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李越老師:勸谏的智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許多人說,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當中,都是愚忠愚孝。其實往往批評,甚至批判我們聖人這些經典教誨的人,可能連一本經典都沒有讀過。當一個人連一本經典都沒有讀過,整個中國的歷史沒有了解,夫子一生的行誼都沒有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妄加的評論、批評,這種態度對不對?這代表什麼?我們都可以批評聖人,代表我們比聖人還厲害,這是我們後代子孫的大傲慢、大不敬。後來有人就說這裡有愚忠愚孝,我們說愚忠愚孝在哪?你看“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即便是父母做錯了事情,我們做兒女的也要隨順。可是他有沒有讀到《弟子規》的後半部?來,大家復習一下,“親有過,怡吾色,谏不入,號泣隨”。是!這裡面有愚忠愚孝嗎?沒有。包括在《孝經》當中也講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一個父親身邊,假如有一個能夠勸谏他的兒子,做父親的就不容易做錯事情。

    在《論語》當中夫子也告訴我們,“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我們勸谏父母,結果父母勸了幾次都沒有聽,比方他喜歡打麻將,常常可能玩到深更半夜,我們都覺得父親你不要這樣,把身體都糟蹋壞了。可是我們勸了幾次,可能父親都沒有聽,我們做兒女的要不要抱怨?能不能給父親發脾氣?見志不從,見他不從,又敬不違,同樣還是一顆恭敬的心,能夠悅復谏。在他心情比較好一個機緣下繼續要勸谏父親,而這種勸谏沒有任何的情緒發洩,沒有抱怨。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勸谏也是如此,不能用情緒,包括我們勸谏學生,他一次不聽,兩次不聽,往往我們可能脾氣情緒就上來。我們一拍桌子一發脾氣,孩子記住的是什麼?孩子記住的就是我們的情緒發洩,他知道不知道他錯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勸谏一個人要有耐心,還要有智慧。

    勸谏的前提是要取得對方的信任。我們今天許多朋友學了《弟子規》,回到家裡就要勸先生來學,勸兒子來學,勸公婆、勸父母,勸到最後家裡人聽了沒有?不但沒有聽,反而非常反感我們,我曾經就干過這個蠢事。我剛學《弟子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太好了,所以常常給我的姐姐、哥哥他們打電話,“你們一定要聽蔡老師的光盤,要看蔡老師的光盤,早晨要讀《弟子規》。”講到最後,家裡的人聽了沒有?他們壓力特別大,一聽到我的電話就有點緊張。有一次我的姐姐和我一個好朋友,她們在一起,我就打去電話,我打了很久沒有人接,我剛准備放電話,我的姐姐接上了。我說妳們怎麼這麼久才接電話?她說我和那個誰都不敢接,因為我們兩個推來推去,說是領導打來的。為什麼她們不接?她們覺得我要一打去電話,可能又要批評、教訓她們。每次都要問她們,“這麼好的東西妳們為什麼不看?”可是家裡人為什麼不聽?我們從來沒有去找原因。家裡人不接受是結果,原因在哪?諸位朋友,原因在哪裡?我們找到答案了沒有?原因是我們自己還沒有把《弟子規》這些教誨真正的做好,沒有力行。甚至我們在希望別人學的時候,有一種控制、占有的態度,所以家裡的親人就會感覺到非常有壓力。因為他的認知還沒有到位,甚至他還沒有看到我們因為學習《弟子規》而有所變化,他們看不到榜樣的力量。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拚命的要求,反而讓他們離我們愈來愈疏遠。在座的各位朋友,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體會?有沒有?好多朋友都在點頭,我心裡安慰多了。後來透過不斷的學習,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在今年我又有機會回到了新疆,回到了家鄉。回去之後,任何時候我都沒有去要求他們,都是自己積極主動的去做,幫著姐姐收拾房間、整理衣櫃,照顧他們的生活。他們因為上班工作很繁忙,提前做好一些午餐的准備,姐姐、姐夫他們一回來特別的快樂,看到這個妹妹學了傳統文化,的確是不一樣,也變得溫和了許多。有一天姐姐就看著我說:我看到妳怎麼那麼祥和?她說和過去不一樣了,也再沒有要求我們,這樣一來反而我們倒覺得很願意去學習,尤其是我看到妳跟家裡的人交流的時候,家裡的這些兄弟姐妹,他們常常說的一些觀念和話都是錯誤的,妳都沒有去糾正,我都急得不得了想糾正他們,可是妳在那裡穩坐泰山都不動。我說我們要體恤他們。為什麼?因為他們剛剛接觸,還真的對聖賢教育的這些教誨不了解。而我們沒有學之前,我們也同樣污染了很多錯誤的觀念和思想,我們也需要循序漸進的去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家人當中,要不斷示范對的、做好的榜樣,家裡的人看到我們這麼去做,他們才會對聖賢的文化生起這樣一分信心。

    所以這個勸谏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勸谏,包括夫妻之間,包括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都要先取得信任。而信任的前提一定是什麼?一定是付出。所以我回到家裡給親人們買的禮物,都是一些吃的、用的,一些特產,我們人情不可拂。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我們要懂得常請客送禮,這叫布施;還有愛語,我們多多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去稱贊他。請客送禮,我們又能夠講這些稱贊別人的言語,這樣處處又能夠利益他,最終大家的這分信任才能夠建立。在《孝經》當中是這麼講到,在《論語》當中,夫子也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所以透過這些夫子的教誨,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儒家的文化,有沒有愚忠愚孝?那是人們沒有學習的誤解。

