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關於禅密
  90
  問:既然佛性不在修,卻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時時返照,尤其是煩惱現前透不過去時。
  答:因為你有無明在,遇事執相,不得自在,故須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無明習氣。你能時時處處常攝在定,不隨境轉,這即是修。修到圓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問:《心經》裡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已破無明,“亦無無明盡”連無無明亦不立,這兩句應該已到最高佛位,怎麼歸納在十二因緣內?
  答:說無無明盡者,正是掃其悟跡,去其法執,歸無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問:我認為妄心無處所,真心有處所。
  答:不對,妄心執境,故有處所。真心無物,無所不在,故無處所。

  93
  問:智慧是一下子打開的,還是一點一點開啟的呢?什麼是後得智?明心見性與開大智慧有什麼關系?
  答:小悟無其數,大悟十八、九。由小而大、而徹。但這也無一定的規范,不須漸進。後得智是對根本智說的,是起用的智慧。即於得根本智後,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習氣,啟發神通。隨眾生不同的根性,說不同的法,是度脫眾生之妙智也。

  94
  問:明心見性後,是否八識田中的種子翻騰得更為劇烈呢?
  答:種子翻騰包含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中。到徹悟後,即無種子翻騰了。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為足,須慢慢在境上打掃習氣,將這些污染種子去光,以臻徹悟之境。

  95
  問:心死後又活起來,怎麼辦?
  答:難免的。師祖在《解脫歌》裡講:“幾回生,幾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則又心動了。我們修法時有:“大悟十七八,小悟無其數”的歷程。

  96
  問:初見性人是否腳跟就點地了?照這條路走下去,後來還要來個大翻身。對嗎?
  答:初悟只是法身邊事,成道的路還長,要精勤走下去。下面還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麼是法身正位,磨煉到一定程度習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發現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顯現。心不動,壓住不動還不行,須自自然然地不動,一點兒不著相,一點不追求才行。

  97
  問:念起不隨,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隨是有點小成績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斷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還要向上,要離開這個位子,著在這個位子還不行。修禅人:“朗月當頭時,尤是階下漢。”要月落時相見,才是全體圓明。

  98
  問:見性後為什麼還要打坐?
  答:那沒有一定,假如執著的習氣還在,定力不夠,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關。(有人說我一打坐覺得妄念比平時多。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見妄念。不打坐時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見,打坐之後水靜下來了,看見泥沙了)。

  99
  問:神會大師講“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又有祖師講是眾禍之門。該如何理解?
  答:不錯,這能知的是誰?你知道了本性,不是眾妙之門嗎?大鵬金翅鳥一飛萬裡,全靠腳下點地的一點勁。我們修行全靠這個“知”。後來人執著在這個“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對了。所以祖師說是眾禍之門。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法無定法。

  100
  問:明心見性後能否修大圓滿中的脫噶?
  答:大圓滿中分二步:(一)“徹卻”就是“立斷”;(二)“脫噶”是頓超,身體化虹光。要住山閉關修。你們年青人往往好高鹜遠,你們能於見性後,進一步刻苦用功修嗎?

  101
  問:本性不生不滅,是不動體。怎麼理解?
  答:它沒有來去,所以叫不動體。沒有生死,沒有方位,但能隨緣顯現。這個人要顯男身才能得度,那就顯個男身去度他;那個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顯個女身去度他,隨緣變現。真成道,牛胎馬腹也能去,但本性無有變異。

  102
  問: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會,弟子對見性一事有了較深的認識。從前以為開悟以後大事已了畢,除習氣只是個次要的過程。現在才真正知道見性只是剛斷了見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習氣依然還在,境界來了照樣會動心,透不過去。欲真了生死還需繼續努力,萬萬松懈不得。待破盡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後大事方才了畢。如以為自己現在生死已了,那是自欺欺人,瞞那閻王老子不得。
  答:來函所說甚當,見性有悟與證之別。真正打開親見本性者,只斷見惑,未斷思惑,故生死未了。須悟後用功,斷盡思惑,才能了分段生死;更須上上升進,破塵沙與無明惑,方了變易生死,非一悟即能了生死也。近來人心多躁,以為開一點知見即為見性,不再用心修了,真是荒唐之極!

