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二四八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太上感應篇  (第二四八集)  2000/4/8  香港  檔名:19-12-24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九節: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以下兩段,這是重申偷盜的果報以及殺生的果報,這是把這兩種罪業又重復的提出來。「殺」跟「盜」是世出世間德行最大的障礙,而一般人很容易犯這些過失,所以太上非常慈悲,前面詳細的開導之後,到最後又特別提醒我們。盜是負債,負債一定要還債,不能說是負債就不還,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所以對於這兩樁事情,無論是世出世法,修行人以及讀書人、明理的人,決定不願意做。唯有讀書明理才真正通達因果的事實真相,所以這是修行重大的障礙,注解裡面這個文雖然不長,但是非常重要。這樁事情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已經說明隨事受報,講得很多。

  這一節裡面,特別著重在『橫取』。「橫」是什麼?蠻橫霸道,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逼迫著人,不敢不將財物奉獻給你,但是這個絕不是甘心情願的,是被逼不得已的,這叫「橫取人財」。當然這種人是有勢力的,我們講有威德、有勢力,他取財容易,可是果報也夠他受的。具體的事實,在現在社會到處都能看到。特別留意的是我們自己,自己有一點權勢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仗著自己的權勢欺壓別人?這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往往我們自己做了,自己不知道,不能覺察,也不知道這樁事情的嚴重性,總是疏忽了,做這些罪業。造罪的時候容易,要知道受害的人心有不甘,縱然這一生他不能報復,待來生「因緣相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千古的名言。

  我們要記住,決定不可以說這是迷信,這只不過是勸人為善的,並非事實,我們這樣想法就錯了。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佛家常講「因果通三世」,細細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勉強可以說心善、念善、行善,照理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應該沒有障礙,應該一帆風順才對,何以我們的障緣還是這麼多,這是什麼道理?不要說我們自己了,我們從佛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這是已經證得究竟圓滿菩提的果報,他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真正徹底做到了無私無我,純善之心,純善之行,在當時還有許多嫉妒障礙找麻煩的。有人批評他,有人毀謗他,有人去障礙他,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明白了,世尊在未成佛之前,在凡夫地修行的時候,也是得罪了不少人;成佛之後,冤親債主還是會找上門來。世尊在物質生活上,在經典上記載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圓滿福德的人居然沒有糧食,那麼簡單的生活,吃的東西得不到,這是遇到饑荒的時候。佛家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所受的是過去生中造的業因,現在所現的果報,過去生中的業因不好,所以才遭受這個不好的果報。

  可是我們再細細想想,我們這一生所造的因好,沒有冤枉一個人,沒有瞋恨一個人,完全是以善心善意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我今生修的因,果報在來世,果報在後世。第三世往後都叫做後世,後世的果報好,這一生遭遇一些不幸,這個帳就了了,那個不善的因果,一筆一筆勾銷,前途是光明的。這個理很深,要參透我們才肯行善,知道行善對自己有大利,決定不作惡。這一生行善受盡艱難困苦,我們這個行善的念頭,決定不會改變。這是佛家所說的「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是不昧因果,受報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怨天、不尤人。我對他真誠、對他好,他為什麼惡意相向?過去生中的怨結,我們承受、歡喜接受,仍舊以真誠至善相待,這個結就化解,所謂是「冤家宜解不宜結」。決定不可以說,別人以不善對我,我也以不善對他,那就錯了。太上在此地舉出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意思非常深廣,果報很可怕。凡是仗勢欺人,有時候不知不覺。

  下面講的是果報,『妻子家口以當之』,就是你的家親眷屬。你造罪業,為什麼牽連著你的家親眷屬?你所取得的財,你的家親眷屬都受用,不是你一個人享受,你決定有家親眷屬受用。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想到,不義之財我們要沾一點,將來也受牽連,是這麼一個道理。不義之財,人家送給我們,我們都不能接受,會牽連受果報。所以佛家講布施要淨財,淨施。不可以說我搶別人的錢、偷別人的,我來布施供養,這是不淨財,這要受惡報。你供養佛,佛會接受嗎?佛要接受,將來被你牽連,業因果報,諸佛如來也不能避免,這是真理。不能說成了佛、成了菩薩,欠錢就不還帳,欠命就不要還命,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安世高是得道的高僧,過去生中曾經誤殺兩個人,不是有意的,誤殺的,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也被別人誤殺。他清楚,他明了,這個帳非還不可,才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可怕。

