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菁華 (第五集) 1996/9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32-05
請掀開講義第五面,第四十六段看起:
【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
這一段可以說完全說的是現在社會的現象。這一段裡面比較難懂的就是『徙倚』這兩個字,現在不常用了,這兩個字就是猶疑不決、徘徊旁徨的意思。對於作善,真的會得善報嗎?造惡真的會墮三惡道嗎?於一切善惡都懷疑,他沒有決定的信心,因此無論是作善,他都『懈怠』,「懈怠」懶惰不肯作善。底下都是說『不肯作善』,舉出幾個例子。父母的教誨,他不能接受。世間沒有父母不愛護子女的,父母以他一生的經驗、閱歷教訓底下一代,希望他能夠領悟,做為自己『治身修業』的參考,奈何底下一代人總認為老一代是老古董,他們懂得什麼,好像沒有自己懂得的多,不知道前人經驗之可貴,所以往往違背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這是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師長,不知道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所以變成「負恩違義」,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忘恩負義,對於恩德之人不知道報恩。所表現的是『放恣游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現代人所講的游手好閒。『耽酒嗜美』,喜歡喝酒,這稱為酒鬼。這個「美」是講美食,好吃。『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與人相處常常發生意見不合,就沖突了。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禮義,善知識也沒有辦法教導他,為什麼不能教導?他不能接受。這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在在處處我們都能夠遇到,都能夠見到。底下一段講果報: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這個造作的時候他不知道,不曉得將來有果報。『天地之間』,『五道』就是六道。佛經裡面講六道講得多,五道也常講,甚至於《楞嚴經》上還講七道,五、六、七意思完全相同,從前所謂開合不同,這個講法。「五道」就是把阿修羅不算,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個五道,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是哪一道。如果講六道是只說天阿修羅,把天上阿修羅分出來算一道,這是我們常講三善道,天、阿修羅、人,這三善道。如果講七道,這裡面還有仙人,把仙人提出來也算一道。仙有天仙,有地仙,那麼如果他在哪一道都歸到那一道裡面去了,《楞嚴經》單獨把他列為一道,所以《楞嚴》講七道。所以諸位以後看到經上五道、六道、七道,意思完全相同。『分明』是清清楚楚,因果清楚,理事清楚。『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作善決定得善果,造惡必定有惡報。「禍福相承」這個裡面的意思就深了,中國古代的這些大德對於這些理論與事實也看得非常清楚。禍裡面有福,福裡面有禍。人在受苦難的時候,他這個善的念頭生起來,那就是禍中有福;人在享福的時候,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福裡面就有禍,禍福相承。『身自當之』,所謂是自作自受,誰也沒有法子代替,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覺悟。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這是佛教給我們,假如我們能在『其中』,這個「其中」就是指我們現前的社會,這個社會非常復雜,惡多善少,所以眾生普遍的都受困苦。覺悟的人在這個社會裡頭『一心制意』,這個「意」就是念頭,特別是貪瞋癡慢、愛欲之念,要能克服,克念作聖,這個念都是妄念。你們有同修常常找我提出些問題來問我,這是不是一樁好事情?如果我不理會你,「這個法師架子太大了,我們有疑惑,你看法師理都不理我們」。其實所有一切的疑問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如果是真用功的人,一個問題都沒有。凡是來問問題的都是不用功,都是功夫不得力。有用功的人,他「一心制意」,哪裡還有問題?沒問題。所以來問問題的人,問題都很多,都很嚴重。這一定要知道。
要『端身正念』,「端身」就是不犯律儀,「正念」就是心地清淨。『言行相副』,這非常重要。前面曾經說過修行要從不自欺不欺人下手,這就是「言行相副」。『所作至誠』,待人接物用真誠的心,別人作惡,我們獨自修善,福與慧都在其中。你看諸佛如來為我們示現的叫「二足尊」,福慧二足尊,跟我們講了,不但要修慧,修福也非常重要。為什麼講「福慧雙修」而不說「慧福雙修」?為什麼一定把福放在前面?很有道理。沒有福,沒有智慧,沒有福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很可能沒有福報,這才曉得有福的人有慧,福慧雙修,所以這個用意都很深,都很廣,我們要知道福慧雙修。『不為眾惡』,這是修善斷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這是一個大原則。我們能幫助人,隨分隨力去幫助人,沒有這個緣分應當獨自修善。眾生固然很苦,很值得憐憫,我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怎能度得了他?真正覺悟了,唯有自己一個人斷惡修善往生淨土,到了西方世界之後,再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個大願才能圓滿。如果看到人都作惡,這麼多人作惡,那我作惡大概也沒有關系,這麼多人墮地獄,那你就跟著墮地獄,這就錯了,迷惑顛倒。底下一段說:
