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 (第十六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16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五頁,我們還把第一行的文念一遍,從第二句看起:
【今地藏大士,現身六道。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赴緣,隨機說教,化轉物心。大概不越此三。】
這一段給諸位詳細的說過。「四悉檀」跟「四攝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方式,我們必須要學習。將四悉、四攝,做為我們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用現代的話來講,怎麼樣把公共關系做好,怎麼樣跟一切眾生交往,這是最好的方法。能夠和睦一切族群,一切不同的文化,這兩種方法非常的寶貴。佛之能夠在十法界普度眾生,能夠收到這樣圓滿的成就,就是用這個方法,我們要記住。『化轉物心』,「化轉」的三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成解、轉凡成聖」,是這三個目標。青蓮大師是從這個基礎來判教相,這是他把判教的依據給我們說出來了。綸貫前面這個文的確實非常好,特別是我們現代人,必須要學習。青蓮大師他是學天台的,他用天台家「五時」的判法。五時在此地第三行的當中:
【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盤時。】
世尊當年在世確實是隨機說教,他沒有學校的形式,也沒有分學生的程度,大家都在一起聽佛講經說法。佛說法多半都是有人啟請,聽眾當中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提出問題,佛當眾為大家解答。所以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許許多多都是為當機解答的。佛雖然是為一個人解答,或者為少數人解答,但是佛講的意思都很深很廣,能契一切不同的根機,我們說這是佛說法的圓滿之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根利的人、程度高的人,他聽的意思深廣;根劣的人、程度差的人,他聽的意思窄小;總而言之,都能得利益,這是世尊一代說法的真相。分科判教這是後人的事情,祖師大德為了便利後人,後代的人確實不如前一代。我們現在講後後勝於前前,在科技文明確實如此,底下一代決定超過上一代。可是在佛法,在中國古老道德的教育,的確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佛的法運是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這不就是說明一代不如一代?
由此可知,經濟、科技的發達,它的副作用就是倫理道德的退化,人類這些物欲,貪瞋癡慢的增長,仔細的去反省思惟,不是好現象。所以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不提倡這些事情,我們決定不是聰明才智不如外國人,現代外國人也承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我們為什麼不提倡?中國人有真實的智慧,知道這些東西若提倡發展,將會是外國人講的世界末日提前,有智慧的人不搞這些,就把世界末日推後,退後好。外國人搞的這些,是把世界末日提前,尤其他們講的提前到就在今年,九九年世界末日。這些我們都得看清楚、看明白,哪些是真實的利益,哪些是真實的善果,我們要得的是真正的善果,是真實的利益。
古人為了利益今人,方便今人的學習,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分類、整理,哪些便利於初學,就好像現在學校排課程一樣,哪些排在一年級、哪些排在二年級,這是祖師大德們他們的用心。釋迦牟尼佛當時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這個想法,也沒有這種作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各宗各派祖師大德的分科判教,很值得我們做參考,便利我們修學,但是不能夠固執,固執就錯了,這是一種權宜的方便。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讀祖師的東西就能夠得利益,不至於造成門戶之見,也就是在修學或者是弘法當中,不至於造成障礙,這在現前社會尤其是重要。現前不但是佛門裡面不可以有這些派別,不可以有這些矛盾,乃至於我們今天提倡多元文化,對其他宗教之間的相處,不同族群的相處都要消除誤會、消除隔閡,才能真正達到共存共榮,和睦相處。所以要曉得這個本意。
