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說吃虧取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於取捨吃虧是一種境界只想得、不想吃虧的人,其結果可能失去一切。參透了捨得之間的大機大用,也就看破生命的榮枯盈虧!一個人的成就越大,其所要捨棄的也越多。小捨,只會小得;大捨,才能大得;難捨能捨,無所不捨,方能難得能得,無所不得。世界上最難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上,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卻有一個人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佛,他就是六界眾生的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得到這種世間無上的珍寶呢?因為他在累生累劫的修行中,難捨能捨,勇於吃虧。可以說,一個“虧”字,成就了釋迦牟尼佛。

  超脫得失苦樂,是至上的人生境界

  吃虧能養德,忍耐能養心

  忍讓吃虧的前因後果

  星雲大師:一時吃虧,一世富貴

  淨空法師:吃虧是福,上當是智慧

  超脫得失苦樂,是至上的人生境界

  佛曰:貴而不顯,華而不炫,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很多時候我們的悲喜得失皆在一念之間,向左轉淒風苦雨,向右看日暖花妍。對於外界他人,我們無須求全苛責。白璧微暇仍為上品,千淘萬漉才算人生,就讓傷害錘煉你的心志,羁絆豐滿你的羽翼,欺騙澆灌你的智慧,藐視滋養你的自尊,遺棄支撐你的獨立,潰敗鍛造你的靈魂……把風雨當美景,風雨過後有彩虹。

  我們都有理想,但成全和傷害我們的也就是理想。“理想”是個中性詞,既可能是理智地想,也可能是不理智地想。理智地想形成的理想,構成著我們存在的目的;不理智地想所夢幻出的理想,則會成為一切痛苦的根源。讓理智地想形成的理想永遠能控制住夢幻出的所謂理想,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大前提。

  人生有得也有失,生活就是如此。世界很大,個人很小,沒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麼重要,痛疼,傷心,誰都會有,生活的過程中,總有不幸,也總有傷心,就像日落、花衰,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厲害,放開了,看淡了,慢慢就淡化了。

  我喜歡這樣的成熟:該說話時說話是一種水平,該沉默時沉默是一種聰明。該苦干時苦干是一種能力,該退出時退出是一種修煉。該表現時表現是一種睿智,該隱藏時隱藏是一種城府……

  有苦不需向人訴,人間道路無坦途。即便有苦,那些能說出來的也不是苦,那些說不出來的才是真的苦。其實,所謂的苦也只是心裡的感受,世界本如是,你感到苦了它才苦,你感受不到,哪來的苦?生活本身本沒有什麼苦,而是你心裡有了障礙。

  不糾結於現在,不憂慮於未來。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人生有得有失,聰明的人懂得放棄與選擇,幸福的人懂得犧牲與超越。能安於真實擁有,超脫得失苦樂,也是一種至上的人生境界……

  言語謙和好處世,行為低調好做人。低調,就是狹路相逢,側身而過與人行。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為人低調,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擾和阻礙,才更容易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你把自己放得越低,在別人心中的地位才會越高。低調做人,才可高調行事。貴而不顯,華而不炫,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善於取捨吃虧是一種境界只想得、不想吃虧的人,其結果可能失去一切。參透了捨得之間的大機大用,也就看破生命的榮枯盈虧!一個人的成就越大,其所要捨棄的也越多。小捨,只會小得;大捨,才能大得;難捨能捨,無所不捨,方能難得能得,無所不得。世界上最難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上,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卻有一個人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佛,他就是六界眾生的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得到這種世間無上的珍寶呢?因為他在累生累劫的修行中,難捨能捨,勇於吃虧。可以說,是一個“虧”字,成就了釋迦牟尼佛。

  吃虧能養德,忍耐能養心

  人生的路,總有幾道溝坎;生活的味,總有幾分苦澀。有些事,無能為力,就順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強求,就一笑了之;有些路,躲避不開,就義無反顧。沒有陽光,學會享受風雨的清涼;沒有鮮花,學會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負累;奢望少了,會滿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見美麗的風景;簡單心境,才能擁有快樂心情。

  閱盡人生百態,還是誠實最好;閱盡生活坎坷,還是真誠最美。生活就是一面鏡子,於其中,或是善良誠實,或是奸詐虛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情態;生活就似一部書,於其間,或是真誠相待,或是虛情假意,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記錄。經年的風雨,流年的漂泊,即使很苦、很累,但我們依然堅信,誠實最美。

