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一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5-06-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我離開道場整整半年,此次回來,見到諸位念佛及研究經教皆有長足進步,這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地方之福、國家之福。佛在經論中常教導我們修學的功德,所謂「功不唐捐」。此次恰逢冬至祭祖,本想辦冬令講座,可是同修們喜歡念佛,甚為難得,因此改成「冬至佛七法會」,利用每晚的時間與同修們共同研究《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一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錄自《楞嚴經》裡著名的二十五圓通。這段經文不長,共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經》短。過去我們雖然多次講演《楞嚴經》,但是都含糊籠統略過,以後讀到「淨土五經」,方知此章經文的重要。

  五經的來源,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知。古時候淨土宗只有「三經一論」。三經專講淨土:第一部是《無量壽經》,第二部是《阿彌陀佛經》,第三部是《觀無量壽佛經》,也稱作《十六觀經》。一論就是《往生論》。

  前清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將《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今天我們對《無量壽經》可說有相當程度的深入,會很明顯的感觸到他的附入很有道理。因為在《無量壽經》之中,我們讀到「德遵普賢」,若問西方世界那些人修什麼法門?可說全是修普賢法門,這在《無量壽經》裡可以得到證明。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殊勝無比。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這章經特別取出,附在淨土四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他這一舉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真正覺悟了,這一章經才是真正《楞嚴經》的中心,是《楞嚴經》的精華。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宣布,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的見解與印光大師完全相同。這更證明了《念佛圓通章》不但是《楞嚴經》的心經,也是淨土宗的心經。通常我們念的《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經》

  《念佛圓通章》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實在是整部《大藏經》的心經,不深入經藏很難認識、很難體會。由此可知,這一部經非常重要。我們預定講大概七次到八次,所以依照灌頂法師的《疏鈔》編成講義來講。講義比《疏鈔》簡略多了,但是句句話都非常重要。

  釋經題。按經中佛自所說。有五種題名。】

  佛在《楞嚴經》上他自己宣說,這部經有五個題目。『經題』就像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全經的綱領。如果對於題目的意義能概略的理解,全經的大意就能掌握到。所以「題」非常重要。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第一個題是『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這個題目是從境智所建立的。境是境界,智是智慧。從「大佛頂」到「無上寶印」都是說境界,後面兩句是屬於智照。

  這是什麼境界?『大佛頂』是比喻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世出世間一切萬法從哪來的?從此處變現出來的,這是以自性為境界。

  『悉怛多般怛羅』,這六個字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就是密宗裡常講的「大白傘蓋」。但是它上面沒有「摩诃」,所以沒有「大」,照字面翻就是「白傘蓋」。白傘蓋是比喻。白色是一切色的根本,唯有白的才能顯示無量的色彩。傘蓋是防衛污染的,污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理、精神、思想、見解的污染。佛給我們講的《楞嚴經》就像傘蓋一樣,雪白的傘蓋絲毫污染都沒有。我們要能離開一切污染,恢復到自性清淨,這一部經就是最好的一個方法,像傘蓋一樣。

  『無上寶印』,「無上」是沒有比這個更高、更上的。「印」是印證。

  『十方如來』同一個「寶印」,這指的是一真,《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一真是所入,一心是能入,能所不二。這就是禅宗所講的「心印」,教下所講的「海印」。海是比喻廣大無邊。所以上面所講的是境,下面所講的是智,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如來所證得的,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究竟圓滿的智慧,一切諸佛所證得的智慧是平等的。所以講「十方如來」,這就不止一尊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清淨海眼』,「海」是比喻大,無量無邊,指的是心性。「眼」是智慧之眼,像《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就是這個意思。唯有清淨心、智慧眼才能照見心性的境界,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從大佛頂到無上寶印都是講的真相,這是第一個題所含的意思。實在講經裡的含義太豐富了,這一個題雖然能包含,但是不能很清晰、很明白的為我們凡夫顯示出來。所以世尊非常慈悲,用第二個補充說明。不但有第二,還有第三、第四、到第五,都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補充。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這是從從教化對象而建立的,顯示經典的功德利益。對象雖然只說了兩個人,實在講這兩個人是所有學佛人的代表,所以這兩個人就是說我們自己。第一個是『阿難』,「阿難」代表廣學多聞。我們現在學佛都喜歡多聞,阿難代表多聞。第二個是『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她代表貪愛。我們是不是喜歡多聞?是不是喜歡貪愛?假如有這兩個毛病,這部經正好對治這兩個毛病的。

