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習彭際清做菩薩居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徐足之 

    彭際清居士,有大氣勢,翻開案頭的《一行居集》,開篇有《自誓文》曰:“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清國男子彭紹升,一心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彭際清,字紹升,生於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一個典型的士族家庭。父親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際清也於乾隆34年(1769年)考中進士,授縣官,他辭而不就。彭際清有很多特別之處,細究起來,又極為尋常,值得我們學習。
    1,他的名字“彭際清”,是用俗家姓加法號合成的。際清,是他受菩薩戒的法號。他受菩薩戒時34歲。現在出家人習慣在法號前加“釋”為姓,而在家居士用俗家的姓氏加法名作名字的卻不多。法號和名字,都是各人區別於他人的符號。現代社會很講究標識和承擔責任,名號非常重要。有人印經書署名“三寶弟子”,跟沒有法號一樣。印佛書和善書的,不注倡印者和原著作者,其中錯誤百出時,都不知找誰更正。
    2,先學儒家和道家,後學佛。彭際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學,還跟道士學過三年的修煉之術。後從友人薛家三聽聞佛法。在京師應試的時候,結識了瑞金的羅有高,羅有高是學佛人,從此兩人常常切磋佛學。彭際清後來讀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全集》,開始歸心佛法。現代有些人入佛門,被所謂“外道”所困。其實,佛法之外的學問都是外道,佛教的“外道”二字並非貶義詞。學習佛法之外的知識和技能,乃至佛教之外的宗教,並不等於皈依外道。正如南懷瑾老師說的,很多學問和技術是“共法”,學佛人如果不懂,不掌握,就容易變成佛呆子。
    3,拜過去的祖師為依止師,古人叫“私淑”,也就是拜師沒有經過老師同意。彭際清讀了蓮池大師、憨山大師和蕅益大師的著作後,對淨土法門生起了很深的信仰,並私淑蓮池大師,誓願往生淨土,自號“知歸子”。淨空法師曾一再指引淨土學人精修《印光法師文鈔》,實際上就是讓私淑印光大師。當然,印光大師儒學功底深厚,通宗通教,文字水平很高,如果不喜歡文字的,也就談不上真正的私淑印光大師了。
    4,喜歡閉關靜修。彭際清時常閉關念佛。他撰寫的《受菩薩戒發願文》、《閉關發願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等,信願莊嚴,感動人心。晚年在杭州武林門外,同兩三位禅侶靜修。他在這裡安居二年,後因病回家。他喜歡太湖秀峰寺的風景之美,掩關僧捨,常在那裡專修淨業。1785年,他屏居蘇州文星閣,專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稱所住處“一行居”。後來他即把他生平所作願文、敘、題記、銘傳等有關佛教雜著編成《一行居集》。
    5,喜歡著書。淨土宗的很多祖師,喜歡寫作,明朝四大高僧都有著作傳世,其中蓮池大師和蕅益大師是淨土祖師。當然彭際清的文章,主要得益於佛經。他自言自讀佛經,始得為文之旨,特別是受了“華嚴”、“般若”及“四十二章經”的影響。他稱這些佛經,有如千尋飛瀑和靜夜鐘聲,發人深省而汲之無盡。羅有高評價他的文字“如梅如蓮,寒香寂靜,和風扇物”。彭際清的著作和文章,有《無量壽經起信論》、《觀無量壽佛經約論》、《阿彌陀經約論》、《一乘決疑論》、《華嚴經念佛三昧論》、《居士傳》、《善女人傳》、《二林居集》、《一行居集》、《二林唱和詩》、《觀河集》、《測海集》。此外由他發起編纂,經其從子彭希涑等編成的有《淨土聖賢錄》。
  6,專修淨土法門,仍廣讀大小乘經論。撰有“四十二章”、“梵網”、“觀經”、“楞嚴”、“維摩”、“華嚴”、“金剛”、“遺教”等三十余種佛經的讀後記,即每讀一經,便寫一題記介紹一經的大意,和他的體會。現代有些人錯解“一門深入”,誤以為除了念佛,其他修行都是雜修。誤解之處,核心原因是錯把口頭念佛當做淨念,我自己2005年念佛治病,也出現了偷偷念觀音和讀普門品的現象,所以偷偷讀觀音經,就是怕人說我夾雜。
  7,率領全家學佛。他自皈依佛法後,素食淨行。他的妻子也受了優婆夷戒。兩個女兒日常讀誦《妙法蓮華經》。他們家庭生活充滿了佛教的氣氛。現代知識分子家庭能做到彭際清居士這樣的非常稀少,有的家庭丈夫學佛妻子反對,有的家庭妻子學佛丈夫反對,或者父母學佛,兒女漠視;或者兒女學佛,父母搖頭。究其原因,主要是學佛的一方,偏執佛法,而對世間法不很通達,服不了有現代文化素養的家人。
  8,現代有些學佛人喜歡與高僧接觸,成為“跑廟族”,或只做“自己的師父”的“粉絲”,似乎其他人都不夠格與自己交往。彭際清則好與各道人士交游。彭際清少年讀儒書時,仰慕高攀龍的為人;學佛以後,又慕廬山劉遺民的逸行。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高官汪缟和江西瑞金羅有高,三人都治理學,為清代理學中的一個流派。學佛以後他們又成了清淨法侶。際清曾與汪缟共立建陽書院。羅有高喜究天台教義,又遍讀大乘經及諸經義疏,而彭際清則獨歸信淨土法門,除了蓮池大師外,還很推重省庵大師。並與同時的北京紅螺山徹悟大師、揚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相交游,往來論道。  
  9,現代有少數念佛人,除了願意流通自己師父的書籍或光碟外,做其他佛事的興致不高。或干脆關在家裡看盤或念佛,只想早日往生成佛,不願在這個生活環境中行菩薩道。彭際清則不然,他注重悲田、福田事業,救濟貧困孤寡等,從事刻經、飯僧、施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堅持不懈。對於道友如羅有高、汪缟等,與其通信論道,言辭懇切,交流正法。羅有高在京屢試不第,每次南歸,彭彭際清都請到自己家,帶著一起游名山或閉關念佛,讓羅有高沉浸於宗教信願中。汪缟聰明才辯,但言行時有未相應處,彭際清就寫信規勸。他們三人的友誼之笃,一時傳為美談。羅、汪二人早逝,際清都為他們編集遺文,刻行於世。(2010年4月27日)

 

上一篇:徐足之:感恩的心
下一篇:勸行《玉歷》,生死無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