  忍耐是一生的修行。過程是痛苦的,結果是美妙的;不論是逆境,順境都要忍,肚量能容事,善意會化解,就會雨過天晴。忍耐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生存智慧;忍耐不是軟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自我的超越。吃虧能養德,忍耐能養心。

  每個人都有一個福袋,你往裡裝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每個人都有一面鏡子,你對它做什麼表情,它就會回報你什麼表情。看人如看己,責人先問心。他人是己心的一面鏡子,世人是自己的一個比照。

  生命是一場匆匆,人生不過是一場輪回。錢沒了,痛苦;愛沒了,傷心;名沒了,遺憾;利沒了,怨恨。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為得而喜,為失而悲。細數人生幾十載,匆匆忙忙。人的一生,莫過於一攥一撒之間。

  生命莫過於一場路過。看淡得失,來了熱情擁抱,好好珍惜;走了不去遺憾,好好祝福。人的一生,什麼都不屬於你的,你不過是使用者而已。如果想開、看開、放開,還會痛苦嗎?

  忍讓吃虧的前因後果

  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

  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

  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

  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金剛經》說,假如受持此經的人罪惡大應墜落惡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輕賤,他的罪業便都消除,而且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一方面消除罪業,另一方面種了成佛的因,這個利益非常大。還有些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人就越欺負你。”這種看法也與佛教的觀點相違背。

  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大人”是指修菩薩行的人。

  忍不是軟弱而是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

  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其實這句話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有人認為: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佛教認為,吃虧是福。我們不能貪圖眼前一點小便宜。貪圖眼前的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我們要用佛法來作為人生的指導,作為做人處世的准則。這樣,才能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害人就是惡。害人等於害己。所以學佛的人應該一切事情看得淡,要處處學吃虧,要有還債的想法。我們早一天把債務還清,就有利於在修行中掃除障礙。

  弘一大師說:“我不認識什麼人是君子,做事情願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麼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占便宜的就是小人。”這個標准很明確。處處願意吃虧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處處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弘一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面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麼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他說:“你們要學會吃虧。”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還有人說:“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好象這個毛病沒有辦法改。這種說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縱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學佛就是要學捨,我們種種的習氣,應該全部捨掉。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障礙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說:“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前面舉的那個禅師,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沒有受損失,而且更顯示出他人格的燦爛光輝。

  我們平常與別人發生爭執,常常怪罪別人,總認為別人不對,忍不下去。從佛教的觀點看,我們應該檢查自己,不應到別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導我們:“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這個是我們做人做事,修行必須遵守的准則。

  我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的錯誤。一件事即使別人完全錯了,我們也應該檢查、忏悔自己的業障。星雲大師有那麼大的福報,與他待人處世那種寬闊的心胸很有關系。他經常教導弟子,在待人處世上就四個字-—“你對我錯”。即使他誹謗我們,侮辱我們,他完全沒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絕對沒錯,肯定是在過去生中種有惡因,得罪了他,對不起他,今天應該忏悔。所以,不能割斷三世因果看問題。

  還有一種人,明明是自己錯,也不願意認錯。他認為這樣有損自己的威信。這是錯誤的。因為真正有威信,並不怕認錯。若真正能認錯,威信才會更高,上面說的那位禅師處理那件事並沒有損傷他的臉面,相反,他的形象更偉大,大家對他更加尊敬。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護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動了別人,教化了後人。他的威信並沒有受損失。

  以上舉出的這些,是我們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習氣。歸納起來,有個根本的東西在作崇,這就是堅固的我執。一切都有個“我”,就會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種下了惡因,障礙我們學佛,障礙我們從死苦海中解脫出來。阿彌陀佛!