  『救護親因』,阿難是多聞無定,只求解,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不能入境界,這是代表大多數學佛人的通病。摩登伽女迷在五欲六塵之中,沒有意思出離三界。學佛人口口聲聲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心?自己冷靜想一想,心口不相應。口裡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財色名食睡」一樣都放不下。這部經就要度這樣的人,想想我們就是這樣子,遇到這個法門可以說是非常幸運。這是說明他所『度脫』的對象。

  要把我們度到什麼地方?在這一生中必定成佛。『得菩提心,入遍知海』,這兩句就是平常講的「無上菩提」。當然《楞嚴經》裡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是以無上菩提為目標的。二十五位菩薩各顯神通,為我們做示現,他們是用什麼方法修成的?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我們聽了、看了,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其他任何一位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我們都沒有辦法做到,這是真的。所以在這二十五圓通章裡,為什麼要說《念佛圓通章》是第一,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諸位若讀《楞嚴經》,也許看到有很多《楞嚴經》的注解。《楞嚴經》注解很多,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那時我搜集古來《楞嚴經》的好注子,有三十多種。我所曉得的古今《楞嚴經注解》差不多有八、九十種。所以《楞嚴經》自古至今注解眾多,每一個人講法都不一樣。

  一般說法二十五圓通章,什麼是第一?是觀世音菩薩耳根法門。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文殊菩薩為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所選的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我們國家知名度很高,「家家觀世音」,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阿彌陀佛,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的。文殊菩薩揀選的不無道理。

  為什麼我們又稱大勢至菩薩第一?因為楞嚴會上這二十五位菩薩表演的是兩個第一,不是一個第一。這一點必須要看清楚,不能忽略。從什麼地方看?從他排列順序來看。耳根是在六根裡,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換句話說,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應該排在第二。怎麼會排在最後?按照順序來排就是普通一般法門,把這個法門拿出來擺到最後,那就是特別法門。好像唱戲一樣,最好的一出擺在最後做壓軸戲,觀音菩薩這個法門就是排在最後。

  大勢至菩薩也沒有按順序排。二十五圓通是六塵、六根、六識、七大,按此順序排列的。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屬於根大,就是見,若按順序來排,他應該排在彌勒菩薩的前面。彌勒菩薩代表識大,就是第六意識。但是《楞嚴經》上的排列不是如此,他排在彌勒菩薩的後面,觀世音菩薩的前面。所以沒有按順序排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這一章經,在整個佛法裡面的重要性,才會真正認識它。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這是從性修建立的。『如來密因』,就是講自己的根性,不是說別人。「如來」是自性佛,「密因」就是根中之性,乘性起修就叫『了義』。大乘法門裡說到「了義」,常常用「無修而修,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無證而證」這兩句話來形容,這是了義。但是這兩句話很難懂,這是通說,這是將全經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全都包括,也就是這個說法涵蓋了一切法門。

  假如我們單單指淨土法門,應該怎麼說與這個意思相應?淨宗來說,「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就是究竟了義。所以淨土的古德有一本《生無生論》的小冊子,「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兩句話的意思也很深,千萬不能望文生義,那就壞了。生是決定生,去不去?真去,不是不去。為什麼說不去?西方世界是自性變現的,這個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全都是自性變現的,哪有來去?可是這個境界必須到破無明,見了真性,你才看得到。像我們凡夫,不但見不到,也聽不懂,所以還是決定生,決定去。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這是從妙從精要上建立的。精是指精華,要是重要。這個『妙』,大乘經裡面有一部《妙法蓮華經》,過去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的經題,講了九十天,九旬談妙。這一部經之妙,不在《法華經》之下。『大方廣妙蓮華王』,在《法華經》之下嗎?不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這是最重要的,講修行方法。「母」是出生的意思,生佛。十方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第一個「陀羅尼咒」,完全靠這一個法門成佛的,這個重要。在本經「佛母陀羅尼咒」就是五會楞嚴神咒,為什麼寺院叢林早課都要念楞嚴咒?就是「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但是我勸諸位同修不要念楞嚴咒,為什麼?太麻煩、太羅嗦了。阿彌陀佛是淨宗的陀羅尼咒,是咒中之咒,比楞嚴神咒高明太多了,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通途來說,是指楞嚴神咒。特別來講是專指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大勢至菩薩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從初發心到無上道,他們修什麼法門?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真正明白了,念佛就死心塌地,心就定了,念佛三昧就容易成就。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這個題中有因有果。『灌頂章句』是教學裡主要的課程。『諸菩薩萬行』是菩薩所修的因行,『首楞嚴』是大定,屬於果。所以這個題裡面有兩句講的是果,當中說的是因。

