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修行人,四處朝山、游山玩水的機會幾乎沒有,很多人學了佛以後,以前喜歡旅游的習氣蕩然無存,成天專心致志地內觀禅修。但有一部分人的愛好不同,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到名山勝地參訪,看到美麗的山川、旖旎的風景,便拿出相機不停地拍。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作為大乘佛教徒,最關鍵的就是不管親自看到這些山、聽到山的名字,或者僅在心中憶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養三寶。
雖然在我們人間,由珍寶組成的山王可能沒有,但到了夏天,無論藏地也好、漢地也好,我們會見到很多由鮮花點綴的山,這個時候若馬上觀想“供養諸佛菩薩”,這種功德是相當大的,也是我們平時不可缺少的一種修行。
“靜谧宜人林”:遠離愦鬧、寂靜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西雙版納、長白山等處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學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裡邊的感覺特別舒服,但此處現已劃給女眾了,我們男眾不能去(眾笑)。
青海與四川的交界處還有阿日森林,華智仁波切說過,《入行論》所講的森林,應該像阿日森林一樣幽靜,以前我去朝拜上師如意寶降生地時,也曾經過那裡。總之,不管在哪裡遇到什麼樣的森林,都應該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由各種鮮花珍寶嚴飾的妙樹。比如碩果累累的蘋果樹、梨子樹,不管是別人家的還是果樹園的,只要看到了這些花果樹木,心裡馬上觀想:這麼好看的樹,供養諸佛菩薩!這是一種意取供養,功德也是相當大的。
平時,我們不一定非要供養寶山、寶樹,在路上看到彎彎的小溪、靜靜的山崗、美麗的村莊,不管什麼景象,只要自己覺得悅意好看,第一個念頭就要想“供養三寶”。口裡可以這樣說,心裡也可以這樣觀想,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就能圓滿很多資糧。
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錢,沒有錢就無法積累資糧。對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實物沒什麼差別,一方面他的觀想能力特別強,另一方面對外在的金銀財寶並不執著。
以前蓮花生大師在藏地時,藏王赤松德贊為了報答傳法之恩,供養了很多金子,當時蓮師唱了一首道歌:“我見到的全部是黃金世界,不需要這麼一點金子”。之後在赤松德贊的手裡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高興(具體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蓮花生大師廣傳》中有這段情節)。我們凡夫對金銀財寶特別執著,若是金子銀子,就一定要好好抓住,若是石頭木頭,便覺得沒什麼用處。但對真正證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沒有任何差別,因為外境不存在實質,所以意幻供養與實物供養沒有兩樣,只要自己有觀想的能力,諸佛菩薩就有取受的能力。
供養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自己實在一點財物也沒有,為了積累資糧,可以這樣供養;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自己有供養的財物,但由於前世沒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即生中福報不夠,根本無法買到須彌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轉輪王,現在我們再怎麼富裕,恐怕也沒有這個福氣。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板,自己認為非常有錢,能把整座山買下來,其實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時代的眾生福報非常有限,即使再怎麼有錢,也只能買到幾百畝地而已。但是意幻觀想與此不同,它的范圍更為廣大,與實物供養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為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正如《藥師經》中所講,諸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財物,我們進行供養,佛菩薩也不會得到什麼利益,因為他們已圓滿了一切功德,不需要這些。那為什麼還要供養呢?對我們來說,一方面可以斷除自相續中的吝啬心和貪心,另一方面,依靠這種方式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等殊勝對境,能很快圓滿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然而,現在世間上卻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平時不願意供養,嘴上說“我心裡觀想就可以”、“隨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讓他供養的話,在家裡佛像前供一盞燈的捨心也沒有,點一根香也捨不得。還有些人口頭上說得特別漂亮,“什麼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實際上,放生時連買一個生命的錢也捨不得出。
有次我見了一個據說有幾十億資產的大老板,他不停地對我說“我們要放生、我們要放生”,當時我很高興,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錢,沒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時,他給了一百元……。眾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確實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腳印》中寫過,學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沒有,卻願意將自己的錢全部拿來放生。
盡管眾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別,但一般來講,修行不是靠講好聽話就能解決問題的。雖然佛經中也說“隨喜與親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養超過了一般供養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實在沒辦法供養真實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貧窮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諸佛菩薩或上師面前,可以這樣意幻供養,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財物,一點也不捨得供養,只是口頭上說得好聽,“上師啊!我准備給您供養太平洋、杭州的西湖……”這樣的話,不知道上師是什麼態度?
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應該憑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來作供養。沒有信心的話,就會認為上師特別貪財。實際上,對於真正的上師和善知識而言,這些財物和供品,他個人根本不會貪執,如果貪執的話,說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識的法相。前段時間也講了,所謂的“大乘善知識”,如果特別喜歡財產、富裕的生活,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大乘善知識的法相是什麼?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大乘佛法,對大乘經典精通無礙,這就是大乘善知識的特點。
現在末法時代魚龍混雜,善知識與惡知識分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佛教徒,你們的頭腦一定要清醒,觀察好以後再供養比較妥當,否則,不但得不到功德,恐怕自己最後也特別傷心。現在有很多人,見到一個剛來的上師就隨隨便便供養,供養完了又後悔,這樣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供養,法供養是最好的。對真正的上師來講,一個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聞思,這個上師肯定高興。因為上師傳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所有的眾生獲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
這次我也很高興,因為除了這裡的道友以外,很多對學院和我個人有一定恩德的人,都會有機會聽受佛法。我平時遇到他們的時候,雖然很感謝他們的幫助,但只是心裡有一份感激之情,或口頭上說一聲“謝謝”,從世間的角度而言,這樣可能報答不了什麼。
作為一個修行人,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聽到佛法。我口裡講的這些佛法,都是上師們傳下來的,大的錯誤應該沒有,小的錯誤肯定難免,這不僅是我,任何一個凡夫,在講經說法時都是不敢保證的。他們如果通過聽法,確實得到了佛法上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利益!平時我到一些城市裡去,在人群當中見見面、互相說個好話,實際上是沒什麼利益的;給一些財物、一些幫助,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麼?我認為就是讓他們獲得佛法的利益。
鑒於這種目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法供養都是最殊勝的,而且中間也不會產生什麼怨恨。世間人就是這樣,剛開始跟這個上師關系好時,急著去供養,但過一段時間,這種世間關系破裂了,就開始互相說過失。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如果你們作法供養的話,當下上師很高興,以後也不會有各種說法和傷害。所以,對於上師,應該以法供養為主。
剛才講了,遇到一些悅意的對境、美好的景物時,應該在心裡作意供,這一點,對於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現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們在講經說法時也講這方面的功德、供養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這種教言去自我改正,對今後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利益。
總之,我們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時,不應該以沒有意義的思想或行為來攝持三門,而應首先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在心裡發願。以前上師如意寶到一些神山或海邊時,沒有一次不發願、不念供養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