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慧法師:網絡問答錄(11--2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一問:“學佛人為什麼不可以因為果呢?什麼是以因為果呢?不知誰能釋解,以解吾疑。”您可以給予解釋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佛法中,念起造作為因,成已報應為果。世間一切事物運動規律,皆存在因果關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於從因至果之間,存在發展變化過程,存在時間、地點、條件、人物等主客觀因素和合的規律,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即在相對法則中,有絕對性但不可絕對化,有規律性但不可格式化,有復雜性但不可簡單化,有聯系性但不可固定化。

  以因為果,為若有善惡之因,就一定有善惡之果;從中省略了發展變化過程,否定了運動規律主導作用;如善因念佛成佛,從中省略了身心修行戒定慧過程,否定了菩提道次規律對修行人的約束作用;即只要念佛,可不必修行戒定慧,不須次第證道,靠佛願力接引,就可往生成佛;而不顧有破戒、毀戒、謗佛、謗法、謗僧、不善、不正、放逸、懈怠、邪行者惡報輪回等事實,不見不同善因、不同善報等三界諸天法則存在。再如惡因受報,若人起惡念要行凶殺人,有言論或有工具准備;但中途在多種因素作用下,使其改變主意,沒有實施計劃而構成危害,還與他人成為朋友,並成就很多善行;法律可以將起惡念為行凶定罪嗎?司法可以依工具准備予殺人刑罰嗎?故只能是相應的因,所成相應的果,因果之間有規律可循可依,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不可以因為果或倒果為因,應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知其規律作用事物時的二重性,觀其矛盾相互轉化時的多樣性。

  以因為果,源於《大日經》;為佛告誡眾生,不可將一善因絕對化、格式化、簡單化、固定化,不可將一善因為成果、實果、道果、得果;而應修無量善因為功,而無功相;次第證得道果為德,而無德想。皈依佛門三寶為找到人生方向,明白教義法理為打開定位導航,嚴持禁戒律儀為遵守操作規范,依止傳承法門為選擇出離路徑及所乘工具;切記不可以因為果,認為有了人生方向就等於大功告成。時下,有一些人只知念佛成佛,特別是於在家人中,吃肉、喝酒、邪行、妄語等,十不善法一樣不少,貪嗔癡慢疑一應俱全,不持戒,不禅行,只念一句佛號,只等十念往生。

  如此講法,並不反對誰念一句佛號,凡念佛者皆受歡迎,皆結善緣,皆種善根,皆感善果;要比什麼都不信、都不念的人,不知要強多少倍。但須明示,如此念佛,不依法門傳承修行,不能具足受持戒律,為末法時代後期之風,只度生死,難證道果,恐因誤解誤判而誤己誤人,又恐早開末世法運而損毀正法;故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坦露實相法義。2014/4

  第十二問:“我剛皈依佛門不久,不想只念一句佛號,想擇選法門修行,擇選法師依止;可聽人說,這個是邪法,那個是邪師,弄得不知所措,想請高人指點一二。”這樣的疑問,可以回答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由於地域歷史不同,各宗法脈淵源不同,各人選擇修學不同,沒有統一固定標准。只能講一些共性法義,照顧一些特性法理;具體如何選擇辨別,要靠自己開心智、明法眼、掌標准、作決斷。但在這裡,須回答二個疑問;一是如何擇法擇師;二是如何辨別邪法邪師。

  如何擇法;擇法為選定法門修行,各宗不同,法門不同;宗門相同,也有法門不同;法門很多,差別很大。在求法上,總體來講,先明宗後求法,知難易能行持,重解脫輕名聞,法平等貴專一。具體有十種事項;一是沉得住氣,身心莫急,多參遍訪,受教校量,擇上從之;二是避免好奇,不為功利,特別在禅密選擇上,不為禅而禅,不為密而密;三是自打基礎,有靜坐功夫,身心靜下來,知如何修禅行,才能把握准確;四是隨順因緣,不強求法,有時法可遇不可求,法緣可順不可逆;五是適應根基,自量己德,擇法願求不宜過高,否則眼高手低,難載重法;六是注意年齡,不同法門有不同要求,禅宗有莫到老來方修道,密法有三十五歲前為最佳,為體能可適應;七是身有正行,品德厚道,可與法緣和合,擇法無礙,速得法益;八是心有正見,不受邪法,遠離外道,契入正法,得立正命;九是禁忌猜疑,這個法門是否最高,是否還有最上,是否可證道,是否外道邪法,疑慮重重;十是勿亂分別,這裡尋密法,那裡尋密訣,哪個法門快,哪個修的慢,妄自差別。

