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大意[1986年](第四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四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6-04

  請掀開第二講,第六頁,第二講的題目是:

  經序的啟示。】

  經文一共有三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一講我們討論的就是本經的序分。第一:

  釋名義。】

  解釋名詞義理,展開經文首先看到: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會看到這個字樣。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

  佛當年說經並沒有把它寫成講義,只是說出來而已,一直到佛入滅,就是俗話說「佛死了」,這些弟子們才開始把佛以往所說許許多多的開示,憑記憶記錄下來,這樣才成為經典。這種追記也不是偶然的。佛弟子當中是以阿難為佛的侍者,就是伺候釋迦牟尼佛的,常常在他身邊,這位尊者記憶力最好,真是過目不忘,他所聽的東西可以說比任何一個人記得都完整,記憶力非常之好,於是同學們就推他出來復講,把佛所講的經重復再講一遍。在聽的,第一次結集有五百阿羅漢,都是佛的弟子,有五百人參加。阿難復講,假如他所講當中的言語、意義有一位阿羅漢聽到說:「阿難,你這個講的我不以為然」,這一句就不能記下來,必須這五百阿羅漢各個都承認,都說不錯,這樣才能記錄下來,所以佛經的結集非常嚴格,這樣才能取信於後人。不像今天,譬如我們來開會,多數通過就可以。在那個會議裡面,一個人不承認就不能通過,必須所有與會的五百羅漢各個都能通過。

  經的開頭這些字樣是釋迦牟尼佛囑咐的,凡是佛所講的,將來要結集成經典,前面一定要用「如是我聞」,「我」就是阿難,「如是」就是指這部經典,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我阿難親自聽的,不是傳聞的,阿難復講。

  一時,標機感。】

  這部經在什麼處所講的、什麼時間講的?時間用『一時』,不記載年月日。「一時」這個意義非常的好,「一時」就是機感相應的時候,所謂是感應道交的時候。對學生來說,機緣成熟與佛就起感應,佛就來應,是指這個時候,所以不能記載年、月、日、時,年月日時一記載,時辰就變成死的,這是活的,活活潑潑的。

  譬如中國過去智者大師(智顗),他是隋朝時候的人,隋朝年數不多,所以他是生在隋朝死在唐朝,這是天台宗的祖師,是天台宗歷代祖師裡面最有成就的。他念《法華經》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這一段的時候就入了定,在定中他到靈鹫山去了,他那個時候住在浙江天台,在那裡入定,念《法華經》念了一半的時候就入定,入定,我們俗話說這個靈魂就到了印度去,到印度靈鹫山,釋迦牟尼佛正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所以他出了定說:「法華一會到現在還沒有散」。諸位想想看,他那個時代距離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已經是一千五百年,佛已經滅度一千五百年怎麼他還去參加?還在那裡聽佛講經?這就證明「一時」。如果我們念佛稱念到「念佛三昧」,你要想聽釋迦牟尼佛講《彌陀經》,那《彌陀經》這一會也沒有散。所以不能夠記載某年、某月、某時,那個記載就成過去了。所以我們曉得諸佛菩薩的法會永遠不散,只要你有這個機緣,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參與,這是一種不思議的境界,這是機感相應。

  佛,標教主。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標處所。捨利弗……等,標聽眾。】

  『佛』是『教主』,就是說法主。『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是『處所』,當年講經的地方。『捨利弗……等』,這裡面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是『聽眾』,記載的這些聽眾。這也都是屬於佛學常識,我們應該要曉得的,一切經一展開,前面都有這樣的字樣。

  「如是」兩個字意思很深,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如是」兩個字一共用了三卷的經文,《大智度論》一共是一百卷,前面三卷就是解釋「如是」兩個字。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這兩個字也可以概括全部的佛法,我們在這裡是簡單略略的來說明。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

  這從理上說,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個叫『如』。

  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這叫『是』。『無非』就是決定不錯。佛說經所依據的理論就是『實相』,由佛親證「實相」,從實相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我們今天也依據這個理論(就是依據經典的理論)來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決定不錯。「如是」兩個字就是依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上來解釋的。

  又萬法俱寂,一心不亂為如。】

  這是從理上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是。】

  這個理論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尤其是智者大師寫的《觀無量壽佛經》的注解,就是《觀經疏》,他的學生將這個《疏》(《疏》還是很深)也做了注解。這本《疏鈔》過去我們曾經印過、流通過,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這也是淨土宗在理論上很重要的一本書。

  『萬法俱寂,一心不亂』,「萬法俱寂」是講境界,比無生法忍還要高。諸位假如讀過《仁王經》,《仁王經》裡面把菩薩分做五個階段,最高的是如來的境界,叫「寂滅忍」,寂滅忍往下一層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菩薩境界裡面最高的,再往上去就是如來的境界。萬法俱寂就是寂滅忍,一切萬法是清淨寂滅相,這種境界在經上講,它要分三品,下品的寂滅忍是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中品的是等覺菩薩,上品的就是圓教的佛果。這個地方講萬法俱寂就是入寂滅忍,最低限度是法雲地的菩薩,這是講圓教。「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那是深位的理一心不亂,就證到這個境界,這是「如」。這個解釋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要想成佛,成什麼佛?成圓教的佛,成究竟圓滿的佛,這一句阿彌陀佛行不行?這說行。因為我們念佛就證得一心不亂,由一心不亂就能入寂滅忍,寂滅忍就是圓教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這一句佛號真正不可思議,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四個字就行,就能成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就是佛。學佛的目的就是自己要成佛,什麼叫成佛?前面跟諸位講過,自己要細細想想,成就究竟圓滿的大智大覺。這是「如是」兩個字簡單的解釋。

