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八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6-08
請掀開《講義》第十七頁,前面說過五逆罪,這裡接著看「十惡」,十惡業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業,「殺生、偷盜、邪YIN」。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绮語就是花言巧語迷惑眾生,或者是欺騙眾生。意三,「貪悭、瞋恚、愚癡」。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業道。一般佛法裡面講生天的條件要修十善業道,這十種過失全都沒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生天。十惡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十惡,就是非常嚴重,如果這些過失統統都有,不但他統統都有,而且很重,這種果報也是地獄,也是地獄的業因。如果雖然統統都有,還不致於很嚴重,這個果報多半是在餓鬼、畜生。所以佛常常勸告我們要持五戒、要修十善,十善就是十惡的翻過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裡面是「不貪、不瞋、不癡」,這叫十善業道。
【《十六觀經》下品往生章雲:『五逆十惡,如此愚人,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雖居下下品,皆與補處菩薩俱,即是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
當中點幾點是有些經文省掉了,最重要的就是這幾句,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往往我們看到這一段經文也會覺得心裡不平,這個人一生造這麼樣的重罪,在臨命終時有人勸他念佛,他就真念,也能往生,也能成佛,這太便宜他了;就是先頭說了,這個人明明要墮地獄的,從地獄裡一下就成佛了,這個超得太多了。其實這個事情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前面祖師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不僅是圓頓,而且是超絕。這部經,念佛法門的功德、力量確實是不可思議。但是諸位有沒有想到一樁事情,臨命終時,他清清楚楚,他不迷惑、不顛倒才行,假如臨命終時神智不清、迷惑顛倒,什麼人勸他也沒用處,他也不能接受,所以這種人固然是有,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凡是這樣的情形,大多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有念佛的善根,這一生他沒有遇到佛法,胡作妄為,迷惑顛到,在臨命終時,忽然有人提醒,過去世的善根現前,他才有辦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
像造十惡業的,在《往生傳》裡面可以說是以唐朝張善和為典型的人物,他一生殺牛,人非常粗野、野蠻,個性剛強,那真是惡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就是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他就喊救命。他清楚,他不迷惑,他看到這個境界喊救命,所以這因緣就殊勝了,就碰巧有一位出家人從門口經過,聽到了,聽到進來就看他,問他什麼事情,他說「好多牛頭人圍著他問他要命」,那位出家人就點幾枝香給他,叫他拿在手上,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他就大聲喊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就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往生了。這是一生都沒有遇到佛法,就臨命終時十念,這講『具足十念』,就念十聲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與《觀無量壽佛經》這段文完全相同。他往生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就這一類的。
我們讀了這段經文千萬不要存一個僥幸的心理,「現在作惡還沒有關系,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如果萬一你到臨命終時神智不清,你怎麼辦?沒有人提醒你,你怎麼辦?所以這個僥幸的心理不可以有。而且你要曉得張善和以前沒有聽到佛法,你們今天已經聽到了,已經聽到了要存僥幸心理決定沒有指望。聽到了,從今以後,好好的念佛。所以諸位,你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為什麼?你沒有造這麼大的罪業,最起碼也是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不會下品下生的,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經文裡面有兩個字是個關鍵的字樣,就是『至心』,「至心」就是專一,念阿彌陀佛,不管念一聲、念兩聲,是真正至誠心,一點雜念妄想都沒有,所以他有這樣大的感應。如果念佛還打妄想,這個心就不專,那個力量就很薄弱,不會有感應,一定要專心念佛。雖然居下下品,他也是與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與這些補處菩薩俱會一處,也是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連這樣的人都是一生成就,何況其余!可見得這個問題就在乎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一生決定成佛。
