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位學佛妹妹對皈依、受戒、出家、吃素的理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皈依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或稱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皈依乃佛教徒基礎入門。所謂內道、外道之差別在於有無皈依三寶。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寶的力量而得到保護與解脫。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態的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態,是為自己能從三惡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與死亡的恐懼中得到保護與解脫。中士道的皈依是指聲聞眾與阿羅漢們的皈依心態而言,他們的心態是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得到安樂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態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脫,而且是為了利益所有一切眾生而皈依。 

受戒

    佛教制度。凡皈依佛教的人都應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對教義的不同理解,產生了不同的戒條。分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後即成為正式僧尼。沙彌和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YIN、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傳漢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傳佛教喇嘛持253戒。信奉大乘的漢地佛教僧尼還須受菩薩戒。凡受戒者不許破戒,但允許聲明捨戒還俗。破戒者要受到懲罰。如果遇特殊情況,也可以暫時破例開戒。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規,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燒頭額或手腕,炙成3個、6個、9個或12個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誠,戒期完畢,由傳戒者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出家

    出家,梵語,指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又因出家是遠離世俗之塵,也稱“出塵”。

    出家須剃需落發,又稱剃發、剃染、剃發染衣、落染等。在七眾弟子中,除優婆薩、優婆夷二眾屬在家外,另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五眾皆為出家眾,稱為出家五眾。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後從師剃需落發,披著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分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三種。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薩僧屬身心俱出家;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诘、賢護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吃素

    通常,我們總是將吃齋等同於吃素,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吃素不等於吃齋。

可以這樣理解:“持素”不但不能進食葷腥之物,也不能進食給身體或口腔帶來異味的食物。

    吃素(或持素),不只不吃眾生肉、也包括五辛(蔥、韭菜、大蒜、小蒜和洋蔥)、蛋類等。嚴格來說,真正吃素者,也不食牛奶、乳制品、燕窩等(請參閱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和“律制生活”)。

    淨空法師說吃素是最好的放生。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持素,那是最好不過了。因為這樣做不但可以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也可以減少世間殺業。如果還是沒辦法,或因緣不許可,那麼吃三淨肉(不因為我要吃而被殺、不看和不聽它被殺的情況和聲音)也是一種方便。

    而“持齋”原是指佛教徒進食食物的時間,齋是清淨的意思,在佛經裡,“過午不食為齋”。依經典所載,每天實行“過午不食”,即是過了中午便不進食,稱為“持午”,也就是說,吃齋是過午不食之義。

    吃齋有包含吃素,但吃素未必包含吃齋;這是一般人把吃素說成吃齋的語病;吃素是吃素,未必有吃齋;吃齋一定有吃素,身為佛門弟子,應該要如此理念,若能理念這點,是名真佛子哩!

    在佛經裡,“過午不食為齋”。佛教裡有八關齋戒,不僅要求受持者過午不食,更要以一種清淨的身心去修行,那才是齋的真實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六天或十天中要過著嚴格的生活,雖然是在家居士,但所持的戒律已接近於出家的生活。能夠這樣如法地過六天清淨生活,才叫持六齋。如果光是吃素,其他還是和往常一樣,那就不叫持齋,而叫吃素。

 

上一篇:根除煩惱的秘訣:修心的人就是變命
下一篇:念佛是在念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