  際遇良時,師資道合,曰一時。】

  所以這個時間講的是活潑的,不是死呆板的。『際遇良時』就是因緣巧合的時候。『師資道合』,「師」是老師,「資」是學生,老師可以教導學生,學生也能資助老師,所以是教學相長,這個時候學生的機緣成熟,老師絕對不會把這個時候失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機緣沒成熟的時候不來,你遇不到佛法,機緣來的時候一定可以遇到,這才顯示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佛」的意思簡單說,是: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自覺』就是正覺,阿羅漢就有了,阿羅漢得到「自覺」。『覺他』是菩薩,自覺之後要幫助別人覺悟。到自覺、覺他都圓滿,這就叫成佛。由此可知,菩薩教化眾生,為什麼?為了成就自己圓滿的大覺,如果不肯教化眾生,這個覺是有,但不能圓滿。你要成就圓滿的大覺,什麼樣的境界都要經歷。善財童子為什麼要五十三參?就是要求覺行圓滿。五十三參裡面那些菩薩們所示現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有佛道也有外道,有你歡喜的境界,有你非常厭惡的境界,統統要經歷,經歷這些境界裡面,心清淨,這叫真清淨;心平等,那叫真平等,凡是沒有經歷過的,你的心清淨不能叫真清淨,不能叫真平等,所以這個大修行叫「歷事煉心」,要在境界上去鍛煉,這才成就圓滿的大覺。

  成佛之後教化眾生,是『人天大師』。諸位在此地注意,「大師」是對佛的尊稱,是對佛的稱呼。我們稱菩薩沒有稱大師的,菩薩稱「大士」,佛稱「大師」。現在有許多人,他也稱大師,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會笑話的,太過分了,不可以的。以前翻譯經典的那些法師還得了,那個成就不得了,人家稱什麼?「三藏法師」,連大士都不敢稱。我們稱觀音大士、普賢大士、地藏大士,稱菩薩為大士,怎麼可以隨便稱大師?這是你們同學學了佛,以後要注意。對一個人尊敬不要尊敬過分,過分就是失禮,所以「禮」講節度的,不能不到也不能過頭。尊稱一個人「某某大師」,這過分了。通常尊稱一個人,我們很尊敬他,稱「開士」,要地上菩薩才能稱大士。三賢十聖,十聖菩薩稱大士,三賢菩薩稱開士,開士就是開悟之士,他開悟了,開士是三賢位的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就稱大士,地上菩薩稱大士。所以稱呼不能過分。在從前,皇帝的老師、師父稱國師,歷代的國師很多,你看他不稱大師。禅宗裡面稱禅師,祖師是那個宗派裡面代表一代的稱祖師,這可以,沒有稱大師的。現代這些人這個尊敬太過分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這是佛學常識。

  但是有一個特殊,有一個特別,就是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像我們稱「印光大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宗派裡面祖師不稱大師,唯獨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你想想這是什麼意思?淨土宗的祖師不是一代一代相承的,不是祖師的位子傳授來的,禅宗裡面是一代傳一代,代代傳下來的,一脈相承的,淨土宗沒有,淨土宗的祖師是選舉的,民選的,民主制度,他的成就後人公認,大家承認他,認為他是淨土宗某一代的祖師,所以稱大師,他不是一個傳一個的,是大家公認的。淨土宗稱大師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就是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成圓滿的佛。傳這個法門的當然跟佛沒有兩樣,你要是跟到佛了,這一生必定成就,必定證果。因為佛不在,再找一位修淨土宗的祖師,你要跟著他修這個法門,你這一生必定往生,一往生必定作佛,那跟親近佛有什麼兩樣?所以淨土宗祖師稱大師很有道理,那就是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來接引大眾,與佛在世沒有兩樣,我們曉得這個意義、這個道理,也能夠認識淨土宗特殊的地位。

  捨衛,此雲聞物。】

  第五小段是『捨衛』,就是捨衛國,「捨衛」是梵語,『此雲聞物』,這是它的意思。「聞」就是那個地方名人很多,今天講知名度很高的人很多,有學問、有道德,換句話說,這個地方的文化水准非常高;「物」是物產,物產豐富,是非常富裕的國家,「捨衛」是這個意思。

  只陀、須達多。】

  『只陀』,『只樹給孤獨園』,「只陀」是人的名字,「給孤獨」也是人的名字,只陀是捨衛國的王太子,給孤獨就是『須達多』長者,「須達多」非常富有,社會地位也非常的崇高。這個起源,你看《彌陀經》許多注解裡頭有敘述這一段故事,須達多給他兒子娶媳婦,這位媳婦是王捨城一位大臣的女兒,他娶媳婦到王捨城去的時候,到他親家去的時候,親家正在張羅,忙得不得了,幾乎都沒有辦法招待他,他看那個情形,「你們家裡忙得團團轉,忙些什麼?」原來他那個親家接待釋迦牟尼佛,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就對他說明介紹釋迦牟尼佛,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他聽了之後,非常的感動,於是順便就去禮佛,就邀請佛到捨衛城說法,就這麼一個因緣。