底下這一段要說明往生這一些人究竟是一種什麼身分,不明了我們總免不了疑惑,有了疑惑對我們念佛來說多少都有障礙,所以有疑惑一定要把疑惑破除。第五就是:
【然據教道。】
就是根據,我們要是根據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理論:
【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
你的身分要是『凡夫』,你就決定不是小乘『初果』,不是圓教初信,不是別教初住,你決定不是,那是菩薩、是聖人。這一條是講位不退。你到那裡去是凡夫,而且這裡講下品下生的,你的確是凡夫,絕對不是小乘「初果」,不是圓教的初信。
【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
這是講行不退。你是阿羅漢、是辟支佛,那決定不是『菩薩』。下面講菩薩:
【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
菩薩有兩種,一種叫「異生性」,一種叫『同生性』。什麼叫異生性?異是不一樣,沒有見性叫異生性,是沒見性的菩薩。「同生性」是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是明心見性,那是同生性。在圓教裡面講同生性的菩薩,四十一個階級都是屬於同生性。從圓教初住以上,這是同生性,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他是異生性的菩薩,他沒有見性。這是講念不退。
【躐等則大妄。】
如是『躐等』、超越,那是大妄語,決定講不通。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下品下生的凡夫,他圓證三不退,這不是「躐等」嗎?躐等在理上講不通。再看底下:
【念不退,非復異生。】
如果真正是『念不退』,『非復異生』,那就不是沒見性的菩薩,到『念不退』決定是見性的法身大士。
【行不退,非僅見道。】
如果是『行不退』,那就不是見道位,最低限度他已經在修道位上,不是在見道位,他在修道。
【位不退,非是凡夫。】
如果是『位不退』,決定就不是『凡夫』,最低限度他是小乘初果,或者是大乘初住、初信,總是在這種地位上。
【進步則捨故稱。】
菩薩提升一個階級,底下稱呼的名詞決定是捨掉。譬如你們現在念到大學,你們從中學升到大學,中學生這個名字已經捨掉了,你們現在是大學生,所以進了一級,底下的名稱一定是捨掉,現在不會再稱你們是小學生、中學生,那已經過去了,已經捨掉。此地也是如此,假如到了初果這個位子,就決定不是凡夫,從前是凡夫,凡夫的名詞捨掉。到行不退,你決定就不是初果,會把初果的位子捨掉,見道就是初果。到念不退,當然你不是權教菩薩,異生就是權教菩薩,你是真正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是從教理上來說。極樂世界,再看後頭:
【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是很特別的世界,你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明明你的見思煩惱沒斷,你是不是凡夫?是的;能不能說你是阿羅漢?也是的,為什麼?你行不退;能不能說你是大菩薩?也是的,因為你有念不退,所以說『一切俱是』。你是凡夫,也是聖人,也是菩薩,也是羅漢,什麼都是,一切都是。也可說一切都不是,要說你是凡夫,你圓證三不退,你不是凡夫;說你是菩薩,你見思煩惱還沒斷,你是凡夫。「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很特別的世界。所以蕅益大師說,十方諸佛世界沒有這種情形,它太特殊了,非常奇妙的世界,十方諸佛之所贊歎。底下說: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
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沒有西方世界這種情形,沒有這些『名相』,像一往生到那裡圓證三不退,任何佛國土裡頭沒有。
【無此階位。】
同時又是凡夫,又是羅漢,又是菩薩,在他方世界沒有這種情形。
【無此法門。】
這些只有西方都有。
【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勳』是功勳,奇特的功勳。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特殊的緣由,第一個是『心性之極致』,真如本性發揮到極點;這個法門的功德就是持名念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可思議奇特的功勳;再加上阿彌陀佛的大願,他在因地當中發四十八願,才有這麼特別的情形,這種特別情形一切經論裡佛沒說過,十方諸佛世界裡頭看不到的。底下再講:
【一生成佛。】
【一生補處,即是圓證三不退之別名,意謂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
『補』是後補佛,也就是等覺菩薩,『如彌勒、觀音等』,像他們這種地位。在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在一生當中必定成就與觀音、勢至、彌勒、文殊、普賢同樣同等的地位。所以:
【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
『普』是普遍,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人人都是『一生成佛』。
【人人必實證補處故。】
