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一七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七一集)  1999/12/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71

  此集無經文,屬於個別開示,所以不放入此講座中。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七二集)  1999/12/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72

  此集無經文,屬於個別開示,所以不放入此講座中。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七三集)  1999/12/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73

  此集無經文,屬於個別開示,所以不放入此講座中。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七四集)  1999/12/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74

  此集無經文,屬於個別開示,所以不放入此講座中。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七五集)  1999/12/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75

  請看《感應篇》第八十節: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這以下是「陰藏之惡」。注解裡面第一段說得非常好,「凡人榮貴,皆非偶然,皆其昔有善緣,夙植德本,更其祖宗積德,乃能如是。見之者,當起追慕之心,非慕其榮貴,實追慕其前修也」。我們就看這一段。這種惡意情執,古今中外皆有;不但人道有,畜生、餓鬼、地獄裡也有,這是迷執太重。世間人哪一個不貪財?他要不貪財,他就不是凡人,他是聖人。凡人起心動念,為煩惱所蓋覆。什麼是煩惱?貪瞋癡慢,凡夫生活在貪瞋癡慢裡,他怎麼不苦!貪瞋癡慢的心念,能不能得到富貴榮華?給諸位說,決定得不到。注子裡頭說得好,佛菩薩如是說,我們再看看每一個宗教,他們的上帝、神聖也都是這個說法,富貴榮華不是偶然的,都是過去生中培植的。

  佛家講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明,你要想知道你前生修的是什麼因,這一生你所得到的,你所受用的就是果報。所謂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前世種的是什麼,這一生的受用,這一生的享受,這一生的際遇,就是前生造的因。佛又說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知道我來世怎麼樣,來生好不好,那就看你這一生所造作的。你這一生種的善因,你來生一定得善果,這一生你的心行不善,來一世哪裡會有善果?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懂得。佛跟我們講財富,你這一生發財了,不管你是用什麼方式,你是經商也好,做工也好,從政也好。今天我們都知道,許多地方政府的官員收受賄賂;收受賄賂還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才收一點,馬上就出事情,就觸犯法律,接受法律制裁處分。賄賂收得再多,一生都沒出事情,命裡有的,他不受賄賂,他命裡還是有那麼多財富,不過什麼?來得晚一點而已,只是早遲的事情。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細心想一想,我像不像是個富貴的命?再仔細去深思,我該不該得富貴?大家念過《了凡四訓》,你看看了凡先生就能夠反省,這是聰明人,這是有智慧的人。

  佛告訴我們,財富是怎麼修來的?財布施修來的。佛勸我們種福,世間有三種福田是我們種福修福之處。第一個福田是父母,父母是「恩田」,孝養父母的人有福了。第二是奉事三寶,三寶是「敬田」。可是三寶要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道理幾個人懂?明理的人懂。我在講席跟諸位說過幾次,現在新加坡的納丹總統,我很欽佩他,他告訴我他很尊重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句話是內行話,我們佛門裡多少出家人都說不出來,所以三寶要重實質,不重形象。這一次台灣遇到的大地震,南投埔裡一帶許許多多的寺廟都被毀掉了,在地震當中毀掉。有人就問,這麼多修行人,為什麼還遭這個難?其實很簡單,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換句話說,重視真修,不重視外表,外表裝的那個樣子,不行!忏雲法師也住在南投地震區這一帶,他的道場為什麼沒事?他是一個真正修行人,自自然然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真修行!前幾年,我聽說「世桦印刷廠」倉庫附近遭遇到火災,它的倉庫周邊四周圍的房子統統燒掉了,只有它的倉庫沒事,倉庫裡面放的是《大藏經》,剛印好的《大藏經》放在那裡面,有龍天善神守護。我們深深相信它這一批經典,決定起很大的作用,必然將來供養真修的人、祖師大德,才會有善神守護。經的數量很多,散在四方,不知道哪個地方有真修行人。所以建一個寺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這種形象、心行都不像佛菩薩,這個沒有用處。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遭難,還是怎麼遭難」,所以要真修實踐。

