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第七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藏經玄義  (第七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07

  請掀開《地藏經科注》,綸貫第五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次釋本願之法。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願。希須、樂欲之意,志求滿足之稱。】

  這在解釋名題裡面先是分開來講,前面介紹過「地藏菩薩」,這是第三段「本願」。青蓮法師注解得也很好,「本」是本昔的意思,也就是過去生中曾經發過這個願,這個說法是從事相上講,我們也比較容易理解。另外一個講法,他在此地也說出來;「本」就是本性,此地說:

  由菩薩托根性地,以隆其願本。】

  這個講法比前面的意思要深。實在說,「本」是根本,根本就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由此可知,一切眾生人人皆有,各個不無,只是被無明煩惱覆蓋住,雖有而不能現前。我們試想誰不愛護自己?自己這個身體,一根頭發、一根汗毛都非常愛惜,所謂是「動一發而牽累全身」,焉有不加愛惜之理?這種愛惜就叫做本願,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自然然,佛家講的「法爾如是」,這才是根本。眾生迷失了自己,所以對自己切身痛癢之處變成麻木不仁,往往是倒行逆施,糟蹋自己,這叫罪過。菩薩覺悟明白了,原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他對於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一切眾生,(森羅萬象跟一切眾生是一個意思),沒有不愛護的。唯有覺悟明白了,護念之心、愛護之意才顯現出來,我們講這叫發願,這個願發起了。其實這個願是本願,以前被煩惱、無明蓋覆住,原先不現前,現在無明、煩惱這個障礙除掉了,於是這個願力現前,這叫本願,這才是真正的本願,真實的本願。末後有一段也說到這個意思,倒數第二行末後這一句:

  又即本性之力用,大士稱本立願。乃自心起信,還信自心。】

  這個說法說得很貼近,諸位仔細去思惟,細心的去體會。『稱本立願』,「本」是自性。「立」是現起了的意思。如果「立」當作法身來講,那個意思就差了,是你本願這個時候現前了。這個地方注解注得很多,也注得很好,我們把它念念,從第五頁最後一行我們念起。他下頭舉個比喻:

  譬樹之因地發根,根深本大。則枝葉依之而敷榮。華果由之而茂實。狂風雖大,不能動搖。】

  這段是比喻,好懂。下面這是正說:

  願不依谛。名為狂願。谛不從心,目為邪谛。】

  這兩句話很重要。『谛』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真理,願要依真、要依理,這才叫願。如果願沒有依真、沒有依理,那個願是假的,那個願會動搖、會退轉,會產生變化,隨著外面境界,他的心就會改變,這個願是靠不住的。由此可知,凡夫沒有見性,所說的話難以置信,現在人常說不守信,不講信用,那就是願不依谛。古時候人,不要說很久的,半個世紀以前的人還都能守信,那是怎麼一回事?雖然他不能夠依谛,他依聖賢人的教誨,這真的是《學記》所說的「教學為先」,他接受過這個教育,他知道人與人之間往來應當要守信,他能夠奉行。可是遇到大風大浪,為了要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利益,也把守信捨棄,他遇到大變化發生,會有這種現象。重大災難,縱然犧牲生命財產都不會動搖,那是依谛。所以菩薩們,你侮辱他,你陷害他,你用極其殘酷的方式來對待他,他對眾生的愛心絲毫沒有改變,這是依谛。為什麼他能做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舉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故事,為什麼一絲毫報復怨恨的心意都沒有?依谛。「谛」是什麼?谛是從自性真心裡面顯露出來的,是自性真心裡面本具的德能,所以這叫本願。

  『谛不從心,目為邪谛』。這兩句話要用現在話來說,真理如果不與自性相應,那個真理靠不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間人講真理講得太多,標准都不相同,總不如佛法,佛法是依自性,世間這是世智辯聰,再聰明人觀察入微,他所說出來這些道理,你仔細去聽,似是而非。原因在哪裡?與自性不相應,這是世法跟佛法的差別。我們看看地藏菩薩:

  今以心為地,谛為根,願為本,然後正行之枝敷暢,助道之葉郁蔥。七覺淨華,八正道果,成實法林之樹,莊嚴總持之華。】

  這個比喻合法,我們一看就懂了。

  故須稱本立願,方能要制其心。縱遇境風,不能沮壞。】

  這幾句話很重要。由此可知,真正菩薩修行,諸位想想看,真心重要。我們為大家提出第一個是「真誠」,這就是根本,如果沒有真誠心,全都是假的,無論你怎樣修學,你怎樣用功,你怎樣精進,到最後都落空。什麼叫真誠?真誠就無私,有一絲毫的私心就不誠、就不真。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記載「誠」的定義,他的解釋是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這解釋得很有道理。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大乘經論裡面也跟我們講「真心離念」,跟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是一個意思。可是祖師大德又跟我們說,離念是離邪念,不是沒有正念。正念跟邪念有什麼分別?起心動念那個念是邪念;不起心、不動念,眼能見、耳能聽,那是正念。如果你還聽不懂的話,我再告訴你,我們用六根的根性是正念,如果用六根之識是邪念,這是法相宗說的,這個說的我們容易懂。所以正念是佛念,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帶著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念就不正,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正念現前。這是什麼人?大家都曉得,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叫正念現前,真心顯露。沒有見性的人,統統用的是識心,不是真心。

  這一部經也是圓教一乘了義大經,青蓮大師五重玄義判教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地藏菩薩無量劫前早就成佛,大慈大悲退居在菩薩位,教我們什麼?教我們發慈悲心。不居佛位,居菩薩位,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這個多難得!所以從真誠裡面發願,你才能夠控制你的妄心,底下講『方能要制其心』,這個「心」是妄念,你才能控制得住。你沒有真誠,你怎麼能夠控制你的煩惱習氣,妄心是煩惱習氣,你沒辦法控制,沒辦法克服。人要是隨著自己煩惱習氣,你怎麼會不造業?你修學怎麼可能得到成果?所以古往今來,凡是修學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他那個根本就是真心,一片真誠,他決定能成就。成就雖然有大小不一樣,但是決定成就。這種成就在現象上有兩樣:一個是遇到緣殊勝,決定往生不退成佛;第二個是遇緣不勝,沒有這個殊勝機緣,沒有遇到淨宗法門,他也必定得生天的福報,他不在人間,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他去享天福了。我們要發心,這就明白了。

  可是這個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從哪裡下手?這《楞嚴經》講的「最初方便」,就是說從什麼地方入門,從什麼地方下手。古時候司馬光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我們應當要學習,要從「不自欺、不欺人」下手。你要學真實,絕不欺诳任何一個眾生,從「誠實」這裡下手。你做人不誠實,對待別人虛情假意,還常常打妄語,你會有什麼成就?你不能成就。由此我們就曉得,真正修行從「不妄語」始,真正做到「事無不可告人知」,你一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公開、不可以告人。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肯告人,那個事情就不是好事。全部透明化,這是自性,是性德。凡是有隱藏,那是無明、黑暗的一面,那個東西是明心見性的障礙。現在人的術語叫透明化,一切透明化是我們修行入手之處,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成就,那就得要真干。而實在說,這裡面的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議!世間人迷惑顛倒,以為隱私才能夠得利益,他不曉得隱私自己真正得不到利益,透明的利益比隱私的利益不曉得大多少倍。現前的利益,你得到大眾的信賴,得到大眾的尊敬,而修學證果的利益,你能夠明心見性,見性作佛。所以我們不能認真在這上面做功夫,那就不行了。

