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第十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十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請打開經本,請看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這是本經當中的最後一段經文,這段經文當中的無所得,和上段經文當中的無智亦無得的無得,這兩個無得,意思不一樣。無智亦無得中的無得是破菩薩的法執,是不執著所證之果的意思;而這裡的無得是總結上文,就是總結我們前面所講的,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見五蘊皆空,同時照見凡夫的六根、六塵、十八界,二乘修證的四谛、十二因緣,以及菩薩修證的智與得,這些都空無自性、皆不可得。所以,以無所得故,得證究竟涅槃,得成無上菩提。由此可知,無所得才是真得。

  菩提薩埵我們簡稱為菩薩,譯為覺有情。菩薩已經是覺悟了的有情,他不但自己覺悟,還能以大悲心於生死苦海中,使迷染的有情眾生,同歸覺道,同得解脫,我們說自覺覺他,所以稱為覺有情。這裡的菩薩不是指權教菩薩,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些菩薩,也不是藏教、通教的菩薩,而是指已經登佛位的明心菩薩。這些大菩薩以自性的金剛般若,照破了一切,已經悟到了我們前面所說的五蘊、十八界等等都了不可得,達到了彼岸。這些大菩薩我們又稱為大士,就像我們經常說的觀音大士、地藏大士,這些菩薩都是指這些大士。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就是這些法身大士們,依無上的般若妙智,照破一切的妄想心,了悟諸法實相,了悟諸法當體皆空,對一切境界不執、不取,沒有一法可得,也不被一法所覆,以達生死苦海的彼岸。由此看來,大菩薩們的修行都離不開般若,何況我們?所以說,般若是成佛的根本。

  心無掛礙,掛就是牽掛,礙就是障礙,這裡的心不是指我們凡夫的妄識心,而是指妙有真空之心。妙有真空之心是毫無牽掛、毫無障礙的心,是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我們凡夫因為這個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起無明,我們的真心被無明包裹住了,執取物境,執取分別,時時處處都是牽掛,都有障礙。我們都是在障礙、牽掛當中生活,我們貪戀物質的享受、貪圖這些權勢的擴展、貪圖事業的成功、貪取功名利祿、貪圖家庭的美滿,可以說樣樣貪求、事事牽掛,那這樣怎麼能夠心無掛礙呢?這是我們人道眾生;那二乘聖人他有法執心的牽掛,他有法執的牽掛,因為他有牽掛,也不得自在。《心經》教導我們,以自性金剛般若,照破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夢幻空花,一無可得。但是真心又不是頑空,它又是客觀存在的妙有,它能夠應物現形,能夠包羅萬象,起種種的妙用。又因為妙有非實有,所以雖然包羅萬象,卻是絕對不可得。所以對宇宙萬有不能執著,因為不執著,那麼了然無得,就是真空。我們念佛明白的這個道理,就能夠放下萬緣,一心只在這句佛號上,這樣,就為我們求生淨土掃清了障礙。

  我們結合我們念佛來說,我們今天為什麼念佛沒有清淨?包括,我們為什麼念佛的人到了關鍵的時候,不能夠完全放下、求生淨土?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掛礙的心。我們心有掛礙,啥都放不下,到人命臨終的時候啥都放不下。念佛念的是什麼?都是假念,三心二意的念,口念彌陀,心有掛礙,我們就是這麼在念佛,所以我們也清淨不下來。我們到臨欲命終的時候,功夫也用不上,就是因為有掛礙,對我們的清淨妙明真心沒有一個了解,去執取這些現象,認為這些都是真的,把我們的這個本來妙有真心給障覆住了,去妄取我們這些假象,以假象為真,最後我們自己就這麼迷惑,被這些假象障礙了我們的本性,障礙了我們的往生。我們聽了這個以後,一定要結合到我們的修行當中去,要像菩薩一樣,做到心無掛礙。