  那麼一看,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有一千二百多人,所以回到捨衛城之後就想找那麼大的地方來安置這些人,找了許多地方都不太中意,最後看到只陀太子的花園,那個別墅很大,庭院也很美,房捨很多,可以容納這麼多人,他就跟只陀太子商量要買他這個花園,只陀太子以為他開玩笑,「你買這花園干什麼?」他說要招待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捨衛城裡面的人也沒聽說過釋迦牟尼佛,也不認識這個人,只陀太子就跟他開玩笑,「聽說你家裡黃金不少,你要買我這個房子可以,你把你那個黃金抬出來鋪地,鋪到哪個地方,我賣多少給你」。須達多真的把他家倉庫打開,派了多少人把黃金抬了鋪地。只陀太子一看到,很受感動,就問他「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你這樣捨得金錢來買地供養他,這個人大概不是個簡單的人」。須達多長者就跟他說明佛陀的功德,希望邀請佛陀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只陀太子就很感動,他說「這樣好了,這個功德我們兩個人做,一人一半」,須達多長者不答應,「我家裡有的是黃金,足夠把你這個地鋪完,這個功德我一個人做,不給你做」。太子也生了氣,「好,我這個地賣給你,這個樹木、園林我統統把它砍光,把地賣給你,樹你總沒有辦法去鋪」,這樣一來,須達多沒有辦法。你想那麼好的庭院要是把樹木花草統統去掉,一片荒地那有什麼意思?不如在外面買一座荒山。所以這樣就答應功德兩個人一起做。

  太子,當然是要尊重他,所以把他的名字擺在前面,叫「只樹給孤獨園」,就是這個樹木花草是只陀太子供養的,這個園要算他買下來,是須達多長者的,兩個人做功德主,請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佛陀在這裡住了十幾年,講了許多重要的經典,像《華嚴》第九會就在這個地方講的,《彌陀經》、《金剛經》是在這裡講的,很多有名的經典都在這個地方講的,他們兩個人非常的感動人。

  施供佛僧,建立道場,普利眾生。】

  這兩個人做大施主,布施供養佛及佛弟子,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在此地特別要提醒諸位一點,建立道場是地方人士建立的,請佛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而不是把這個地方送給釋迦牟尼佛,假如把這個地方送給釋迦牟尼佛,那就大錯特錯。你們想想,佛是出家了,出家就沒有家,現在這麼大的一個別墅花園要送給他,那釋迦牟尼佛又有家了,那釋迦牟尼佛又還俗,又回家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道場的所有權是誰的?是給孤獨長者的,他供養的,道場主權是他的。換句話說,就是請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弘法利生。

  在中國古時候有許多寺院都是國家建立的,主權是國家的,也有私人供養的,也是有管理的人來管理,主權決定不是那個出家人的,所謂「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決定自己沒有房子,出家人買個房子那他已經就還俗了,雖然穿的是出家人衣服,其實是俗人,這決定不如法。所以居士們真正愛護佛法、護佛法要曉得,你建立道場千萬不要把道場送給某個法師,這就壞了。你請這位法師做住持,讓他在那裡好好的修行,弘法利生,產業、產權是自己的,他做得很好,我們請他多住幾年;他做得不好,請他離開,我們另請高明。這位出家人,主權不是他自己的,他一定認真修行,好好的弘法利生,有個好的形象不會讓人趕走。如果這個地方是他自己的,他天天睡懶覺也無所謂,「這地方反正是我的,誰也不能動我的」,所有的毛病都出來了,這樣佛法就破壞了。所以今天的形象很不好,許多出家人都有財產,都有房屋,都有房地產,甚至於比在家人還多,這是不如法的。所以我們讀到此地看看只樹給孤獨園,這個財產是屬於只陀太子、給孤獨長者的,並不是送給釋迦牟尼佛,是請他到這邊來供養他,請他到這邊來住,招待他,佛到這兒來是客人,他們是主人,這樣才如法。今天有許多不明事理的人,尊敬出家人,尊敬師父,結果把師父弄得還俗,把師父弄到地獄去,自己還認為很尊重他。一定要明理,不明理做了糊塗事情,將來墮地獄還不曉得為什麼墮地獄,冤枉不冤枉!再看第二段:

  大眾同聞—為後學示范,善自取師。】

  這個意思也非常的重要。我們看了這些上首,好像他也是分班分組,他有組長、有班長,下面這十六位尊者就是的。

  聲聞居首。】

  排列是把聲聞眾(就是阿羅漢)排在第一位,先說他們。

  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

  他們是住持三寶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佛法要靠出家比丘來住持,所以我們對出家比丘要特別的尊重,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講經說法,他們排在第一排。

  菩薩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故。】

  『菩薩居中』,菩薩還在比丘的後面,列在當中,也有他的道理。『相不定故』,菩薩有很多是在家菩薩,也有出家的菩薩,所以『不定』,不像聲聞一定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菩薩不一定出家,在家、出家都有,而且菩薩在家多,出家的少。你看看中國四大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中國大陸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道場,四大菩薩裡面只有地藏菩薩出家,其余三個都是在家的,觀音菩薩在家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在家的,在家相。所以在家的菩薩多,出家的菩薩少,所以「菩薩居中,相不定」。『不常隨故,表中道故』。菩薩要代表佛到各個地方弘法利生,所以並不常常在佛的身邊,不像這些聲聞眾,他們自己學業沒有完成,天天要跟到佛,不能離開佛。菩薩等於是畢業了,所以常常離開佛在外面幫助佛,代佛教化一方。