  下面跟我們舉例來說明。諸位都很清楚、很明了。「願」有通、有別。通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可以說是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無量無邊的大願,歸納成為這四大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論發什麼願,總離不開這四個綱領,所以這四個綱領是一切菩薩願行的總綱。四弘是依四谛,四谛是從自性,所以稱之為真理。依苦谛,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發是從你自性裡頭自自然然生出來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儒家講的「恻隱之心」,看到人有苦難,自動自然就會伸出援手幫助他。看到一個小孩不小心掉到水裡,你一定就馬上把他拉起來,儒家叫恻隱之心。在佛法裡面是根本,從本立願,這不是學來的,也沒有人教你,完全出自於自然,這就叫性德的流露。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是從來沒有性德流露過,有流露,不過時間短,多數的時間是迷失了。所以看到眾生苦的境界,那個時候你什麼念頭都沒有,你的性德就會流露。如果要起一個:我該不該幫助他,我幫助他後果如何?那麻煩了,你就落到妄念裡面去。遇到一個小朋友,遇到一個小動物,往往在這個時候什麼念頭都沒有,看到他有難,看到他有苦,你立刻自動去幫助他,在這個地方能夠看到我們自性性德的流露。如果想到利害,想到其他,你就落到意識裡去,你這是妄心,這不是真心。菩薩跟我們不同,就是他的真心、性德能夠永遠保持不迷不失,我們有但常常迷失,自己不能覺知。

  現在我們要做的,實在講就是佛陀教導我們要如何保持我們性德而不迷失。經論裡面常講六根接觸外面六境,第一念是性德。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這是「見性見」,這個時候沒有起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眼睛張開就像照相機一樣、像鏡子一樣,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見性見。可是第二念,第二念就變成眼識,就把見性變成眼識。為什麼?有分別、有好惡、有執著,麻煩就來了,就完全錯了!諸佛菩薩的本事,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永遠保持見性見、聞性聞,所以叫明心見性。他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自性,見性見色,那個色就不叫塵,叫色性;聞性聞聲,聲不是塵,是聲性。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妄想分別執著,起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就迷了,就錯了。

  我們想想,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識變境界,心性只現相,識就把它轉變了。如果不轉變,單單是性現的,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在哪裡?在我們眼前。如果我們用見性見色性,這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第一念都是自性的功德,第二念就轉變成識,識起變化,外面境界隨心變,這是佛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識。從心想生,境界就不平等,就有善惡、好丑。如果是見性見、聞性聞,這個境界是平等的,沒有好丑與善惡,沒有是非,是平等清淨的境界。境界之變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不是別人變給我們享受,自己變自己受用,這是真話,與別人不相干。如果別人能變得給我們享受,那好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還用得著修行嗎?他要不變好境界給我們享受,他就不慈悲了。這個事情諸佛菩薩辦不到,決定是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可以為我們開示,開導我們,指示我們,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真正的享受,自己要悟入。聽了佛的開示,你要有能力悟入,你不能悟入,佛沒有辦法代你悟入,佛做不到,一定要自己悟入。你悟入一分,你有一分的受用,你悟入十分,你有十分的受用,這個受用是諸佛菩薩果地上的受用。

  實在說,四弘誓願我在講席裡講得很多,真正願就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一願。我們今天這個願沒發出來,只是看到別人發,我們聽聽念念,沒發出來。為什麼?這個願果然發出來,後面三願就完成了。後面三願都是要完成這一願的條件,你要度這些苦難眾生,你自己沒有辦法離苦,你怎麼能度別人?所以自己要斷煩惱。決定沒有說自己煩惱沒有斷,會幫助別人斷煩惱,沒有這個道理。自己要先斷煩惱,我為什麼斷煩惱,為什麼修行?為度一切眾生。這在世法裡面說,這個人的心、這個人的志、這個人的願太偉大了,他不為自己而為眾生。斷煩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自己有德行之後還要有能力,有德行沒有能力還是不能幫助別人,所以才有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要具足能力,要有智慧。

  在教學過程當中,德行是第一。孔老夫子的教學四科,那個順序不能顛倒,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把德行擺在第一。我們看現代的教育,我們看全世界這個時代的教育把德行捨棄了,不重視,不講求,所以這個世間叫亂世,濁惡之極。人都隨著自己欲望去發展,充分的發展自私自利,發展損人利己,這個世間哪有不亂?世尊的教導,教我們無爭,《金剛經》上世尊贊歎須菩提尊者,得「無诤三昧」。可是今天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地方你所聽到是競爭,一定要勝過別人,爭的概念被現代世間人所尊重推崇,這是錯誤的概念。世出世間聖人都不贊同,我們看孔子、孟子都講「謙虛忍讓」,孟子說得更好:「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這是他對梁惠王講的。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都要爭利,這個國家危險了。一個家庭、一個社團,如果彼此都斗爭,這個家庭會衰,這個社團會敗,只有和平才能夠共存。所以德行一定要靠教學,教學最重要的能事,也就是教導一切眾生恢復自己的德行。德行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不是從外來的,而是我們迷失了,所以聖人教導我們恢復。

