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科注菁華 (第五集)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4-13-05
諸位同修,今天是佛七的圓滿日,在這幾天當中,我們在一起學習青蓮法師的《地藏經.綸貫》。而這幾天當中,我們所讀的僅僅是他的序文,正文是五重玄義,我們還沒有讀到。序文不長,裡面為我們講了五樁事情,就是五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講法界的總體,也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第二段是講佛道的根源,世尊他所修、所證、所說、所傳的是什麼,文字雖然不長,也交代得很清楚。第三段是講法界的緣起,佛經裡面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原因而發生,這也有周詳的敘說。第四段是講六道輪回的由來。這個說法愈來愈跟我們的生活相應,正因為一切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產生許多錯誤的想法與見解,這才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得三途六道的苦報。如果我們對於這些理論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的思想與作為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才能真正過我們正常的生活。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很不正常的。最後一段是講到這一次法會的緣起,這段文沒講完,只講了前面一半,今天我們接著來看。在第九面最後一行,第四個字看起:
【釋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諄諄付囑以頻申。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並脫幽途之苦。俾從大士前,能一瞻一禮,鹹蒙勝地之歡。功莫京焉,義叵量矣。】
這個地方,是說明法會的緣起。在這裡面,我們特別要留意,也是要認真學習的,就是「報恩」,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給我們做榜樣。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世尊出生之後第七天,他的母親就往生忉利天了。我們世間人,感覺釋迦牟尼佛很不幸,生下來沒幾天媽媽就死了,哪裡知道他的母親生的這個兒子是佛陀,福報太大了,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享受,請她到天上去享福,這是我們世間人看不到的,她去享天福。所以世尊的童年,是由他的姨母照顧他,他的姨母以後也出家,都是修行證果的人。到世尊八十歲,化緣將要盡的時候,到最後這一個法會是報恩法會,在忉利天宮開地藏法會,教我們報本返始。佛法裡面,諸位知道,每堂課誦,每次法會圓滿的時候,我們都要做回向。而古大德為我們做的回向偈,裡面最重要的兩句,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回向偈裡面最重要的。人人都知道報恩,這個社會就是佛菩薩所證得的境界,也可以說那就是佛菩薩生活的環境。我們要想作佛、作菩薩,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念這個回向偈不行,沒有什麼用處,要真正做到知恩報恩。
父母對我們有生育之恩,我們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要靠父母養育成人,這個恩德非常大。在《大藏經》裡面,佛為我們說過《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經有兩種譯本,早年有安世高的譯本,這個譯本非常可靠,安世高大士的譯本經文不長;另外一種本子,鸠摩羅什的譯本,這個不可靠,因為在羅什大師翻譯經典目錄當中沒有,到底從哪裡來的,我們也不曉得。所以這部經,在《大藏經》裡面放在疑似錄,就是它有疑問。裡面的內容說得雖然是很好,可是在中國過去的文人非常重視考據,有沒有真正的依據,值得我們後人相信。過去有同修印這個經來為母親祝壽,曾經來找我,問我用哪一個本子好?我看看這兩個本子都不錯;但是羅什大師這個本子,聽說沒有依據。所以我到台中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認為還是用安世高的本子好,這是李老師對於經典慎重之處。
父母之恩,我們知道了。老師的恩德,知不知道?如果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懂得佛法,怎麼會開啟智慧。這個道理,佛法沒有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就知道。諸位讀《禮記》,這一部書的完成在佛法之前。在佛法還沒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就把老師的恩德,看作跟父母的恩德是相同的。佛經傳到中國來之後,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肉身、生命得自於父母。我們還有一個慧命,我們有兩個命,生命跟慧命,生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佛門裡面更重視老師的恩德,諸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現代學佛的同修,由於生活逐漸富裕,大多數同修家裡面都設有佛堂,都供養有佛菩薩,你有沒有供養你的父母、祖先?如果只供養佛菩薩形像,而把父母、祖先忘記,你不是佛的學生。
