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九十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太上感應篇  (第九十集)  1999/8/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09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三十七節: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從這一句到四十四,「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講的大惡。《感應篇》全文裡面,無非是勸善止惡,勸善的文字少,止惡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百法明門》裡面為我們顯示,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謂性惡不是沒有道理,這個性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惡都說不上。所以孔夫子說的性,跟孟子、荀子講的性不一樣,孔子講本性,所以說「性相近」,一切眾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裡面說本性是一不是二,那個意思更深。「習相遠」,孟子、荀子講的性是習性,習性這逐漸遠離了本性,這相遠是遠離了本性,佛法裡面講迷失了本性,習性迷失了本性。

  這個一迷就不曉得回頭,迷而不返,不知道回頭,不回頭就愈迷愈深。你看從佛法界,這十法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菩薩、緣覺、聲聞,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實實在在的現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勞累諸佛菩薩,在六道十法界裡面教化眾生。根性利的,與佛菩薩有緣的,聽到勸告容易覺悟,肯回頭,這就是所謂得度。緣分淺的遇不到佛菩薩,那就沒法子。遇到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深信,不能夠奉行,雖然依舊造業墮落,但是阿賴耶裡面總算種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煩惱習氣強大,善根敵不過煩惱習氣,還是要長劫輪轉。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運能夠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聞法累積的善根,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度。諸佛菩薩慈悲,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昨天李會長告訴我,前兩天有一位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六十多歲,常常在我們念佛堂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訴李居士,她要往生,請李居士替她辦後事。李居士說,「我二十六號要到中國去,那你要往生一定在這個之前,我才能替你辦事,你要是在這個時間之後,我就幫不上忙。」她說,「好。」她講了是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號,她說下午五點鐘往生,是前幾天跟他說的。昨天下午五點鐘,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居士答應替她辦後事,他說後事辦好之後,二十五號才辦圓滿,二十六號到中國去。這個事情不止一次,過去也遇到好幾次,不但預知時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後走,佛法裡面講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後,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這就是生死自在,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諸位要知道,這叫根熟的眾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所以我也常說,道場殊勝,念佛堂殊勝,殊勝不在人多,在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這叫殊勝。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那一幫人在一塊共修,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你說這多殊勝,殊勝處要從這個地方看。人多是熱鬧,那是什麼殊勝?

  念佛何以能往生?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們現在已經相當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學,正是古大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都是事實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對這個世間有所留戀,也就所謂是放不下,這才是真正的障礙。我們每天在讀誦大乘,一定要了解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不是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當真。只有念佛往生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下定決心,這個人就是無量壽、就是無量光。昨天往生的這位老居士,她沒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繞佛的時候就是無量光壽。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著往生,這個佛法叫當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換一個身體。換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經上給我們講「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才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干什麼?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斷惡修善是學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在講席當中也特別強調,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須具備上善的條件。上善,我說過,心善、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絲毫的惡意,我們具備這種條件念佛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許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後不能往生,占大多數。往年我在台中,李炳老常給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二、三人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現在這個原因我們曉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進,持戒精嚴,依舊不能往生。這個原因是什麼?心善、意善、行善沒有達到標准。順境裡面還有貪愛,逆境裡頭還有瞋恚,這個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惡念、什麼是惡行,尤其要清楚,惡斷盡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講惡報講得多,分量多過善報一倍都不止,我們從分量上去看,講善報的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講惡報有四分之三。

  第一句這是總說,『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這個注解裡頭說得很清楚,說「自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二句是總攝提綱」,這兩句是總綱。注子裡頭說得好,「動者萌於心,行者見於事」,動就是起心動念,這是惡心,這是惡意,「背理而行」是惡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義而動」,義是義理,這一個字裡面淺深的標准很多。大乘的標准,這個義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於性德的念頭,這就是意惡、心惡。性德的標准高,菩薩的標准,我們以《壇經》做比喻來說,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錯了。所以禅宗念佛一聲,漱口漱三天都漱不干淨,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哪來的佛?你看看連念佛都是過失,心裡動個念頭,動佛了,都錯了,何況其余?我們再問,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一樣也不想了,對不對?不對,還是錯誤。什麼錯誤?你落在無明裡頭。你要真的什麼都不想,你將來到哪裡去?生到無想天去,無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說起心動念錯了,不起心、不動念也錯了,到底怎麼辦?祖師大德常常到這個關節就不說話了,你自己去參!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乘、小乘,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定慧等學,有定沒有慧就墮無明,有慧沒有定就墮妄想。無明、妄想二邊都不住,這是定慧等學,也叫福慧雙修。樣樣明了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如如不動的時候是樣樣明了的時候,樣樣明了的時候是如如不動之時,真功夫!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他總沒有妨礙,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經常講「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個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樣。這個境界高,我們初學決定達不到。達不到,那這個義的標准我們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標准,我常常勸大家,隨順佛陀教誨,這就是義,是我們現前的程度。我們依《無量壽經》、依《感應篇》,《感應篇》可以依靠的,雖然不是佛經,印祖提倡,它裡面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匯編》所注解的,裡頭就有「自淨其意」,那跟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這是我們應當要依靠,成就我們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動念,常常想到,我這個念頭、我這個思想,佛允不允許我?如果佛在經上不允許我這樣想,不允許我起這個念,這個念頭趕快就要放下。佛在經上許可我們起這個念頭,勸勉我們起這個念頭,我們這個念頭一定要起。

  淨宗法門,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講,只有帶業往生我們才能做到。帶業往生,佛教我們執持名號。所以禅,真的我們連邊都摸不到,那個境界太高了,我們是從有到空,人家是從空到有,我們今天這個方法是從有到空。佛教我們念佛,佛教我們憶佛,憶就是想佛,我們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多了,我們漸漸就跟佛相似,發願求生就能得生。如果違背佛的教誨,違背性德的行為,這是大惡,我們平常講這是過失,《太上感應篇》這個地方講是大惡。這兩句是大惡的根源,「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這兩句話聽起來還挺溫和的,責備我們的意思太深太深,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上一篇: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第八十九集)
下一篇:欲望之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