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利法師:佛教戒律戒的是自己 最強調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編者按:7月1日,知名打假人方舟子在微博上爆料,唐駿的學歷是假的。這個“圍脖”一出,立馬引爆輿論。“沉寂”一段過後,唐駿接受采訪時做出回應,稱學歷不是假的,只是獲得博士學位的學校是西太平洋大學,而不是加州理工。在這場紛爭中,名人誠信和學歷社會糾結在一起,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人們也期待著有一個正確的結果。佛教的對的誠信態度,最基礎的是要求持以戒防非止惡,以自信信人,進而以三世因果觀來縱攬世界之方方面面,使每個人都能如理而行。當然如果社會每一份子均是如此,社會誠信之風之純則不可待言,當下即是--人間淨土。

“信”,即人言也,《說文》曰:“信,誠也。”即人言必誠也,就是說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但現在,如果是人的言論,你信不信呢?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一般人理智的觀點:要觀察一下說話為何人、他(她)又說的是何種類的話,分析後才能得出結論。其實這樣“理智”的回答,仔細體會一下,它還是有問題--對於別人說的話要進行分析,就說明了此人此話不可信,即便是信,還是疑後之信,我這樣分析大家多不會反對。這充分說明現今社會“信”度之可想而之。所以我們要反思,為什麼人言本應誠信而今不能誠信呢?誠信,是當今中國社會在沒有很好繼承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同時,卻被外來文化所沖擊,需要進行認真反思的一個大課題。

佛教最強調“信”,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試想,如果其中有一句話具有欺騙性,那麼佛陀一生所說的法(道理)均可值得懷疑了。中國人人皆知的牧羊小孩子三遍“狼來了”的故事即是一個明證。

佛教的誠信取決於佛陀制定的戒律。戒律,就是守規矩、守法。佛制定了在家學佛人必須持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YIN、不飲酒),出家人的十戒、二百戒、三百多戒,其中多以防非止惡為宗旨,例如,五戒的不偷盜、不妄語即是取信,一個常偷別人東西、說謊話的人,有誰還能相信他呢?恐怕他自己對自己也不敢相信。只有守戒的人,人而信之,具有可信力,擴而廣之,只有守國家法律的人才可信,只有守公司制度、工作制度的人才可信,進而言之,只有守社會公德的人才可信。現在社會,人之信力越來越差,父不信子,子不信父,夫不信妻,妻不信夫,做生意出爾反爾,人不互信,社會公德越來越差,路見小孩、老人摔跤不敢扶,為什麼?就是不信人的原因。只有大家都守法、守規矩,才能提升社會道德,才能使人信人,才能人際祥順、家庭和睦、國家興旺、社會團結。

佛教的戒律戒的是自己,而不是戒別人的。前面只是說明守戒給人可信,究其原因,給人可信的源泉是自己的嚴持戒律。持戒律的目的不是僅僅給別人看,而是其內心真實要按照這個規則去行。往往守戒的人是最自覺的人,自覺持戒的人才是最可信的人。持戒的人靠的是自覺,我們持戒,不是要別人時時監督。佛陀制戒時也說到過,如果要捨戒不持,只需向另一個持戒的人當面說明自己要捨戒即可,可見佛教的戒律是自願自覺的行為。由是可知,取信於人也是自願自覺的事情。中國古代社會對此觀點,《孟子》早就提出有:“有諸已之謂信”之說,說明古人對信已有深刻的理解與運用。我並不是說古人什麼都好,但古人對“信”的持守的確值得我們今人仿效,古人雲:“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馬難追”,那時候的人,對於自己所說的話,都認為必須要負責任,且敢於負責任。試看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凡說過的話,大可不必承認--除非有錄音錄像為證;談起生意來,非要簽一個叫什麼合同的東西,且還要公證,聽說,如果有本領,連合同都可以不認賬。這些人也許是少數,但正因為少數人起的作用,才使當今社會世風逐漸日下。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自我的反省--不可信的根源在哪裡?在別人,還是在自己?--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你自己也犯過了這同樣的錯誤嗎?這就是我們不信別人的根源。 