我們這個道場,佛像的旁邊供養有中華民族祖先神位,這是報父母之恩,供養佛菩薩形像報老師之恩,我們走進這個殿堂,念念不忘父母、不忘老師。我們這個道場設在外國,不是自己的國家,我們生活在這個土地上,這塊土地供養我們的生活,這個地方的人民對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幫助,這也是大恩大德,這是四重恩裡面的國土之恩、眾生之恩。如果沒有國家政府,來保護我們生活的安全,你怎麼能夠安心辦道?這也得要知恩報恩。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沒有一個眾生對我們沒有恩德的。不但是這個時代眾生與我們有恩,過去世、再過去世,世世代代的眾生,跟我們的生活都有密切連帶的關系,他們對我們生命當中、修學當中都有貢獻,我們都得到他們的利益。我們今天吃一粒米,喝一杯水,有沒有想到這一粒米是怎麼來的?這一杯水是怎麼來的?細細的思惟你才曉得,我們平常這一餐飯、這一件衣,生活所需,是多少人提出心力的貢獻,我們才能夠這樣方便得到。可是我們有沒有想到,有那麼多貢獻的人對我們的好處,對我們的恩惠?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報答他?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知恩報恩。
有一些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有貢獻的人,很不幸他做錯了事情,感得三途的苦報,所以三途受苦的眾生,也都是我們的恩人。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說明我們跟一切眾生的關系。我們看到造罪業墮惡道的眾生是什麼人?是我們過去父母。我們為了報恩,要全心全力幫助他。現在造作惡業,還沒有墮落的,好辦!我們幫助他、勸導他回頭,真的是回頭是岸。已經墮落在惡道裡面,我們要學習地藏菩薩,效法地藏菩薩,自己趕緊認真努力修學,我們的修學有了成就,真正能夠脫離三界了,只要你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你也能隨類化身,也能夠隨機說法。換句話說,你有能力去游覽地獄,你有能力像地藏菩薩一樣,幫助地獄苦難眾生。從報恩上來說,這部經自始至終就是講報恩。人如果不知道恩德,就是所謂的忘恩負義,忘恩負義的人,不但在佛法裡面沒有成就,在世間法裡面也不可能有成就。
「知恩報恩」這個科目,在《大般若經》裡面,是二地菩薩主修的功課。我們也不能說,等我們到二地的時候再來修,你就永遠都不能登地。何況《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會修學的人,懂得修學的人,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事情,穿衣也好、吃飯也好、飲茶也好,裡面都含著究竟圓滿的佛法,這個道理幾個人懂?禅宗裡面的公案,許多人都知道「趙州茶」。我在香港還遇到一個餐館,有人送他一個屏條,上面就寫「趙州茶」,他賣茶的。當時有不少參禅的學者去參訪趙州和尚,向他老人家請教;他見了人,笑瞇瞇,歡歡喜喜,「吃茶去!」大家真的去吃茶了。他那個「吃茶去」三個字,意味無窮;你真的去端著茶就喝,那就完了,你怎麼會開得了悟?這一句話裡頭有很深很廣的禅機,都歸結到知恩報恩,都歸結到上報四恩、下濟三苦。《華嚴經》講的一法,不是專指哪一法,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許許多多人把恩義都忘掉了,甚至於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恩義?根本不明了誰對我有恩,誰對我有義?這是悲哀,這是教育真正的失敗。所以感得的果報,是整個世界動亂不安,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的生活沒有安全感,你追究它的根本原因,「恩義」兩個字失掉了。我們學佛,接受世尊的教誨,趕緊把這兩個字找回來,切切實實的去做到,喚醒社會大眾「知恩報恩」,這在現代佛法的教學是第一堂課。真正明白了,覺醒過來了,才知道我們周邊一切人物,對我們都是有莫大之恩,我們如何圖報?要相信佛法,要理解經典,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我們才能報少許之恩,這是世尊在這個法會裡面教導我們的。
佛這個法會圓滿之後,從忉利天宮下降,經典上記載這是二月十四。下降之後,這是一天一夜,為他的學生講《大涅盤經》。《大涅盤經》是世尊最後的遺囑,第二天世尊就示現入般涅盤,在經典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是二月十五入般涅盤。所以在這一會上,特別囑咐地藏菩薩,佛不住世的時候,付托地藏菩薩代佛說法、代佛度生,這就是此地講『諄諄付囑以頻申』。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講過,用現代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明白,「地藏」就是代表孝親尊師。這一兩年當中,我們在各處為同修們解釋經論,我用的總題目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兩句話很難做到,但是必須要做,不可以說做不到就不做,不可以。百分之百做不到,做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做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做不到,做百分之十;一定要做,不能不做,做個百分之一二也好。