實實在在證得補處菩薩,就是證得等覺菩薩,這個等覺是圓教,圓教等覺菩薩的地位。等覺菩薩地位,前面我跟諸位說過,這個等覺實際上與一般圓教等覺又不一樣,他是無上正等正覺,是這個地位。普通我們講圓教等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他這個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實在不可思議。
【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
極樂世界像這樣的菩薩,人數太多了,數不盡,不像其他的世界,這樣的菩薩人數不多,西方極樂世界人數最多,為什麼?人人一生當中都達到這個地位,所以數量就非常之多。
【經雲:『彌陀涅盤,觀音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其佛滅後,大勢至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這是前面也跟諸位說過,西方極樂世界化身的阿彌陀佛,就是應化身,應身如來,他是有『涅盤』的,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音即補佛位』,觀音菩薩立刻就成佛,所以西方世界沒有正法、像法、末法,都是有佛住世,西方世界沒有佛前、佛後。所以你現在要是專門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也能往生,大概往生之後,將來觀音菩薩成佛,你是觀音菩薩座下的大弟子。觀音菩薩成佛之後就不叫阿彌陀佛,他的名號叫『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那個世界也不叫極樂世界,實際上還是同一個地方,名稱換了,招牌換了,主人不一樣,但是還是這麼一家,不是第二家。『國名眾寶普集莊嚴』,這世界的名稱不一樣。大勢至菩薩就後補觀音,『其佛滅後』,這是觀音菩薩成佛,他入滅之後,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他們成佛都是連續的,當中沒有空間。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底下一尊佛就是彌勒佛,彌勒佛要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成佛?《彌勒下生經》裡面講得清清楚楚,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到我們世間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界沒有佛法,一直要等彌勒佛出現才有佛法,當中沒有佛法的時間太長了。有外道說現在就是彌勒佛掌天盤,他做主宰了,胡說八道,決定不能聽信,胡造謠言。
駕乩扶鸾尤其是靠不住,常常在乩壇裡面聽從乩壇扶的那些話,最後是要吃虧的;他是有一點小神通沒錯。我念小學的時候就看過人家扶鸾,很好奇,好玩,都去看,那個看了我都很相信,因為扶鸾的人不是專業的。我在台灣看的那是專業的,乩童都經過訓練的。我在大陸上看的不是專業的,而是找什麼人來扶?扶是兩個人扶,多半都是找從前拉黃包車、挑水砍柴的,不認識字的,就是外面隨便看到就把他找來,確實不認識字。兩個人一個人扶一邊在沙盤上寫字,寫的字也很規矩,他不會寫草字,一筆一畫清清楚楚,我們在旁邊,一個字一個字寫好了,我們都念得出來,那個不是作假的,決定不作弊。不像此地,台灣扶鸾,我也去看過,我認為那個靠不住,為什麼?專業的,而且動作太快,我們在旁邊,我看了半個多鐘點,一個字也看不出來,只看他亂動亂動,他嘴裡就說,旁邊就有人筆記,這個靠不住,這個很可能作弊,很可能是假的。
我也曾經就這個事情請教過章嘉大師,那時候章嘉大師在世,我就問他,他說「這個是真的」,但是絕對不是佛菩薩,多半是一些靈鬼冒充佛菩薩,他也想做好事、想行善,積一點功德,想修一點善,所以多半是勸人行善。你問他事情,他有一點小神通,小的事情,很近的事情,幾天的事情,他會說得很准確,如果是大事情,多少年以後的事情,你去問他,他就胡造謠言,就騙人,反正他不負責任,你也找不到他,那個鬼走了之後,你到哪去找他?你找不到,所以往往他就不負責任就欺騙人,所以決定不要跟他們打交道。而且章嘉大師告訴我,滿清亡國就亡在乩壇上。慈禧太後那個時候的皇帝、王公大臣雖然都是佛教徒,也是皈依三寶,說老實話,她不信佛,她相信扶鸾,相信這些東西。國家的大事沒有人敢做主,請這個乩,乩壇裡怎麼扶的來決定,最後把國搞亡了。
實在這一樁事情,中國在春秋時候,《左傳》裡面就有記載。「國之將興」,一個國家要興旺,「聽於民」,聽老百姓的話。「國之將亡,聽於神」,搞那些鬼神,由鬼神來做主宰的時候,國家就要亡了,所以滿清亡國,我們想想《春秋》裡面記載的這些話沒錯,所以千萬不要搞這些東西。如果你自己一切要是聽駕乩扶鸾,將來自己身敗名裂;一家聽於神,你家庭要衰;一國主持政治的人要聽於神,會亡國。孔老夫子教給我們的態度就很好,「敬鬼神而遠之」,「遠」是不聽他胡造謠言,我們對他恭敬,決定不能聽他的話。所以諸位一定要有理智,不要相信鬼神這些東西,縱然講得很准確,你要曉得他的准確度很有限,並不是樣樣都准確,十樁事情有個三、五樁准確,還有一大半不准確,所以不能完全相信。
大勢至菩薩成佛的時候,佛號叫『善住功德寶王如來』,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有佛佛相承的情形,與他方世界不一樣,它當中沒有像法、沒有末法、沒有滅法,這是西方世界殊勝之處,西方世界的好處。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思之!思之!】
