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師:泛愛眾 而親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換句話說,要把愛父母的那顆心,拿來愛一切年長的長者,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還是什麼?還是指人的范圍,愛自己的族群,也愛其它的族群;愛自己的宗教,也愛其它的宗教。大家怎麼樣?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泛愛眾這還是講人。這個眾只是講人嗎?不是的,拓展到我們能感知到的一切生命現象,所謂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都包含在這裡面。這個時候他有根本了,他能愛他的父母,他自然能愛他的親人,自然能愛他的朋友,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自然而然的能夠推而廣之的,去愛護一切的動物、一切的植物。末學真的願意相信,這樣的一個次第來推廣,我們不用教環保,不用教他,為什麼?他自然愛。你不要教他愛國,為什麼?因為他一定愛,他愛他這個家族,他一定愛他這個國族。這是很多外國人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說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統統都不見了,只有一個中華文化還存在?這個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歐洲有一批的學者,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來做研究。他們後來的研究報告是這樣子說的,他說中國的歷史,雖然經過兩次的亡國,元朝跟清朝亡國了,外族統治,可是它的文化沒有斷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重視家庭的結果,重視家庭,他家族的力量太龐大了,就我們剛剛講的家譜,他愛民族。
前一陣子一個節氣叫清明,清明的節氣,我相信在座的長輩跟學長們都會去掃墓。而掃墓的時候,如果我們留意墓碑上,墓碑的最上方,兩邊大概都會寫兩個字。末學祖先的墓碑上面寫的那兩個字是“銀同”,銀色的銀,相同的同。銀同它指的是什麼?它指的是我們祖先來的地方,叫做飲水思源,我們祖先來的地方就是銀同。其它的有世安、有魯南很多很多,這個叫不忘本,這就是孝道,這就是慎終追遠。你看他愛這個家族,他能不愛這個國族嗎?為什麼他愛這個家族,必然愛這個國族?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你看這個鳥巢翻覆了,裡面的卵還會完整嗎?不會完整了。所以國家都亡了還會有家庭嗎?不會的。我們華人不管他遷到世界的哪個角落,末學在印度尼西亞、在馬來西亞都看到很多的宗祠,為什麼?不忘本,他沒有忘掉這個根本。這樣的一個根本才能讓他愛這個地球,才能讓他愛這個世界。末學告訴大家,真的,我們現在的教育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失根了,他沒有這個根。因此我們這裡講到進階,那就是“泛愛眾”,他是進階要把它擴充出去。
最後我們看到“而親仁”,還有“有余力,則學文”,為什麼這裡又提出來要親仁?末學告訴大家,這叫師承。前面我們講到“首孝弟,次謹信”,這麼好的道理誰來教?沒有老師,誰能教這個道理?後面這一段標明師承,老師。所以中國文化的兩大支柱,我們在這裡統統看到了,“首孝弟”,你看講孝道,第一個講孝道,“而親仁”講師道,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這兩個支柱成就一個人,你看成就人不容易,要有什麼?至少要有兩股力量,第一股力量來自於家庭,我們叫夫妻配合;第二股力量來自於學校,我們叫親師配合。“總序”把這個都講完,完全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師教學生什麼?教學生孝順父母,而父母教子弟尊敬老師,配合起來教。我們現在人因為忽略這樣的一個教育,所以不知道怎麼教孝。而有些家長上過《弟子規》的課之後,回去他也知道孝道的好處,可是怎麼樣?很為難。為什麼為難?因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他的難處在哪裡?有位媽媽回去,確實這個孩子因為他還沒上學,那怎麼教孝?媽媽就告訴這個孩子,她說“孩子(那孩子還很小),你長大要孝順媽媽。”這個孩子告訴媽媽,“媽媽,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為難,要叫父母教孩子孝順父母,這個話父母講不出口,講不出來,這個確實不好教。如果有親師配合就不一樣,你看老師教導孩子孝順父母,好教。再來,在家庭裡面夫妻配合,怎麼教?過去不是說只有三代同堂,過去有五代同堂,末學還有看到有七代同堂的。
在歷史裡面記載有一個九代同堂的,這在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你看九代同堂。唐高宗就是因為知道有這麼一戶人家,專門親自到他家去拜訪,我們講臨幸,帝王臨幸張府。他就問張公藝這個家長,他說“九世同居這在歷史上沒有看過,你是如何做你們的家教?你們的家風如何維持?”張公藝就向皇帝要了一張宣紙,於是乎就在這個宣紙上寫了一百個忍字,“忍”,呈給了皇帝。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說皇帝看了之後,眼淚都流下來,這太感人了。這皇帝看到這一百個忍字,你要曉得,它為什麼感人?皇帝深有感受,他沒有感受他怎麼會有共鳴?深有感受,這相忍為國,相忍為家。你看夫妻配合就是一個忍字,它能夠維系那麼大的家族。所以怎麼教孝那就簡單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講說它有演員,什麼演員?爸爸孝順爺爺奶奶,孩子就懂得怎麼孝順父母。現在為什麼難教?因為沒有演員,三口之家沒有爺爺奶奶,你說父母怎麼教孩子孝順?沒辦法教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末學跟大家建議,我們將來要蓋房子,要設計三代同堂的現代化建築物,要設計,為什麼?教孝好教。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學習傳統文化正確的心態
下一篇:蔡禮旭:人生最大的福份是明白道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