  天人列後。】

  當中還有天人眾,聽眾裡面天人眾擺在最後面。

  世間相故。】

  這是世間一般人。

  凡聖品雜故。】

  這些大眾當中也有不少是有修有行的,雖然他好像是凡夫,是國王大臣,但是有很多是佛菩薩化身在其中。

  外護職故。】

  他們的職責是護法,護持三寶,出錢出力,維護道場,使大家身心安穩,能夠安心的學道。

  在這個地方,「僧伽」簡單的提出來說一說,「僧」就是「和合眾」。僧伽,中國人簡稱一個「僧」,就稱僧,三寶之一。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稱僧。僧不是一個人稱的,僧是團體,這個團體要遵守底下七個條件。這個僧是四個人以上,四個人以下不能稱僧,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住遵守這七個條件,這個地方就叫僧團,在家出家都一樣。出家人大眾在一起住,如果不遵守這七個條件,人再多,不能叫僧團。在家人如果四個人以上,你這一個家庭,一個家庭能照這樣做,你這個家庭就是僧團,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僧團七個條件,分為「理、事」,理是:

  理—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

  這就是大家共住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麼才能構成僧團的基本。如果這個團體四個人,一個參禅的,一個持咒的,一個念佛的,這不行,他們所依據的理論、方法都不一樣,這不能成為一個僧團。所以決定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這是特別講的修學要同一個法門,此地是指念佛法門,志同道合,大家共住在一起。

  事—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事相上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就是見解要相同,才能共住,見解不相同就會有爭執,會意見不合,意見不合就有糾紛,所以見解要相同。見解怎麼個同法?每個人把自己的成見都捨掉就相同,佛是這樣教給我們,絕對不是說「你要接受我的意見,你要遵循我的意見」,佛不是這麼說的。我們每個人把意見統統都捨掉不就一樣了?大家都沒有意見,這是佛法裡頭最妙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佛不是叫哪個人服從哪個人,佛法平等,每個人把自己的成見、見解統統放棄掉,每個人心都清淨,心都平等,用這種見解就和合了。『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規范,團體一定要遵守,而遵守的方法不是叫別人遵守,它是個人遵守的,每個人都自動自發的持戒,戒律就清淨了。所以戒律最重要的,也是最殊勝的,就是戒自己不戒別人,所以他修道能得清淨心,能得定,正如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他人過?因為他只戒自己不戒別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別人守戒,別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個人自己都守戒,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這樣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無诤』,沒有爭論。『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遵守理事這七個條件,就是四個人在一塊共住,我都做到,你也做到,他也做到,四人都做到,這個團體叫僧團,不分在家、出家,一個家庭裡面一家人都能這樣做,你的家庭就是僧團。諸位要曉得現在真正僧團的道場很少,如果真正出現這樣一個僧團,諸佛護念,龍天護持,護法神護什麼?就是護這種僧團。幾個出家人住在一起天天吵架,絕對沒有護法神,誰在這裡?妖魔鬼怪在這裡,來看熱鬧,來破壞你。真正僧團有護法神,有諸佛菩薩護念。

  再看下面一頁,這一頁就介紹法會裡面十六位尊者,十六位尊者的事跡,諸位可以參考《彌陀經》的注解,都有他們簡單的介紹,我在此地統統省掉。這個地方只介紹他的專長,他在這個法門所代表的是什麼。

  「捨利弗」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要拿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位「哲學家」。「摩诃目犍連」就是大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現在人看他是「科學家」。迦葉尊者,「摩诃迦葉」,「頭陀第一」,苦行,他是位苦行僧,這是「禅宗初祖」,禅宗第一代的祖師。拈花微笑,佛把「涅盤妙心」傳給摩诃迦葉,他是禅宗第一代的祖師,清高的苦行,他也在彌陀會上。「迦旃延」尊者,這是「議論第一」,現在來看他就像是「評論家」。「摩诃俱絺羅」,「答問第一」,你有任何疑難去請教他,他都能解答,這個人是「博學才藝」。「離婆多」尊者是「無倒亂第一」,他真正是覺而不迷,不論在什麼境界,他不迷惑,「正覺不迷」。

  「周利盤陀伽」是「義持第一」,這個人是「困學成功」的,在佛弟子當中是最笨的一個,沒有記性。他出家,他哥哥也出家,哥哥勸他不要出家,為什麼?太笨了,結果佛還是收他作徒弟。教他念「掃帚」,教他「掃」,「帚」忘掉;「帚」,上頭「掃」又忘掉,就這麼笨。你想想看,如果你說「我太笨了,不能學佛」,你比周利盤陀伽強多了,你沒有笨到他那個程度,他這麼笨也能成功。佛在傳記裡面說他過去生中是三藏法師,通達教理,講經說法,為什麼這一生這麼笨?笨到這個樣子?因為他吝法,講佛法給人聽,自己留一手,怕人家將來高過他,所以他所知道的東西,知道十分只跟你講個四分、五分他就不講,他也保留一點,叫吝法,捨不得完全教人,所以得愚癡的果報,這是講因果報應。財布施得財富,你為什麼會發財?是你前生修財布施,這一生得大富貴。你前生肯法布施,你知道多少,盡心盡力教給別人,你所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他就是吝法不肯教人,教人教一半,自己還要留一半,所以得愚癡的果報。