【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是講一個人造業,造作惡業開端都很微細,小惡不知不覺,積小惡就成大惡,大惡所現的苦報往往就受不了。原因: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
哪裡曉得享受能有幾時?時間非常的短暫,而果報太苦,時間太長,仔細想想真的是得不償失。你得到的太小了,但是你失掉的太大,沒有法子計算的。底下繼續為我們說:
【無復曲直。】
『曲直』是比喻,比的范圍也非常之廣,可以說為正邪,可以說為真妄,可以說為善惡,這是「曲」跟「直」是相對的。
【癡欲所迫。】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是你愚癡、愛欲所逼。
【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
這幾句話,也就是說這些事,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可以看到,而歷史上所記載的就更多了。如果諸位少讀歷史,你們常常看戲劇,現在有很多電視連續劇,特別是歷史的這些戲劇,裡面仔細去觀察就是經上講的這幾句話,然後你再冷眼觀察這個社會,無論中國、外國,還是這個現象,佛說得沒錯。
【威勢無幾。】
在你榮華富貴的時候作威作福,時間很短暫,沒幾年就過去了。
【隨以磨滅。】
『磨滅』,你的壽命到了,你的榮華富貴都享盡了。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
這兩句話是講因果報應,你必須要承受了。天道是自自然然,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六道是因果所變現出來的,不是天神,也不是佛菩薩制造的,是各個人所造之業變現出來的,這是事實,我們必須要明了。再翻過來看第五十條: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這我們一定要遵守。怎樣『尊聖』?聖賢人的教誨我們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尊聖」,就是『敬善』。培養『仁慈博愛』之心,我們愛自己,要用愛自己的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仁慈博愛」。
【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
『端』是端正,正心誠意就是「端心」,端心就是真誠心。這幾句話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總綱領上說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前面我們念過「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跟這個地方的意思完全相同。心清淨當然就不染污,染污是講妄想、分別、雜念,這都是心地的染污。
【與善相應。】
這一句很重要。心裡想的是善,口裡言的是善,身體行的是善,身語意都要『與善相應』。什麼叫「善」?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叫善。給諸位說明白,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惡,這是不學佛的人不懂,學佛的人知道。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惡?利益自己的事增長貪瞋癡,所以是惡。利益別人的事,這是善,增長自己的三學六度,所以它是善,應當常常想到捨己為人。
【勿隨嗜欲。】
世間人道業不能成就,壞就壞在此地,隨著自己的嗜好,隨著自己的欲望,不能克服,麻煩就大了。心隨境轉,這就壞了。
【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
無論是世法,無論是佛法,一定要『專』,「專」用的時間少,得的利益多。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是講威儀。一舉一動顯示非常的安詳、安定,也就是你的舉止言談充滿了戒定智慧,都從這裡表現出來了。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倉卒』就是大意,對於事情沒有仔細去觀察,沒有細心去揣摩,大意馬虎隨便就做了,後面必定有後悔,這個事情不但我們常常看到許多人犯了,也許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也犯這個毛病。經典的文字不多,特別把這樁事情提出來,顯示這個事情很重要,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去思惟,然後再去做,不要讓自己後悔。