「師范」是什麼?師是表率,范是模范。你要是真正想學佛,真正知恩報恩,你起心動念要想想,你這個念頭可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榜樣?可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模范?社會大眾都是你這個想法,這個世間好不好?在起心動念之處,你得要回光返照。中國的聖人教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講得淺,講得很明白。我不喜歡別人毀謗我,我就決定不可以毀謗人,我喜歡別人贊歎我,我一定要常常贊歎人,這是儒家所教的。我希望將來的兒女孝順我,我現在一定要孝順父母,要做樣子給下一代看。這一部經裡面,特別說明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起心動念都在造因,因不好,哪裡有好的果報?我們希望別人寬宏大量對我,我一定要寬宏大量待人,我不能夠容人,果報就是別人不能容我。
生命是短促的,七天很快就過去了,七十年也是一轉眼就過去了。明年九九年,這一個大世紀結束了,一千年實在講也是一剎那。我們冷靜觀察,就體會到《華嚴經》所講的「念劫圓融」,一念就是無量劫,無量劫就是一念。體會到這個事實,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緣就會很珍惜,這個緣不容易遇到,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之後,我們要做一個覺悟的人,不要做一個迷惑顛倒的人。覺悟的人,能把惡緣轉變成善緣,能把善緣維持得更好,這樣的人就叫佛菩薩,佛菩薩就是覺悟的人。昨天,我在此地的「多元文化論壇」跟這裡一所大學,訪問的時候我特別提醒大家,澳洲政府,澳洲現在有不少的學者,他們有智慧,他們很慈悲,他們提倡多元文化,而佛法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學。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社會階級觀念很深,很不平等,宗教更是復雜,經典裡面常講九十六種,比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復雜多了。釋迦牟尼佛展現高人一等的圓滿智慧,把這些問題化解,令一切眾生互相尊重,互相的關懷,互相合作,生活在大慈悲之中,這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告訴我們三個真實,實在是太寶貴了,這三個真實才是報恩的大圓滿。「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話,要用我們現前淺顯的話說,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住真實慧」,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不生煩惱,凡夫的生活是煩惱、憂慮、困苦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智慧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快樂的生活,我們要能理解,要知道如何學習。顯示真實之際,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性德相應,真實之際是性德,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什麼?說得清楚一點,說得簡單一點,我們今天提出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就是真實之際。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與這十個字是不是相應?果然相應,你就是顯示真實之際。唯有顯示真實之際,才是真正幫助眾生,「惠以真實之利」。給眾生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好處,是要我們自己做得相應。自己做得不相應,說得再好也是枉然,誰會相信?你說到,你要做到才行。
我也告訴「論壇」裡面的朋友,今天來提倡、弘揚、推廣多元文化,那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怎麼不關心?我們要希望這個世界,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希望他們都能回頭,都能捨棄成見,都能夠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我們提倡的人首先要做一個好樣子,所以我說我們的形象是招牌。招牌不好,你去推銷,沒有人要,沒有人相信。坐在我旁邊是一位李局長,他是此地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他來領導多元論壇,他說了一句話,我們同學翻譯告訴我,我聽到了,他說:「我們人這個長相,有的人長得好,有的人長得不好,是天生的沒有辦法。」我聽了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告訴他:「相隨心轉,相可以改。不但相可以改,體質可以改,我們居住的環境也可以改。」
