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界上煩惱的事情很多,譬如我們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嗔癡的煩惱,我們的煩惱真有如大海的深廣、樹林的茂密,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所致。 無窮無盡的煩惱,細思之,不外由於一個“我”字所造成。由於我執、我愛、我見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見,讓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學道,首先就要學習如何克服這些煩惱。一切煩惱的主要根源就是貪嗔癡,所謂“擒賊先擒王”,要破除煩惱,就得先講求如何把貪嗔癡這三毒去掉。
王陽明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山裡的土匪海盜容易捉,我們心上的貪嗔癡三種大病卻不容易去除。在佛經裡有兩句話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因為我們生活上有種習氣,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會想到寧可犧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別人,因此,可見戒就可以對治貪病。又譬如我們內心種種需求,對現實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們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純正靈明,才能遠離煩惱纏縛。再說到癡,就要用“智”來對治,佛教的智並不是世俗的知識,因為知識並不全是善的。內心的般若智不能開顯,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與自私的世俗常識而行動,這叫做癡。佛教的智是由聞思修而來的,是一種觀照實相的中道方法,依著這方法,才可以滅除貪嗔癡等無明大病。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園,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態栩栩如生。一只猴子掩著眼睛,一只猴子捺著耳朵,一只猴子捂著嘴;我忽然領悟到這三只猴子,象征著某些道理,什麼道理?
人類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的向外去攀緣,對於外在的世界虛妄分別,因此產生了許多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讓此心隨境而轉,則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這就等於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可以驅除我們內心被貪嗔癡所覆蓋的煩惱結使。如此一來,行為就不至於出差錯,煩惱也自然會逐漸減少。
我的外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十七歲起就持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他的影響。她為人非常慈祥,有三個兒子,可是我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兒女,在我的記憶中大約都是三、四歲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從來不為這些事情難過。難道說她沒有感情嗎?不疼愛孫子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她學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業就有報,誰也奈何不得。孫子的生,只是因緣和合投胎到此家來;他的死,是業報的現前,還了他的感情債而已。人的壽命本來就長短不一,孩子就是現在不離開我們,將來仍然要離開的。如果孫子們有善因,自有他的福報,又何必為他煩惱悲傷呢?所以學佛的人,對於生與死的看法,就與一般人士不同,憂傷啼哭,對於死者也沒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