  下面,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恐是恐懼,怖就是怖畏,一時受到驚嚇叫做恐,常存畏懼叫做怖,恐怖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我們常有掛礙而生的,總怕失去,總想得到。凡夫被五蘊掛礙,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二乘被偏空掛礙,而有變易生死的恐怖。都是從掛礙當中來的,從我們凡夫方面來說,恐怖的事我們真的是太多太多:我們恐怖事業失敗、恐怖名譽被毀、恐怖虛耗錢財、又恐怖自己心愛的人被人奪走、最恐怖的就是死神降臨。其實我們常年學佛的這些眾生,也有恐怖,我們天天待在道場裡面的這些眾生也有恐怖:恐怖道場不興旺、恐怖常住入不敷出、恐怖道業不成、恐怖我們所學後繼無人、最常見的恐怖,就是恐怖念佛自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在講《彌陀經》的時候,我就提到這個問題,好多居士就問師父說:師父你看我能不能往生,對自己往生沒有信心,這就是恐怖,沒有信心,念了幾十年的佛了,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師父在上一部講的《彌陀經》,來給大家消除這個恐怖,往生與否皆在信願之有無,不要問師父你能不能往生,看你自己放沒放得下,是你的求生淨土的欲望高,還是你的貪嗔癡的欲望高,你們自己衡量,如果你要是求生淨土的願力高於一切,那師父說你可以往生,往生與否皆在信願之有無。

  所以無論是僧俗,都有掛礙,都有恐怖,即使是正在世上修行的菩薩,我們說就是我們在座的初學菩薩,也有五種怖畏,結合這個,師父看,真的太是真理了。第一是不活畏。我們初心菩薩在行六度法度化眾生的時候,害怕我們的行為、度化眾生會影響我們自己的生活,所以顧慮重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不能盡心盡力,不能犧牲一切的去做。這個是我們普遍的現象,怕影響自己的生活,有所顧慮。第二個是惡名畏。恐怖無辜遭受毀謗,落惡名,罵名。其實我們做事,即使是做了一樁大好事,如果眾生不理解,也會認為我們做的是不好的事情,也會遭到非議,我們應當在心量上擴大,擴大我們的心量,只要問心無愧,對於眾生的誤解,要能容忍,不要害怕,不要委屈,也不要難過,一個這樣能堅定我們的道心;第二個消除我們的惡業,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們就是在這種障難當中,來鍛煉我們的心性,鍛煉我們的堅韌。第三是死畏。修行人未斷我執,不能自捨生命,還不能捨棄生命的去發菩提心,只有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心凡夫和菩薩,才能為法忘我,為法捨身,這個我們基本上是很難做到的。不肯為法去捨棄生命。我們看釋迦如來,我們看世尊,割肉喂鷹,為了求佛法,寧可捨去自己的生命來獲得真理,而我們現在學佛可以,但是你要保證我的身心安樂,這是我們還在學佛的,還想學佛的,就不像那個為了欲望去學佛的,我們這些學佛的還要有個保證,保證什麼?保證我能身心愉悅,如果身心不愉悅了,影響我的生活了,影響我的名聲了,影響我的生命了,那對不起,拜拜,我離你遠遠的,因為你不是真法。有些時候也是我們必須想往上走,想提高自己的時候 我們也要經歷種種的障難,因為這些障難是幫助我們提高的,而不是使我們後退的,我們凡夫的執著都是什麼,都是想在享受上去進步,這種享受只會讓我們退步,因為我們沒有磨煉出來,在惡緣上沒有磨煉出來,那在順緣上你想進步,不可能的,你只會淪陷,在順境當中你只會淪陷。像師父要在順境當中,師父就會反思自己,我有沒有貪圖的心,我還有沒有求佛道的心,不行,趕緊放下。一切惡境也是鍛煉我們,一切順境同樣也是鍛煉我們,時時刻刻要有這種反思的心。而我們貪圖順境,一到了順境當中,認為這是佛菩薩又加持我了,佛菩薩真慈悲,我們就為了貪圖,給自己找這種美好的理由,其實都是錯誤的。真正想磨煉一個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勞其筋骨,先鍛煉我們,從不同的磨難、不同的角度來鍛煉我們,鍛煉完你的磨煉了,你能經受過關了這個磨難,然後再遇到好的境界,同樣又是一種鍛煉。當我們受苦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就是佛菩薩的慈悲,在加被我們,佛菩薩在幫助我們去磨掉我們的習氣,貪嗔癡的習氣,不是只加持你享受,也會加持你去受一些苦,讓你能有所擔當,這才是真正的加持我們的。第四個是惡道畏。就是修行人恐懼惡道受苦,法執太重。我們用大乘法的不二、中觀來對治。這個情況我們也有,其實不了解,如果我們發起菩提心來了,我們對一切的境界,就是一些惡境來說,我們是身受心不受。地藏王菩薩在地獄裡度化眾生,他老人家現的不是地獄相,還是現的一真法界相,什麼原因?