【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經上這四句又是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這些綱領原則佛講得很多,有些地方意思好像都是重復,言語上稍稍不一樣,重復有重復的道理,這個意思太重要了,佛多次宣說讓我們加深印象。『廣」是廣泛,『植」是比喻,要用現代的話,它的意思是培養。『德本」,一般說來,初學的「德本」在佛法裡面就是「淨業三福」,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在菩薩行裡面就是菩提心與菩提行(菩薩行),菩薩行是六波羅蜜;高級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德本達到最高峰,可是諸位要曉得他的根基是淨業三福。像一棵樹一樣,如果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所以你要得最圓滿、最究竟的菩提果,你要從「三福」修起。『勿犯道禁』,「道」是菩提道,佛給我們說了,修菩提道上許多不應該做的那些事情,那就是禁止的,都不能夠違犯。『忍辱精進』,這是菩薩唯一的善根。『慈心專一』,對大眾要「慈心」,對自己要「專一」,才能成就,這不能顛倒。不可以對自己慈心,對別人專一,那問題就來了,你決定不能成就。對別人要慈心,對自己要專一。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這四句是世尊對我們這個世間無盡的感慨。我們這個世間不好,跟其他諸佛剎土做一個比較,諸佛剎土裡面雖然有惡,但是惡少,惡少善多,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善少,太少了,惡多,起心動念都是罪業,《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生活的狀況,底下四個字描繪得非常真切。我們『飲苦』,今天的這些飲料,美國這些飲料我都不大敢喝,裡面都有化學,都有毒,不得已喝水,水也有毒,水也不干淨。菜有農藥,那個肉就問題更大了。你看他們飼養的牛、雞、豬都打針,所以那個肉裡頭,常常吃肉,生奇奇怪怪的病,這些病從前沒聽說過。病從哪裡來?病從口入。我們今天飲的是苦,吃的是毒,從前李老師常講現在人三餐服毒,這個人有什麼意思?『未嘗寧息』,這是說我們的生活環境,小的環境是生活起居,大的環境是我們接觸外面的這些人與事,應當要覺悟。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這是教給我們學佛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尊卑男女』是指家庭,家庭裡父子兄弟,這四個字是講家庭。第二句是講我們的親戚朋友,這是家庭之外的,我們常常往來的,常常接觸的這些人。應當『轉相教語』,這句話說要把佛菩薩的教誨互相的轉告。我知道了,我要告訴我認識的人,無論他願不願意接受,我們都要講,喜歡接受的那你就接引他學佛,不喜歡接受的,講個三次、四次以後就不要再講了,再講人家就要罵你了。有個三四遍夠了,我們的義務盡到了,「轉相教語」。不但要宣傳佛法,而且要互相砥砺,互相警策,這就是下面的話了:『自相約檢』,「約」是約束,「檢」是檢點,在我們生活行為上要知道「自相約檢」。下面就是我們檢點的幾個課題,哪些事情?『和順』,佛教給我們「六和」,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能夠順性德、順『義理』、順法則?這裡只提出一個「義理」,和與順都要以義理為基礎。『歡樂慈孝』,「歡樂」是你在生活當中快樂,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慈孝」。『所作如犯』,如果你所做的違犯佛的教誡、教誨,你趕快要悔過,這就是講的忏悔,你要去忏悔。怎麼忏悔法?底下兩句就是忏悔的方法。『去惡就善』,斷惡修善;『朝聞夕改』,知道了馬上要改過,這才是真正修行。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這是說一個真正修行人必定得感應。感應不要求,如果求感應、求神通的意念很強,常常干這個事情容易著魔,大家必須要知道。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妖魔鬼怪太多了,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多,充滿了這個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到哪裡去找真正善知識?我們如何能保住自己不被這些邪魔捉弄,不被這些邪魔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求神通、不求感應,老實念佛,妖魔鬼怪再多,對你沒有辦法,你沒有把柄在他手上。你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他馬上就來了,那個快得很,沾上身了,很不容易擺脫,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明白的。