「五時」,賢首跟天台都有相同的見解。第一時是『華嚴時』,底下有個小注,「約經立名」。世尊示現成道之後,第一部經是講《華嚴經》,但是現在世間人很多人不承認。《華嚴經》在哪裡講?在定中講的,沒人看見。我們凡夫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在入定,誰知道他在定中講《華嚴經》?所以現在西方人講到佛教,就從《阿含經》講起,就是從「鹿苑」這個地方講起,為五比丘說法。對於《華嚴經》就不承認,甚至於有許多人說《華嚴經》是偽造的,不是佛說的。《華嚴經》從哪裡來的?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取回來的,於是有不少人就講《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偽造的,不是佛說的。這是世間人的觀念,他們的想法跟看法符合現代所講的科學精神。科學要求證,龍宮在哪裡?現在潛水艇潛到海底沒有發現龍宮,所以他們不能接受。「鹿苑」,現在這個地方還在印度,大家可以看到,他們承認。這個我們就不提了,曉得有這麼一樁事情。
但是科學家也肯定,時空是多元的。如果肯定多元的時空,龍宮跟天宮就有可能,也就能肯定有六道。六道是什麼?是六種不同的空間,我們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現在西方科學家承認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但是這個空間怎樣去突破,現在還想不出這個方法。佛法講的理論,空間是無限度的,不只十一度,是無限度的空間。空間怎樣形成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形成的。我們想想,一切眾生妄想執著無量無邊,空間的維次就無量無邊。怎麼樣突破?佛法講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突破了。到如來果地上是徹底放下,完全突破了,這個時候的空間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空間的本來面目。從一真變成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為什麼?佛家講「真」,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凡是有變化就不是真的。十法界從哪裡來?從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來的。它有生,我們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界限就突破了,它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要曉得,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然後你才曉得如何去突破它。
佛家重視修禅定,古老的印度許多宗教的宗教家們,沒有不重視禅定。從禅定裡面放下了分別執著,看你放下多少,你就能夠突破多少層次。古印度的宗教家都肯定六道輪回的事實,六道輪回是六種不同的時空,他用禅定的方式突破,他見到地獄、天堂,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都在定中見到。他為什麼不能夠突破六道?到了色界的天頂他產生錯覺,無色界的天頂也產生錯覺。這是什麼錯覺?他認為那是宇宙生命的起源,他以為見到了。這是一個誤會,所以功夫不能再向上提升,這是出離不了六道的原因。世尊看到這個現象,他們有這種能力,達到突破的邊緣而不能夠突破,所以佛才降生在印度,幫助這些人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就是佛家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佛來幫助他。
