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蘊涵無價之寶,我們卻在流浪乞討中度日,何其悲哀?所以,一些高起點的修行方法是直接引導學人認知覺性。如禅宗及藏傳佛教的大圓滿、大手印等,皆以如來藏為見地,認為眾生本具佛陀品質,以此作為修行入手處。
相關開示,禅宗公案中比比皆是。大珠慧海禅師參拜馬祖時,“祖曰: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曰:哪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師於言下自識本心,踴躍禮謝。”其後有人詢問慧海禅師:“如何是佛?”師答:“清潭對面,非佛而誰?”人人具足佛性,問題只是在於,我們是否認識,是否敢於擔當。所以,禅宗修行非常重視直下承擔。
《壇經》中,六祖慧能初見五祖時,便體現出這種捨我其誰的丈夫氣概。“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水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在佛性層面,一切眾生等無有異,不論佛教徒還是基督徒,甚至蚊子、螞蟻,並不存在本質區別。只因業力和生命積累的不同,才有種種差別顯現。一旦開啟寶藏,證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的覺性,生命便能完成質的飛躍。正如五祖對六祖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此外,《壇經》講到的三身、四智,也是依覺性成就。所謂三身,是以清淨法身為性,圓滿報身為智,千百億化身為行。所謂四智,分別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以說,覺性是佛法修行的立足點,也是佛陀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正如六祖在《壇經》所言:“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同時,覺性具備化解一切煩惱的能力。教下的修行方式,是以不同方式對治不同煩惱。但禅宗或大圓滿、大手印的修行,專以向上一著對治煩惱營中的千軍萬馬。事實上,一旦啟動覺性作用,煩惱堡壘將自動化解。因為煩惱也是無自性的,當我法二執瓦解後,它就失去了依附對象,再無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