  你有德行、有智慧、有能力,可以教化眾生,可以為眾生的表率,為眾生的模范,但是你還不能圓滿達到教化眾生的願望。為什麼?眾生的種類很多,分子很復雜,必須自己在智慧、德能要達到真正的圓滿,煩惱要真正斷盡,你才達到教化究竟圓滿的成果,這就是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你想想為什麼我們要斷煩惱,為什麼學法門,為什麼一定要成佛道?都是為了度眾生,不為自己,這才能真正成佛道,為自己哪裡能成得了佛道?由此可知,你要不是真正在做斷煩惱和學法門的功夫,你的第一願是假的不是真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嘴皮上說說而已,不是你的真心。真心後頭要真干,不真干這一願做不到。所以這四願,實在講就是第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第一願必須具備的條件,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這四願把整個佛法的教學,一切諸佛如來對於眾生無盡的慈悲完全顯示出來。我們今天教別人,幫助這個世間消除一切的災難,用什麼方法?這是最好的指導原則。競爭不能解決問題,絕不能度眾生,只有令眾生更苦。競爭達到了極處就變成戰爭,能解決問題嗎?自古至今什麼問題靠戰爭能解決?唯有真正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用教學的方法能得到殊勝美好的效果。

  在本經說到菩薩的別願,這是「孝心」。菩薩孝順自己的父母,把這個孝心擴大,孝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孝行呈現了,自性就是圓滿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舉一反三,我們知道尊敬我們的師長,敬愛我們的老師,把這個敬愛之心擴大,能夠敬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敬愛呈現,性德就流露了。我們以孝心、敬心,對待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叫學菩薩道,這才真正叫發菩提心。以孝敬做為大總持法門,做為整個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絕不為過,這是真正的事實。什麼人把孝敬做到圓滿?諸佛如來,他們做得究竟圓滿,這是我們要效法的。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也是事實,是真話,「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話說明什麼?說明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的關系。我們愚昧無知,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佛有能力、有智慧、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所以他告訴我們,我們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到底是什麼關系?這關系太密切了。

  這個說法我們容易懂,如果再說深一層,再說得貼切一層,我們不懂。那個最深的一層,就是一切萬法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說得更深、更切實。老子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兩句話,跟《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個意思。所以中國古聖先賢,雖然沒有證據說明他們是佛菩薩,但是從他的言行與教誨得知,這不是佛菩薩說不出這個話。

  本經的中心是「孝敬」,所以古德都說這部經是佛家的孝經,儒家有孝經,這是佛家的孝經。由此可知,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地藏法門學起。孝心、敬心都是性德,而且是圓滿的性德。性德,一切眾生各個本具,本來具足就是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各個不無。為什麼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性德被無明、煩惱蓋覆住,所以我們無量劫來修學都得不到結果,這是我們自己應當去細心思惟。佛在經上說,末法時期我們肯來聽經,別說聽多,聽一次兩個小時、一個小時,聽了能夠生歡喜,一生當中只聽過這麼一次,都是無量劫的善根發現,你要沒有這個善根,一句都聽不進去,這真的不是假的。真有這樣的人,你苦口婆心勸導他,他一句都聽不進去,他說:「你說這個話靠不住,都不是真的。」這有什麼法子?真的就是佛家講的「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很多,不在少數。所以能夠聽一座經生歡喜心,都是無量劫所種的善根。

