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第三集)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3
昨天我們講到西方世界依報的莊嚴對我們的啟示,今天我們再看正報的莊嚴。經上給我們說的是「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段經文。依報說的就是物質生活環境,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極樂世界的緣起,極樂世界的歷史,以及阿彌陀佛建立這個世界的經過,這裡面讓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
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說一切法皆從心想中生,這句話非常重要,也是真正的事實。由此可知,佛家所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這是唯識經論裡面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講心,唯心變出來的境界,在大乘經裡面稱之為一真法界;唯識所變,那是將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十法界是這麼來的,無論依報、正報都離不開這個原理。現在我們不必去談那麼深的理論,我們眼前急需要知道的是淺顯的事實,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聯的,我想這是我們大家心中迫切的願望。
西方極樂世界正報就是講的人事,人事的莊嚴,莊嚴就是美好,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圓滿,人事環境更是美好,這個裡面實在講有非常非常深的道理。今天我們看看現前這個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地區的政府、人民,都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根據科學家的看法,如果地球的污染要不能真正改進的話,可能五十年到一百年之後,這個地球上就不適合於人類生存,這是科學家提出警告。所以,現在每個地方的政府都在那裡大力呼吁環境的保護。
雖然大家都在這裡提倡環境的保護,我們想一想,能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注意的一個問題。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提醒我們。什麼叫做依報?什麼叫正報?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心;換句話說,依報就是環境的污染,是由心地污染而造成的。假如一切有情的眾生心地清淨,這樣才能轉變外面的環境;如果我們只講求環境的保護,而不知道從心裡面來防范,這個效果恐怕很難達到圓滿。如果要保護我們清淨的心,清淨的思想、見解、精神,佛法的教學是最好的環保,心理的環保。佛法所說的,世人還沒有能夠看到,沒有能夠意識到,這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四眾同修大力的來提倡,把佛法發揚光大,才能真正解決這個現實的問題。
這也是《彌陀經》上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這就是西方世界的正報的莊嚴;換句話說,那邊的大眾心地清淨到極處。為什麼他們清淨,我們不清淨?追根結柢的原因在於教育。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主持教育,他是極樂世界的導師。他以什麼教人?《彌陀經》上給我們列舉了教學的綱領,這就是大小乘當中共同的一個科目「三十七道品」。諸位同修要記住,三十七道品絕對不是小乘人所修的,大乘法裡面沒有,這麼看法就看錯了。我們看看天台大師的四念處(智者大師所說的),大師給我們講解四念處,小乘經典裡面有四卷,有藏、通、別、圓;藏教的四念處這是小乘的,通教、別教、圓教,那是大乘的四念處。四念處有藏通別圓,三十七道品當然也是有藏通別圓,這是古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由此我們就明了,《彌陀經》上所說的三十七道品,是圓教的道品,不是藏教的,也不是通教的,亦不是別教的;不但是圓教的道品,而是極圓極頓,圓滿到了極處,這是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
經文裡面略去前面的三科,實在說,前面的三科在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可以說就完成了,無論是你以形式的修學,或者是完全脫離形式的修學,都達到了圓滿。特別在大乘法當中,形式不重要,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常常教我們,在現代學佛大家在一塊共修,他老人家主張的是同修貴精不貴多。三個五個決定不算少,十個八個就非常之難得了,人數貴精不貴多;修學的內容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就是講求種種的儀規,這是外表,這個不重要,要重視實質。念佛,念佛的實質就是「一心不亂」,這是《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壽經》沒有講一心不亂,它講「一向專念」,我們要重視這個。特別佛在經題上明白給我們宣說,念佛人應當重視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實在講覺是覺悟,是建立在清淨、平等的基礎上,心不清淨、不平等,這個覺決定不能現前,智覺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修行的樞紐、修行的關鍵,就是在清淨、平等,這是我們一定要重視的。