  「灌頂」是密宗裡面的。印度密法有五部,也就是說有五個派別。一、東方阿*(ㄔㄨˋ)鞞佛代表的,叫金剛部。二、南方寶生佛代表的,叫灌頂部。三、西方是阿彌陀佛所代表的,稱為蓮花部。四、北方是成就如來所代表的,叫羯磨部。五、中間是毗盧遮那如來代表的,叫如來部。

  這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從灌頂部裡選出來的。所以稱為『灌頂章句』,這是教下裡的解釋。實在講它還有更殊勝的意義,「灌」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頂」是所有一切法門裡至高無上的大法。合起來講,就是佛以大慈悲加持你,將成佛的法門傳授給你,這就是灌頂。「章句」,非常明顯的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這一章經文二百四十四個字,就是真實灌頂的章句。所以通途講「灌頂章句」是指整部的《楞嚴經》,我們今天這個說法是《楞嚴經》的精華,是《楞嚴經》的中心,是灌頂章句當中至高無上的灌頂章句,這才顯示這一章經文不可思議。

  『諸菩薩萬行』,「諸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五十二同倫。五十二是怎麼說法?從初發心十信位,再往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是五十個位次,再往上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菩薩講得很清楚,「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藉任何法門來幫助,這一個法門決定成就。

  『首楞嚴』,是大定之名。

  以上是將世尊在本經裡所說的五個題目簡單與諸位介紹出來。

  《楞嚴經》到中國來這一段歷史,我在此地也省略了,說兩個小時也說不完。故事挺好聽的,《楞嚴經注解》上都有,大家可以做參考。《楞嚴經》之翻譯,非常特殊,是般剌密帝法師將這部經送到中國來,而不是中國高僧到印度去取來的。

  為什麼今天佛法在印度衰了?公元十一世紀之後,回教徒征服了印度,印度就沒有佛法了。印度佛法中斷總有一千多年,實在說與這個國家吝法有關系,吝法得愚癡果報。當時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中國的高僧到印度去,但是印度國王把《楞嚴經》列入禁書,禁止出口,其他的經可以傳到世界,這一部經是它的國寶,所以不傳。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沒有見到這部經,這是御禁,中國許多高僧到印度也看不到這部經。印度高僧到中國來,所傳來的經典裡也沒有《楞嚴經》,這是說明印度人吝法。

  般剌密帝非常了不起,他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第一次偷渡被海關查到了,抓回去之後要被處分,還要受罪。第二次他又偷渡,結果又被抓走了。吃了兩次虧之後,第三次他把這部經寫成一個小卷子,把自己手臂剖開,把這部經卷藏在手臂裡面。一直等到傷口復原,然後才出關,所以沒有檢查出來,他用這種方法把《楞嚴經》傳到中國。到了中國之後,再動手術把手臂割開,拿出經典洗干淨。他為佛法犧牲自己,這種精神非常難得。

  他是從水路在廣州登陸,所以經典就在廣州翻譯。他是佛教徒,佛教徒有勇氣承擔罪過。譯出來之後,他就回去告訴國王:「這部經我已經偷偷的送到中國去了,你要怎麼處分,我全部接受。」他回去接受國家的處分,真正不容易。

  他在廣州翻譯經典時遇到了房融,房融在武則天執政時是宰相,大概是得罪了朝廷,把他下放到廣州去作地方官,讓他很幸運的參與了這一次譯經的法會,所以這部經典文字的修飾是房融筆記的。他是一位大文學家,在中國所翻譯的經典,文字之美,《楞嚴經》是第一,出自於宰相之手,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

  今題於五名中略取十九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當然五個題目太多了,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所以翻譯時,把五個題合成了一個題。

  『大佛頂』,是第一個題裡面取這三個字。『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是第三個題完全取了。『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是第五個題的後面一段。所以今天中文本《楞嚴經》的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題很長,總共有二十個字,題長裡面包含的內容就很豐富。下面我們就依經題來給諸位做簡單的介紹,經題可以分為七個段落來說明。

  一、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也。是知此心。十方無盡。三際莫窮。為法界體。在迷曰如來藏。在悟曰修證了義。在因為菩薩。在果為首楞嚴王。一經要妙。不出此矣。貫下則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首楞嚴為大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又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楞嚴是果。則受持此經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

  第一個是『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是相對的,此地是一個形容詞。實在是無法形容,真如本性什麼也稱不上,不得已用一個「大」。「大」是形容,也是贊歎,指什麼?『即眾生心』。他為什麼不說諸佛心,要說眾生心?說諸佛心,我們會誤會自己沒分;說眾生心,那我是眾生,換句話說,說的就是自己。