他的心是一真法界,他就現的一真法界相。當別人恐怖我們的時候,只是我們的身在受,同樣我們的心如如不動,照樣沒有這種感覺的,反而是一種平淡、淡定的感覺。師父就有這種感覺,曾經我在一個山上住的時候,師父在山上修行,也修行了兩年,我在山上修行的時候,有一個下面山下的居民,因為不知道是誰把他的房子給扒了,農民和農民之間的事,他認為是和尚占有了他的房子,他跑我跟前罵了足足半個小時,你們青縣叫罵街,罵人,罵了足足半個小時,其實說真的我一句都沒有聽明白,因為師父是徐州人,他們是南方人,聽不懂,我就看著他的嘴唇,一張一合、一張一合,這麼快速,等他罵完了,我就哈哈一笑,嘿,你罵錯人了,和我沒有關系。雖說聽到語言了,但是心沒動,反而特別的平淡,特別的高興,他的嘴和我們張的不一樣,特別的快速,所以也不在語言、也不在行為、也不在身受,而在你的心受。只要你的心不受,你到哪裡都是淡定的;你的心只要是清淨的,我們說只要是無有掛礙、無有恐怖、無有執著的心,照破五蘊皆空的心,你都是一真法界。大家都聽明白這個吧?不是說我在哪一道,我就要受哪一道的苦,不是這樣的,是我們的心,一切法由心想生,你是什麼樣的心,你就召感什麼樣的受,你是什麼樣的心,你就召感什麼樣的境,就是這樣的,這是我們怖畏惡道,惡道畏。第五個,是大眾威德畏。害怕自己有過失,所以畏縮不敢承擔。無私才能無畏,要敢於承擔如來家業,師父是非常自豪的了,師父做任何的事,心裡只有一個,為了道場、為了佛法,你們怎麼有意見、怎麼害怕師父不管,走我自己弘法的路,別人想六道輪回我也管不著,就是這樣,一定要有擔當。我們佛弟子一定要有這個骨氣,所以我們佛弟子一定要荷擔如來家業,自度度他,行菩薩道。大菩薩們以自性金剛般若,照破分段、變易二死,再來世間,就是乘大悲之願度化眾生,自然也就沒有恐怖了。

  遠離顛倒夢想。遠離的遠不是遠近的遠,而是永遠解脫的意思,這是遠離;顛倒,顛是指的頂顛,頂部,頭部,倒就是倒置,倒過來,本來我們是頭朝上,腳朝下,現在頭朝下,腳朝上,這就是顛倒。顛倒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意思是眾生背覺合塵,認妄為真,以假相為真相,以真空妙有為真有,所以稱為顛倒。《圓覺經》中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就是我們講的轉向,我們這地方叫不叫轉向,就是說這個人轉了向的時候,東當西,西當東,南當北,北當南,分不清東西南北,這就是猶如迷人,四方易處。《俱捨論》中說,凡夫有四種顛倒。我們眾生都有這四種顛倒:一是對世間諸行無常的生滅法,認為是常。我們總是期望花常好,月常圓,人常在,繼而就會想方設法的,去獲取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這就是顛倒了。第二,是對於世間的諸苦,認為是樂。這個我們每天都可以碰得到,時時都可以碰到,認為苦是樂。第三,對於世間的諸法不明一切無我,以無我為我。把我們四大假和合的身體認為是真我了,這就是以無我為我。第四,對於世間諸不淨法,以不淨為淨。這四種顛倒都是眾生,迷了真心所起的妄見,其實凡夫都是父精母血所構成之身,都是精血所構成的,沒有一處是淨的。我那天看了一個科學常識,說我們人身上的寄生蟲占30%,我們身上的寄生蟲,細菌占了30%,再加上30%的膿血、唾液,再加上百分之多少的細胞,哪有一個真我的在?沒有一個真我的存在,哪裡是淨?我們所受的眾苦煎熬,哪裡邊有一個樂?師父講樂的時候,常樂我淨的時候,師父講的非常的清楚,我們的樂是什麼樂,是苦的暫停,而不是真正的樂:你吃的好是因為你餓;你吃的香是因為你饞,這個饞也是一種痛苦煎熬;每天你出去散步,是因為你悶的慌,心中耐不住了,你才出去轉轉。所以我們說眾苦煎熬,你們回去想想師父說的,不是笑話。我們覺得躺到床上怪美,坐著不如躺著,躺著怪美,是因為你有苦,你有累的苦,身心疲憊的苦。你回去想想,我們哪一種樂不是建立在苦停止的基礎上?而且是暫停的基礎上,等你樂完了,馬上樂不長久,吃飽了感覺樂,你就撐得慌了,接著又要上洗手間了,多苦。所以我們都是建立在樂的暫時停止的基礎上,哪有樂,我們沒有樂,包括師父每天管理寺院的事務,按世間法來說,真的沒有樂,唯一樂的就是什麼?萬緣放下,一心向往極樂世界,這個是真正的樂。這是眾苦煎熬,沒有樂,然後妄心剎那生滅,我們的妄心剎那生滅,哪有一個常?我們的身體也沒有一個常,我們的身體也是在變化的,生住異滅,這都是我們面對的。如果你再會觀察,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經在變了,剛才的你和現在的你已經又在變了,細胞已經就在變了,只不過我們的心浮動,沒有靜下來,觀察不到。