  然後想想,我們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多麼深厚。《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講阿闍王子那些人,那都是真的,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印度人講億,跟我們中國講億有差別,佛經上有記載。十萬稱億,百萬也稱億,他講四百億,到底這個億是十萬、還是百萬、還是千萬、還是萬萬,我們搞不清楚,就算最少的,十萬算億,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也不在少數。可見得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過佛,念過佛,研究過經,說不定都做過大法師,為什麼現在還落到這種地步,還搞成這個模樣?這是什麼原因?沒有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我們講最簡單的是真誠心,我們沒有用真誠心,還是夾雜著自欺欺人,所以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搞得這個樣子。現在我們總算是搞明白、搞清楚,我們再也不會以虛情假意待人接物,都是一片真誠。他能不能接受,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他懂不懂我們的真誠也是他的事情,我們還是真心對待他,他說:「假的不是真的」,那是他的想法,我們沒有這種想法,這樣才能成就。

  如果不能從這個地方回頭,從這個地方改過,我們這一生還跟過去生中一樣空過,死了之後決定還是隨業流轉,依舊搞六道輪回去,沒有出頭的指望。這一生當中真正想出頭,想超越六道、十法界,沒有別的,就用真誠。用真誠心、用孝敬的態度,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自己謙虛卑下,才能夠把這樁事情做好。處處站在上處,處處要走在人前,這是大病,這是嚴重的障礙,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不知不覺又起現行。所以你才曉得謙下之德能成就自己的功行。要謙虛卑下,不敢在人前,不敢在人上,為什麼?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太深,稍不謹慎又起現行,貪瞋癡慢不知不覺起來了,我們修行就又被破壞了。

  你讀《論語》,看孔老夫子的謙虛,你讀佛經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謙虛,他們不但是言教,而且現身說法做給我們看。經上記載,世尊看到老年婦女,眼睛花了在那裡穿針,穿了好久穿不進去,他看了立刻就接過來幫她穿針,看到年歲大的人擔柴挑水,很辛苦,他看到馬上就接過來替他擔。他真干,不是僅是說,真干!我們今天做事情還常有推诿的心,推給別人去做,這個是錯誤。除非是自己體力衰退做不到才讓年輕人去做,自己還能做就不應該叫人幫忙,這樣叫學佛,這叫給別人做樣子。你說了真正能做到,人家服你,你說了做不到,人家聽了不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我們一定要為眾生做表率、做模范。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多想想,我的念頭、言語、行為,能不能給眾生做好樣子?凡是不能給眾生做好樣子,決定不可以做,決定不可以想,我們這一生修行才會有結果,不至於像往昔生生世世都得不到結果。

  這一生如果不能認真修學,這一生還是得不到結果,充其量你會得一點三界六道有漏福報而已,這是肯定會得到,要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可能。如果我們冷靜去觀察、細心去觀察,念佛往生的人,這些人在世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沒有值得人贊歎的地方,好像非常平凡,非常庸俗,那是我們的觀察不夠細膩。他走了之後所示現的瑞相,我們從這個瑞相裡警覺過來,仔細再去想想他一生的行持,你會發現他行持確實與一般眾生不一樣。像孔老夫子所具備的五種德行,這是弟子們公認的,「溫、良、恭、儉、讓」,你用這五個字去觀察他有沒有?你會發現,這是庸俗之人,平常沒有值得人看,這五個字他是真具足。佛法裡面講「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你看他有沒有?他真做到了,所以他能往生作佛。我們自己覺得比他高明太多了,我們還要搞六道輪回。

  再仔細觀察這些人的用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也具足了。我們不要去觀察別人,你去看谛閒法師講的鍋漏匠徒弟,我們今天寫的這二十個字他統統具足。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般人根本就瞧不起他,他就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到底,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老師教他「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就教他「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他念了三、四年,他真成功了。所以你想想,他是真誠心去念,依教奉行,孝順心、尊敬心具足,謙虛卑下他做到了,他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心地清淨,萬緣放下,清淨、平等做到了;一心老實念佛,真智慧,正覺。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放下,這是智慧,一句佛號念到底是慈悲,做出榜樣,表演出來給你看,這多麼感動人,所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全做到了。我們講的二十個字,鍋漏匠全具足,所以他能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你要仔細想想:他憑什麼?他統統做到了。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一個字都不缺。如果你仔細看清楚、看明白,這個人是大聖大賢,哪裡是普通人?反過來看,在這個世間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世間人之所贊歎,佛菩薩不贊歎,為什麼?你仔細觀察,他這一生當中造多少的罪業。前幾天你們有一位同學,拿了一張從大陸報紙上一個新聞給我看,說袁世凱、李鴻章,清末民初有六個知名的人士,現在都墮在豬身,墮畜生道,那不是當時的風雲人物嗎?社會大眾所景仰、羨慕、贊歎的嗎?現在變成豬了。鍋漏匠那種人物,諸佛如來贊歎。這都是說明一樁事情,要真干,你才會有真成就。