佛經講:「境隨心轉」,這一句話大家都聽得耳熟,可是你為什麼轉不過來?你之所以轉不過來,你心裡的念頭沒轉過來。你的心是妄心,你不是真心,你的心污染不清淨,你的心高下不平等,你的相貌當然就不好。學佛修行就是修這個,希望每個人容貌修得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心是佛心,相貌就是佛的相貌,自然就轉了。你們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你們的相貌不像觀音菩薩,你的修行沒有功夫。如果有功夫,你的相貌一定像觀音菩薩清淨慈悲。所以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不必問,看看你這塊招牌就知道了。看看你的言語動作,就曉得你有什麼樣的功夫,哪裡能騙得了人?只能騙世間無知之人,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瞞不過。
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跟世尊當年在世,可以說沒有兩樣。他老人家在世,當時那個社會由於交通不發達、資訊不發達,所以人的生活空間受到限制,他的教化也只限於古印度。古印度就是整個印度這個地區,南部到錫蘭島,北部到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這是世尊游化的地區。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生活范圍擴張到整個地球。整個地球裡面社會的狀況,就跟釋迦牟尼佛當時印度的社會狀況非常類似,所以我們要了解,世尊的教學是多元文化的教學,經典的理論與方法是解決多元文化的教材。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佛法對於今天的社會,對於這個世界,真的有用處。過去歐陽大師講:「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個話講得有道理。我們現在愈看愈有道理,愈看愈認同他的觀點。
佛法是教育,我們還不能把它當作普通教育來看待,世間一切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能解決。所以我們希望大家能有這個共識,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認真努力來修學。佛法最殊勝的,不僅解決我們現前社會問題,它還能解決九法界眾生的大問題。九法界眾生比我們現在又不知道復雜多少倍,更是一個全面的多元文化。佛能令一切眾生圓成佛道,圓成佛道就是圓滿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這個教學稱為法寶,真的是當之無愧。今天法寶展現在我們面前,幾個人把它當作寶?包括我們四眾同修,雖然是學佛了,天天見到佛像會頂禮,真的沒有把佛法當作寶來看待。李老師過去曾經說過,他說:「我們許多同學來學佛,是以什麼樣的心態?消遣,沒事干到佛堂來消遣消遣,不是認真在學習。」為什麼不認真學習?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不但是在家同修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出家的法師天天講經說法,也不見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這個事情,歸根結柢就是要真干!
下面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導我們應當要怎麼作法。『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你看到這個文字,你就在佛菩薩形相上供一杯水,買幾枝鮮花插在那裡供養。下面說『並脫幽途之苦』,你就會離開三惡道了,你相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造作三惡道的重業,在佛前面供一杯水、供幾枝花,就能夠脫離三途,沒人相信!所以佛法的弘揚,當然就成了障礙,為什麼?著相求法。佛曾經說過:「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看到這個文字,自己想這個意思,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所以經文裡面字字句句都有很深廣的意思,你要去體會。《金剛經》教人要「深解義趣」,義是道理,經典講的道理,經典裡面真正的法味,你要深解,解得淺不行。怎麼樣才能深解?你要做到,你的心跟佛心相應,那是你真的深解了。你還是凡夫心,還是輪回心,你怎麼能解佛的意思?別說佛的意思你不能解釋,古大德的注解你也解釋不了,你也不懂。所以佛法講:「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要相應才能深解。