經濟、科技的發展,決定會增長一切眾生的貪瞋癡慢和物欲的享受。增長貪瞋癡慢,貪圖物欲的享受,定功就不可能成就,這是佛家說明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之由來。但是我們要曉得,縱然在末法時期,有沒有善根深厚的人?有,太少了。由此可知,所謂是正法、像法、末法,也不是一定的。在世尊當年那個時代,也有人貪圖享受,那就是正法裡頭的末法,佛也度不了他,他不肯放棄榮華富貴的享受,這就是正法裡面的末法。末法裡頭也有真正覺悟的,能夠捨棄一切物欲的享受,而修清淨心,這是末法裡面的正法。這是說明法沒有定法,祖師這種判設是就多數人來講,這裡頭有少數例外的。所以我們看到祖師判設不要灰心,我們生在末法,末法裡頭你可以做正法,只要你能夠覺悟,你能夠捨棄一切物欲的享受,你也能夠成就。我還常常提醒同修們,要捨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那個念頭,要捨棄對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頭,你能把這兩種念頭捨棄,你就是末法裡面的正法眾生,你有資格修菩薩道、修菩薩行,這才是佛給我們說法的真實義。
《華嚴經》,是世尊成道之後,將他自己所見所聞及所入的境界,圓圓滿滿的為我們說出來。諸佛果地上的境界,所謂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名稱雖然不一樣,實際是一樁事情。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就在當下。我們是迷而不覺,他們是覺而不迷,所以他們享受的是一真,我們享受的是煩惱,是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享受的是妄想分別執著,人家享受的是清淨平等覺,差別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迷悟之間。我們講《華嚴經》,才剛講到開端,序分還沒講完,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點意思,愈往後愈殊勝。我們要學善財,唯有善財的條件,善財什麼條件?學以致用。善財的特色是學了馬上就用,絕對不是所學非所用。學了立刻就能落實到我們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個人就叫善財。學了沒有用,不會用,不能變成自己的生活,不能落實,那個人就不是善財。李炳南老居士講,那種是什麼人?佛呆子。念書,不能夠落實,不能夠應用,叫書呆子;學佛,不能落實,不能夠應用,就是佛呆子。所以善財是給我們做代表,是修學佛法的一個典范,我們要向他學習,「學以致用」。
《華嚴經》在現象上來看,就是虛空法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種種不同都能夠彼此相融,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從形象上看到的。這種形象,正是現代許許多多政治家,夢寐所希求的、所盼望的,哪裡知道全在《華嚴經》裡面。所以《華嚴經》展現給我們的是社會安定,世界大同,我們現在所講的和平安樂。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不學《華嚴經》怎麼行?《華嚴經》裡面有真實的理論,圓滿的境界,精密的方法,所以佛法稱《華嚴經》是根本法輪,很有道理。
佛雖然是從定中宣說,因為在定中,如果沒有能力突破時空境界的人,沒有辦法參加這個法會,所以不是凡夫。不但凡夫不知道,聲聞、阿羅漢也不知道,辟支佛、權教菩薩,乃至於天台家所講的四教裡面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有分,都沒有能力參加這個法會。可是我們在這個法會裡看到,有諸天、有雜神眾,也看到聲聞、緣覺,也看到一些國王大臣,特別是在末後「行願品」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看到,這是什麼回事情?這些人全是諸佛如來應化的,《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在華嚴會上,他是用的隨類現身,這是我們看到好像族群不相同,信仰不相同,種種不同,不同的是相,同的是什麼?皆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他們所證得的都是無上菩提。充分給我們顯示,同不礙異,異不礙同,同異不二,這是顯示出宇宙眾生的真相。
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分別執著的意念就會化解。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那是什麼?那是同異,是兩樁事情。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同異就不是兩樣,就沒有障礙了。所以一切障礙,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今天見不到諸佛菩薩的境界,是因為自己有分別、有執著,見不到諸佛的境界,也就是見不到真正的事實真相。真正事實真相,叫一真法界、叫華藏世界、叫極樂世界,叫什麼都可以,我們見不到,原因在此地。