  103
  問:“末等於初”怎麼理解?
  答:即最後成道了與當初沒有學佛一樣。當初學佛時在六道輪回,最後也是在六道輪回,但不是被業障所牽,而是大願所致。在六道中度眾生,不著境界了。從現象上看是一樣的,但實質不同。初學佛在六道裡受苦,後來認識這些境界是虛幻的,不著相了就不受苦了。不受一切受,是正受,這就是三昧。其實本無生死,來去都是假相。又,初發心時所見之道與末後所證之果,完全一致,所以《華嚴經》中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可見初見道的根本智對於末後成就是何等重要。

  104
  問:末法時期,心密復出,猶如當空紅日,殊勝無比。
  答:心中心密法是密法中的心髓部份,是大根器人才能修的。

  105
  問:自從拜讀了您老的文章後,我對佛所說的法,有了正確的認識,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修行。
  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應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親證本來面目。只是理解不務正修,那是談食不飽的。

  106
  問:我們心中心法靠佛菩薩加持,這不是心外有佛嗎?
  答:佛是有的。如釋迦佛,阿彌陀佛、彌勒佛、燃燈佛……都是有的。但千佛萬佛共一體,法身是一個。學佛的人必須做到理事不二、自他不二。

  107
  問:有人說從六識下手,易用功易成就,從八識下手,上根者才可成就。對嗎?
  答:這話大錯特錯!從六識下手不易掀翻妄識巢穴,成功很難;從八識下手易於掀翻妄識巢穴,有事半功倍之效。淨土宗有些人,不識其它宗的優點,而且叫人散心念佛也能生西,這不知害了多少人。我們修法並不一定修幾種法,隨人喜歡,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法專心致志地去修。心中心法是集禅、淨、密於一體的大法。經文中說:修第四印可以於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隨緣往生十方淨土。由此可見,修心中心法即是修淨土,而且可以上品上生。

  108
  問:到什麼程度方可開心密道場弘法?
  答:好好用功,能縱橫自在,遇境不惑,順逆無拘時,自開心密道場,即能大弘聖教矣。

  109
  問:我們初學的人是不是得先將身心化空,將“有”先破掉,然後將“空”破掉呢?
  答:修心中心法,你只管修,到一定時候,一下子就爆開了,身心世界全化空,空也不可得。但你不能求爆開,有這個妄心,就遮住它了。

  110
  問:請師父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義。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影子都是假的,我們這個佛性是連影子也沒有,無相的。要反過來認識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如果反不過來,去認影子就倒霉了。譬如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東西,都是我們的影子。你要執著它不就倒霉了嗎?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房子可以避風寒,衣裳可以遮體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飯,這不是起妙用嗎?但你不能執著它,跟著影子跑就壞了。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們心中所顯現變化的。不是說沒有影子,因為這個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我們具足法報化三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體啊,它要起諸現象起諸妙用啊!如果不能起諸現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錢了。打坐不是死在那裡不動啊,死在那裡不動,那有什麼用?!所以要起諸妙用。但是,要認識體,不認識什麼是體,你怎麼起用?著相是不得了的,造生死業。你明白這個能起各種妙用的本體,不著相了,它就不造生死業。迷體著相,就造生死業,這是不能推翻的定理。又相由性造,相是幻象,但不離自性,故見相即是見性,性相不二,全妄即真,關鍵在不要粘境著相。若能念而無住,用而不著,即是解脫法門。

  111
  問:為什麼說“肉眼不能見道”?又為什麼說“肉眼能見道”?
  答:我們初見道時,肉眼不能見道,因為法身無相,肉眼怎麼能見道呢?它是心地法眼,就是用無眼之眼,用智慧眼來體會。反過來,肉眼能見道,就是見相了,一切相都是我們心中顯現變化的。肉眼見道就徹底了,就能夠從體起用了。體相用——法報化三身都有了,不是只有法身,而沒有報化身。一開始不能說肉眼見道,只好說心地法眼才能見道,肉眼不能見道。反過來肉眼見道,就圓滿了,體相用都有了。無可取無可廢,無可取——都是影子,得不到;無可廢——都是自己心中變化的,無可廢離。佛教講的圓滿,一開始只好這樣講,法身本體無相,見到一切相都不對;反過來,要現種種相,起種種妙用。

  112
  問:《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答:只是無相,不是無說,不是無聞,一切沒有就落斷滅空了。常住真心無相,猶如虛空一樣。因空故,一切東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猶如虛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就有落處。說法也是,一有知見分別就有落處。所以,最後就以無說無聞來破言說的執著,歸於無相靈活妙用。

  113
  問:憨山大師說:“生死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信鼻孔向下。”請解釋?
  答:是說今日乃明本分事也。昔日為生死晝夜,水流花謝等夢幻事所迷。今日幸何如之,親證本來面目,不費絲毫力,即是目前的自然景物也。本分事,本來如此,無有絲毫奇特,不用費心探索尋覓。故只需一切放下,愈用力愈不是,越輕松越好也。