這是叫我們多想想,你要多想想。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講到一生成佛只有《華嚴經》。《華嚴經》末後用善財童子來作一個修行的示范,善財童子是一生成佛,肉身成佛,沒有到第二生,而且成的是究竟圓滿佛,怎麼成的?這裡給我們解釋得清清楚楚,他『一生圓滿之因』,就是普賢行願品(就是《華嚴經》最後的一章)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經》說到最後就是勸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我們這個講堂特別選的就是《彌陀經》跟《華嚴經》,你要曉得咱們為什麼要學《華嚴經》,單單講《彌陀經》你不相信,難信之法,《華嚴經》是幫助你啟信的,讀了《華嚴》你就相信了,理也明白了,事也看透徹了。
你看到華藏海會那麼多的菩薩,統統跟著普賢菩薩一道念佛求生淨土,淨土要不殊勝,華藏世界的那些菩薩為什麼還要求生淨土?這是我們應該要多想想的。華藏海會的那些菩薩們就是修各宗各派各個不同的法門所成就的,真正修成了,生到華藏世界,都是明心見性、證得法身,到了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兩個帶頭,把他們統統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西方世界不是究竟圓滿,華藏世界的這些菩薩們為什麼要去?沒有理由。
我們從《華嚴經》上的確得到一個結論,華藏會上那些菩薩是正等正覺,像文殊、普賢是圓教等覺菩薩,那個等覺是屬於正等正覺,是正等正覺裡面地位最高的。正等正覺一共有四十一個階級,從初住,就是正等正覺,一直到等覺,還是正等正覺,這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他是最高的,他為什麼要往生?他往生只有一個目的,求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才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就是後補佛)都是無上正等正覺,要不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這個《華嚴經》講不通。所以真正念了《華嚴經》,把《華嚴經》念通了,搞明白了,你沒有不相信淨土,你會死心塌地的修這個法門,再沒有話說。我自己相信這個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我從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一直到現在還在講,要不是《華嚴經》,我對淨土沒有信心,也不會去修學,過去什麼樣的老師勸我,我也難信,不容易相信,從《華嚴經》上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底下是蕅益大師一番非常感歎的話:
【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
這是理上講不通的,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明明是個凡夫,凡夫跟等覺菩薩相提並論,這是太奇怪了。『不可測度』也就是不可思議。
【《華嚴》所禀,卻在此經。】
《華嚴》到最後結歸就是歸在《彌陀經》。我們可以說《彌陀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指歸,《華嚴》是圓教一乘,這部經是一乘之一乘,沒有話說的。
【諸佛所說第一經,菩薩所修第一法門。】
我們要是不深入《華嚴》,你不曉得《彌陀經》的分量,也不知道這個法門的價值,深入《華嚴》之後,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部經還在《華嚴經》之上,這是真正認識它,真正識貨,真正認識這個法門。華藏海會那麼多菩薩都念佛求生淨土,豈不是菩薩所修的第一法門!所以這部經的經題,難怪說「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不假。
【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
古今中外,這是講學佛的人,不學佛的那當然不必說,學佛的人很可惜的,相信的人少,懷疑的人多,不肯相信,換句話說,這麼好的一個一生成佛的機會,當面錯過,多可惜!
【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這是蕅益大師寫《要解》的時候勸告我們。『辭繁』,要說的話太多了,『義蝕』是意思反而不明,說得太多,怕的是愈說愈多,意思反而隱晦,不能夠一下叫你明了,所以他寫的《要解》簡單扼要。《要解》文字少,意思非常的明顯,所以《要解》有《要解》的好處,《疏鈔》有《疏鈔》的好處。《疏鈔》是「辭繁」,也是「辭繁義蝕」,所以他寫《要解》。但是《要解》與《疏鈔》可說相輔相成,從《要解》裡面,你認識這個法門,抓到綱領,然後從《疏鈔》裡頭去深入,透徹的了解,使對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一點疑惑都沒有。蕅益大師也是從《疏鈔》裡面開悟的,他師法蓮池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著作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繼承了。所以他的《要解》也是『剖心瀝血』,苦口婆心的來勸導我們應當發願。沒有這些大德,《彌陀經》展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識貨,還是當面錯過。有這幾位大師給我們介紹說明,我們再從這些大經,像《華嚴》、《法華》、《楞嚴》、《圓覺》,從這些大經裡面看出門道,這個門道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經》不可思議,要不是看這些大經大論都不曉得。再看第五小段:
【《行願品》雲。】
這是《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是人欲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