  諸佛如來的教學,我們要能體會,他只是教導而絕不勉強一個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薩的心永遠清淨。不是說你做了,他就歡喜,不做了,他就生煩惱,這樣佛菩薩就變成凡人了。佛菩薩永遠是佛菩薩,高明在此地。他教你,學不學是你的事情,成不成就是你的事情,與我不相干,自己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楞嚴經》講的「自住三摩地」,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你能夠依教奉行,修行證果,好!你不能夠依教奉行,違背如來教法,將來墮三途惡道,佛菩薩也沒有動心,也都隨你去。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要明白。

  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完全是自性的流露,絕對沒有感情。情是虛妄的,性德是真實智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我們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你才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而在一切境界當中,實在講也能提升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也就是《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講的「歷事煉心」。煉什麼心?就是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你在一切境緣當中去鍛煉。善緣、順境裡面沒有貪愛之心,沒有貪戀之心,增長智慧;逆境、惡緣之中沒有瞋恚心,也增長智慧。五十三參裡面都是諸佛如來,但是所現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善有惡、有逆有順,這就是教導我們,在我們這一生生活當中,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到年尾,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總離不開善惡、逆順,看他們怎樣在這個境界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干淨,這種種示現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反過來說,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由於沒有認真學習,所以才不能成就。這一生當中我們覺悟明白了,覺悟什麼?覺悟應當照學,應當照做,我們這一生才有出頭的日子,才有出頭的指望。這個出頭是出十法界,出六道小成就,一定要出十法界,憑藉念佛的法門,決定能出十法界。

  念佛要想順利往生,必須不再受這些境緣的干擾,這比什麼都重要。不受干擾,不受誘惑,你一定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佛經講的「夢幻泡影」、「一切不可得」,這個要牢牢的記住,這是事實真相。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才不會為它動搖,不會被它誘惑。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鍛煉這樁事情,這叫真實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做得了主宰,眼不被色誘惑,耳不被聲誘惑,不是叫你不接觸,接觸當中不受誘惑,這是真功夫。我們初學過程當中,如果接觸稍稍還感覺得有誘惑,會動心,我們就遠離,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少接觸,不是叫你不接觸。接觸之後再深入,你的定功、智慧又增長一層,不妨再接觸。接觸是考驗,接觸之後,真正能夠不動心、不起念,就知道自己功夫成熟了。

  如果在境界裡面還有妄念生起,這個妄念就是貪瞋癡慢,還有這個念頭生起,趕緊再退回來,功夫是這種作法。真正達到純熟,那就是諸佛如來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那是真正成熟了。成熟之後,才能倒駕慈航,才能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隨類現身,現而無現,說而無說,才得大自在,才證得大圓滿,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身大士也有但不圓滿,法身大士可以說不受六道、十法界的誘惑,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法界、到六道來現身。不受誘惑才能現身,還受誘惑沒有資格現身,到六道來是業報身,他是來受果報,他不是示現的。示現是決定不受誘惑,這才叫再來人。

  注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我們從第六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我把這一段念給大家聽聽,這個地方:

  並從本性而發。雖分通別,無不為拔世間苦因果,為與出世樂因果。】

  這兩句話是總說。不管是通願、別願,這兩句話很重要。

  『拔世間苦因果』,『與出世樂因果』,這兩句話是一切眾生很難做到的,為什麼做不到?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如果真的覺悟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兩句就不難做到了。這個認知是很不容易建立的,但是這是事實。倒數第三行第二句:

  荊溪雲】

  這是天台祖師之意。

  初心遍攝】

  『初心』是什麼?第一念,第一念是性,這叫初心。見性見色性,見的是盡虛空遍法界,耳是聞聲性,聲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沒辦法覺察,是為什麼?第一念的時間太短,我們還沒有覺察到。我們今天講覺察,覺察是起心動念,它太快、太短暫,我們起心動念還來不及,那是真知。第二念,接著第二念就變成意識,就落在八識裡頭。「初心遍攝」,諸佛菩薩永遠是用初心,永遠是用第一念,所以叫一心。我們用的是三心二意,我們有一心,那個一心立刻就變成三心二意。三心,唯識家講的「心意識」,識是六識,意是末那,心是阿賴耶,就把自性轉變成八識,八識叫心意識。二意是指八識裡面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叫意根。十法界裡面的人,十法界裡聲聞、緣覺、菩薩,還有佛,都是用三心二意。第二念的時候,那個念頭才覺得有覺,已經到第二意,唯識所變,就產生變化了。如果沒有用心意識,你用的是初心。

  觀惑法界,即惑成智。】

  『惑法界』是什麼?是十法界,十法界都迷惑,沒有破無明,所以叫惑法界,不僅是講六道,也包括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才出惑,離惑,就是出無明,離無明,那就是一真法界,叫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超出了。這是講法身大士、諸佛如來,他們永遠保持初心,永遠保持一念、一心,他能保得住。他觀察六道、十法界,『即惑成智』。十法界裡面這些沒有破無明的眾生起惑造業,可是佛菩薩看到是智,所謂是「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我們迷人看的是煩惱,佛菩薩看到是菩提。底下一句:

  即生成滅】

  『生』是生死,『滅』是涅盤,生死即涅盤,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

  圓四誓】

  圓滿的四弘誓願。我們能不能見到?昨天晚上講經我透一點消息,如果諸位能看一切有情眾生,看他六根的根性,看無情的眾生,你觀察它的法性,你就見到了。一切有情眾生的見性,跟如來的見性無二無別,哪有差別?一切眾生的聞性,跟如來的聞性也沒有差別,完全相同。一切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你觀察它的法性,跟諸佛如來的法性也是無二無別,你就「即惑成智,即生成滅」。由此可知,生佛差別是在一念之間,你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成佛,這在佛法叫圓頓大法,這樣的人是圓頓的根性,這不是普通根性,立刻就轉了。

  我們今天轉不過來,怎麼轉都轉不過來,很想轉都轉不過來,毛病在哪裡?就是你「很想」,很想那是煩惱,那是障礙。你很想,那個想是邪見,障礙住你轉不過來,不想了,不想是無明,也轉不過來。如何能夠把妄想、無明兩邊都擺脫,你就轉過來,這是功夫,這是佛家講的「定慧均等」,你就轉過來。我們今天用功,就是定慧不均等,好像開了個號碼鎖一樣,不是轉過頭,就是不到,總對不到當中,你就打不開,差一點也就打不開,怎麼轉都沒有轉到當中,我們的毛病就像這種情形。這要細心體會,很難懂!怎樣來調伏,這是定慧的功夫,這是真正的定功,真實的智慧才能夠開啟,當打開的時候,就叫破迷開悟。所以他這四句話說得好。我們接著再念下去:

  故了前二誓】

  四弘誓願前面兩條。

  拔性德之苦。後二誓,與性德之樂。】

  諸位想想:度眾生豈不是度自己?不度眾生,自己的性德永遠不能夠圓滿現前。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因為眾生就是自己,道理在此地,這是事實真相。你要以為眾生不是自己,自己不是眾生,你永遠性德不能現前,永遠做自己明心見性的障礙。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怎麼精進,無論怎麼用功,說法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沒有真實的功夫,他會說,他會著述,那一種智慧都是世智辯聰,是儒家講的「記問之學」,不是他自己的真實功夫,不是他的內證。我們看鍋漏匠,看到這些念佛往生的種種瑞相,他們不會講經說法,他們也沒有著作,人家為什麼能成就?他有內功,他有實證。這個比講經說法、比那種形式殊勝太多了,不能比。

