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因為你有控制、占有的念頭,所以你什麼都不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在我們要學,從哪裡下手?這是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說,勸勉同學們,從哪裡下手?從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你從這下手;放下對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頭。這是從總的綱領原則上來說,你把這個放下了,這個經你就會看懂了。不但看懂,你就會貫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一切經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了。

  就是因為你有占有的念頭,你有控制的念頭,所以你什麼都不通。諸佛如來來教你,也沒有辦法把你教通,為什麼?你有障礙。障礙,明顯的跟你說,你有自私自利,你有名聞利養,你有貪圖五欲六塵,你有貪瞋癡慢,這全部障礙。這些障礙的根就是那個控制、占有的念頭,那是根,會修的人從根上拔,根拔掉之後這統統都沒有了,沒有障礙了。話說得容易,聽起來好像是聽懂了,出了門就忘掉了。但是你要曉得真正的利益就在此地。

  人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他得了人身,他一生求什麼?總而言之,不外乎三樁事情:第一個是求財,哪個人不想發財?第二個聰明智慧,第三個健康長壽。不就求這三樣!真的想求這三樣東西,你向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這三樣東西具足,一切諸佛統統具足,圓滿具足這三樣東西。不但如來具足,如來還在《華嚴經》上透了消息給我們,他說「一切眾生」,這個一切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在內,「皆有如來智慧」,你不是要求智慧嗎?有,你跟諸佛如來的智慧沒有兩樣,無二無別!「皆有如來的德能」,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才藝;「皆有如來德相」,相好,這個相好就是健康長壽,所以統統具足。

  由此可知,富貴、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不是外來的,而且是自然的,是沒有生滅的,自性本來具足的。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佛講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本有無量無邊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為什麼沒有了?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三樣東西障礙住了,你說多麼可惜。佛說這個話意思很深,你要真聽懂、聽明白了,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東西馬上就現前了,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肯放下,你就有罪受了,你有苦受了。所以罪苦是你自己找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

  我們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捨身受生,業力主宰的。你知道修善,斷惡修善,你的果報愈來愈好,但是三種果報都具足,難,太難太難了。這個世間人,我們細心去觀察,有大財富的身體不好,常常生病,他有病苦;有聰明智慧的,真正是超過一般人,一生貧窮潦倒,生活艱難,我都遇到過。我們學佛的人一遇到就曉得,他有聰明智慧,像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確實聰明智慧超過常人,一生沒有錢,一生教書,做一個教授,拿一點薪水、鐘點費過日子,買書都買不起,這是什麼?前世他知道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回歸到自性,我們生生世世受用是前生修的。今天這個人為什麼會發財?你看他,他並不聰明,也沒有什麼大智慧,甚至於念書只念到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可是他發了大財;前生修財布施修得多,沒有修法布施,所以有錢沒有智慧,沒有聰明智慧。我們也看到有很多人健康長壽,九十多歲,他的行動還跟年輕人差不多,但是生活很窮苦,也沒有智慧,我們就曉得他前生修的無畏布施,沒有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

  大致上你看到現前的果報,就曉得他過去生中修的什麼因。這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這一生受的,就是前世所修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來生有什麼樣的果報,你這一生,你的思想、你的言行,所作所為,感到你來生的果報。佛講這些話,這是世間法裡面的真理,所以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的前途會愈走愈光明,愈走愈幸福。《了凡四訓》是個很好的榜樣。最近大陸在做《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把它拍成了好像是電視劇,非常好。這兩樣東西都是教導我們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假的,絕對不是迷信。只要你肯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果報你自己能夠感受得到,一點都不假。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四九集)  2003/10/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49

 

上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譯文(八)
下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愛無需等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