  星雲大師:一時吃虧,一世富貴

  盡管有一句話說:“吃虧就是占便宜”,但是,大多數的人仍然喜歡討便宜,而不喜歡“吃虧”。既然沒有人願意吃虧,那麼,經常占人便宜的人,無庸置疑的,必然是不受歡迎的人。

  因此,處世做人要肯得吃虧,吃虧不但是待人處事最討巧的方式,也是做人處世能夠成功的不二法門。

  過去社會上經常傳出金光黨騙財的案例,其實受騙的人正是為了占人便宜,因為一時利欲薰心,希望貪圖意外之財,結果反而吃了大虧。反觀一些看起來“吃虧”的人,結果才是真正占了大便宜。例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他為民謀福,寧願自己吃虧,但到最後,大家公推他為帝;著名的“管鮑之交”,旁人都說管仲在占鮑叔牙的便宜,但是鮑叔牙卻處處為管仲說話,後來還推薦他作宰相,然而正因為鮑叔牙肯“吃虧”,所以不但交到一個好朋友,而且為國舉才,利益了全國人民。

  閩南語有一句俗諺說:“佛祖疼憨人”;中國也有一則故事,敘述甲乙兩個小鬼要到人間投胎,閻羅王要他們選擇過接受或付出的人生,結果選擇付出的甲投生在一個富貴人家,終其一生樂善好施,希望過接受人生的乙卻投生在一個以乞丐為生的人士,終其一生皆以乞討為業。

  這則故事說明:一個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計較“吃虧”,才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較,只知道接受,卻吝於付出,必定是一個貧窮的人生。所以,討便宜的,未必真討便宜;吃虧的,也未必真吃虧,真正說來,吃虧才是在討便宜。

  俗語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個人只要心存正念,隨順因緣,助人為先,即使一時“吃虧”,最終“因果”必定不會讓你“吃虧”。因為,吃虧即非吃虧也,該是你的,即使吃虧,還是你的。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吃虧便是福”,真可以說是先人智慧的結晶。

  淨空法師:吃虧是福,上當是智慧

  無論什麼眾生,行善、行惡都要恭敬,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不能不恭敬,不能不供養。供養是修福,不供養的人福報少,不是大福報,普供養就會得大福報,普供養是什麼?有多少供養多少,別留。都把它供養掉,後續的就統統都來,愈來愈多,愈多愈要供養,愈來愈多是什麼?這是佛菩薩加持,你有大心、你有弘願,諸佛菩薩成就你、加持你。

  如果你小心眼,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幫助別人自己留一手,供養人的東西,這東西差一點的供養人,好的留著,這是小心眼,這人福報不大。另外有一種人,比你心量大一點的,他福報比你大,好東西供養人,不好東西自己留著用,這人福報大。所以佛說的一句話你記住,利他是真正的利己,利己是真正的害自己,佛對於事實真相了解透徹。我們不知道,我們總認為自己吃虧上當!可是古人說「吃虧是福,上當是智慧」,你能相信嗎?有智慧的人願意上當。沒有智慧的人上了當,埋怨,起怨恨心,怨恨心起來之後到哪裡去?地獄去了。所以他歡喜心總是生不起來,這要智慧,人有智慧永遠歡喜,吃虧歡喜,上當也歡喜,為什麼?後福無窮,後面的福報太大了。眼前貪一點小便宜,自己的福報很容易享盡,享盡之後沒有了,因為你所得來的都不是正常方式,都是用不善的手段得來的,但是得來的還是福報。你沒有福,不善的手段也得不到,你做小偷、做強盜,你沒有福報,還沒有搶到,已經被警察抓去了,你沒有福報。

  你有福報,搶來的、偷來的你還能享受,為什麼?還是你自己福報。但是你的福報打了很大的折扣,你不知道,譬如本來你有一個億的福報,你去偷人家、搶人家,只搶了幾百萬,你就覺得不得了,你把你幾個億的福報捨掉了,就虧折掉。明白這個道理,就沒有盜心,占人便宜的念頭就斷掉,那是你福德的根基。不正常的手段奪取別人的,折自己的福報,很多人不知道,天天干這種傻事,天天在折福,還以為自己福報大得不得了。他福報一享盡的時候馬上關門倒閉,連銀行都會倒閉,福報享盡了。這些事情都擺在我們面前,只要你稍微細心去觀察統統看到,都在面前,一點都不假。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叫量大福大,量小就福小。福報沒有人能跟佛比,為什麼?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佛的福報無有窮盡。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的福報,迷了之後這些福報全不見了,不是沒有了,叫迷失,迷破了它就現前。所以我們生活所需的這一切物品、物質,需不需要占有?不需要。你想占有,占有不了,它不屬於你的,你怎麼能占有?用占有的方法得到的,真得到了還是你命裡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四三集)

 

上一篇:色情影像帶給身心的災難不可想象
下一篇:素食是健康長壽的妙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