怎麼個相應法?我們現在用十個字,就是告訴大家,你跟這十個字相應就行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一念跟這十個字相應,你就是一念佛,你就是佛心。這十個字是字字都圓滿相應,不是說我只相應一個字,相應兩個字,其他的都沒有,那就全不相應,這十個字是一樁事情。你心地真誠,什麼叫真誠?清淨是真誠、平等是真誠、正覺是真誠、慈悲是真誠,少一個都不真誠。說慈悲也是如此,什麼叫慈悲?真誠是慈悲、清淨是慈悲、平等是慈悲、正覺是慈悲。所以這十個字叫一心,叫真心。你少一個字,真心全都沒有了,那是妄心,輪回心。你十個字圓滿具足,就是菩提心、佛心。心是主宰,心是佛心,你的眼當然就是佛眼,你的行當然就是佛行,這叫從根本修。
我們提出這二十個字,前面這十個字是心,下面十個字是行。你的日常生活行為,自然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決定相應。行門裡面十個字也是一樁事情,少一個字你的行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這樣提出來,大家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知道從哪裡下手。單講一念相應,講得太籠統,不知道怎麼叫相應,有很多同修聽到「一念相應,念念相應」,他也不去深究,以為我念阿彌陀佛,我就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南無觀音菩薩,就跟觀音菩薩相應,全把意思錯會了。
此地叫你「獻水」,水代表清淨平等。所以供一杯水,不是供養佛的,佛不希罕這個。這一杯水獻給誰的?獻給自己真心,獻給自己本性的自性佛,讓你時時刻刻看到這杯水,我的心要像水這麼干淨,要像水這樣平等,這一杯水不起波浪,心是平的。所以供水不能供茶,有很多同修不知道,以為供茶很恭敬,買很名貴的茶來供佛,茶水有顏色,那個心被污染了,所以一定要供清水。供花,花代表什麼?花代表因;因好,果就好。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造因,花是提醒你,你造因要造美好的因,將來你會有美好的果報,表這個意思。所以在經典裡面,通常都是以花來代表六度,見到花就要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日常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守這六個原則,這是供花意義。也有供果,果是代表我們的希望,我們希望的果是作佛,成佛是我們希求的果報。所以花不是供養給佛菩薩看,也是供養我們自己,供養我們的真心,你得懂這個意思,然後你才能脫離三惡道。
「幽途之苦」,幽是指地獄,途是指畜生、餓鬼,三途地獄。所以你要不懂得真正修因,你怎麼能夠證果?我們不能看別人這麼做,我們也這樣作法,我做得比他還莊嚴,以為我們的功德果報比他還殊勝,錯了。諸位將來有機會,實在是要到外面多看看,多參學,你才能長見識。你哪裡都不去,關在自己這個小地方修行,閉門造車,自以為是,出去之後就贻笑大方,人家看你笑話,自己還以為不錯。假如你們有機會到蘇州靈巖山,你去看印光法師的道場,印光法師的關房還在,他修學的那個小地方你們去看看,他當時生活的樣子,完全保持在那裡。你看他的小佛堂,他的佛堂只供一尊佛,佛背後寫一個「死」字。天天念著我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想頭,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要死了,你想放不下,你也帶不走。他用這個字來警策自己、提醒自己,「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個方法好!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何必要搞這一套?這一套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要想成就,天天要念死才肯放下,你還想活你就放不下了,你放不下你就搞三途。天天念著死,隨時都可以死,隨處都可以死,你什麼想頭都沒有了,你就真的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隨時來接引我。現在念佛的人很多,聽我這個話,認為是正確的人不多,聽說念佛就要死了,這還敢念?來都不敢來。大家求的是長命富貴,這個道場很興旺,有很多人來,說是念佛堂上掛個死,把人都嚇跑掉了,誰還敢來?那就是不怕死的人敢來。
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祖師的示現真正是救我們,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我們在六道輪回這一生是最後一次,下一次來是菩薩、是佛來了。你是乘願再來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你說多自在!那是來救度眾生,不是來酬償業報。我們酬償業報,在這一生就一筆勾消,要有這樣的志氣,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你這個念頭才能跟佛法相應。沒有這個認知,沒有這個意願,你那個佛號怎麼念都不會相應。跟佛法不相應,決定跟輪回相應,如果跟貪瞋癡相應,你就是跟三惡道相應,麻煩就大了。我們同修在一起,不能不把這事情交代清楚,不能不把這事情講解明白。講清楚了,講明白了,前面的路各人走各人的,這是佛菩薩也幫不上忙。我們應該怎樣走這條路?走出輪回,走出十法界,我們才能真正的成就,才得到大圓滿。