就像師父觀察那個花一樣,看到那個花始終都是在變化的,細胞始終都是在變化的,只不過它變化的速度快,我們看不到。就像風扇的葉子,它一轉起來以後速度非常快的,我們只是看到他它生滅的假象,而沒有看到它真的變化的相。我們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沒有真我。這就是佛給我們講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這個夢想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夢想的意思就是妄想,眾生迷的時候妄認為萬法為實有,到了覺悟的時候,才知道這個萬法都是不實的,就像人在夢中認為夢裡的情景都是真的,這個也是顛倒,所以經文中稱為顛倒夢想。

  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一真法界以外,其余九法界都稱為眾生,各有各的顛倒夢想,九法界的人各有各的顛倒:我們人道做的夢是富貴名利夢;天道做的夢是安逸快樂夢;阿修羅道做的夢是爭強好勝夢;地獄做的是受苦受刑夢;餓鬼道做的夢是忍饑挨餓夢;畜生道做的夢是吃苦耐勞夢;聲聞乘做的夢是有余涅槃夢;緣覺乘做的夢是獨善其身夢;菩薩做的夢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究竟成佛的夢,這是菩薩的夢;只有佛大夢已覺,究竟無夢。行深般若的這些菩薩們,照見諸法性空,而真如顯露,自然遠離了顛倒夢想。顛倒夢想是生死業因,業因既亡,那生死自然就沒有了,自然生死就自在了,解脫生死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下句接著說:究竟涅槃。

  涅槃又叫做圓寂,涅是不生,槃是不滅;具備眾德為圓,除一切障為寂。涅槃、圓寂具有不生不滅,圓滿清淨的意思,究竟涅槃是最圓滿、最無上的涅槃。涅槃有四種,我們來講講,第一,自性涅槃,指一切眾生本具自性,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凡聖同體,平等不二,即使是地獄眾生,畜生道眾生,包括我們人道眾生也和佛同樣具有此性,所以叫做自性涅槃。就是說我們一切眾生的自性,不生不滅,一切眾生本來具有,這叫自性涅槃。第二,是有余涅槃,有余涅槃是小乘聖人所修所證之果,我們芸芸眾生都執著於我,因為有這個我,我們認為我們自己有了這個我,那我們就要去享受,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繼而貪得無厭,造種種的業。由於善惡業所感,或為人身、或為天身、或為惡道身,甚至到地獄裡面受罪,這個就是說在六道裡輪回不已,不得出頭,這就是分段生死。小乘聖人因為他們斷六根識,我執已經滅了,人我已了,善惡不著,所以能夠出六道輪回,所以這個叫了了分段生死。我們一段一段的生死,今天為人,明天墮落,後天又為天人,這一段一段身體的生滅,身體的變化,叫分段生死。但是他們總認為有法可得,他們也不圓滿,總認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還不究竟嘛。清淨本性本來是一塵不染的,他們還有法執未了,思想上不免有一生一滅的變易,每一種意境的轉換就像一次生死,這種意境上的轉換,不是我們形體上的轉換,我們剛才說的分段生死是形體的轉換,他這個是意境上的變化,所以叫做變易生死。因為小乘聖人有變易生死在,所以他的涅槃也不究竟,就叫做有余涅槃。第三個,叫無余涅槃,就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盡了,這個叫做漏盡通,這種就叫無余涅槃,這是第三個無余涅槃。第四個,是無住涅槃,無住,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也叫做大般涅槃。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生無所生,死無所死。之所以會有生死,都是我們的執著在作怪,活著的時候,把一切的妄認為實有,像人身、家庭、金錢、物質、名利、地位,樣樣都想去追求,心隨境轉、有取有捨、有愛有憎,所有的一切,都存到了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所以一切好的種子、壞的種子都儲藏在倉庫裡面,到人一旦死了的時候,就是我們說四大分散的時候,肉身已壞,肉身壞的時候,未來的身體還沒有形成,就在這麼一個斷檔期的時候,因為第七識末那識執著有我,於是生出一個虛幻飄渺的身體,也就是我們說的中陰身,這個時候中陰身,會隨著生前的善惡業,出現種種境界,有的境界是你歡喜的,有些境界是恐怖的,這生出來的種種境界,因為過去執著的厲害,現在見了這個境界,就會隨之心動,就會隨著這個境界去投生,就在六道中轉生。