所以『改往修來』,「往」是過去,過去所造種種的惡業,要知道改過自新,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真正覺悟,真正開悟,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萬聲佛號,實在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樣子,不是真的。真的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一樁一樁改正過來,那叫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灑心易行』,「灑」跟洗干淨的洗是一個意思。心裡面這些污染要把它洗干淨,用什麼方法洗?那一句阿彌陀佛最好了。心裡面常常有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心地的污染,用這句佛號把這些污染洗得干干淨淨。「易」是改換,改換以前不好的行為。因為你心地污染,你的行為當然不清淨,心清淨了,行哪有不清淨的道理?身心清淨,自自然然就有感應,『感降』,我們念佛的人就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得到龍天善神的保佑。『所願辄得』,這就是有求必應。求往生求成佛尚且能夠得到,何況其他的小事?沒有得不到的,真正是有求必應。有求不應,不應的時候你一定心地不清淨,你的言行不善才沒有感應。心地清淨,言行純善,沒有不感應的,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段開示非常的重要,我們決定不能夠大意看過。佛叫著『阿逸多』,「阿逸多」是彌勒菩薩,叫著他的名字,底下的開示就非常重要,這是提醒他。告訴他,『疑惑』,貪瞋癡慢疑,這個「疑」是對聖教之疑。菩薩疑惑要不斷尚且有很大的『損害』,何況我們凡夫?我們讀經研教目的何在?說實在話就是斷疑。斷疑,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實相智慧,但是有一絲毫的疑惑就變成障礙,對菩薩都是障礙,何況對我們?所以一個人對於佛的經論、佛的言語誠信不疑,這個人是大福報。佛怎麼說,他就能怎麼樣做,這個人就是經上講的,他不是凡夫,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本經裡面特別著重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那個菩提心不要說了,因為他們是菩薩,菩薩當然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不念阿彌陀佛,不生西方極樂世界,虧吃大了,吃太大了。所以這句話是教菩薩的,已經發了菩提心一定要相信佛的話,佛勸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得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叫你在一生當中就成佛了。一生當中成佛只有這一個法門,除這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可能是一生成佛,而且一生所成的是究竟圓滿佛,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世尊在此地勸我們『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不退成佛,是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的話,不是阿彌陀佛一個人,也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你們念《彌陀經》,六方佛都贊歎;你們念《無量壽經》,十方佛,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不講《阿彌陀經》。說這部經的目的何在?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是一切諸佛「無上智慧」,一定要深信不疑。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這一段話我們在今天讀到,感想特別的深刻,這是不究竟。今天佛法表面上好像很興旺,其實佛法衰到了谷底,就是這一段的話。什麼叫興旺?古大德曾經說過,這個道場開悟的人多,證果的人多,興旺。這個道場的信眾成千成萬,一個開悟的都沒有,一個證果的都沒有,這個道場衰敗。道場的興衰是從這裡看。我這個道場人不多,只有十來個人,十來個人都往生了,都念佛都能夠往生,這個道場就第一興旺。念佛的人很多,將來一個都不能往生,這個道場,這叫什麼道場?但是我們今天看到、聽到,居然有一些道場正是佛在此地說的,專求人天福報。『所種善根,不能離相』,著相修福,『不求佛慧』,干些什麼?『深著世樂』,深深的執著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
勸你在佛門布施,用什麼方法勸你?佛是世間第一福田,你在這個地方布施,捨一得萬報,你們做生意、做買賣,哪有這麼大的利息!一塊錢種下去將來得一萬的果報,於是乎大家一窩蜂都來布施,都來種福,殊不知所種的全落空了,沒有種到福。捨一得萬報,你們在這裡捨了,幾個人得報?不錯,某人種福發大財了,那只有少數幾個人,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發財?每個人在這裡修布施都發財,那是真的。一百個人在這裡布施,只有一個人發財,那是別有因緣,與這個不相干。頭腦要清楚、要明白。即使真的種福了,也是人間福報,人間福報是佛說的好聽,為什麼?你來生要得人身才能享人間福報。得人身要五戒不犯,要十善具足,你想想你的五戒十善可以打幾分?不要讓別人打,自己憑良心去打,假如你打不到八十分、九十分,來生得人身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是心行不善,貪瞋癡慢非常嚴重,來生果報在三途,享什麼福!
