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育形式是多樣的
佛教的教育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在佛學院中集中學習,也可以是傳統叢林式的追隨。
叢林式的教育,是在晨鐘暮鼓間領悟鈴鼓的含義,於動靜之中體驗什麼是生滅法?什麼是“妙湛總持不動尊”?去體解大道、體解經典的真實義。
我自己受的就是佛教傳統叢林式的教育。我做了師父上悟下道大和尚十幾年的侍者,看到他以人格的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人,同時也感染教育著我。
我跟著師父出門,即使師父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了,在火車站、汽車站他也不會坐在位子上,而是一邊走一邊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汽車站、火車站就是他的道場,往來的眾生就是他的教化對象。
師父提前十年就預知時至,圓寂前三天還給大家講經說法,圓寂當天還給人授三皈依,談笑風生,身無病苦,坐脫立亡。在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對生死又充滿恐懼的時代,我師父以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為世人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從他身上,我們能夠讀懂佛教教育到底是什麼,既解決了我們人活著的迷茫,又打破了人最終面對死亡的恐怖。
儒家講,好的教育不在於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攀登精神。學會了奮發,天下知識如高山,任由他自由攀登。
佛教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之初學佛,離不開師父的啟發:念佛之人經過師父的啟發,他“信”佛了,才能念念不休;參禅之人,需要有善知識為他啟發“疑”,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佛法之弘揚,必仗大德僧伽之力。歷來祖師們如觀音菩薩般,攜正知正見,帶著豐厚的威德,施與種種無畏,有罪滅罪,無福增福,讓我們的生命離苦得樂。
佛教教育的對象是廣泛的
儒家教育主張有教無類,而佛教教育在有教無類上更為徹底,十法界都是佛教教育的道場:佛與佛之間相互隨喜;菩薩的最後一品無明未斷,聞思修行不能間斷;緣覺聲聞亦不離聞思修行;人天增上,則讓我們這些輪回苦海中的囚徒,也能依止三寶修行。
佛教教育不僅教育信佛的人,還教育不信佛的人,還要教育對佛教有偏見、有誤解的人。佛教可以將游客教育成香客,告訴他物質的香僅能表達一種敬意,對聖賢應心懷敬畏;可以將香客教育成信徒,告訴他供奉佛菩薩像有著甚深的內涵,而不是盲目地偶像崇拜;甚至還可以將信徒教育成修行者,超越生死輪回,直至究竟涅槃。
佛教教育不只是人的教育。當我們領會佛教的義理時,我們知道動物也有佛性,動物也可以教化,雖然它聽不懂,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情懷去擁抱它。
所以我們不僅可以教育僧眾、教育信眾,還可以教育不信佛的人,甚至可以教育非人類的畜生、餓鬼、地獄眾生。當我們擁有這種胸懷時,我們也漸漸靠近了佛陀的胸懷、靠近了佛陀講經說法的本懷。
正因為佛教教育是廣義的,所以才會有八萬四千法門,觀音菩薩才可以千手千眼、從智慧的本體中開顯出無量的方便,因此佛教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摘自傳喜法師2016年5月28日在佛教教育研討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