  所以修布施,我們要歡歡喜喜的布施,痛痛快快的布施,將來這個果報得來就自在。有很多人發財了,要吃很多辛苦才能把錢賺到,為什麼?從前布施,布施得不痛快,很勉強的布施,或者人家勸你布施,那就布施,不好意思不布施,布施之後又後悔,那麼將來還是會發財的,但是發財的時候很辛苦,不是很容易。如果你布施得很痛快,自己發心,很痛快的布施,布施之後不後悔,很歡喜,將來你的財富源源而來,不曉得從哪來的那麼多錢,你自己都不曉得,那就不受一點辛苦,不操一點心,財富就來了。因果報應是真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佛講布施三種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果報一定有因緣的。

  「難陀」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儀容」第一,也有經上講「聲妙」第一,他長得非常美,是位美男子。「佛之胞弟」,釋迦牟尼佛的胞弟,他是弟兄兩個,釋迦牟尼佛還有一個妹妹,他們是弟兄姊妹共三人,他也出家了。「阿難陀」,「多聞第一」,就是阿難尊者,他是佛的堂弟,「博聞強記」,所以以後經典都是阿難結集的。他的記性非常好,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種天賦、特長。「羅睺羅」尊者是「密行第一」,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在僧團裡面他是個小孩,他最小,小沙彌,天天玩耍,也很頑皮,他修行佛知道,別人不曉得,別人只看到他一天到晚很頑皮在那邊玩,哪裡曉得他在修行,他是密行第一,玩耍當中修行,這很高明的。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好像現在講的「宗教家」。他有一個古怪的毛病,就是嘴巴一天到晚都在動,他自自然然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從哪裡來?這是他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在很久之前,他也是位出家人,很年輕的出家人,他遇到一位老比丘在那裡念經,大概念的聲音不好聽,他在旁邊譏笑,說他念經嘴動得像牛吃草一樣。這位老比丘已經證阿羅漢果,馬上就叫他忏悔,他說「你這個罪業造得很重,我證了阿羅漢果,你這樣諷刺我,不恭敬我,將來會受惡報的」,結果他忏悔,忏悔之後還是墮惡報,墮到牛身,他說人家像牛吃草,自己就變成牛,做了五百世的牛。牛吃草,它把胃裡面的草吐出來慢慢再嚼,所以他就養成這個習慣,現在他也證阿羅漢果,嘴巴也是那麼動,所以佛就講「你要小心,別人看到你會罵你,會毀謗你,你不就又害人家墮落?所以你不要去托缽,每天到天上去,天人供養你」,天人有天眼,有神通,知道他是聖人,不會計較他。所以他每天吃飯要到天上去接受天人供養,所以天供養第一。這都是講因果的。

  「賓頭盧頗羅墮」,「福田第一」。這位尊者現在還在人間,佛滅度之後三千年了,他還在人間,這是位阿羅漢,佛不准他入涅盤,叫他長住在世間,世間有人要種福,要供僧,叫他來應供,使後來的眾生真正能得福報。他是用什麼身分來,我們也不認識,他會變化,阿羅漢有神通,有變化,所以「應末世供為人天福田」。「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是位「教育家」,他的教學方法很善巧。「摩诃劫賓那」是「知星宿第一」,今天所謂「天文學家」,他對於天文非常的通達。「薄拘羅」尊者,「壽命第一」,這是「善因善果」,他跟佛的時候,年歲最大,一百六十多歲,所以在佛弟子當中他年歲最大。

  「阿[少/兔]樓馱」是「天眼第一」,「福德困學」。因為他當時在僧團裡面聽佛講經老打瞌睡,佛就把他叫過來呵斥一頓,罵他像螺蛳、像蚌殼一樣,一睡一千年。他也很了不起,就發憤,七天七夜不睡眠,結果把眼晴搞壞了。眼晴弄壞了,佛也很憐憫他,他真精進,真肯回頭改過,但是太勇猛,所以把身體搞壞,佛就教他修一種定,定修成之後,他就得了天眼,叫「半頭天眼」。他這半個頭都能看,不要用眼看,他半個頭前後左右都能看得見,所以就變成阿羅漢當中天眼第一。旁邊注的是解釋,哪幾位是「德慧才能」,哪幾位是「愚昧鈍根」,像周利盤陀伽,這是愚昧鈍根,這只有一個。有幾位是顯示因果報應。「善藏養晦」,這是賓頭盧尊者,迦留陀夷是「世法方便」,「精進破障」有阿[少/兔]樓馱跟周利盤陀伽,都是非常精進。他們都有業障,但是由於精進,業障能消除,都能成就。這是十六位尊者簡單跟諸位介紹過。