『一切諸根』是講我們的身體,人命終之後,神識離開身體,這個身體就會敗壞腐爛。
【以致親屬。】
家親眷屬。
【威勢。】
『威勢』就是他在世間的官爵、地位,是指這些。
【象馬。】
這是從前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
【珍寶等,悉皆散滅。】
意思就是說一樣都帶不去,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帶得去的。
【惟有願王,不相捨離。】
他在世的時候修十大願王,修十大願王的功德是他能夠帶得走的,不會離開他的神識。
【一切時中,引導其前。】
在臨命終之後,十大願王的力量來引導他。
【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十大願王引導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此則發願求生,自屬當務之急。】
我們讀了這些經文,你就曉得求生淨土是我們現前第一樁大事,也是最緊要的一樁事。
【經雲:『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是《彌陀經》上所講的。
【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
這些等覺菩薩在西方世界跟你都是朋友,跟你都是同學,老師是阿彌陀佛,他們在那邊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雖然下品下生,但是你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他們跟你在一起也只是學長的地位,會非常照顧你,時時刻刻跟他們在一起。
【則薰陶有自,成佛無難。】
跟這些諸上善人在一塊,天天受他們的『薰陶』,『成佛』當然快,不會有障礙、困難。
【此生有幸,獲見獲聞。】
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一樁事情,這是大幸,我們想想這個世界上四十多億人,有幾個人聽到這個法門?有幾個人見到這一樁事情?往生的事有幾個人見到?我們能見到、能聽到,這個不容易。像我在前面講的,倓虛老法師在佛七當中的開示,講的幾個故事都是真的,是他親眼見到的。谛閒老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往生,人家也只念了三年多,站著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預知時至,他不認識字,沒有受過戒,也不會念經,佛門裡什麼儀規他都不懂,出家之後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有這麼樣的成就。倓虛老法師告訴我們,他一生當中看到預知時至,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一生看過二十多個人,他自己走的時候也是坐著走的,他是九十多歲的時候走的,在香港,這都不是假的。
尤其是修無法師,那個走的真是太潇灑了。這是他在長春極樂寺,那個時候寺廟剛剛建好沒有多久,在那邊傳戒的時候,第一次傳戒,他做住持,定西法師做當家,請他的老師(就是谛閒老和尚)做得戒和尚。有一位修無法師,看起來是個粗人,也是個苦行僧,看不出有什麼學問、功夫,到寺廟裡找老和尚,想在戒期當中幫忙,發心來幫忙的。住了沒幾天,他就跟倓老法師說他要走了,定西還責備他,說「你這個出家人沒有長遠心,你發心到這兒來服務,沒住幾天就想走,要走也等戒傳完了之後才走」,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下把幾個老和尚弄得沒有法子。他真走了,這是他們親眼看到的。沒有害病,人很正常,說哪一天走,哪一天就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不是假的。在台灣,實在講也不少念佛成功預知時至而走的。我們看到這個情形,聽了這些事實,再要不發心求生淨土,那實在是愚癡。你想想看還有什麼別的方法能了生死、出三界?能有更好的方法嗎?更有把握的方法嗎?實在是找不到。最簡單、最容易、最有把握、最靠得住的就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的道理太深了,你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未必能把這個道理搞懂,你要是真正相信,這是大福報。這是講的「一生成佛」。第三段要討論:
【頓超絕待。】
【下凡眾生,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初住至等覺),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情形的特殊,顯示出實在不可思議,實在是難信之法。『下凡眾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下品下生也圓證三不退,這個很奇怪。圓證三不退,底下講他超越了四十一個因位,這在理論上怎麼想都想不通,不但我們想不通,菩薩都想不通。菩薩要修這個位子,吃多少辛苦,經多麼長的時間,他這裡不費力氣就超過這四十一個因位,從十住到等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連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就一下超過了,『頓超絕待』。這樣的人,你要說他是凡夫,他已經跟等覺菩薩把手同行,並肩而坐,你怎能說他是凡夫?他跟觀音、勢至簡直是沒有差別,但是你能不能說他是菩薩?不能,你不能說他是菩薩。『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為什麼?見思煩惱還沒斷,見思煩惱沒斷不是凡夫是什麼?
