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聖嚴法師:不住於相而行布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行布施。拿什麼來做布施呢?

有錢可以布施,沒錢也可以布施,有學問可以布施,沒學問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東西可以布施。

有錢可以用錢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識、技術,則可以用知識技術布施。如果什麼都沒有,也可以用歡喜心來布施,或說一句贊歎的話,用言語來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樁壞事,你原本可以罵他,但你不罵他,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但願他以後不要再做壞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響這個人。心有誠,物有感,頑石也能點頭,何況是人?因此,只要誠心祈求、祈禱,希望他不再做壞事,或用柔軟語來勸導、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們就應該贊歎他,雖然只是一點點好事,但是,也應該加以贊歎。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勵、贊歎的,而不希望被指責、謾罵。所以,不論是財布施或言語布施,布施如果得當,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們的社會還有什麼不理想、不滿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於相,住於相就麻煩了。住於相的意思就是說,布施時一定要布施給某一個人,布施給某一個特定的對象,並要求獲得一定的回應。

譬如,過年時在農禅寺,好多人來向我拜年。我算是什麼人物,值得人家這樣拜?他們拜的時候,我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想,他們拜的是阿彌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來看看‘聖嚴法師’是什麼樣子,有的是以恭敬心來送紅包給我,來贊揚我,這兩種都有。
但是,曾經有一個人告訴我:‘師父,你看,那些人來了,又不送紅包,只會眼睜睜地瞪著你看,這些人真是罪過!’

我說:‘阿彌陀佛!不可以這麼說。他們來見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們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脫。我平等地祝福他們,他們紅包裡有多少錢,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們究竟有沒有送紅包。他們能來,便是不容易!他們沒有去看電影,而來看我這和尚,就算是抱著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這就是一種‘無相’的態度,就是不要以差別心、差別態度來看待眾生,而以一律平等、無差別的態度來接待他們、祝福他們。

但是我們都還在凡夫的階段,怎麼可能完全‘無相’呢?至少我知道什麼人給了錢,什麼人沒給錢。但是,我會時時警惕自己,要‘無相’,要平等的給予祝福。而且既然聽了《金剛經》,念了《金剛經》,何況我還在講《金剛經》,當然更要練習著具備這樣的態度。

布施無相,我們受布施,也要‘無相受’,心裡才不會覺得有愧於他們。  

聖嚴法師《心無掛礙》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所以是「心無掛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掛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既然缺省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以智慧作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 掛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將菩薩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雲是不請自來的,不驅自走;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游走自在,遇到了山峰,不會被擋住,越過山巅,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雲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東西的阻礙,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雲在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凡夫也不是完全不能學習的。

掛礙是妨礙、牽掛的意思,也是心有煩惱、病態的意思,有掛礙的心,就是心有了牽累障礙的病。例如《維摩經》說維摩诘長者因為眾生有疾,所以維摩诘長者也示現有疾;眾生害了生死煩惱的大病,所以心有掛礙,菩薩已離生死煩惱大病,所以心無掛礙。菩薩為了慈悲眾生,示現於眾生群中,看來也象是掛礙有病的眾生,但他們的內心已空無一物,故名心無掛礙。

 

上一篇:北大校長周其鳳寄語出家學子好好修行
下一篇:夢魚驚世心 奇病含奇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