依之而言,提升社會道德在自己而在於別人。人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過失與自己的優點,大家都說這個社會不可信,其含義是別人不可信而自己可信。試推之:這個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如果每個人都是可信的,應該這個社會是可信的,但是每個人卻認為社會不可信,其錯誤在什麼地方呢?既然社會由人組成,原因應該還是在每個人。因此關鍵在於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如果每個人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敬父母,尊師愛幼,持仁義禮智信律己,做任何事不但為自己想,也為整個社會想,那麼這個社會道德一定會提高,用佛教的話說就是--人間淨土了。所以每個人不要報怨社會,而要反省一下自己為這個社會做了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就是這個理,《禮記“經解》中的一句話講信的境界更高”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因此社會道德、人之可信度的提高,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只有每個人都真實地作為一個社會一分子做好了,社會公德是自然而然的了。

佛教的誠信還取決於佛教的三世因果觀。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中,世間上看似不合理的事太多了,比如最常見的:明知某人做好事,卻災禍連連,事事不順;而做壞事的人,卻興旺發達,財運亨通,聲名顯赫。是不是佛說的因果道理不對?是不是佛說三世因果哄人,僅僅是勸人而已?不是的,佛教講的因果觀是--三世因果觀。三世因果觀是因果貫穿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的因,有現在世成熟結果的,有未來世成熟結果的;現在世的因,有今世當世成熟結果的,也有未來世成熟結果的;未來世造作的因,有未來世當世成熟結果的,也有未來世以後的未來世成熟結果的。有的人過去世做了很多善事,因緣成熟了,他會得很大的善報,即使他做了許多壞事,但善報還是要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定要報“,這就是我們看到某些惡人還在享福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對三世因果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不僅僅看當前,要前五年後五年結合起來,前十年後十年結合起來看,要從年輕到年老結合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因果報應是如影隨形,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比如,用功學習(因)的人,才有本領找到好的工作(果);對別人態度誠肯(因)的人,別人就相信他(果);樂於助人(因)的人,別人也樂於助他(果)。再拿今世造因其果今世成熟的例子來說(這樣的事一般是大善或者大惡),如暗地裡貪贓枉法、偷稅漏稅的,幾年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最終紙包不住火,顯形於大眾廣庭之下,受到法律公正的制裁,輕則傾家蕩產(本不是他的財產),連及家人與朋友(皆因他的貪心而受累),重則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丟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再如一心一意做善事,為人民服務不計報酬的人,終有一天,得大福報,或名揚四海,或事業發達,或子孫顯貴,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年紀大的人如果用長遠的時間觀念觀察這個世間,無一不是如此:壞人終有惡報,好人終有善報!

我們對佛教三世因果有了了解之後,就會對世間的不平之事會用智慧去觀察,自己心態也會平靜,不會以他人與自己的不平之事而自己煩惱,自己也會在深信因果中認真做事、待人、接物。對三世因果真信,則遇一切境況,”不怨天,不尤人“。”不怨天,不尤人“雖是中國儒家的話,但其實也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深層诠釋,或者說能按”不怨天,不尤人“去實行,就是符合三世因果的行為。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如此,何患世風不良,何愁人心不古!

佛教的對的誠信態度,最基礎的是要求持以戒防非止惡,以自信信人,進而以三世因果觀來縱攬世界之方方面面,使每個人都能如理而行。對於一個整體來說,佛教要求組成整體的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出發,從自己做起,從而來提高整個團體的風氣與水平。佛教還有一個更高的思想,”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薩“,就是不論別人從現象上看或對或錯、或好或壞,都把別人當作思想境界很高的聖人,這樣的觀點純粹是為了提升自己而言,專就誠信來說,就是只顧自己認認真真地一昧誠信。當然如果社會每一份子均是如此,社會誠信之風之純則不可待言,當下即是--人間淨土。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修行中觀清淨心轉變意樂很重要
下一篇:方毓惠:觀世音菩薩果真不可思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