見思煩惱沒有斷,居然跟等覺菩薩在一起,所以這是『教網所不能收』,「教網」,就是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所講的經論裡頭沒有這樁事情,這個講不通的。『剎網所不能例』,「剎網」是十方國土,十方諸佛國土也沒這種事情,這樣的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它特別。所以這個法門之難信,不僅我們一般人不相信,阿羅漢不相信,菩薩不相信,理上講不通,事實上不可能,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居然是事實。所以這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你要問他,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十方諸佛知道,等覺以下的都不能完全明了,所以諸佛都說這是難信之法,你要不相信那是應該的,這是正常的現象,你要相信,那特別,那不正常,你要相信,那你的福報就太大了,這很不平常。你不相信是很正常的,你相信了是很不平常,相信了一生就得度。底下說: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
這是我們應當要警覺的。『大事因緣』是什麼?了生死、出三界,世間大事沒有比這個更大了。如何能夠超越生死?你看所有的宗教都是求永生,他真能求得到嗎?求不到。真正講求永生,永生在佛門裡面,宗教裡頭沒有。生到天上,天人壽命長一點,福報大一點,壽命到了還是要輪回,這個沒法子。
【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完全不相同,它太特殊了,就是他那個同居土裡面同時有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四土是同時的,一生一切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
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十方諸佛的願力不一樣,他的願力太強、太大、太不可思議。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
我們對於這一句『名號功德』要能夠生甚深的信心,你必須要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這一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在前面跟諸位特別強調,就是世間法,一個人對於某一樁事情,他的願力特別堅強,他決定會成就,你就曉得願力不可思議,沒有堅強的願力想做成一樁事業,不容易。阿彌陀佛的願力特別強,他成就不可思議的事業,這樣才能夠信得過這句佛號的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這是由信、願、行,再回歸到自性,才曉得自性功德不可思議。換句話說,說到最後,結歸到還是自己要有堅定的自信的力量。強大的自信與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兩種堅定不移的信心,決定往生。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
信不堅、不深,願力就不強,必定要有堅定的信心,他才有一個強大的願力。
【經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這句話特別重要。我們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見面第一句話就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首先就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這是絕對正確的,為什麼?別人好指導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說明他自己的期望。這個心要怎麼發?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勸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怎樣才是真正發菩提心?我們念得也很多,聽得也很多,菩提心發不起來,甚至於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雖然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還是搞不清楚,還是發不出來。這個地方是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個妙絕了,從此以後,你就曉得你會發菩提心。對於淨土法門,你能夠相信,能夠發願往生,這就是發大菩提心,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所以這一句話要緊、重要,多少年來對這個事情迷迷糊糊搞不清楚,這一下可搞清楚了。
【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
所以蕅益大師講,有信有願就決定往生,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深信發願,就決定在這一點。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上面特別跟諸位提示過,他不說念佛念的佛號多少,他說念佛功夫淺深,就是你念佛的功夫能不能伏住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功夫。
【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這是修行淨土最正確的方法,所以這些道理與方法我們要不懂,成就就很難。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這些語句非常的肯定,所以這個法門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堅固的信心、永遠不變的信心、永遠不改的信心。要真正發願,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列入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個願望,除了這個願望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都是無所謂,可以得過且過就行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的大事情,我們要把它做圓滿,能有這樣堅固的信願,臨命終的時候,『十念一念』也決定往生。由此可知,信願不堅固,裡面有疑惑、有懷疑,對我們念佛是很大的障礙。有疑一定要斷疑,斷疑生信,千經萬論的作用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疑,如果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給諸位說,的確可以把經論束諸高閣,從此以後不要去理會它,我們就用不著經論。如果有疑惑,那非用經論來幫助不可,沒有這些大經大論,我們的疑根不能拔除,它會造成障礙,會誤了我們這一生的大事。下面說:
【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這是給我們一個警告,你要不相信,不願意往生,你念佛念得再勤,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縱然念得功夫很得力,念到妄想、煩惱不生,念到這樣你也不能往生,你可以得定,可以開悟,可以生四禅天、四空天,你不能往生,這就說明『信願』的重要。
【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我們修這個法門,尤其是修持名念佛法門,這些事不能不曉得。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心為要,正與此同。】