六道怎麼來的?都是我們的心變化出來的,本來都是虛妄的相,我們說的五蘊皆空,因為我們的心執為實有了,所有的一切執為實有了,我們中陰身出來了,見到種種的相,為什麼說人死為羊?就是因為殺羊的人他喜歡羊,能給他帶來財富,給他帶來非常多,每天他就數羊,一頭兩頭三頭,一只兩只三只,他就數羊,然後到他中陰身的時候,他就特別喜歡這個境界,然後羊在交媾的時候,他非常喜歡,和他非常的有緣,這個時候,交媾的時候就會有亮光,他見到這個光,他生出歡喜心來,就入羊胎裡面去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那追究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的妄動,執著事相而落入相應的業果中。像造善一樣,他喜歡善法,在他中陰身出來的時候,他和善法有緣,跟著善法的亮光,他就投到善的胎胞裡面,但是還是六道輪回。像我們念佛就非常的究竟,我們每天念佛,我們沒有中陰身,在我們臨欲命終,什麼叫臨欲命終,就是你這一口氣沒盡,下一口氣還沒上來,即將滅的時候還沒有滅的時候,這叫臨欲命終,還沒有命終,這個時候你的心念現前,阿彌陀佛現,來接引你的相,因為你和阿彌陀佛是時時感應道交的嘛,你的心念他是知道的,和他是感應相通的,他來給你現這個相,他把你給接引走了,沒有中陰身,就是這樣。還有地獄裡的眾生,他也沒有中陰身,因為他的惡念執著,比一般的還要重,他所造的惡業臨欲命終的時候,也在現這個相,然後他一口氣上不來,他就追逐著地獄的景象直墮裡面去。所以兩種沒有中陰身,一個直墮阿鼻地獄的,一個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你們想怎麼走,不是佛給你們決定的,也不是閻王給你們決定的,是你們自己的妄動的心,給你們自己決定的。別陽關道你們不走,非得要過獨木橋,那師父也沒辦法,佛菩薩三寶是把道路給你們講明白,怎麼去消業,怎麼去走,光明的大道是你們自己走的。那如果我們現在時時鍛煉自心,明白一切的色相、一切的境界都是空花水月,不去追逐、也不去貪求,那麼一旦肉體損壞的時候,四大分散,這八識心王出來之後,你就能做的了主,不隨境轉,也就不入胎胞了。就像師父剛才說的,往生淨土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個是了生死,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一世成佛,了了生死,連分段、變易生死全都了了,這個是不住生死。還要不住涅槃,我們往生以後,因為不忍坐視沉溺生死的眾生,而不去救護他們,我們要救護這些眾生,我們還有菩提心,這樣就要隨緣赴感,來去自由,廣做佛事,這就是不住涅槃。就是我們說的巧把塵勞做佛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覺悟,這就是巧把塵勞做佛事。就像師父那天,在吃飯的時候,我們隨機就談這個佛法了,眾生會吃飯,就是佛事,不會吃飯,就是塵勞,就是造業。因為什麼,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我們著味塵,味道好了,著味塵了,然後我們就會生出是好吃不好吃,然後就會有貪求的心,好的歡喜,壞的生煩惱心,分別心和執著心全部都有了,這就是你已經造了生死業了。而我們會修的,把塵勞作為佛事,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是好不好吃,我們觀心性,能感覺這個味道的,是我們的嘗性,是我們性德的體現,不要管外界的塵,我們只回光返照我們的心性,知道這個能知道味的,他是什麼作用?他是我們的性德,不要執著味,味和我們沒有關系,用如如不動的心,用不去分別、也不去執著的心,這個就是修行了。所以我們入娑婆,就用巧把塵勞做佛事的心,來度化一切的眾生,雖入娑婆而沒有生滅的心,是為了度化眾生,這個就叫做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個才是經中說的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是指的過去、現在、未來。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這些都是果地佛,而我們一切的眾生本來是佛,但是我們還沒成佛,我們是名字即佛,還沒有究竟即佛,所以我們就叫做因地佛。