  如何擇師;擇師為在擇法的同時,選擇師承為依止;各宗法門皆有師承,有時擇法即在擇師,有時擇師即在擇法,名為二回事,實則一回事,一切法門皆由人載。在此時代,聖賢隱伏,邪法增盛,求法甚難,求師亦難。在求師上,總體來講,重明師輕名相,重見地輕功夫,重傳承輕言說,重實修輕嘩寵。具體有十功德相;一是清淨持戒,心地具足戒本,身口意三業無虧;二是多聞有智,通達教義法理,不執諸相生心;三是精勤禅行,為法可以忘軀,常贊歎清淨梵行;四是心懷慈悲,對眾苦有憐憫心,能方便救護眾生;五是善說正法,對諸事有責任擔當,方便教化而無厭倦;六是難忍能忍,能堪受辱而不嗔,還能以德報怨;七是身心無畏,弘法利生坦然無懼,眾前忏悔己過無怯;八是義理圓融,正見分明無缺,信眾願樂欲聞;九是不求名利,常親近善友而淡名聞,節儉惜福而遠離金錢;十是真誠樸素,以人生平凡為最高,以老實做人為最妙。同時,有四種病師,心病無邊,其中有一,不能依止;一是作病師,時時思維揣度他人,處處算計校量得失;二是任病師,隨諸法性任意浮沉,一切妄從信緣任運而行;三是止病師,止息妄情誤解寂然平等,迷於取靜誤認止妄即真;四是滅病師,妄計身心根塵本來空寂,執著斷盡煩惱一切永寂。

  如何辨別邪法邪師;邪法為行持一切外道之法,邪師為行持諸外道法之師。辨別邪法邪師,初學以外道法為邪法;在修禅定中,由邪定所生種種邪法。九十六種外道,皆為邪師。由於所涉內容過多,這裡只能略義,不便詳解;故可依四依法,參照佛說有關邪法邪師的具體表現,自我參學為好。但是應知,初學人在辯別邪法時,應依三法印與實相印;在辯別邪師時,應依佛說經典制法;不應依人所說與自制標准,更不依不明教義法理的知見。否則,妄認修證出世間法、發菩提心的人為行邪法,妄指修行正定三昧所生正智的人為准邪師;特別是隨意妄責他人為行邪法、准邪師者,往往自己正在行邪法,為准邪師而不知,誤己又誤人而不明。2014/4

  第十三問:“有人說,出家人既有智慧和廣大佛法,為何不走出山門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現在社會正缺乏信任和道義,充滿了浮躁和詭詐。星雲大師曾說過應該讓佛法走向群眾走向社會,佛門之中不能有太多的佛呆子、佛傻子,傳教布道也是佛門弟子必修課。眼下邪魔外道倒是無孔不入。”您也如此認知的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修學佛法的人,不論出家在家,既有證悟智慧,又知佛法無邊;本身正心正行,就是弘法示范,廣宣道德文明,敬畏天地世間。古今一理,寺廟小道場,世間大法壇。而在當下,不是出家人可不可走出山門,而是出家人能不能走出山門;同時,山門大開少人問義理,山門擠破多是求發財。關鍵是眾生有無善法因緣,是否具足聞法善根。若無善法因緣,出與不出山門,心法只能自修,他人無法用力。若不具足聞法善根,則視而不見,聞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堅。

  修學佛法的人,只觀自心清淨,不見世間過失,一切皆有因果;共業感召如此,法眼清晰可見,佛法不度無緣,切莫怪罪伽藍。其實佛門之中,佛呆子也不呆,只是自修自行;佛傻子也不傻,只是自功自德。況且,佛教不乏經典大藏,自古不少弘法之人,菩薩只能恆順眾生,法師也須隨順因緣。邪魔外道當然是無孔不入,發生的社會現象不說;僅對佛法侵擾而言,寺廟被商業化,僧人有職業化,環境染著身心,物外閒人太難。2015/3

  第十四問:“都說佛心苦渡世人,佛本不在塵世,又怎樣渡人?”您是如何認知此問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依願力,普渡眾生;法藏住世,平等慈悲。可憫眾生,不讀經典,不開智慧,執著人相。妄言“佛本不在塵世”,不知怎樣渡人;其實是身不知歸依,心不明自度,茫然於世間,時光在空過。愚癡不自醒,為是當聰明,慢習貢高我,不肯謙卑身。在此世間,是佛、法、願、緣度人;不是依人度人,更須人心自度。

  那麼,佛究竟在不在世間呢?又依什麼形態住世呢?確切地講,佛在世間,三世常住,未離眾生。只是眾生身心於五濁,無法實知佛依什麼形態住世,故此由疑生惑。佛住世形態主要有,一是法身能量智慧支撐世界與法則存在,為一切眾生生存需求,提供一切可能;二是報身佛光常照十方世界,照觸修行人身心,增長福德慧命;三是化身周流遍至世間,無時無處不在,護念加持正法修行人;四是示現身雖入大般涅槃,各種佛形像還在,等於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禮拜供養得福;五是佛說經律論三藏十二部還在,等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法性住世,眾生見聞受益;六是十方諸佛菩薩,以不同因緣化現世間,以不同方式、不同身份行菩薩道,弘法利生。2015/3