《華嚴經》是世尊把他自己親證的境界,統統擺出來、陳列出來給大家看,可惜的是我們凡夫看不懂,佛才用方便法,從最初的、最淺顯的方法來教,這就是第二時。在鹿野苑開始教學,最初的學生五個人,五比丘,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最早期的五個學生,從這裡開始。為他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要把宇宙人生真相分成許多個層次來解釋。首先要讓他能夠理解,他在常識裡頭可以接受,這是講做人的道理。後來祖師把佛法分做五乘: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五乘佛法。給你講人乘好懂,大家很容易接受,教給你做人的道理,教給你怎樣能保住人身,生生世世不失人身,這個很多人很喜歡聽。這些學生裡面,有一些聰明伶俐漢,聽說還有天,天比人好,他的心裡面向往著生天,這個層次就提升一層。你想生天,佛就把天道的狀況為你說明白,告訴你生天的方法。天有二十八層,還在六道輪回之內,不能超越。於是更有聰明人,知道輪回不是好事情,想方法怎樣能超越。到你有這個念頭,佛就給你說明六道輪回之所以然,這個輪回怎麼形成的,用什麼方法來超越。逐漸逐漸提升教學的層次,這就是五時的由來。
所以在「鹿野苑時」,這個教學時代好比是辦小學,「方等時」好比是辦中學,「般若時」好比是辦大學,最後階段是「法華涅盤時」,這是研究所;法華這個時候,所謂是開權顯實。由此可知鹿苑,鹿苑從經上講叫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屬於權教,權巧方便。到華嚴,這才真正落實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華跟華嚴是完全相同。佛一定要把他自己果地上所證得的境界,也能令一切眾生都證得、都契入;換句話說,要幫助眾生成佛,他的教學才真正達到圓滿。轉凡成聖,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有小聖、有大聖,佛幫助眾生、教導眾生,是要教眾生成佛才滿他的願,所以到法華涅盤時,這才滿願。我們的修學如果真的像善財,一生就圓滿成佛。善財憑什麼?精進不懈。真正看破、真正放下,這個人就是善財。底下的文說:
【前後四時,判味有定。不屬前後所攝者,皆收歸方等。】
華嚴、鹿苑、般若、法華,確實有很清晰的界限,方等就很廣,凡是這四時不能收的,統統歸方等。下面舉例子:
【如光明、勝鬘、大集經、楞嚴等,是其例也。】
《金光明經》、《勝鬘經》、《大集經》、《楞嚴經》,統統收在方等裡面。
【今地藏本願經,亦合第三方等時攝。】
《地藏菩薩本願經》,古人判教也是收在方等裡面。但是青蓮大師的判教是,「判無上醍醐為教相者」。無上醍醐為教相是法華涅盤第五時,祖師用這個做比喻,用比喻來判設。華嚴判作乳,鹿苑判作酪,方等判作生酥,般若判作熟酥,法華涅盤判作醍醐。這是古印度時候的奶制品,從奶制品裡面提煉,從乳提煉為酪,從酪提煉再就是生酥,生酥再提煉熟酥,熟酥再提煉是最好的醍醐。
醍醐是什麼?佛經上常說。往年,道源老法師在台灣,他是講經的法師,他學過講經的技術,在台灣老法師當中,講經懂得這套方法的只有他一人,這是在講判教,他是個內行人。他常常講經,經上講的兩樁事情,他一生都搞不清楚,什麼是醍醐、庵摩羅果,他不知道。有一年,他到印度去朝聖,就問印度人:「佛經上講庵摩羅果有沒有?」印度人說:「有。」你拿來我看看,這一看,是台灣人講的芭樂,原來就是這個東西。醍醐是什麼?也端來了,沙拉,大家常吃的,奶制品裡面最好的。回到台灣之後,醍醐、庵摩羅果我都見過,在哪裡?擺在面前。所以佛用的比喻,都是大家很常用的,不會找那些很稀有的東西來做比喻,因為大家不懂,日常生活當中常接觸到的,用這個比喻來判教,教的味道叫法味,用這個來比喻法味。
這是方等,方等是生酥,怎麼能跟醍醐比?他為什麼把這個經判作醍醐?判作醍醐,這個經的教義就跟《華嚴經》、《法華經》相等。我們現在實在講是比較清楚多了,我們可以肯定佛所說的一切經法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五時判教還有第一、第二、第三,他們的判法,華嚴時、法華時是第一,般若時是第二,方等時是第三,鹿苑時是第四,實際上哪裡有這種分別執著?所以華嚴家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但佛法門門是第一,世法也是門門第一,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平等的,決定沒有高下之分。如果有高下之分,這從什麼地方變現出來的?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