不管是已成佛還是未成佛,皆是一體平等,無有差別的,本來是佛。我們是名字佛,我們有佛性,但是還沒有究竟證得,以後一定可以,將來必定成佛。在佛性上面我們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差別的,故不可以自棄,也不可以輕慢他人,一定要恭敬一切的佛,這一切的佛就是一切的眾生。不但是師父,也不但是你們,連外面我們寺廟裡面的流浪貓、流浪狗他們都是佛,本來是佛,名字即佛。這裡面說了,不僅是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證得涅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不能離開般若,成就果上的智德。這裡再一次的重復告訴大家,諸佛也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除此別無成道之法。一切的大智慧無不是由自性所生的,我們一定要明白,智慧不是從外得的,都是我們本來具有的。因為我們的執著,不用智慧,而是用識、我們的經驗、用我們的妄念,把我們的智慧給障礙了,所以這個得是無得之得,不是外來的,要得無得之得,就這麼一個意思。要得無得之得,必須首先心中要了無所得,然後才能得其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說的佛性。到了這個時候,就是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連無也無了,了了分明,不落斷滅,雖然寂然不動,卻是感而遂通,恆沙妙用,這就是佛的果德。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語,阿耨多羅譯為無上,三藐譯為正等,三菩提是正覺,合起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究竟圓滿佛的所證的果德。三世諸佛因中修行,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現象。這一切的現象,雖然緣起性空,但是諸法的真相是空而不空,它有妙用,所以能不著於空;雖然諸法真性,能隨緣幻生諸法的現象,但是這些諸法的現象,似有而非有,所以又不著於有。這樣空有都不著,而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直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得無上正等正覺。其實我們念佛法門也是這樣,空也不著, 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不著空;有也不著,業盡情空,這就是不著有,業盡情空,直達本源,見到我們的本性。所以《心經》適合一切的法門,法法道同,我們說殊途同歸。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如果把《心經》你了解明白了,我們念佛也是非常的方便,也是直達我們的心性。這樣我們念佛,念的才明明白白,才能夠看得破,放得下。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前面的經文是顯說般若,從這段經文往下是密說般若。佛說法利生有顯教和密教,佛經中用語言文字說明真理,使人心開意解,依教奉行,這是顯教;一切的咒語,是佛菩薩依據甚深禅力所說的秘密語,雖然不可解說,但是這些咒語,因為有諸佛菩薩的威神力的加被,具有秘密功德,極大威神力,能讓至心持誦者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這是密教。佛陀說法常常顯密兼施,像《楞嚴經》中有楞嚴咒,有長行(經文),也有咒語,像《藥師經》也有長行(經文),也有咒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故知一詞是承上文,菩薩諸佛都依此般若而證得涅槃菩提,由此可知般若的功用不可思議,因為用語言無法表達,所以這裡用四種咒,來贊歎比喻般若的功用。第一個是大神咒,大是廣大,神是神妙莫測,來比喻般若具有神妙不可思議的功能,能讓人驅除煩惱魔,幫助我們驅除煩惱魔,解脫生死苦,這是大神咒;大明咒,明是能破暗的意思,般若的真理智慧能放光明,光明能破暗嘛,破除眾生愚癡無明的昏暗;無上咒,是說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沒有一法能勝過般若,確確實實是的,一切諸佛成佛都離不開智慧,所以它是無上咒;無等等咒,第一個等是比的意思,第二個等是相等的意思。也就是說無有一法能與般若相比齊等,能除一切苦,這個功用非常了不得,能除一切苦,究竟成佛才沒有一切苦,我們因為妄想執著、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現在以般若觀照之力,照見五蘊皆空,惑障頓斷,生死頓除。