  第十五問:“我在抄寫《僧伽吒經》的時候,總是瞌睡,只要放下筆墨,立刻就不瞌睡,和正常人一樣,請問這是怎麼回事,怎麼才能克服呢?”您能給予解答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僧伽吒經》,是佛護念的大乘經典,如法抄寫功德巨大,銷除無始劫來業障,如大風吹散浮雲。當人如法抄寫時,佛化身常居其頂,護念其善行,增長其智慧。當抄寫人不如法時,或抄寫人業習重時,與佛不能產生道交;當佛化身常居其頂時,巨大能量攝持身心,大腦神經不能適應,形成劇烈反差感應,產生瞌睡現象;如沸水燙鮮菜—蔫啦。同時,有魔眾干擾周圍環境,使人身心疲倦。

  怎樣才為如法抄寫呢?在抄寫經典前,首先,在佛像前供養禮拜後,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得佛加持力;然後,供養禮拜《僧伽吒經》,三稱南無僧伽吒,依正法力破除魔障;其次,清淨身心,須素食三日後抄寫,抄寫前還須淨口、淨手、淨衣、淨具,保持欣然狀態;最後,清淨環境,抄寫經典須在淨潔處,不應在夫妻所居室內,周圍不應堆放污穢雜物,使護法生歡喜心。若如此抄寫經典時,不會再發生瞌睡現象,一切吉祥如意。2015/3

  第十六問:“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小孩子十六歲之前享受物質生活都是消耗他自身先天的福報,是這樣麼?那怎麼才能培養孩子的福慧呢?”您聽過這樣的說法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從三世因果上講,人的今世福報前世積,下世福報今世積。人從入胎開始到出生,直至能自食其力前,所享受的物質文化生活,名為享受父母及他人養育,實則都是在了前世的福報。從能夠自食其力後,超出正常享受物質文化生活外的福報部分,名為權勢富貴及時享樂,實則仍是在了前世的福報。

  福報是壽命的基礎,人有福報可增壽,人無福報可減壽;故人過分享樂,超出正常享受福報部分,人要減少壽命。同時,使用偷詐奸欺、貪污受賄等一切非正常手段,獲得財富所享受的福報;不但了前世的福報,還欠下宿命業債,造成下世貧窮之因;今世除減壽外,還多眷屬失和、子孫不孝,通過非正常渠道散失財物等。

  由此緣故,人應多修善業不吝,多行布施他人,節儉生活惜福,知足常樂增壽。父母養育孩子也是一樣,應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培養勤奮、孝順等品德;不應過分溺愛吃穿,驕縱專橫,養成奢華好逸等不良習氣。2015/4

  第十七問:有一師徒問答,徒問:“頂禮上師!網站看往生去向,一般回復是幾品或上品上生,請問被超度者是全部去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還是有的去了別的佛國,品位相當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嗎?”師答:“極樂世界的門檻比較低。上品上生相當於初地菩薩,四品相當於羅漢果,四品以下的相當於小乘果。上品上生以後才能到其他佛國去。眾生去的佛國不一定,有的到東方佛國、南方佛國、寶髻如來、多寶如來等等。”讀後覺得講法太隨便了,您如何認知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徒心有疑問,可隨意請法;師解惑培德,須究竟了義。否則,“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標准條件,與往生十方世界的標准條件,是一不是二,等同無差別。十方諸佛接引福慧因緣具足的眾生,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佛不接引,千佛不接引。若有一福慧因緣具足的眾生,阿彌陀佛可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國土任由往生;若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者,十方諸佛國土皆不可往生。根本不存在“極樂世界的門檻比較低”的事項,更不存在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的菩薩相當於羅漢果的事項。佛在多部經中說地非常明確,發菩提心的大阿羅漢,可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入住十信位菩薩。若未具足發菩提心的阿羅漢,須往生極樂世界邊地,圓滿大阿羅漢道後,方可入住十信位菩薩。

  同時,還須明確,不論以什麼儀軌方式的放生,都是與眾生結法緣、植善根的善行;不論以什麼儀軌方式的超度,都是依佛法加持的助緣;前後二者皆不能將任何一眾生送往任何一佛淨土,只能隨各自業習往生善道。學佛人的助念,也是依佛法加持的助緣,可依被助念者各自所修功德願力,往生諸天、聖道或諸佛國土。2015/4