  114
  問:抱定一句話頭,朝參夕究,腳跟點地,步步踏實,直教鐵樹開花,冷灰爆豆。始信宗門中,有奇特事在。雖然如此,須具通方手段,始能定界外乾坤,要有作家眼目。何為通方手段?
  答:一通宗通教;二識諸方設施門庭之妙要;三,識各方來參者之根器;四,隨宜教以相應參究之話頭。

  115
  問:不跟語脈轉,不是答非所問嗎?
  答:禅宗機鋒,主要是不能落著,如水上葫蘆,按著便轉,故謂之“轉語”,不是答非所問。
  不跟語脈轉是要針對問題答,但又不著相。舉個例子:如問你們鎮江金山寺寶塔有幾層?(有人答:七層,上師不許。)你要離開寶塔來答,又要針對這個問題。怎麼答呢?你可以打個○相,反問對方“這有幾層?”你功夫到了自然會答。

  116
  問:師父曾寫過一篇《往生西方關鍵問題》的文章,《廣東佛教》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請師父談談您的意見。
  答:這篇文章我已看到,意思是:你提的要求這樣高,嚇得別人不敢修淨土宗了,你這不是害了別人嗎?其實我並沒有否認帶業往生,不少人錯會了,以為帶業往生就不必用功,莽莽蕩蕩的就可往生西方了。這去得了嗎?蓮池大師說過“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念佛不痛切故。我這篇文章不是否認帶業往生,而是要大家好好用功,做到一心不亂。《彌陀經》說:“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才得生彼國。”我看到很多人,沒有功夫,臨終時佛號提不起來,昏迷了。還有人說:“痛死了,還念什麼佛?!”試問這樣怎麼能帶業往生呢?所以要看問題的中心,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並不困難,能夠時時刻刻綿綿密密地在心中念“阿彌陀佛”,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不樂,遇到再壞再煩惱的境界也不煩惱,仍一心念佛,心不動搖。這要求並不高,帶業是對的,加重語氣說,一個人修到等覺菩薩,他還有業在。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在,無明就是造業的因,有無明才會造業。蕅益大師也說:要有“信願行”,就是要人在真信切願上做工夫啊。只有“信願”而不“行”不能成就,就像鼎有三足,缺一不可。“行”能概括信願。“不行”,就是空信,空願,不是真信切願。不做功夫,怎麼能帶業往生?!這才是真的害人!知見已正,至於功夫做到哪一步,就有品位高低的差異,與不做一心功夫的人自有極大之不同。

  117
  問:請談談心與境的關系,什麼是內境、外境?
  答:境,就是我們思想起的幻境。一個念頭起,就有一個影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沒有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沒境了。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心境頓消融”,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打坐時,能念所念一起脫落,心與境都沒有了。內境是我們的身心世界、思想,外境就是山河大地。“方明色與空”,並明白這一切就是我們自己本性的顯現,學佛就是學這一點。

  118
  問:有時自己放空無念,腦子很清明,有時散步亦可自然放空,但一晃又沒有了,不穩定。
  答:自然放空很好,沒有就讓他沒有,自然不住,否則是死定。

  119
  問:入定以後是不是就醒不過來了?
  答:沒有的話,你現在還做不到醒不過來,現在你定的時間不會長。要入定時間長,須經過幾次入滅受想定才行,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剛開始入滅受想定也不是很長,頂多定一二天。慢慢可以加長,一個星期,十幾天,半個月,一個月,那以後可能一下子定得時間長了,但也不是一下子長多少年,這不可能。有些人對能入定幾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很羨慕。但是要知道這個滅受想定不好,那是死定。叫死水不藏龍,不起妙用,沒用。大定是活潑潑的,在境界上能大用,對境不粘著。無住才是大定,才是真定。要時時刻刻在定中,大定是無出入的。有出定和入定都不是真定。禅宗有個公案,一個女子在釋迦佛前入定。文殊菩薩走來一看,哎喲,這個女子不像話,怎麼坐在佛前入定了;要拉她出定。他對這個女子彈指,不出定。又把她舉到三十三天,不出定。再把她打到十八層地獄,還是不出定。釋迦佛說:下方有個罔明菩薩能叫她出定。正說著,下方的罔明菩薩來了。這位菩薩在女子面前也是一彈指,她就出定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為什麼不能叫她出定啊?而罔明菩薩卻可以呢?有人說是緣的問題。不相干!問題在不能起知見。文殊菩薩起執見了:“這女子怎麼能在佛前入定?”這個執見不能起。文殊菩薩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能起執見,這是表法的。罔明是什麼意思呢?罔者,不可得。就是一切聰明智慧不可得。所以沒有這些執見,一彈指就出定了。所以要把你的聰明打掉才行。老子說:“掊擊爾智”。就是說,空掉你的世智辯聰,要心空空的,就能證大道。

 

上一篇: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一
下一篇: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