佛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都把『發菩提心』這一樁事情擺在第一位,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屬於大乘法門,大乘法門是以「發菩提心」為基礎,而我們往往就是迷惑了,不曉得怎麼發菩提心。雖然經上有解釋,像《觀無量壽佛經》上就解釋這個三菩提心,它的講法,第一個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發願回向心」,這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菩提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第一個「直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大悲心」。我們把這兩種說法合起來看,意思比較明顯一點,直心原來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這樣看比較容易明了。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我們待人接物要真誠,為什麼要真誠?這是菩提心。我們待人接物不用菩提心,說我念阿彌陀佛是用菩提心,沒有這個道理,決定不會一心二用。你能夠用至誠心念佛,就會用至誠心待人接物;你待人接物還虛偽,你念佛的心也是虛妄的,不是真心;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要曉得。
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光陰不多,縱然活上一百歲也是石火電光,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到台灣來的時候二十三歲,這過年我都六十一歲了,想想當時到台灣的情形就跟昨天一樣,還能有三、四十年嗎?不可能,所以一定要覺悟,時光過得太快,你要不能把握住,那就是大錯特錯。把握著什麼?在這短短的時光之內,我們修真心,以至誠心待人接物,不怕吃虧上當,決定不怕,要曉得吃虧上當是我們的增上緣,替我們消災免難,消我們的罪業,好事情不是壞事情,何必一定要處處去占便宜?存這個心就不好。我們唯一追求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希望這個目的能達到,在這個世間什麼樣的苦頭、什麼樣的虧、什麼樣的當,都甘心情願受,只要我最後能往生,我這個大事、這個大目標就達到了,這就是常說的,為什麼要用真誠心待人?就是希望這一生決定能往生。
至誠心是真心的本體,它起作用有兩種作用,一種是對自己,對自己應該是如何,那就是深心。你不曉得怎麼叫做「深」,我說得方便一點,容易懂一點,清淨心,對自己,心要常常清淨,不管在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總而言之,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就是自受用,自己的享受。世間榮華富貴不是真正的享受,身心清淨是至高無上的享受。真誠心對待別人就是大慈大悲,這是自然的流露,一點都不勉強,這叫菩提心。這是一般經論裡頭的講法,講得這麼多,咱們實際上還是不會用,還是很難用得上,現在蕅益大師給我們一點提醒,原來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恍然大悟,再回頭看看《起信論》,看看《觀無量壽佛經》,我們自己也明白個大概,曉得我們應該怎麼做法。
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念念阿彌陀佛,念念求得自己心地清淨,這就是功夫,這就是自己受用。對待別人是盡量的勸人念阿彌陀佛,把這個無上第一法門推薦介紹給別人,就是大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別人不肯接受沒有關系,他不能接受是他福報不夠,善根福德不夠,這個不能勉強。他能接受的,他這一生也成就了。不能接受的,給他種了善根,他阿賴耶識裡頭已經落了阿彌陀佛的種子,這是好事情,這才叫大慈大悲。如果不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人,就不叫大慈大悲,你們諸位細細去想想,因為這個法門是一生笃定成就的,別的法門,一生不太可靠。決定成功的法門,你不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怎能算大慈大悲?所以這些大經大論都是把發菩提心擺在第一,念佛法門也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信與願這兩大段到這裡介紹完了。下面就講修行了。
我們的時間還有七分鐘,同學們這裡有幾個問題,我想利用這點時間解答問題。
問:於娑婆已證功夫成片,不欲往生,想藉娑婆環境提高品位,然如遇退緣,會退轉否?
答:證到功夫成片還不想走,想藉娑婆環境提高品位,這是對的。可以往生而不往生,還繼續在這個地方修行,把自己的品位提高,這個想法、做法都非常正確。然如遇退緣,會退轉否?我告訴你,會退轉。這是你要有相當的功夫,要真正有把握不退轉,可以在這裡多住幾時好好的修行。假如你要是怕退轉,不如就趕快去。像上次跟諸位提到的宋朝的瑩珂法師,阿彌陀佛跟他講他的壽命還有十年,他為什麼不要了,他馬上就跟阿彌陀佛走?因為他自己知道他根性很劣,是劣根性,禁不起外面誘惑,外面一誘惑,他的心就動了,他就要造業了,他說「我再要住十年,不曉得造多少罪業,算了,我壽命不要了,現在趕快就走」,他就走了。所以自己要衡量,如果自己在一切境界裡面確實做得了主,確實可以不被外境所動,這裡修行好,實在講到那個時候那種功夫,可以隨時要去就去、要住就住,那很自在的。
問: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故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淨土為成就圓滿佛果,阿彌陀佛未成佛前,眾生往生何種佛剎成就圓滿佛果?
答:這個可以從理論上來推想,阿彌陀佛之前必定也有像阿彌陀佛這樣的世界,怎麼曉得?釋迦牟尼佛講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將來有滅度的一天,他滅度了,觀世音菩薩成佛,到那個時候,極樂世界沒有了,那我們要成究竟圓滿的佛到哪裡去?只有到觀世音成佛那個國土去,你曉得這個道理,你就不難明白這些事實。
問:娑婆一日得力修持,抵得西方一百年修行,時名差異,然二土感受,是否一日即一百年?
答:這個話的意思,這是佛說的,佛不妄語,這個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修行礙障多,不容易成就,所以在不容易成就裡面,你能夠成就,比在容易成就的,的確是要殊勝。我們不要拿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來比,就拿我們現在跟古時候的人來比,你就曉得,現在人修行不成功則罷,如果修行成功,他的成就必定超過古人,為什麼?古時候社會風氣淳厚,誘惑你造罪業的機會少,不像現在社會五花八門,處處勾引你貪、瞋、癡,你在這種社會裡頭能做得了主宰,的確比古人高得太多。古人那種成就的人要把他拉到現在的大都會,恐怕也會亂掉,也會墮落,你就曉得今人不成就則已,一成就,他的德行、智慧、功力必定超過古人。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也是這個例子,他那個世界沒有逆緣。
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怕環境的折磨,不怕環境的考驗,才能在短時間成大功,才有大成就。你要怕,這個地方不好,環境不好,我要躲開,換句話說,那就說明你禁不起考驗,害怕考驗,你的成就就緩慢。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怕,愈是大風大浪愈容易成就,愈快速成就,所以這些環境變成自己的增上緣,不會在這個環境裡頭墮落淘汰掉。大風大浪是淘汰那些禁不起考驗的人,而是幫助一個成功的人,我們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才能夠突破重重的障礙,使自己在短時間有殊勝的成就。
問:小乘無念不退,那麼阿羅漢的心念狀況如何?