  『心』,《楞嚴經》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這個問題。大乘佛法裡,特別是禅宗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換句話說,整個佛法說的就是這個心。禅家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佛法最後的目的就在此。我們今天說得通俗一點,大家容易明白。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句話是《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就是宇宙人生,實相就是真相、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眾生心,眾生心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故此「大」即是贊歎、形容「真實本性」。

  『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世間」是講三界六道,這個范圍無量無邊,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乃至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三界六道,全是世間法。三界之外,有聖人、有阿羅漢、有菩薩、有佛,與阿羅漢同類的還有緣覺(也稱為獨覺),因為超越六道輪回了,他在六道輪回得大自在,稱為四聖法界。世間出世間法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不得已稱之為「大」。

  這種說法怕大家不容易體會,落實在經論上來說,『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就是講這一樁事。

  『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也。』《般若經》裡面講的「實相」,或者講「佛性」,講「圓覺」,或者講「真如」,一切大乘經典裡我們常常看到這些名詞。《楞嚴經》裡講「如來藏」,名詞又換了,其實都說的一樁事,都說的是這個心。既然是說心,為什麼世尊用這麼多名詞,把我們初學的人搞得眼花撩亂,被這些法相名詞迷惑了。我們要問一句,佛為什麼要這麼說?實在說這是佛教學的善巧。佛法之難,難在離相。眾生無始劫以來處處執著,所以佛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眾生雖然聞法種一點善根,實在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哪裡?處處執著。因此佛說出許多名相,告訴你名是假名,主要說的是這一樁事,用什麼名相說都可以。不執著名相,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所說的意思,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所講的你才真正體會到,真正明白了。所以一執著名相就壞了,就錯了。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

  『是知此心,十方無盡,三際莫窮,為法界體』,「法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宇宙之大無有窮盡。「十方」是講空間,「三際」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無盡的時空,佛家稱之為法界,法界的本體,即是今天哲學裡所說的宇宙本體。宇宙本體到底是什麼?世間的哲學家、科學家到今天沒有定論,沒有結論。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宇宙的本體是什麼?是我們的心。換句話說,宇宙從哪來的?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所以心在哪裡?心無處不在。

  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心,心才是自己本人,心才是一切法真正的主宰,所以禅家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其實任何宗派終極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明心見性,淨土宗叫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

  『在迷曰如來藏』,迷了自性,也就是迷了自己。迷了自己,在《楞嚴經》上是「如來藏」。「藏」是藏起來了,「如來」就是自性。自性現在隱藏,你不認識它了。實際上並沒有藏,是你自己不認識,等於它藏起來了,所以叫「如來藏」。

  『在悟曰修證了義』,你如果心明白了,什麼是心性,完全明了了,那就是「修證了義」。「了義」是究竟了義,所以明了之後,修行雖然也是念一句阿彌陀佛,音調沒有改變。迷的人念一句阿彌陀佛,與悟的人念一句阿彌陀佛,境界不相同,受用也完全不一樣。迷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善根;悟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與盡虛空遍法界相應。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種種教法都在裡面,一個也沒漏掉,真不可思議。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神通、無量的德能,都在這一句名號中顯露無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完全相應,產生了共鳴。不是與一尊佛相應,不是單單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應,而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相應,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在因為菩薩,在果為首楞嚴王』,由此可知,「首楞嚴王」就是如來在果地上的稱呼。

  『一經要妙,不出此矣。』這一部經裡最重要的、最玄妙的無過於此,這是一個「大」字,它裡面所含的義趣。

  『貫下則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首楞嚴為大定。』如果這個「大」字貫到底下,「密因」就是「大因」,沒有一法不大,「了義」是「大義」,「萬行」是「大行」,「首楞嚴」是「大定」。

  『具此諸大,是為大經。』這個容易懂。

  『又密因是理』,後面還要詳細給諸位報告,這是講的理。

  『了義是教』,「了義」是指整部《楞嚴經》。這一章是整部經的精華,是全經的綱要,那真是妙中之妙,了義中之了義。

  本章經歸結到最後就是一句佛號。「萬行是行」,這一句佛號就是諸菩薩萬行。蓮池大師說得明白,蕅益大師開示的清楚。蓮池大師講這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宗」就是禅宗,禅宗以外就是教下。宗門教下,一句佛號全部都包括了,這是真正萬行。

  『楞嚴是果。則受持此經者』,我們受持這一章,這一章就是全經,它圓滿具足。

  『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這四句就在這一章經中。所以「淨土五經」裡面,如果只取精華,確實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以我們稱它為淨土宗的《心經》。如果展開來,淨土宗含攝一切大乘佛法,這一章經也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心經》。所以說它是一大藏教之綱領,絕不為過。

 

上一篇:多救生靈 增添壽命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二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