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危機是目前中國社會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對它的出現,我們應當感到痛心。
我國本是禮儀之邦,文化、道德資源極其豐富,曾出現一大批道德聖賢;歷朝歷代多次向外族進行文化輸出,在人文禮義上是堪作表率的國度。
但寶貴的道德遺產傳承到現代,卻演變成世風日下的局面,著實令人扼腕。
大家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感受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由於道德感的缺失,各種危害群體的事件層出不窮,毒害面很廣。比如“毒奶粉”事件,並非偶然發生,而是由來已久。
不僅是奶粉,很多食品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整個社會正處於“飲苦食毒”中。這些社會現象的出現,涉及到了道德層面的問題。
然而有的管理人員還不承認是道德問題,說只是偶然性事件,是操作上的問題,這樣說就太不誠實了,不肯正面面對危機,情況只會更糟糕。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講假話、坑蒙拐騙,沒有起碼的誠信,欲望膨脹到極點,社會道德底線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很多現象令人觸目驚心,我們不想再進行羅列,先來找找看症結在哪裡。
為什麼古人的道德感那麼好,而現代國人的道德水准這麼低,不僅嘲笑道德,把道德邊緣化了,甚至會說道德值幾分錢一斤?
追溯原因,是從宋明理學開始,它否定因果、否定輪回。到了現在就更變本加厲,不相信因果、否定輪回,已經成為了社會共識。當因果輪回被否定的時候,又如何談道德呢?
因為一個人講道德,是要有依據的,道德依據在什麼地方?我們東方的聖人告訴我們,道德——所謂仁義禮智,是人本具的,不是由外而來的。正如孟子所言“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佛教也講,一切眾生本具佛性,這個法寶,代表著倫理道德的理性規范,也是自性本具的。
到了現在,則把道德的來源依據放到了外面,從社會經濟關系中去尋找,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用歷史主義的方法去談道德,於是道德就具有了階級性。
既然是有階級性的,道德就變成工具,大眾就普遍認為:對我有用的就是道德,對我沒用的就可以排斥。這種觀念導致了道德的缺失,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道德的普遍立法原則沒有了。
道德自性本源的東西被隔斷了,又怎麼去談道德呢?
道德一定是自律的,慎獨的。道德自律,這是康德提出來的。道德是慎獨的,這是儒家提出來的。
德國的康德,在哲學、天文學、倫理道德和道德哲學方面都有重大建樹,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哲學家。他提出道德本身不是經驗主義,不是感性的東西,不是追求幸福的工具,道德有它獨立的目的性。
比如不說謊,不是為了什麼不說謊,而是“不說謊”本身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那麼,構成道德的要素一定要能成為普遍的立法原則。成為普遍的立法原則的根源從哪找?不是從外面找,是從內心去找,康德就提出這個問題。
所以他說愈是仰望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就愈發感覺先驗理性的崇高,他把道德律認為是心中具有的。
那這種心中具有的道德律可以作為自律的精神,作為普遍立法原則,它的依據是什麼?康德提出一定要建立兩個假設:第一是靈魂不朽;第二是上帝的存在。
如果一個人的道德行為處在靈魂不朽的觀念背景當中,道德的因果法則可以建立。雖然他的道德行為不是為了追求幸福,但因為靈魂不朽的延續性,這些行為就可以導致好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上帝的存在能夠保證公正性,不至於出現一個善人做了善事,最後的結局反而是災難的狀況。
康德所提出的這兩個假設,一定要存在,如果沒有這兩個假設,道德是沒有存在的依據和繼續的可能性的。康德的上述學說,跟佛教的教理是比較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