  非義之財我們不可以用。我們今天出家了,自己不做營生謀利的事業,一切財用是四眾同修供養的,供養時你要冷靜清楚觀察,他這個錢干不干淨,不是淨財不可以收,避免將來我們受累贅。人家供養,尤其供養數字多的,要問他「你的錢從哪來的?」往年韓館長她就有這個智慧。有一次在圖書館,有一個居士送了五十萬來供養,她就問他,你的錢從哪來的?你做什麼事情?你家庭環境生活如何?這一打聽他很平常。館長講你這個錢拿回去,我不接受你的。不是說見錢就眼開,那還得了!那開的是什麼?那是惡鬼、三惡道的門。一定要知道他的錢從哪裡來的,我們然後才考慮可不可以接受他的,以免受連累,禍患無窮。

  『漸至死喪』,我們現在講家破人亡,這個世間,古時候有,現在更多。你看有一些經營很大的一個公司,欺騙顧客,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現在的股票就是不正當,不正當的手段,沒有幾年他的公司倒閉了、破產了,人受到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花報,果報生生世世要償債,何必干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在今天真的是有能力、有機會騙人的人,把別人的財騙到自己口袋裡,世間人都說這個人本事大,這個人有智慧,非常高明。哪裡知道他造惡道罪業?世間人愚癡,都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你說怎麼得了!我們也以為這個是有本事,他能騙,我還騙不到。這種業因果報,如果我們稍微冷靜一點,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到太多了。想想佛菩薩,這是古聖先賢跟我們講的這些話,完全正確,完全相應。

  『若不死喪』,也有災難常常跟著他,『水火盜賊』。如果沒有「水火盜賊」,下面這一句,『遺亡器物』,這也常有。我們看到許多富貴人家,今天在全世界許多風景好的地方,他置的有產業,建的有別墅,到死了之後,他別墅一天也沒去過,一天也沒住過,這就叫「遺亡器物」,這個事情多了。我在很多年之前在台北講經,這大概也有應該差不多有三十年了,有一位居士帶我到陽明山,住在一個非常豪華的別墅。是誰的?陳查某的,那棟別墅確實非常豪華,我在那裡住了一天。建那麼大的別墅,他沒有時間去住,請兩個人住在裡面給他照顧。那兩個人有福報,你看住那麼好的房子,還要給他錢,請他去住。而他自己,我聽說他一生當中,在那個別墅只住過一晚上,造業!這個錢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世間苦的人很多,為什麼不去幫助別人,去做真實功德,干這種傻事。我們曉得這些人,在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他都有別墅,他都有產業,這一口氣不來,死了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都是為了自私自利,沒有替社會想,沒有替眾生想,這些事情多了。

  『疾病口舌』,「口舌」是遭受別人批評,遭受別人毀謗、侮辱,這個事情太多了。『以當妄取之值』,你為什麼會有這些障難?是你過去生中,以你的威勢強迫取得別人的財物,你遭受這些果報。你看我們這段文不長,已經給我們顯示果報的廣泛,果報的復雜。我們回頭再想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在生活上遭遇的,工作上遭遇的,處事待人接物遭遇的,你去想想種種不如意,都是過去生中造的罪業,這一生當中應該接受果報。決定不可以說,一切造作沒有果報,這是邪知邪見。只有真正明了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那個人才真正會回心轉意,不再起一個惡念。為什麼?起一個惡念替自己找麻煩。惡念尚且不起,哪裡會有惡念?哪裡會有惡行?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

  諸位要知道,自從開悟這一天起,生生世世才不作惡。成佛之後還遇到這些果報,是沒學佛之前干的,沒有懂得這些道理以前所干的,成佛之後還要受。成佛尚且不免,行菩薩道的時候,那還用得著說嗎?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雖然是四相四見破盡了,他過去世的業因果報,依然現前。這個現前,就是百丈大師所說的「不昧因果」,他知道,他清楚,他知道什麼樣的果報,是過去什麼樣的業因現在起現行。我們凡夫不知道,不知道事實真相,於是怨天尤人,怨天是什麼?罪上又造罪,這個罪業就重了。所以人要不覺悟,說實在話,一世不如一世。為什麼?他累積的是罪業,他不是功德。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積德累功,不再造罪業了,什麼樣的災難,什麼樣的屈辱,甘心情願的忍受,就是接受果報,我過去造的不善,我今天接受果報。要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不肯,他心不平,不平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而冤冤相報太可怕了,這是一世比一世嚴重,它不會減輕,它是加重的,所以非常非常恐怖,最後必墮地獄。冤冤相報,兩個人都會墮地獄去。

  我們非常幸運讀到佛書,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從此之後,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戒除、斷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二四七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二四九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