  試問問,我們有沒有孝養父母的心,有沒有孝養父母的行為,你做到了沒有?是不是真正的恭敬三寶?恭敬三寶,天天香花水果供養,每天磕三千個大頭,心裡面還是貪瞋癡慢,沒有用處!假的。我們拿什麼來供養三寶?要拿真正的修持。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做到了沒有?佛講得太多了,我們選擇了五個科目,「淨業三福」做到了沒有?「六和敬」做到了沒有?「三學」、「六度」做到了沒有?普賢「十願」做到了沒有?其他的不說了,就這五個科目,我們都能夠做到,就是奉事師長,這是真正皈依三寶,敬田裡面種福,這個福大。第三個是「悲田」,悲田是救濟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種福。所以你財布施得財富,著相布施是福報,離相布施是功德。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世間人都貪圖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這是果報,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你要想得果報,一定要懂得修因。所以財愈布施愈多,布施是修因,你因修得多,果當然多。法布施多,聰明智慧增長。無畏布施多,無畏布施是真正以慈悲愛心,照顧一切需要照顧的人,年老的人,殘障的人,需要照顧,需要幫忙,你真有這個心,遇到了真肯做,你的果報是健康長壽。種善因一定得善果。

  佛菩薩教誨我們,所有宗教神明都教給我們,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不義是什麼?不應該得到的。不義之財你要得到了,往往有很難想像的災難,這個事情古今中外都有,都很多。前天我們在報紙上看到,澳洲政府准備立法,禁止賭博。現在澳洲在網路上發現有賭博的行為,許多人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離婚、自殺,造成社會嚴重的損失,他們要制定法律來禁止,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這是一個真正保護人民的措施。我們從《了凡四訓》裡面得到啟示,袁了凡做縣長的時候,發一個善心,減免全縣人的田賦,就是田租,減租幾十萬人得利益,他這個義舉就行了萬善。澳洲政府這些官員,他們懂得這個道理,立這個法來執行,這一念也是積萬善,不止萬善,多少人得利益!沒有一個宗教不禁止賭博的,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安分守己,積德修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哪一個人發財是靠賭博起家的?哪一個人發財是靠偷竊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我們要明了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

  佛菩薩常常教給我們,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我們在其他宗教典籍裡面也看到,所謂「神貧」;貧是物質生活不豐足,神是精神生活充足。在中國儒家孔老夫子常常贊歎顏回,顏回是物質生活貧乏,「一箪食,一瓢飲」,吃飯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竹簍盛飯;喝水連個杯子都沒有,用個葫蘆挖空做個瓢來喝水,貧窮到這種程度,這貧。可是顏回之樂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他樂什麼?樂的是道,安貧樂道,這是聖賢之樂,貪瞋癡慢的煩惱統統斷掉了。他的樂我們凡夫不知道,他的心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這個境界誰能想得到?誰能體會得到?這是他學養的功夫,智慧的圓滿。讀書、學佛,無非是提高這個境界,讓我們在這裡面得真樂。物質受用是假的樂,我們講席當中也講過多少次,這種樂等於世間人吸毒、打嗎啡,不正常的樂。正常的樂是覺悟、明理、了解事實真相,這是真樂。決定不在物質生活的厚薄,而在自己的心地清淨光明,遍照法界,表現在外面,佛家講一片慈悲。基督教、天主教裡面講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他們表現在外面,神聖表現在外面是大愛,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

  神聖們對眾生的幫助,著重在幫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要從根本上幫助,根本是什麼?根本是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是從覺悟來的。佛菩薩、神明都有神通,他要去賭博,那穩贏錢。為什麼不用這個手段,多贏一點錢來布施,做好事?這是個不正常的手段,這是個罪惡的手段,所以諸佛菩薩、神明絕不采取這種手段。佛菩薩教人是從正面的,不是從負面的,這個作法有流弊,會害人,佛菩薩決定不做。我們學佛菩薩,就要從這些地方學。一定要修的是正法,正中之正;正中之邪,除非在很不得已的那個手段之下,決定不用它。所以諸佛菩薩有神通,神通能力太大了,但是決定不用神通,用教學,用示范。為什麼?這裡頭沒有流弊。如果用神通,我們曉得妖魔鬼怪也有神通,用這種方法來接引眾生,眾生會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分,這個麻煩就大了。魔有的能力,佛有;佛有的能力,魔沒有。心善行善,以身作則,魔做不到;以正法勸告大眾,魔也做不到。佛與魔的分辨,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我們跟佛學,決定不能跟魔走。

  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一定要遵從佛的教誨,決定可以取得。違背佛的教誨,用非法的手段去取,縱然得到了,災難還是在後面,你不能保有,不能長享。所以我們讀了這幾句文的教誨,感慨非常之深,我們一生絕不做非法、違背佛陀教誨之事,這樣就對不起三寶,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一切眾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一七0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一七七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