三途裡面除了地獄道完全是受苦,沒福好享,畜生道、餓鬼道裡頭有享福的。也許在座同修家裡面就養寵物,寵物是畜生,有福報的,你看那一家人愛護它、伺候它,把它當作寶貝來供養。它有福報,它前生修的。畜生有福報,有的畜生福報之大,人都不如它,我想一想我也不如畜生,我講經說法這麼多年都沒有一個人來伺候我,你看那個寵物多少人伺候它,那個福報多大,你願不願意去當畜生享福?餓鬼道裡面享福,你看土地公、城隍爺,初一、十五多少人去燒香拜拜他,那是餓鬼道有福的,享福的,干這些事情,這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
『雖復修福,求人天果』,這就錯了,不曉得脫離六道輪回。人天的福報再好,衣食豐足,佛在此地講得很清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回,你的麻煩就大了。只要不能出三界,佛在經上說得很多,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一定的道理。從理上去講,六道眾生善心所少,諸位要是念過《唯識論》,《百法明門論》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所以人起心動念都是惡不是善,它有道理。他的惡念多,善念少,惡念的力量強,善念的力量薄弱,這是我們累劫修行不能成就的原因。這一生如果要想成就,要把這十一個善心所好好的培養,讓它產生力量,把二十六個惡心所要遠離,讓它力量薄弱,我們才有超越三界的指望,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你想超越三界談何容易,這是必須要曉得的。我們勸別人一定要勸人念佛往生淨土,決定不能勸人「來生再得人身享福報,做大官發大財」,不能用這個話勸人,用這個話勸人是害人。他現在一時聽到,很不錯,很中意,將來輪回到惡道再要碰到你,他就恨透你,你當時為什麼害我?這是害人的話不是利益人的話。你知道淨土法門,你為什麼不叫我念佛求生淨土?事與理我們都要辨別清楚。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這樣的修行人自古至今很多很多,實實在在就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怎麼曉得?如果我們不是這個修行法,我們早就往生了,怎麼今天還落到如此地步?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得人身有機會聞到大乘佛法,更難得的是聞到大乘淨土法門,這個人過去生中,要如佛經上所說,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就曉得這個善根多厚!佛在《金剛經》上說過,聽到《金剛經》的人不驚不怖,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聽《無量壽經》,經上講了,過去阿闍王子他們那五十個人在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候,聽經聽得很歡喜,動了一個念頭,將來我們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雖然沒說出來,他一動念頭,佛有他心通就知道了,就說出他們的因緣,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才曉得那個善根多厚。我們今天在座的大眾,至少不輸給他們,至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遇到這個法門不知道遇了多少次,你為什麼沒去?就犯了這個毛病,『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沒去得了。這一生怎麼樣?看看還是這個老毛病。老毛病要不改,這一生當中又種一次善根,四百億0一次,這0一次還是去不了。真的覺悟了,把這個毛病改掉,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種善根」,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善根,真實的善根。
「作大福田」是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告訴別人,現在的方法很多,印經是一個方法,錄音帶、錄影帶是方法,現在還有電腦網路,那是更好的方法,這是作大福田。做了以後怎麼樣?我們要把老毛病改過來,不分別、不執著,要學諸佛菩薩作而無作。作,我盡心盡力的在做,絕不放棄一個機會,抓住機會我就再做,雖做,心裡頭若無其事,《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不著相,心裡干干淨淨不要以為我做了好多事了,那個麻煩就大了。作而無作,心裡不著做這些事情的相,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心一意只求淨土。淨土的條件很簡單,心淨則土淨,所以對自己要知道清淨心第一。心清淨,行當然就清淨,所以行不要著重,著重在心地,心地真正清淨,言行哪有不淨的道理?這樣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這一生才能達到目的,如果不是這樣修學,恐怕這一生又要錯過。
如果有人勸你,「人間還不錯,人這麼苦,你一個人跑掉,你沒有慈悲心,你自私自利」,說了這些話,你聽了又不甘心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好,我來生還得人身」。甚至於還有法師在我面前都講過,因為他知道我念佛求生淨土,他告訴我:「我不生淨土」。我說:「那你怎麼樣?」「我來生還當法師。」講這個話的法師已經過世了,好像就是今年過世的。他發願來生還要當法師,來生能得人身嗎?大問題,哪有那麼容易!不求生淨土,李炳南老居士過去講經的時候說「非愚即狂」,他要不是愚人就是狂妄,換句話說,頭腦不清楚,神智不正常。如果是正常的人,哪有不求生淨土的道理?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必須要提高警覺。下面這一段: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這段話是世尊對後人殷勤的囑咐。如果是真正的佛弟子,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都曾經皈依了,真正皈依就是佛的弟子,你們是不是真的皈依了?多數人形式上皈依了,實際沒有。皈是回頭,回頭沒有?沒有。依是真正依靠三寶,有沒有依靠三寶?沒有。糊裡糊塗皈依,糊裡糊塗學佛,學到最後還是糊裡糊塗,你怎能有成就?真正皈依,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法傳久了,後來的人往往把意思錯會了,以訛傳訛,這個毛病就生起來了。我們在《六祖壇經》上讀到,六祖惠能大師距離我們現代大概是一千三百多年,在那個時候他老人家講三皈依就改變方式,我們讀了這段文有很深的警惕。他傳授三皈居然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這個說法,他改了,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你們看《壇經》,他為什麼這樣說法?可見得在那時候有些人把三寶的意思就搞不清楚了。
