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正確看待感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感,鹹心,也就是使人動心的意思。應,即是呈現。所謂感應,也就是因心而動,從而相互招感,導致呈現種種業報差別的不同呈現。

  佛陀所講一切法,不離“緣起性空”,所有感應都是緣起的呈現,也都是性空的呈現。如果想要正確全面看待感應,就需要了解佛陀所開示的四種緣起觀。          

  想更加了解大悲咒水晶杯信息 請添加微信18680572007

  佛陀成道後,證悟了法界實相,為了引導眾生走出虛妄,佛陀根據眾生根器不同和對事物理解能力的淺深,分別闡述了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四種緣起觀,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相到性、由局部到整體的綜合論述,將此世界他世界、此佛土他佛土、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一、業感緣起,屬於現象因果論。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為立論的標准。

  佛陀看到南閻浮提眾生著相的習氣比較嚴重,因此佛陀依相論相,闡述了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於相同業力或不同業力的相互感應,即相互碰撞為因,而生起的諸多變化之相。

  眾生所具五業包括如下五種:

  身業、即行為造作。

  口業、即言語造作。

  意業、即妄想造作。

  習業、即身口意的習慣造作。

  現業、即身口意業所造作的果、亦即眼前所擁有的一切事物。

  由於每個眾生所具五業的不同、業與業之間的相互感應也就千差萬別了。由於業習具有無常性、所以業感緣起所呈現出來的都是聚散不定、變化無常。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現象產生和變化的根由。

  各個生命群體和個體,乃至於世間無生命的現象,都在聚散離合、生滅無常的變化中相續不已。隨著有情生命的生老病死和無情世界的成住異滅,世間的一切苦樂在眾生心裡便隨之而生,六種感受相互輪替,而成六道輪轉之相,心境相牽、隨業受報、苦樂不定、無有出期,佛陀見眾生捆縛於內心的六道之中、無法解脫、便發大慈悲之心、廣設方便、指歸天堂、勸人行善、往生忉利。這也是在六道輪回裡最美好的去處了。

  二、阿賴耶緣起,屬於心相因果論。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為立論標准。攝受和降服一切外道修行人皈依佛門。

  佛陀為這個世界的利根凡夫眾、及各類外道眾,闡述阿賴耶緣起。阿賴耶是梵語、譯成中文即含藏之意、有能藏、所藏和執藏的作用、能夠含藏無量諸多種子、即業感緣起裡的知見和習慣所形成的五種業果。因此阿賴耶識亦被稱為種子含藏識。

  阿賴耶是不生滅之心體,雖然無形無相、卻是客觀存在,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一切眾生都當體具足。

  阿賴耶雖然能夠含藏和增長一切種子、但在相續的輪回裡、不隨緣起生而生、亦不隨緣起滅而滅、生與滅兩種現象都是種子在作用的緣故。

  依阿賴耶而論、一切種子只是五蘊的染境而已、無有實性可得。一切現象只是六塵緣影而已、緣生緣滅、更是了不可得。無論心相和現象、都是生滅相、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我們所認為的和所執著的我、其實只是四大假合的體相和五蘊染污的心相、都是幻生幻滅的。眾生就活在這夢幻泡影裡、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著愛著情徒受苦樂、貪欲貪求徒受生滅。所有內心所見所聽的感應現象也都是種子作用的結果,如果執幻為真,則迷失正覺。

  因此、佛為大眾開顯彼岸、闡述心相般若空慧、說六塵如幻、五蘊本空、心體圓明、性光常寂之實相法義。

  三、真如緣起,是佛陀為大乘菩薩所講的本體論、屬於性相因果論。

  真如、即圓覺性、即佛性、即法性、即自性、即本體性、即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性。

  虛空法界、世間萬物、皆是真如、自性本體、變現而有、隨緣起落。

  緣生緣滅、性無增減、緣聚緣散、性無染淨、緣合緣離、性體真常。

  真如本體為一切萬有生成的根本因、阿賴耶所染污的種子識便是根本助緣、身業、口業、意業、行業、和現業、相互交感的業感緣起、只是自性本體為因、依種子識為緣、所產生的外在相續的變化相。

  無論是真如本體相、阿賴耶種子相、業感緣起相、皆是空相、無常相、無我相、寂靜相、當體涅盤、了不可得。

  四、法界緣起。法界緣起相、即大般涅盤相、即法界一合相、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遍法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緣起、一切有為、一切無為、一切色相、一切心相、依報莊嚴相、正報莊嚴相、一切過去相、一切現前相、一切未來相、盡成一大緣起。

  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相互孕育、相互對待、等無差別、圓融無礙。

  凡聖一如、覺迷一如、生佛一如、染淨一如、生死一如、一切皆如。

  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皆如如是。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平等無二法、是名大圓鏡。

  因此,無論何種感應,更多應通過其增長信心,引發善根,降低或解脫煩惱,而不可執著。

 

上一篇:我每天不斷地放生,一天比一天放得多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過度購買只會浪費福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