你果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世出世間法決定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法界,一真法界是清淨的法界。離開了執著你就清淨,離開了分別你就平等,離開妄想你就圓滿覺悟了。所以《無量壽經》經題很好,教導我們修行的原則,「清淨、平等、覺」。經題上這五個字是告訴我們,修學的樞紐,修學的關鍵,修學的中心是「清淨平等覺」,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這是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目標,所以才說「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才是事實真相。然後我們了解,祖師大德這是方便說法,便利於初學。初學因這個方便而入門是有利益的,如果執著這個方便,那就錯誤了,那你在佛法裡面所契入的就非常有限,所以決定不能夠執著。
下面青蓮法師是自己設問答,下面詳細的解釋。解釋有從理上說、有從事上說,他解釋得很好,這段文字並不難懂,諸位看看就可以,我們此地可以把它省略掉。請看第十五頁最後一行,我們看他的答覆:
【法華大收,涅盤捃拾。所應記者,皆已記訖。】
這是說明祖師大德們判教的義趣。雖然是天台家的說法,但是在一般佛門裡面,各宗各派也都能承認接受。到《法華經》開權顯實,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做了一個總結,《法華經》是總結,所以佛家講成佛的《法華經》,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為什麼這樣說法?因為佛當年在方便說的時候,曾經講過一闡提不能成佛,不能作佛。「一闡提」是梵語,它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眾生,沒有善根的眾生怎麼能作佛?佛在最後,法華會上他的說法不一樣,一闡提也有善根,一闡提也能作佛,這才圓滿。所以叫成佛的《法華經》,是這個意思,跟《華嚴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才能合得起來。這是《法華經》做了總結,將佛度眾生圓滿的悲心,完全顯示出來了。《涅盤經》裡面,這是撷取精華。什麼精華?《法華經》的精華,也可以說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涅盤經》,實在講就是世尊的遺囑,一日一夜所說,說的時間短,記載得特別詳細,特別的完整。世尊將要離開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念念不忘,一再的叮咛囑咐,希望我們明了他所說的教義,依照他教導方法去修學,決定可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地藏經》在什麼時候講的?
【佛今上升忉利,為三事故。】
這是世尊,法華這個時期結束之後,佛上升忉利天,這部經在忉利天講的,講了三個月。講完之後,二月十四,從忉利天再下降閻浮提,第二天十五入般涅盤。所以大師判設這部經,這部經是在法華之後,是在《涅盤經》之前,《法華》、《涅盤》判作無上醍醐,這部經又何嘗不是無上醍醐?這是根據這個來判的。佛上升忉利天,說這部經有三樁事情,這個重要。第一個:
【為母說法。】
報恩。我們曉得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師道是教學、是教育,教什麼?就是教孝。佛菩薩之所行,行什麼?行孝。說實在的話,佛法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孝」字而已,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導我們修學的根本,「淨業三福」。佛在這三條末後做了一個總結,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菩薩要修行成佛,這三條是他的正因,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不從這三條上奠定基礎,不但是大乘佛法你不會成就,小乘也不能成就,我們怎能不重視?