  此等大眾,本是法身大士。】

  這就說明這些人都不是平常人,都是深位的大菩薩。

  示作聲聞。】

  佛到這裡來教化眾生,他們都發心來當佛的學生,帶領大眾,做大眾的首領。

  證此不思議法。從佛轉輪廣利人天。】

  幫助佛教化眾生,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所以佛法才能推行,才能夠普遍的利益眾生,這些地方我們要學,我們要學習。將來在一起弘法利生,要靠團體,要互助合作,這樣才行。一個人沒辦法教化眾生,一定要團體。一個團體當然只能有一個領袖,各個都要當領袖,這個團體就亂了,就不會起作用,所以推出一個領袖我們大家來擁護他,大家來幫助他,這個團體才能發揮功能。像這裡面的捨利弗是古佛再來,早就成佛了,目犍連也是古佛再來,要論資格,他比釋迦牟尼佛老得多,釋迦牟尼佛是後輩,今天成佛,古佛倒過頭來示現作他的學生,就好像唱戲一樣,學生唱個主角,老師在那裡敲邊鼓、跑龍套,這台戲才能唱得好,才能表演得成功。佛法僧團往往是如此,所以我們不能輕看了他,這些人都是古佛、大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幫助佛把這台戲唱好,來教化眾生,來利益眾生。所以僧團裡面決定沒有名聞利養,只有一個心願,「利益眾生」;決定沒有爭名爭利,凡是有爭執,有放不下的,那是凡夫,那不能成就,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要學習。

  今聞淨土攝受功德,信受奉行,實乃以身作則。勸吾人深信莫疑也。】

  他示現這種身分,示現聰明才智,示現愚不堪言,學這個法門都能成功,這就說明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統統可以修這個法門,各個都能成就,用意是在此地。前面這十六位尊者是勸我們相信自己有資格修這個法門,相信自己修這個法門決定成功,這是勸信。當中有四大菩薩,菩薩在此地是勸願,勸我們發願。

  四大菩薩示勸願行。】

  文殊—表無上正等正覺。】

  彌勒—表一生補處(中國造像表平等喜悅—極樂之意)。】

  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表無上正等正覺』,他代表這個。彌勒菩薩是後補佛,『表一生補處(中國造像表平等喜悅)』,也是『極樂』的意思,中國人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供養這尊像也有它特別的意義。這兩位菩薩在「勸願」,願生西方淨土。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他們求什麼?求彌勒淨土,因為底下一尊佛就是彌勒佛,要修彌勒淨土。又聽說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兜率天距離我們很近,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好遠,所以有人說為什麼捨近取遠?你聽聽也滿有道理。其實彌勒菩薩雖然近,彌勒菩薩的門檻很高,不容易進去,好像你家就住在台灣大學隔壁,你為什麼要到高雄去念大學?為什麼不到台灣大學念?因為他錄取的分數太高,考不取,沒辦法。所以彌勒菩薩他的水准高,普通人進不去,所以彌勒內院雖然很近,真正能進得去的人很少。

  可是真正想到彌勒內院有一個抄近路的方法,這很多人不曉得,走什麼近路?走西方淨土,西方淨土的水准很低,「信願行,萬修萬人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教唯識,他是唯識專家,所以你們今天對於「法相唯識」有興趣,把它放下,暫時不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彌勒菩薩學,他在那裡教唯識,決定不錯,何必在這裡絞腦汁?自古以來,學法相唯識宗的壽命都短,為什麼?用腦過度,這是真的。你看中國歷史,學法相唯識宗沒有超過七十歲的,壽命都不長,實在是用腦過度,何必去惹這個麻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聽說你那裡也不錯,我們到你那裡觀光」,彌勒菩薩一定很歡迎,「走,跟我一道去」,多自在,這抄近路。你生到彌勒淨土不一定能到西方,你要求老師,「我跟你一起到西方」,他不帶你去,你乖乖在家裡學習,他去上課,他不帶你去,所以還是西方淨土靠得住,還是西方淨土好。這是兩位菩薩在勸你。

  干陀诃提—此雲:不休息。】

  常精進—永不退也。】

  『干陀诃提』菩薩,「干陀诃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不休息』。『常精進』就是『永不退』的意思。這兩位菩薩教我們「行」,就是念佛,念佛要精進、要不休息,二六時中我們希望佛號不間斷,縱然自己沒有時間念,要聽,聽也好,現在可以放錄音帶,錄音帶的佛號不要中斷。縱然不念,我一面做事情一面聽,專心做事情的時候,可能放的念佛聲音自己也聽不到,不要緊,工作一放下來,馬上錄音帶就把你帶起來,這非常之好,現在我們要利用這些科學的工具來幫助我們助念,效果也非常之大。

  如善財之參學,一生修證寂光淨土。】

  『寂光淨土』是四土裡最高的、最圓滿的,這兩位菩薩「勸行」。在序分裡面,有勸信、勸願、勸行,這是往生淨土三個必須要的條件。下面講:

  凡眾勸修(弘護)。】

  這是『弘護』。

  「釋提桓因、無量諸天」是表一切宗教之士應該要修這個法門。釋提桓因就是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道教裡頭崇拜玉皇大帝。無量諸天,有很多天的身分比他還要高,玉皇大帝只是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上面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天。再上去有四禅十八層天,四禅再上去有四空天,這些天人身分都比釋提桓因要高。所以三界六道、無量諸天,他們也修這個法門。