常常親近我的同修們聽得多了,我說上面一句,底下一句他都知道了,他有這個本事,可是他還是做不到,還是要造業。我們看到也不能說置之不問,我們的作法就太殘忍了,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常常提醒他,他的煩惱習氣太重,念念隨順煩惱,念念跟煩惱相應,麻煩在此地。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人、聰明的人,聽到勸告他回頭了,回頭就是要認真克服自己的煩惱,要跟煩惱打仗,我們自己才有救。如果不能克服煩惱,還隨順煩惱,那就沒救了,這一生遇到佛法也會空過。其實我們學佛決不是這一生才開始,佛在經上講每個學佛的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都是學佛的人。
《無量壽經》舉的例子,阿闍王子跟五百長者,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還得了!供養四百億佛,聽世尊講《無量壽經》還不肯發願往生,只發心將來作佛時也像阿彌陀佛,並沒有發願往生。什麼原因?還是隨順煩惱,沒有隨順菩提,病根就在此地。如果他不隨順煩惱了,他就成就了。阿難比他們聰明,阿難聽了之後,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們今天要問,阿難尊者在哪裡?在極樂世界。怎麼知道?《無量壽經》說的,阿難在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找到他。這就是說明他隨順佛法,他就能往生,若隨順煩惱習氣,你的善根只多種了一點,這一生不能成就。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我們這一生當中聽到這個法門,歡歡喜喜下定決心,捨棄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自己應該很慶幸、很安慰,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闍王子,阿闍王子過去供養四百億佛,我們過去生中供佛超過他太多太多了,要不然你怎會有這個念頭生起?這是自己應該慶幸,應該勉勵自己,決心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不再搞了,再搞的時候太難過了。這個機會很難遇到,今天這個機會錯過了,你要想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會,恐怕要經過無量劫。不是說你來生就可以遇到,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情,這一點同修們一定要記住。
底下說向地藏菩薩學習,『能一瞻一禮,鹹蒙勝地之歡』。「一瞻一禮」,瞻是瞻仰,禮是禮拜。我們供養地藏菩薩的形相,你看看菩薩形相給他拜三拜,這就是一瞻一禮;這一瞻三禮,不是一禮了。你能夠得到勝地之歡嗎?勝是殊勝,地是地位,歡是歡喜。勝地之歡是什麼位次?最低的位次是歡喜地,十地菩薩的初地是歡喜地。這是講瞻禮菩薩形相,瞻禮的意思深了,此地瞻禮的意義是向菩薩學習。你真的發心學地藏菩薩,效法地藏菩薩,這叫瞻禮;不是天天擺著地藏菩薩像,去看一看,去拜一拜,這沒有用處。你要真正向他學習,這才是真正的瞻禮,在形式上,你不拜他沒有關系,你不看他也沒有關系。你發真心想學他,他在哪裡?這一部經就是地藏菩薩。你把這部經了解得透徹,完全落實,字字句句都做到,經上給你講,你最低的果位是歡喜地的菩薩,位次高了。
在此地,不論什麼圓教、別教,總而言之,你到歡喜地了,你就決定超越十法界。在圓教裡面講,超越十法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等於別教的初地菩薩,所以即使是別教初地也超越十法界了,已經證得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才叫做相應,在十法界裡面不相應,一真法界才相應。一真法界的人用真心,不用妄心,起心動念都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不會起其他的念頭,念念都與這十個字相應。初地菩薩是歡喜地。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看到這個經文,趕緊請一尊地藏菩薩像在家裡供養,早晚看幾眼,拜兩拜,你就以為經上講的殊勝利益,你統統都得到了。你這麼想法,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全解錯了。你要真做到,心要相應,言語就能相應。有很多發心講經的同修來問我:「經要怎麼才講得好?」沒有別的,相應就講好,你不相應怎麼能講得好?不相應,經上講的全是別人的,我們要想講別人的意思,這個事情太難了,不好講。講自己的意思就很好講,一點困難都沒有了。這也是善導大師在《觀經》注解講的,「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只要你的心真誠就相應,誠則靈。誠就能感,諸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就加持。你心地不真誠,佛菩薩就加持不上,真誠心就得佛菩薩加持。
『功莫京焉』,「京」是大,你的功德就大了,太大太大了。『義叵量矣』,「叵量」是不可稱量,義理不可稱量,無量無邊。今天時間到了,剛好講到此地是一個段落。底下一行半是青蓮法師作注的緣由,下面才是「綸貫」的正文五重玄義。這一次也很難得,我們有這樣的機會,雖然「綸貫」的正文沒有講到,前面這幾段意思也非常好,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就到這裡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