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居士問學佛要一門深入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可這與四弘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是沖突?
這個居士問的這個問題,說明他對“一門深入”與我們常說的廣學多聞的含義不了解,這都是對佛法沒有理解透徹造成的。但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門”是什麼含義?是專指某部經?單一某佛菩薩名號?某個法門?自己是學戒,還是修定?是開智慧,還是修福報?是學禅宗,還是學淨土?是學密宗,還是學顯宗?是不是自己選擇了這個宗派就不能選擇其他宗派?
首先不是誦一部經叫做一門深入,不是念一句佛號叫做一門深入,你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叫做一佛專念;你專誦一部經典,叫做一經專誦,專門誦這一部經典,跟一門深入扯不上關系。有人說我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不看、不聽、不聞,這對不對?也對,也不對。一門深入,我專修,其他不看、不聽、不聞,這有些理解偏執,沒有智慧。你說專念一句佛號,你有沒有犯戒?你心裡念佛有沒有過煩惱?有沒有起過貪嗔癡?有沒有妄心?有沒有一心不亂?這些你全都不知道,因為你就沒有學,你沒有深入經藏,我們皈依時發的四弘願中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放棄了所有的經卷算不算違背了四弘願?你念佛時有沒有關閉你的六賊呢?念佛是用你的般若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就真正的專念了。這個專念分上根器的和普通人,根器不一,當然適合度也不一呀,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盲修瞎練。
很多學佛人把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對立起來,認為一門深入就不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不要一門深入,這其實是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根本就不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是一不是二。這樣的爭辯與糾結除了給自己增添煩惱,浪費時間之外,毫無用處。曾經有人問弘一法師:“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恆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他回答說:“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證矣。”這是說上根器的人,雖說有專門持誦一句佛號的,但絕不應該排斥教理,我們普通人,如果修習淨土宗專念佛號,必須學習經律論,不可偏廢。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在律學方面也貢獻極大。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更何況我們凡夫之人,把兩者對立起來,執著於“廣學多聞”的人,整天就知道博覽全書、四處參學、拜訪名僧,最後成為一個滿腹經綸的“佛學者”。講起來頭頭是道,最後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執著於“一門深入”的同修,否定“廣學多聞”,固執己見,不聽人言,增長慢心、盲修瞎練,最終受苦的還是自己。《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要不執著於“廣學多聞”,要不執著於“一門深入”,非常極端,最終都也不得佛法真實利益。佛法是講究智慧的,智慧在佛法中的地位,猶如人的雙目,沒有智慧的修學是盲修瞎練。“廣學多聞”是產生智慧的源泉。修學佛法,“廣學多聞”是基礎,“一門深入”是造詣。只有建立在“廣學多聞”的基礎之上的“一門深入”才是正信。兩者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修學佛法之前也是這樣,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佛法的基礎知識,再了解一下佛法究竟講的什麼,最後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一門深入,必定成就。
在學佛上,因各類人的契合點不完全相同,其適用的法門也就有所差異。在修行的整個心路歷程之中,不同的階段可能要用不同的法門對治問題,看你真正對哪個法門心發歡喜你就修哪個法門,可能在這個修學階段,針對你現在的心性,現在的煩惱,你修學這個法門適合,修到一定程度了,可能需要另外的法門增進修學。
另外,每位眾生的根器不一樣,煩惱不一樣,需要對治的方法不一樣。不是心煩了,念佛!婚姻不順,念佛!孩子學習不好,念佛!經濟不好,念佛!修學不要偏執,每個法門都是很殊勝的,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決無分別。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根本沒有那麼多宗派之分,是後來祖師大德們根據自己的一些慧見,而創辦了一些宗門,總之一句話,是一不是二,根據自己當下修學程度來合理選擇。需要“一門深入”的時候一門深入,需要“廣學多聞”的時候廣學多聞。
其次,不管是“一門深入”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都有一個基礎就是要根據戒定慧的修學次第來。修學者因修持“戒”“定”而得“慧”,毫無置疑“慧”是由修持“戒”“定”而得。如果修學者修學離開了修持“戒”“定”,不管修學者怎麼修持,都不能明心見性,開啟智慧,證得菩提;如果修學者在“一門深入”時,不離修持“戒”“定”地精進修學,那麼眾生在“徹悟經義”時,再轉讀他經,可謂是“一經通百經通”,在修學其他經典時就會很快領悟經義,因而得“慧”,不過大家要注意這一點,每個人的宿世慧根、根器不一,這世的悲心、願力不一,進入修學的門檻也不一,言行坐臥也都不一,如若我們要效仿,一定要依情而定。
如果修學者在“廣學多聞”時離開了“戒”“定”的修持,那麼不管他怎麼廣學、博學,到頭來只會是矛盾重重、煩惱重重,害己誤人,現今修學者很多都屬於此種情況。
因此希望你們在聽大德高僧的講解或開示時,一定要全面貫通、深入仔細地去領悟。不管你們修的哪種法門,用的哪種法門,用的是哪種方法修學,切記“戒”“定”是修學佛法的根本,也希望你們能在以後的修學當中能正信、正解、正修。
我們佛弟子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了解佛的心法,要聽經、要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