  大眾—表一切眾生欲離苦得究竟樂者應當修。】

  『大眾』,這是我們人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們。『表一切眾生欲離苦得究竟樂者』,也應當要修學、弘揚這個法門。

  弘護此經,暢佛本懷。】

  所以一生修淨土、弘揚淨土這個法師,大家尊稱他為淨土宗的祖師,稱他為大師,道理就在此地。

  不問自說—慈憫深切,急度眾故,義理玄秘難信,無人啟請。】

  底下講『不問自說』,這是這部經沒有人啟請,釋迦牟尼佛自動、主動說出來。『慈憫深切』,慈悲眾生,悲憫眾生,『急度眾故』,希望眾生快快成佛是佛陀殷切的期望。『義理玄秘難信』,這個淨土,事的確是容易,理太深了,要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不是簡單事情。我過去初學《彌陀經》,老師告訴我,你要沒有半部大藏經的基礎,《彌陀經》你不會懂,以後想想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今天展開《彌陀經疏鈔》,簡直就是整部大藏經的濃縮,所以這部經的義理包羅萬象,世出世間法總在其中,所以它太玄太深。這個「秘」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難信。『無人啟請』,佛弟子當中沒有人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沒有人啟請,佛自己說。到此地是講的通序。下面講別序,別序就是這部經的發起,經的發起也是佛說的,經文上講: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經文裡頭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說「依報莊嚴」,經文是『有世界名曰極樂』,特別注重那個「有」,「有」這個字非常的肯定,確確實實有。有一個世界,這是一個大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名字叫「極樂」。看看這個名字就曉得那個世界的人,福報之大,智慧圓滿,他才有極樂。如果只有福報沒有智慧,富而不樂。有智慧沒有福報也能得一點樂,那就像顏回一樣,安貧樂道,生活非常艱苦,他有精神生活,缺乏物質生活。極樂世界的精神生活跟物質生活都非常的豐滿,豐足圓滿,所以才稱為極樂。

  第二句是講正報殊勝。『其土』就是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也注重這個「有」,全程肯定那個世界有佛,佛的名號叫「阿彌陀」。第三句是講事業的莊嚴,就是說法,說法就是事業。『今現在說法』,說「今、現在」,這個詞句就有兩個意思,「今」表示佛現在住世,不是過去佛,不是未來佛,是現在住在世間的佛,這個「今」是代表住世,現在住世的佛。他現在雖然住世,住世他現在在做什麼?現在在說法。現在的佛,現在又在說法,我們要想聽佛法,到那個地方現在正是好時候。因為阿彌陀佛,經上講他的壽命是無量壽,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多久?經上講十劫,我們現在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元老,老資格。等於說極樂世界開張才十天,我們就去了,這是元老,現在正是好時光,千萬不要錯過。他的壽命太長了,但是他成佛到現在才十劫,十劫跟無量壽,那就等於一百年,他開張才十天,你想想看這個時光多好,這個機會非常難得。

  這段文裡頭有幾個字眼我們特別把它提出來,在這個後面說明。

  有、今現在—勸信。】

  世界、極樂—勸願。】

  說『有、今現在』,這都是『勸信』,我們要相信,這真的不是假的。說『世界、極樂』,這是『勸願』,有這麼好的地方我們還不想去嗎?現在有多少在台灣的人都是想往外國,都想移民到外國,為什麼?聽說外國比台灣好,你就想去,你為什麼不移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比外國好得太多了,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何況諸位要是真正到外國去走一走,你才恍然大悟,原來外國沒有台灣好。台灣只要有幾樣東西改進,台灣是世界第一,第一個要改進的就是道德的觀念,這第一個要改進,第二個是交通秩序,第三個是一切物質上的污染,能夠把這三方面改進,台灣是世界第一。我們今天不如人家也就是這三方面,這三方面真正改進的時候,台灣的確是不得了,住在這個地方福報最大。你問我要選擇在哪長住,我決定選擇台灣,我不想到國外。一般人想往外國,到外國去移民,那都是不了解,聽人家那麼說,人家是騙人的,都不是真實話,真正好地方是極樂世界,我們要移民到那裡去。

  阿彌陀佛—勸持名妙行。】

  『阿彌陀佛』,這就是『勸持名妙行』,我們念這一句名號就行,所以這個修行實在是方便。下面就講佛號,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絕對就不是相對,這是說明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句名號:

  唯心為宗。】

  決定離不開我們的真心本性,它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所顯現之物。

  唯佛為宗。】

  我們要學,跟誰學?我們要跟佛學,跟一個究竟圓滿的老師來學,我們的成就才會殊勝。

  絕待圓融為宗。】

  『絕待』,不是相對的,是真真實實得大圓滿。密宗裡頭有些修「大圓滿法」,他那個大圓滿很麻煩,許多的經咒。這個地方修大圓滿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你看多簡單,成就決定超過密宗的大圓滿,要不然密宗成就之後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非常顯然的告訴我們,究竟圓滿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超情離見為宗。】

  這句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情』是煩惱障,『見』是所知障,二障都超越,這就是圓滿菩提。我們要是把這四個意思看清楚,才曉得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具足三學三慧一切法門,古雲:八萬門中,念佛第一。】