這三條裡面第一句是「孝養父母」,接著「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給諸位說,這全都是完成第一句「孝養父母」。孝養父母是總綱,下面這十句是孝養父母的別說,後面有一條做不到,都是不孝。孝道到什麼時候圓滿?成佛才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不圓滿。所以佛家教學的內容是什麼?孝道,究竟圓滿的孝道。佛在此地表演,示現做個榜樣給我們看,自己成佛修行圓滿了,度眾生功德也圓滿了,這是父母的恩德。還要表演一下,做給我們看看,『為母說法』,報母親之恩,這個意思多深多廣;換句話說,我們要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成就,就是不孝。
真正能孝順父母的人,不會起一個惡念對待眾生,起個惡念是對不起父母,不敢做一樁壞事情,做壞事情也對不起父母,所以修學不敢不認真、不敢不努力。不能夠斷惡修善,不能破迷開悟,不能轉凡成聖,這是大不孝。所以知恩報恩,在佛法裡面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想把這四個字做好、做圓滿。不僅是在《般若經》上,二地菩薩修學的八個科目,裡面有「知恩報恩」這個科目。不是說知恩報恩到二地菩薩再修,二地菩薩是特別強調知恩報恩,知恩報恩是從一開始學佛就要修。怎麼知道?這部經上教給我們的,我們在經題裡面,跟諸位詳細介紹過。
大乘佛法在中國是用四位菩薩來做代表,第一位就是地藏。地是表心地,你心地裡面含藏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心地是寶藏。用什麼方法把心地寶藏開發出來?孝。孝親尊師,就能把你真心自性裡面的寶藏統統開發出來。所以孝道跟師道是連在一起,孝親尊師。在這個世間其他國家民族裡面,我們很少聽說,古印度跟中國特別重視。儒家的教學就是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的基礎也是在孝道,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立刻就被中國人接受,被中國人所歡迎,有道理。它的基礎、它的目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所向往的,所以佛法到中國,跟中國固有文化融合成一體。如果我們講佛教是從外來的,這個話已經講不通,不是事實,事實是融合成一體,這個意思要懂。
我們今天要想弘揚佛法,不能不特別注重孝道,為什麼?沒有孝道,就沒有佛法。所以早年,我還沒有離開台灣的時候,有許多法師到國外去弘法,我去送行,我總是勸導他們,到國外不要建寺廟。他們很詫異,我怎麼建道場?建祠堂。我說:「你建祠堂比建寺廟功德還大,你接引的信徒還廣。因為你建寺廟,學佛的華僑和中國人才會進來,信基督教、天主教、其他的不進來。」你建個祠堂裡面供祖先,中國人對祖先的感情很重,他都來了。祠堂,不要建某一個姓氏的祠堂,我勸導他們建「中華民族百姓祖先宗祠」,所有中國人供一個祠堂,好!在祠堂裡面講經說法,祠堂裡面可以供佛,可以設個佛堂,比建廟的意義更大。但是這些法師沒有一個接受我的建議,各人還到那邊去建中國式的這種寺廟,信徒很少。
在紐約,沈家桢居士很有名望,世界各地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大力推動佛法,禮請住在新加坡的演培法師到美國去主持佛法,弘法利生。演培法師接受了,把新加坡這邊統統交代,擺脫了,專心到美國去弘法,這是演培法師告訴我的。到了紐約,住在「大覺寺」,這些地方我都去過,在那個地方講經,聽經的人大概有三、四十個人。講完之後,這一些聽眾向法師恭喜!法師,你的法緣殊勝,今天來了這麼多人。演培法師聽了之後,一身流冷汗,大失所望。他在新加坡講經,聽眾有幾百人、上千人,到那個地方三、四十個人就不得了,法緣好殊勝。他在紐約大概住了一、兩個月,趕緊回來,再也不去了。演培法師說:「我們講經的人就看聽眾,沒有聽眾這個地方怎麼能去?」在美國確實如此。經常在那邊講經,聽眾多少?兩、三個人,五、六個人,有十幾個人,這法緣就很殊勝了。所以你們學會了講經,將來美國請你們去講,你們心裡要知道,跟這邊不能比。
我們到美國各地方,到各地方作秀、表演,臨時聚集的也能聚集幾百人,那是偶爾一次、兩次,天天講經沒人來聽。所以有的時候,你看到我們到那邊去,人數多也有到六、七百人,那是多少年才去一次,老遠人也要想來看看,是這個意思,但經常在那邊講經,聽眾就非常少。
