫供養,給眾生叫布施,若是佛菩薩需要就供養,若是眾生需要就施捨,要有這個心。自己的身心也是如此,供養給佛菩薩,布施給眾生,這是降伏私心、對治貪著,也是間接地放下自我,同時也是在對治我執。意義很大啊!
做供養的時候要具備六個條件,這是無著菩薩講的:第一,想獲得佛果的意樂;第二,為了一切眾生;第三,供品善妙悅意,即自己最珍貴,最喜歡的;第四,三輪清淨,做供養的時候要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供養者自己、所供養的對境和所供養的物品都是顯而無自性,有證悟空性的見解的攝持;第五,無有違品的垢染。所供養的物品不是通過殺盜YIN妄酒這些不正當手段得來的,發心沒有被貪嗔癡等煩惱垢染,意樂清淨,發心清淨;第六,回向大菩提,供養完畢後,將供養的善根、福德回向大菩提。回向給自己也可以,願通過這些善根、福德迅速成就佛果,然後去度化眾生。也可以回向給眾生,願成為眾生迅速獲得佛果的因緣。大家天天做回向,要會做回向啊!若是不具備二利,回向也是不如法的。大家應該通過這六種方式做供養。
其實,講布施的時候包括供養,講供養的時候也包括布施。比如,七支供裡只有供養支,供養支包括布施。六波羅密裡只有布施,布施裡也包括供養。無論是供養,還是布施,都是修施捨心。若是沒有施捨心,就不是供養,也不是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