  『阿彌陀佛—具足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我們要不要再去修戒、修定、修慧?不需要,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三學具足,就是所有經典統統收在這個佛號裡面,一樣都不漏。「三慧具足」,三慧是菩薩修的,「聞慧、思慧、修慧」,一句阿彌陀佛也具足了。三學三慧是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全都包括在裡頭,『一切法門』。『古雲:八萬門中,念佛第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真正的認識它,你才會選擇,你不認識或者認識不相信,那你就選別的法門,門門都好,沒有一個法門不好。門門都好,但是門門有差別,你是願意選擇一個麻煩的,還是願意選擇一個簡單的?你願意選擇一個修行要花很長時間,一生當中未必學得成的,還是選擇一個一生當中很少的時間,決定就成就的?在於你自己選擇,你要不認識就不曉得怎麼選擇法,你不識貨,你要是樣樣都認識就曉得怎麼選擇。

  有一個人提了幾個問題,我把問題在此地簡單的解答一下。

  問:十法界再可分為百法界,佛法界中的地獄法界是什麼樣子?

  答:佛法界中有地獄法界,佛到地獄裡面去教化眾生,佛法界在地獄法界裡頭,就是這個樣子,絕對不是說佛到地獄去教化眾生,佛也下地獄了,沒有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界裡有地獄法界。同樣的,地獄法界裡頭有佛法界,佛在那裡教化眾生。其余的也以此類推。

  問:師父第一堂說「念佛不可摻雜」,後來在持名念佛時又說工作亦可念,其間有無矛盾?

  答:不矛盾。工作是你現在沒有法子離開的,你需要生活就需要工作,工作的時候,剛才講過,在認真工作的時候要盡心盡力的工作,可以聽佛號,如果聽佛號還妨礙工作,妨礙你精神集中,暫時把佛號中斷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後,佛號馬上就要提起來,這不叫摻雜。摻雜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叫摻雜,這不好。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情,這個不可以。念佛的時候什麼念頭都不要想,想事情的時候把念佛就中斷,就專門去想事,這個不叫摻雜。

  問:聽經或思考時可念嗎?

  答:那要功夫,你真正有功夫,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行,一面思考一面還可以念佛,那要相當的功夫。在平常的時候,思考的時候思考,聽經的時候就專心聽經,聽經的目的在求明理,斷疑生信,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換句話說,一心二用的念佛得力嗎?一心二用不得力,要專。

  問:既言,「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以言淨土念佛法門為第一,如此是否有揚淨貶禅密之意?弟子不明,請師父開示。

  答:這裡頭決定沒有揚淨貶禅密,如果有這個意念,這叫謗佛、謗法、謗僧,這個不許可的。說念佛第一是在一切法門裡面去觀察,我在前面跟諸位講過,《華嚴經》裡面講的兩千多個法門,文殊菩薩選念佛法門,普賢菩薩選念佛法門,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也選擇念佛法門,兩千多個法門他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法門決定是平等的,決定是無有高下的,這個法門是最容易、最簡單、最直捷、最妥當,從這個條件上來選擇的。你不選擇,選禅也行,選密也行,門門都能成無上道,但是別的宗成就之後,最後要成無上道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既然拐個彎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直接去?我們要想想這個道理。佛的法門都是方便法門,適應於一切眾生的根性,你相信這個法門,直接給你,不相信再教你別的法門,你去修,修到最後的時候,到大徹大悟,再教你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法門確實是平等,是值得人普遍尊重的。那個快慢不相同,有的修得快,成就快,有的成就慢一點,但是不管是快是慢,總歸是到達目的地,快的先到,慢的後到,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沒有褒貶的意思在。

  問:字紙如何處置才得法?尤其是寫有關佛法的紙張,若用火燒,是否會被人批評污染空氣?又是否可集中後賣給造紙廠再次利用?

  答:我覺得你第二個意思很好,可以把它集中起來賣給造紙廠再用,這個方法好。從前惜字紙是很大的功德,但是現在的字紙不一樣,從前字紙是文以載道,書籍非常的難得。像在民國初年以前用的書都是手抄的本子,印刷的書不多,而且價錢非常之貴,木刻版本的價錢好貴。我們看到民國初年的那種書,你看看後頭的定價,商務印書館的《辭源》上下兩冊,不過這麼厚而已,你看看民國十幾年那個版本厚度,定價大洋伍圓,那時候的伍圓差不多八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一家八口一個月不吃飯,這個錢才能買一部《辭源》,所以家裡能夠買得起書的人很少。從前家庭表示富有陳列什麼?陳列幾部書,這個家庭富有,不像現在買些古董陳設表示自己好富;這古董便宜,書貴又難得,所以對於字紙敬、惜。現在太普遍了,印刷術太發達,而且現在報紙、雜志寫得亂七八糟的,看到就要把它燒掉,這是跟從前的觀念不相同。

  所以我們遇到這些字紙收集起來,把它賣給造紙廠重新造紙再使用,這是很正確的。燒,如果在鄉下空地多的話可以。都市,尤其像公寓大樓,你燒的確是空氣污染,確實不好。不但燒字紙污染空氣,就是佛道場裡頭燃香,香要燃多了也污染空氣,所以同修們家裡燒香要燒好香,燒一支,早晨念佛的時候一支,中午要上供燒一支,不上供可以不必燒,晚上晚課燒一支,一天兩支香就夠了,不要燒很多,的確是空氣污染。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大意[1986年](第三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大意[1986年](第五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