答:我沒證得阿羅漢,我不曉得。阿羅漢是住在定中,你看經上常講,他是證得「偏真涅盤」,心地非常的寧靜,他是成就第九定,他是在定中。
問:怎樣處理破的或舊的佛像才不會出佛身血?
答:前面跟諸位說過,惡意的把它毀掉是出佛身血,善意的就不會。如果破舊的佛像能夠把它修理整修再供養,很好,為什麼?舊佛像有它的歷史性,舊的比新的好,舊的是供了多少年,多少人拜過,都有紀念的價值,舊的決定比新的好。能夠保存舊的,這也是一個教育水准,也是個知識水准,所以盡量能保存舊的。舊的書也是寶貝,有它歷史的價值。譬如這本舊書已經有三百年、五百年的歷史,雖然破爛不堪,你要不能保管,送到博物館去,他會陳列起來,會供給別人來欣賞,這是真正具有歷史價值的。如果是現代的這些書,你不小心弄破了,搞爛了,或者髒了,沒有歷史價值,送到博物院,人家不要,看到是最近這幾年出版的,也不要,那怎麼辦?可以焚化燒掉。我們不用,送別人,人家也不要,可以燒掉,甚至於前面有同修說了,可以送給制紙的工廠讓他重新再作紙漿再造紙,都可以,這不是惡意,不是惡意就沒有罪;惡意的,瞋恨心,那個才有罪。
問:關於出佛身血之事仍有一處未明,護法神救佛祖為何不傾力捧住該石?一方面既救了佛祖,另一方面更免於加害人的罪業,不是一舉兩得嗎?
答:這個意思好,不要把石頭打碎,捧住它。你這個心很好,大概是當時韋馱菩薩沒想到,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可是諸位要曉得,要想免除提婆達多的罪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他的嫉妒心解不開,他嫉妒釋迦牟尼佛,這個事情只有他自己解脫他自己的罪業,別人沒有辦法的。縱然是你說把石頭抱住,他的嫉妒、瞋恨心還是在,甚至於更重,看到韋馱菩薩把石頭接了,他連韋馱菩薩都恨透了,那豈不又是罪上加罪?這個事情很難論斷的。你這個心很好,很難得,不容易。
問:弟子自忖,也許是該護法之法力不夠,也許是佛祖尚有一點業報未結,故須出此身血,未明究竟者何?
答:那個究竟你都說出來了,你都明了了。這於事於理的確都相當之深,你念念《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會有更深入的體悟。提婆達多雖然處處處心積慮想陷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對於提婆達多感激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佛說如果不是提婆達多這一種逆緣、逆善知識,他成佛成不了這麼快,這是真的,所以往往一個惡緣來的時候對自己反而有利。所以提婆達多雖然墮到地獄,釋迦牟尼佛還派目犍連尊者到地獄裡去探望他,目犍連回來,釋迦牟尼佛問,他在地獄裡的情形怎麼樣?目犍連說,他比天宮裡頭住得都舒服、享受得都自在。在地獄裡面享大福報,為什麼?墮地獄是他發的毒心要害佛,為什麼享大福報?促成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得道,這是他的功德。如果釋迦牟尼佛被他這一害,一退心,那他墮在地獄就永不翻身,他要受無量無邊的苦。釋迦牟尼佛正好藉他這個因緣修成圓滿忍辱波羅蜜,修成了大定大慧,由於這個功德,他雖然墮地獄,在地獄裡面過的生活比天堂還舒服,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度提婆達多。
惡人、冤家對頭,他來找你的麻煩,你正好藉這個修忍辱波羅蜜,成就你的定慧,成就一心不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縱然墮地獄也不受苦,為什麼?因為他幫助你成就你的定慧,所以這種人在佛法裡也是大善知識,叫逆善知識,他不是誠心幫助你的,他是存心要毀掉你的,沒有想到反而幫助你成功,這是他意想不到的。所以這個因因果果要有慧眼去觀察,凡夫肉眼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