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知識爆炸的社會,現代人必需同時具備專業性的知識和事務性的常識,才有辦法在知識競爭的年代裡,擁有生存的競爭力。不論是傳統的農漁林牧或現代的工商科技,業界人員都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改良產品,提高生產力和執行力。讀書,就是獲得知識最快的方法!
讀書 知識 菩薩行
讀書也是一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藉由讀書,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格素養;一旦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心就會安定,不隨外境浮動,定力與智慧都會提升。人人都讀書,行事有所准則,社會風氣自然敦厚,終將形成美好的書香社會。
佛學 世學 中道義
讀書好處無窮。《莊子.養生主》雲:“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以有限的生命,追尋沒有邊際的學問,枉自勞苦一無所得。因此,讀書不能漫無目的,必須加以揀擇。那麼要如何揀擇呢?為免浪費生命,污染心性,我們不讀不善、戲論、無意義的書。確定閱讀方向標准之後,請慎選自己所要閱讀的每一本書!
書籍大致分成兩類:出世間的佛學和世間的世學。佛學和世學兩者互相輝映,相得益彰。感恩精捨住持師父慈悲示范,為了讓弟子能學習到世間及出世間的良好知識,成立講堂的同時,備有大藏經等佛學書籍,以及對人生觀有正面價值的世學書籍,供大眾研讀、探討、學習。不僅令大眾在佛學的領域中,體會到真谛的義理,也在世學的領域中,學習到圓滿人生的俗谛道理;當真俗二谛真正融通無礙,便能圓滿中道第一義谛。
佛學是闡述我們宇宙人生真理的智慧。真正學習佛學的行者,會將佛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貫穿到世學的領域裡。佛學與世學兼顧,妥當互用,可以相得益彰。有了佛學的世學,才能明白人生真正的方向及目標;有了世學的佛學,才能洞徹世間法法皆佛法的真理。
為學 修行 聞思修
佛法教導我們,可以用聞思修的方式,來遍學無量法門,達成修行的目標。用同樣的方法讀書,亦可達成學以致用的目標。
聞,就是發揮熏修的力量。《看經警文》雲:“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淨三業。若三業無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淨也。二、口無雜言,斷諸嘻笑,則口業淨也。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淨也。內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義理湧於胸襟,智岳凝於耳目。取莫容易,實非小緣,心法雙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報佛恩!”讀書跟讀經的道理一樣,以清淨、恭敬、清明的心來熏修,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如是來到佛前,內起敬意,禮佛求忏。先靜坐一支香,再開始翻閱經典,一心誦經持咒。心存於誠,不假妄想,自然字字句句了然於胸,深深熏入八識田,刻骨銘心。如此日漸功深,經文讀熟了,時節因緣成熟時,自能心開意解,受益無窮。
本此方法讀經,利益殊勝無量。平日待人處世,一旦剎那間對經文有所感發,當場便會融會貫通,明白如來真實義,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讀經養成習慣之後,也運用此法研讀世學,那真的是觸類旁通。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就是“重慮緣真”;在學習以後,想一遍、兩遍……乃至百遍、千遍,一旦徹底,自能貫通,心領神會。修行如此,世間學問也是如此。讀書的心要像圖書館一樣,有架構、有組織、有秩序地思惟所讀的書,把學問分門別類,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思惟清楚的心,沒有囫囵吞棗、雜亂無章的弊病,本具的智慧就會現前。
實踐 修持 戒定慧
佛法重視實踐。實踐就是把我們所學所思的部分,運用到生活層面當中修持。如此落實所學,從生活中產生習慣,習慣形成本能,待功夫成熟之後,不假思索就能隨心所欲、心想事成。假如我們不停地思惟、實踐八正道,內化成自己的本能,久而久之,自然會成道證果!修行如是,學習世間法也是如此。例如,學會基本的的駕車知識後,透過開車的動作實踐,以及每天上路的經驗,最後必定能夠達到駕車隨心所欲的境界。
佛陀可以在一念之間,看透整個宇宙人生所有事物的整體大方向,同時又能清楚的知道事物層層相扣的每一個細節,及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學佛,就要“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具足這樣的智慧,一定能幫助我們在世學的領域中,具備觀察入微的能力,進而清楚一切因果義理。
學佛無礙讀書,讀書不離修行。讀到融會貫通,達到這念心通達全體,無有障礙、清楚了然時,自然能真正體會讀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