    有一次,夫子的一個學生叫曾子,曾子也是夫子非常優秀的一位學生。曾子在田裡鋤地,一不小心就把一個瓜秧給鋤斷了,鋤斷之後他的父親就拿起一個大棍子,朝他的身上掄了過去,這一掄下去,曾子就躺在地下昏了過去。在座的朋友可能在想,一個瓜秧被刨斷了,父親怎麼這麼凶,就這麼憤怒打自己的兒子,居然把自己的兒子給打暈過去,不至於這樣!因為那個時候是農業社會,一個瓜秧可能結了一大片的瓜,這一個秧一斷,可能就會損失一大片的果實。曾子被打昏過去之後就抬到了他的房間,過了沒多久曾子就醒來了,醒來之後突然一看怎麼躺在自己的床上?後來他突然想到了哪一幕?父親打他的那一幕。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有許多都是為人父母,假如今天我們用棍子把我們的兒子打翻在地下,等他醒來的時候他會做出什麼反應?一旦醒來可能突然,“剛才父親居然拿棍子打我”,可能就沖到父親的面前怎麼樣?把袖子挽起來,“我的忍耐是有限的,你竟敢用棍子打我,哼!走著瞧。”說實在的,今天的孩子不要說打,你說他兩句,他的眼晴怎麼樣?直愣愣的看著你,那個凶氣逼人,我真的是見過。所以很多的父母說,現在哪裡敢說孩子,說了他就不回家了,甚至有些孩子一說怎麼樣?一不高興就跳樓。這因為都是失去了孝道的教育。

    而曾子會怎麼樣?曾子醒來之後,立即開始彈琴唱歌。曾子是不是要當歌星?他為什麼彈琴唱歌?諸位朋友知不知道?因為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的父親當棍子打完了之後,會不會站到那裡一看他兒子昏了,“哈哈”,在那大笑,你把瓜秧鋤斷了,這一下我把你打暈了,好了拉平了。可不可能這樣?他打完之後可能一看,失手了,打得太用力了,這個兒子可能都有生命的危險。他這個時候內心是什麼感受?非常的焦慮和著急,深怕兒子出了危險,所以他都在那裡坐臥不安,急得不得了。所以曾子一醒來,能不能體恤到父親的這分心情?一定體恤到了,所以他彈琴唱歌,他也不去見父親。他要去見父親,一出去,他父親說你醒來了,你想怎麼樣?他沒有出去。再一個,我們成人這個面子怎麼樣?比較薄,往往做錯了事情怎麼樣?還在那裡撐著,有沒有?有。所以曾子非常體恤父親的心,立即彈琴唱歌,用歌聲來告訴父親怎麼樣?父親,我沒事,您放心!

    我們聽了古人這些孝道的故事,讓我們真的感動,不但沒有記恨父親,反而怎麼樣?時時在體恤父親當下的心境。這件事傳到夫子的耳朵,孔老夫子會怎麼樣?曾子真是一個孝子,我們學生們應該要好好向曾子學習,是不是這樣?你們為什麼要鼓掌?可是孔老夫子不是這樣。孔老夫子說,曾子不要來見我,我以後不認他,真是大不孝。大家很無奈的又看著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夫子就跟學生們說,曾子當他父親打他的時候,他都沒有躲開,一旦被他父親打死了,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當然夫子說,以後他不要來見我,我不認他。這句話就傳到了曾子的耳邊。曾子一聽,這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讓夫子、讓老師這麼生氣、這麼憤怒?所以他趕快怎麼樣?來到夫子的住處向夫子請教。夫子就告訴他說,古代的大舜。我們都知道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就是大舜。他說大舜他的父母,後母和他的親生父親,還有弟弟,三個人常常就要陷害大舜。可是每一次要陷害大舜的時候,大舜都能夠怎麼樣?脫離險境,每一次都能脫離。但是大舜脫離之後回來,仍然盡心盡力的侍奉父母,沒有任何的怨言,他說這個是智慧。假如您的父親今天用一個小棍子打你,你就在那裡受著讓他打,這個絕對沒有生命危險。但是今天他拿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大棍子,來打你的時候,你就要怎麼樣?趕快跑掉。所以在經典當中就講到,“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這個走不是說一看大棍子來了,我們還大搖大擺的走,能不能走得掉?走不掉。古時候的走就是跑,我們要理解,古時候的走就是迅速的跑掉。

    所以在座的各位朋友,如果父母打我們,不痛不癢的時候,我們就讓他出出氣好不好?我記得小的時候,媽媽拿那個掃床的,北方的小掃把掃把頭,常常打我們,打我們我們就在那裡干受著。但是父母他們也很有智慧,他們都相互切磋,說打孩子的時候千萬別打頭。在座的父母你們也要記住,要打哪裡?打屁股,不要打頭。因為我們就看到有些父親,脾氣一上來一巴掌打下去,打到臉上、頭部,甚至就把耳朵打聾了,那就後悔終身,這也是陷父親於不義。當然我們今天做父母的你要打孩子,也要打得明明白白,不是用情緒,而是要用我們的理智,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透過這一點,我們看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沒有任何的愚忠愚孝,反而我們看到夫子這樣用一個機會的教育點,告訴他的學生,在與父母應對的過程當中,勸谏的過程當中,要有智慧。
 

上一篇:正確教育首孝悌
下一篇:蔡禮旭:正己而不求於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