  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真實不虛,這裡是勸信的意思,般若的功德無與倫比,恐怕有人狐疑不信,為了讓眾生能夠信受奉行,特意叮咛勸勉:般若的智慧妙用是真真實實的,沒有半點的虛假,大家要深信不疑,才不失修學般若的利益。《大般若經》中說:學此般若波羅蜜多大咒王時,與我及法,雖無所得,而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是《大般若經》來給我們做的印證。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前面用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來比喻般若的殊勝妙用,這裡的咒語,密說般若不可思議的境界,咒語本來是不可以解說的,如果用語言來解釋的話,就成分別了,就是有思想,一落思想,便成知見、便成所知。永嘉禅師說:“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這裡密說般若,正是讓人情忘智泯,不去尋求,要至心持誦,使散亂心歸一,自然積久成定,心定則明,即起感應。就像我們世間說的書讀千遍,其意自知一樣,不要先求解,你只管去讀,讀的時間長了,使散亂的心自然就歸一了,心一歸一,就成定,定一成,你的智慧自然也就生了。這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所以師父對大家念佛的要求就是執持名號,不要觀想也不要觀想,也不要觀你腳踏蓮花,你就念那四句名號,口念耳聽入心,都攝六根,沒有其他的意念了。你只要有二念,則是散亂心,你就不能歸一,你不能歸一就沒有正就沒有定,沒有定,智慧就生不出來,就這麼一個道理。本來惑業本由心造,心性靈空惑業自滅,般若波羅蜜多咒的作用,就是讓持誦者空其心,而專於一念,而顯自心之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念佛就是這樣,空其我們所有的念頭,專念一句佛號,讓我們本來自心的彌陀性海顯露出來,一個道理,所以我們剛才說了殊途同歸,就是這麼一個意思,讓我們本來的性德,我們本來的般若、我們的佛性自然的顯露出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修任何的法門,方法雖然不一樣,但是最後的果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密咒本來不翻,如果勉強翻譯,那我們就依據賢首國師的心經略疏,給大家講解一下。揭谛揭谛,就是度過去呀度過去,揭谛就是度過去的意思 揭谛度過去 揭谛度過去,波羅揭谛,向彼岸度過去,波羅僧揭谛,大家一同向彼岸度過去,菩提薩婆诃,速速證到菩提,就是這麼個意思。

  到這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就全部講完了,這部《心經》讓我們明白:我們人人本有的自性,諸佛證之,就可以成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就成了妄想塵勞。我們凡夫每天都用這個本有的自性,但是我們卻不能自知,真是自昧本真,枉受辛苦。佛跟我們說了,可憐憫者,枉受辛苦,真的非常可悲的,我們本來有的性德、本來有的自性,而我們自己看不到,反而被烏雲遮蓋住了,如果能夠頓悟自己本來的面目,當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就此打破,就如千年暗室,一燈能明。可以說滔滔苦海中,般若是慈航;冥冥長夜中,般若是燈燭。普願各各有情:燃般若燈,速出生死昏衢;駕般若舟,直達涅槃彼岸。

 

上一篇: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第九講
下一篇:仁清法師:學佛以後生病還用看醫生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