  第十八問:有一師徒問答,徒問:“頂禮老師。弟子看到有些初地菩薩還會掉地獄。要修到幾地才不會退下來?感恩老師,頂禮老師,七地之前的還有地獄業沒消完?”師答:“對啊,真正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不會掉。初地菩薩會掉下來,要修到八地、九地、十地以上的,才不會退下來。七地以及七地以下的菩薩都會退下來。因為七地以下的菩薩都有根通在地獄,都有地獄的根沒有除掉,隨時都會掉到地獄去。像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死後還是下地獄。七地及以下的還有地獄業沒消完。”讀後覺得義理不明,可否方便開示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這位徒弟所問,義理混淆不清,法相顛倒胡亂,邪知妄見荒唐。不知是從何處見到,更不知如何見到,“初地菩薩還會墮地獄,幾地菩薩還會退下來,七地之前的菩薩還有地獄業。”

  這位師父所答,謗佛法僧三寶,毀菩提道根芽,謬誤贻害眾生。在此世間,成就阿羅漢與辟支佛聖道的人,圓寂後入有余涅槃,不見一人墮入地獄,經中亦無見聞此義。在此世間,發菩提心的大阿羅漢與辟支佛,是修菩薩行的人,有行退道不退,圓寂後皆得往生諸佛淨土,何來墮入地獄之說,更不見經中記述。十方諸佛國土中,尚無地獄之名,何有墮入地獄之實。菩薩有六十品級,其中地級是從四十五至五十四品位,共有十地。即來此世間示現的菩薩,皆是依恆順眾生的緣故,權且行退道不退;待示現身圓寂後,自然回歸諸佛淨土,如陽光照射地球,不能日落後便說太陽進入了黑夜。至於提婆達多雖是乘願菩薩再來,但示現身是逆助緣的惡人,未現菩薩身相,又是以惡人身示現墮入地獄;而真實的菩薩身在佛國土,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又怎麼能墮入地獄呢!

  在地府中,於地藏王身邊確有無量菩薩圍繞,或示現各種鬼王身;但不是有地獄業,而是在修菩薩道,成就菩薩化身功德。在此世間,請法應如法請,解答應依經答,佛說諸實相法,相空法性妙有。否則,請法存在過失,解答應負因果,邪解誤人誤己,自作地獄苦因。2015/4

  第十九問:“參訪了松花湖彌勒寺,依山傍水,氣勢恢宏,華美莊嚴,眾皆歡欣。”不知您有何感悟,可否即興一講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北方建立彌勒道場,說明彌勒菩薩與這一方眾生因緣殊勝,是這一方眾生三世之福。佛山渾然一體,道場湖光同輝,信眾瞻禮供奉,實為別有洞天。南有布袋奉化,北方今又建寺,大喜慈氏住世,捨相弘道誰知。可隨順眾緣,賦偈一頌,頂贊彌勒,擁護道場,心受佛光。

  地天彌勒道場景,大見彌勒慈尊容;吳太彌勒有降跡,仁心彌勒化靈真。

  兜率彌勒莊嚴幢,補處彌勒悲眾生;示現彌勒在世間,離相彌勒人不識。

  正覺彌勒住法界,慧忍彌勒菩提分;願行彌勒智如海,彼岸彌勒開佛門。

  妙圓彌勒清涼地,世依彌勒法直心;上首彌勒破魔縛,最勝彌勒戒第一。

  授記彌勒得總持,能攝彌勒統諸眾;自在彌勒濟一切,救難彌勒導安隱。

  增廣彌勒清淨行,承事彌勒獲善利;淨日彌勒法光明,御師彌勒護大乘。

  金剛彌勒滅惡苦,歡喜彌勒施平等;親近彌勒離怖畏,大勇彌勒巧調伏。

  如意彌勒灑甘露,緣殊彌勒皆照觸;遍周彌勒演妙音,娑婆彌勒師子吼。

  2015/5

  第二十問:“一些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常講,《楞嚴經》中說,念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一句佛號,就能有把握往生極樂淨土。”是這樣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原偈是,“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現代一些淨宗法師講法,只講念佛,不講傳承;只講道果,不講次第;只講往生,不講過程;只講上句,不講下句。典型的以因為果,贻誤眾生。古德講法是,如何都攝六根才是傳承,由意念為淨念才是功德。“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是修行人應具足的精進心、堅固力。有了精進心、堅固力,才能禅行而都攝六根,達到淨念相繼的境界,次第成就道果,往生極樂淨土,當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此講法,才為義理不缺失,才為正法久住世,才為持正戒俢行,才為明不昧因果。

  世人喜好,諸法為我所用,一切適我所需,以少力獲大益,弄機巧而成功。用俗事代替法事,用俗理代替法理,用俗心代替法心,用俗緣代替法緣。如一些喜好飲酒食肉的人,為了自我安慰,辯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說道濟禅師的後二句偈,“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還如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為辯護詞,成為口頭禅;曲解自利才能利他本義,從而謬傳贻害世間。2015/6

 

上一篇:淨慧法師:網絡問答錄(1--10)
下一篇:飲食要適時、適量、適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