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生此心”:不論身份,如果有人生此菩提心。
“我禮彼人身”:作者要禮拜生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這個人。寂天菩薩在此處膜拜、頂禮具有菩提心的這個人。
“加害結樂緣”:《寶積經》裡講:“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淨心尊重彼。”王子誕生的同時,那些臣民,包括那些小國的國王,都來拜見這個小王子。小王子剛誕生,還是個小孩,也不具備什麼功德、威力,但是國家的一切臣民,包括他所管轄的小國的國王都要來拜見他,要進行頂禮、供養。這是一個比喻。某人生菩提心的同時就成了佛子,猶如具相太子,天界、人間的眾生都禮拜他,他成為了頂禮的對境、所依。因為他生起了菩提心,成為佛家族種姓,成為佛子了,所以就要禮拜。猶如具相王子一樣,王子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將來一定會繼承王位。同樣,這些人以及天人都要膜拜、頂禮和供養具有菩提心的人,因為他具有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佛。
“皈依樂源尊”:就算是有人加害剛才生起菩提心的人,菩薩也會令做害者與安樂連在一起。雖然施行加害,應該成為敵人,但是菩薩不會與他為敵,甚至以慈悲之心攝受他。即使暫時利益不了,但是究竟上一定能利益他。暫時與他結惡緣了,可能利益不了,但是跟他結上緣了,不會放過他的,最終一定會度化他。“樂源尊”,菩提心、菩薩是一切利樂的來源啊!因而我們在堪為一切眾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虔誠皈依。
任何人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作者就對他做恭敬頂禮。寂天菩薩帶著包括我們在內的這些後學者們,禮拜了這個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你看,今天也是,大家隨著寂天菩薩,也給這些具有菩提心的十方一切菩薩頂禮、皈依。
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我們應該頂禮,應該皈依。我們現在還沒有觀察能力,沒有分辨能力,但是可以這樣做:頂禮十方一切菩薩,皈依十方一切菩薩。我們吃飯的時候,穿漂亮衣服的時候,首先供養給十方諸菩薩,然後當加持品吃,當加持品穿。這裡面有力量啊!真的,就要這樣。
我們現在面對的人中,誰有菩提心,誰沒有菩提心,不好分辨。看似這個人坐姿很好,看似這個人很慈悲,然後到他面前磕頭,這不太合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內心,你也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你可以這樣做: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人間,還是在天界,無論在地獄,還是在天堂,我發自內心地頂禮、皈依具有菩提心的人——菩薩。這樣就沒有錯,就沒有問題了,我們應該這樣做。
前面講:“若對菩薩生起了惡念,就要下地獄遭受痛苦。”而此處又講:“即使與菩薩結上惡緣了,菩薩也會利益他。”這二者之間會不會矛盾?不矛盾。前者主要是站在因果不虛的角度講的,若是你對菩薩生起了惡念,一定會遭受果報,會墮入地獄感受痛苦。而後者講的是菩薩的慈悲和願力,菩薩的慈悲是平等的,對善人、惡人都不分別,平等攝受;菩薩的願力是無盡的,無論是結善緣,還是結惡緣,都要度化,都要度盡。這兩點怎麼去理解?若是與菩薩結惡緣了,沒有忏悔,可能先要下地獄遭受痛苦,等業力窮盡了,因為他跟菩薩結上緣了,所以菩薩還會尋找他,救度他,不會放棄他的。如果今生跟菩薩結上善緣了,今生能解脫;若是跟菩薩結上了惡緣,最終能解脫。兩者都能解脫,但一個是今生解脫,一個是以後解脫,就這個差別。
還有一個公案,佛在經中講,慈力王讓五個羅剎吸他的血,雖然這些羅剎後來下地獄了,但是因為跟菩薩結上了緣,所以菩薩最後到地獄去度化他們。這個公案說明,即使傷害了菩薩,菩薩最終也會找他,會度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