我們這邊上一期有個同學,是五台山哪個法師,跟空一一道來的,聽說到美國去了。顯意法師是嗎?上當了,上大當了,去了以後,真正想發心弘法利生的話,你決定會後悔。所以一定要清楚,這個地方美國同修很多,我講的都是老實話。我在美國法緣最殊勝,大概一般法師都比不上我的法緣,我在各個地方講經,大概還有六、七十人到百把人,這很殊勝、很難得了。現在我們在美國用電視廣播,這個好。這是楊會長告訴我,大概現在收視率,差不多已經超過兩萬多家,這是全美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沒這麼多,全美國才兩萬多家。而且頻道它的面,包括加拿大、墨西哥跟巴拿馬,就是北美洲這個地區都能夠收到。這麼大的范圍,才只有兩萬多戶收看這個節目。所以在任何一個地區講經,聽眾都很少很少,到美國,真的你的精力、時間統統浪費掉了。我拿到美國公民,我不想去美國。諸位要細細冷靜的去觀察、去思惟。
佛法的緣,還是在中國。我現在如果到中國說法講經,在我想聽眾至少有幾萬人,乃至於有十幾、二十萬人,我都想像得到。上一次,仁德法師請我到九華山,我不敢去,我知道這個狀況。他讓我到山上住二十天,講一部《地藏經》,我估計至少會有二十萬人,我怎麼敢去?現在國內的人非常希望,我說我知道,我完全了解。為什麼不去?同修們太熱情了,人太多了,不敢去。如果大家能夠冷靜一點,我到各地方去看看大家,大家不要來看我,我很快就回去了。每個人都到一個地方來看我,聚集那麼多人,而且國內的人不守秩序,拼命往前擠,人多的話,萬一有個人跌倒,被人踩壞了,我們怎麼對得起人?我最怕就這樁事情。前年我到上海,下飛機的時候,機場上三千多人來迎接我。我被他們圍住在那裡動彈不得,一個個都不肯讓開,所以怕!如果是很有秩序,大家站著一排排站到,我跟每個人都見個面,那個就很好了。沒有組織、沒有秩序,這樣嚇得我不敢回去。不是不想回去,很想回去定居,就是大家熱情過度。我非常感激!諸位曉得這個事實狀況就好。第二個原因:
【為慰別天神。】
這是護法,我們都要學。在一個地方弘法利生,必然得到許許多多人熱烈的護持,佛法才能夠順利推廣。我們今天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帶頭,新加坡這些同修上下全心全力在護持,非常難得、非常希有。我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同修們也熱誠的接待,那是感情的,而新加坡這個地方不是感情的,是理智的、智慧的,不一樣。智慧這種護持、這種熱誠,永遠不衰。感情的,處一段時期,臉色就不一樣,所謂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感情是靠不住的,決定不能等待他顏色變的時候你再走,那就沒有味道,下次就不能來了。所以我們懂得,在熱情很高的時候趕快就要離開,為什麼?下次還可以再來。你覺得好,招待得很好,你戀著不走,以後面孔放下來,這個地方緣就斷掉了。這些人情世故,我們都要懂得,佛教給我們怎麼應付,我們都要明了,都要認真學習。所以每到一個地方,要跟大家結歡喜緣。
如果真正對佛法通達理解,那要相當長的時間,新加坡這個緣,我們是十二年的時間培養出來的。其他地方為什麼培養不出來?連台灣都培養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他們真聽,新加坡人老實,從小就接受政府教育,從小就老實聽話、守法,這是他們的優點。所以新加坡的人膽小,不敢做犯法的事情,新加坡報紙上看到犯法的人,都不是新加坡人,是外來的人,本地人幾乎沒有犯法的。你去買東西貨真價實,不會欺騙你的。所以學佛法他也老實學,講經他老實聽,教他做他老實做,這十幾年做出這個成績出來,不是偶然的。我從一九七八年第一次到此地,以後每年至少來一次,來到這邊至少講一個月。我離開之後,這一個月所講的錄像帶、錄音帶,很多人在家裡還重復不斷在聽,所以在這邊建立了一個共識。今天這個講堂跟彌陀村這個理念,大家這麼熱心,是十年的基礎,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成果,絕不是偶然的。我們再到一個地方,要想達到這個成就,至少也要十年,我們人生有幾個十年?我現在講經,大概還能講十年,再往下去年齡太大了,體力支持不了。所以這十年當中,我們的重點要幫助年輕的法師,希望佛教後繼有人,我們才能盡孝道,才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老師、對得起這些護法;這些護法跟天神沒有兩樣。最後一條:
【為六道辛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教護,以待彌勒下生。】
這一條就是講培養年輕的法師,續佛慧命。世尊為這三樁事情,我們今天正好也是為這三樁事情。青蓮大師在綸貫這一段寫得非常之好,他在此地告訴我們,五重玄義裡面,每一條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來標示。因為名、體、宗、用,一一都稱性,既然稱性,那就是不可思議,就是無上醍醐。
好,今天時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