聽說佛就想到佛像,佛像怎能依靠?所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靠它怎麼行!皈依法,法是經典,在中國歷史上佛教遭不少難,經書不曉得被燒過多少次,也靠不住。僧是出家人,出家人有時候也自身難保。三寶到底是什麼?三寶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面的三寶,是你自性三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是三寶。皈依的意義在這個地方,叫你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皈是回歸,依自性覺,覺而不迷。叫你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是法寶。叫你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譬如我們常講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回過頭來依自性淨,這是三寶。如果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三寶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方向,無論修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你就不是學佛,不是學佛你就學魔了,不是佛法,你學的是魔法。魔是折磨,天天生煩惱,身心不安,那你就是入魔了。你雖然每天讀的是大乘經典,研究的是大乘經典,可是依照這個經文天天胡思亂想,你就著魔了。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情真相,才曉得這三個原則之可貴。
我們如果能夠做到淨而不染,這就是講的你要懂得一門深入。不要說世間的這些書籍看多了你會污染,你的見解思想被污染了,佛經要看多了也被污染,你看得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的知見愈多,知見、妄想是所知障。清涼大師講「有解無行」,這個人不修行的,沒有在戒定慧上下功夫,不修行的,專門讀佛經,專門研究求解,他得的結果是增長邪見。佛經上全是邪知邪見,佛經哪來邪知邪見?因為你自己的心邪,看到正法也邪。你心裡頭著魔,看到佛菩薩也是魔,就這麼個道理。什麼時候才能廣學多聞?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你才可以廣學多聞。沒有開智慧,沒有破無明,那就一門深入。這個教誨世尊在《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而且以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你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那他的老師,一門深入,一直到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禅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老師叫他出去參學,出去參學就是廣學多聞。所以參學的條件是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不到這個境界,老老實實跟老師,老師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那就沒錯。不聽老師的話,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准吃虧,准後悔。
這是世尊對我們的囑咐,『當孝於佛』,「孝」要順,順從佛的教誨,這就是孝於佛。『常念師恩』,老師對待學生常常謢念,常常念在心上,時時刻刻關懷照顧,你要不聽那就沒有法子,老師也不會牽掛你。不但在現代的社會,在古時候也是如此,應當護念你,一定護念,不應當護念是你不接受,你不接受,老師也暫時把你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師資之道可遇不可求。你遇到一位好老師,老師遇到一位好學生,好學生是百分之百的服從接受指導,這才能夠續佛慧命,才能夠令佛法『久住不滅』,這個事情我們要『堅持』,決定不能夠毀犯。這句話說得非常之重,等於說佛把續佛慧命的責任囑咐給我們,我們能不能把它擔當起?
【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受佛明誨』,接受佛明白的教誨,要『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不敢有疑」正是照應前面第五十六段,「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佛的教誨,老師的教導,決定沒有疑惑,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成就的基礎。
這一次時間雖然很短,選擇《無量壽經》六十條,每一條裡面都非常重要,我們應當認真努力的去學習,這樣才不辜負佛恩。佛七當中講這些東西也都是打閒岔,到今天我們這個閒岔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念佛。我聽說館長也同意了,明年的佛七,就是下一次,大概是三個星期,時間比較長一點,三個星期連起來的話真的會得受用。因為我們平常念佛,前三天心都不定,第四天才真正入情況,但是過了兩天又散掉,所以三個七、七個七連到的時候真的得受用。好,謝謝諸位同修,我們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