  谛老贊歎鍋漏匠的徒弟說:「你出家沒有白出,你的成就,名山方丈住持、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這個話說得正確,他是真正做內證的功夫,真實的德能他具足了,不像其他一般只做些表面,沒有真實功夫,那怎麼能相比?一定要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系?你連這一點沒有搞清楚,你的心發不出來,你的願不真實,那就是「願不依谛,谛不從心」。一定要搞清楚,宇宙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系,決定是一體,真實是一體,現在人說不可分割的一體,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從這個地方發願,願依谛,谛從心,才真正能夠修行證果。我們再看末後這一行,第六頁最後一行,這是講地藏:

  發弘誓願,荷負罪苦六道眾生,教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難,大慈大悲,故名地藏菩薩本願。】

  這幾句話是菩薩名號別題裡面的總結。這個總結給我們落實了,完全落實在事相之中,這個好懂。地藏菩薩承擔下來,幫助這些『罪苦六道眾生』,這是他落實具體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教令住持正法』,這是教一切眾生,各個要住持正法。正法是什麼?性德。如果我們今天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教導一切眾生,要能真正做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能存這個心,這是住持正法;在生活行持,處事待人接物,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都做到,這是「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間無量無邊功德自然就生出來了。所以此地「令住持正法」,不是住持道場,我們要這樣會意,那就錯了!這是令一切眾生心安住在正法上,行安住在正法上,這才能普度眾生。

  『忍苦,忍難』。苦難是業報,過去所造的和這一生所造的,不能沒有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造的善因少,造的惡多,這些苦難你怎麼能不忍受?什麼樣的苦難都能忍。忍苦、忍難是對自己,『大慈大悲』是對別人。這是教導我們怎麼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對自己要忍苦、忍難,對眾生要大慈大悲。慈悲,特別著重「大」字,大字用現代話講是無條件,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無條件盡心盡力協助他,這叫大慈大悲。凡是附帶條件,都不是真正的慈悲,我幫助你,要跟你談條件,這種幫助最好不要接受,你接受就被別人控制,後患就無窮。所以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大悲,這是『地藏菩薩本願』。

  諸位想想,我們學佛是不是應該從《地藏經》學起?這真正是修學的大根大本。所以在中國佛教,以四大菩薩來代表大乘佛法,太完美了。第一從地藏,地藏講孝敬;第二是觀音,觀音是孝敬的光大發揚,稱為大慈大悲;第三是文殊,文殊是給我們講理智而不用感情,文殊是智慧,孝敬、慈悲是理性不是感情;第四是普賢,代表落實,將孝敬、慈悲、理智落實在我們生活,落實在我們工作與處事待人接物中,這四大菩薩完成圓滿的佛法教學。這是講「地藏菩薩本願」別題,就介紹到此地。

  末後講「經」,經字我們常常講,注解也注得很好,諸位看看就行了,不必再多說。簡單的講,這是一般常講,經具足「貫、攝、常、法」四個字,我們在講經時候常講。《華嚴經》講得比較詳細,《華嚴經》講十個意思,但是在此地統統都說出來,注解全部都說出來。在此地我們需要補充一句,就是佛的經,它具足「教、理、行、果」四個意思,任何一部經都具足這四個意思,所以我們稱它作妙法。妙在哪裡?「教理行果」四個意思都不缺,妙!我們學習也要具足「信解行證」四個條件,我們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佛的教,我們要相信;教裡面所講的理,我們要懂得、要理解;教裡面所講的行,我們一定要修;它講的果,我們要把它證實,這才能得受用。佛經之妙,一部經具足四個意思,一品經、一段經文,乃至於一句一字都具足四個意思。所以你們將來學講經,不怕沒有東西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講的東西太多了,一個字裡面有四個意思,一句話裡面也四個意思,哪有沒得說?怕的是你說不完。從經上具足這四個意思,字字句句有教理行果,再反過來我們怎麼學?我們要有信解行證。你想想看,一字一句從八個角度去講,講不完,哪裡說是沒得講?沒得講是你沒搞懂,你懂了之後講不完。

  名題就介紹到此地,明天我們就介紹第二段辨體。

 

上一篇: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第六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地藏經玄義(第八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