前面三科我們不能不提一提。剛才說過了,無論重不重形式那都沒關系,這個三科是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得清淨心,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第一科有四句,叫四念處。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在講義的第三十三面,這四句是覺,這四句是真正的覺悟。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真正的學問,放下是真實的功夫,這個四句就非常非常重要,這是佛提醒我們。世間眾生迷惑顛倒,知見錯誤,顛倒在哪裡?錯誤在什麼地方?就是把這個現實看錯了,沒有認識環境的真相。佛在此地提醒我們,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聽到佛的開示立刻就覺悟。
世人造作罪業,他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造極重的罪業?這個因素,第一個是內有煩惱,煩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外有惡緣,這才使他迷惑顛倒,造業受苦。造作絕大多數第一個就是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為了自己身的享受,這就造無量的罪業,不知道這個身是假的!佛告訴我們身不淨,不淨這個字的含義非常之深。小乘講的淺,講得粗淺,我們這個身體是個不干淨的東西,七竅所流出來的是惡臭。南方天氣熱,我們從毛細孔裡面流出來的汗,這也是不干淨的。由此可以證明,身體裡面確確實實是不干淨的,這是講的生理。
佛家常常跟我們說「借假修真」,什麼是假?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壽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借這些虛假契入真實。真實是什麼?真實就是自性。在有情眾生分上稱作佛性,在無情眾生稱作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是一個性。所以,佛在《華嚴》上才明白的向我們宣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假如法性跟佛性不一樣,情與無情就沒有辦法同圓種智。正因為佛性跟法性是相同的,所以能同圓種智;正因為它是相同的,所以依報才隨著正報轉,如果不是同一個性,依報怎麼可能隨著正報轉?所以這些理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明了。身我們要愛惜,不能過分的愛惜,過分的愛惜就錯了。養身要有道,道要有道理,要有正確的方法。
實在講,這個小身體跟整個法界是相應的,完全相應,圓滿的相應;換句話說,身體就是整個法界的縮小,法界是整個身體的放大。我們這裡說放大、說縮小,也是很不得已,勉強而說的,因為實際上沒有大小。這是講心性與法界,講的事實的真相,沒有大小,沒有去來,沒有先後,這就是給你講真話。但是這樣說一般人很難體會,很難明了,所以佛不得不遷就我們大家常識,把他所講的水平降低,使我們聽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
養身之道在我們佛法裡面,佛法常常用法輪來表法,講經說法稱之為「法輪常轉」。輪就是圓,圓的作用廣大無邊,我們想想,今天世界科技的發達,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圓來的,離開了圓就回復到原始的時代。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跟轉動有關系,帶給我們現前科學文明的方便。我們佛法,世尊在世的時候就用圓來表法,只有這個符號確確實實它裡面含的意思是圓滿的。圓有心,一定有個圓心,圓心在哪裡?圓心找不到,諸位學過數學、學過幾何你就知道,圓心確實有,但是它不存在。所以心是空的,周是有的,圓周這是實的,因此佛就教我們從這裡去體會,我們的心要虛,心裡面不能有東西,這是養心。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心,養心,心裡面不能有一點東西。所以,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憂慮,不可以有牽掛,不可以有分別,統統都不能有,你的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是健康的心理。
如果心裡面有念頭,你的心就被那個念頭污染,你心裡面有分別就被分別污染,心裡面有憂慮就被憂慮污染,你心裡面有什麼就被什麼污染。那麼心裡面有佛法行不行?不行,你被佛法污染了,這個很容易就明了,我們有沒有健康的心理。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的心健康,他心裡面離念,真心離念,凡是念頭都是妄念,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身,身是相,相要動,所有一切現相統統都是動的,絕對沒有一個靜止不動的形相,這是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世間一切萬象沒有一個是靜止,都是在動的,如果它靜止了,那就壞掉了。像電風扇會轉動,它要不動就壞了,你看錄音機的帶子,它也在轉動,它不動也就壞了。我們這個身,身體裡面的細胞要不動,那問題就嚴重了,這是契合我們的事實,它要動。因此我們就了解,養身要動,養心要靜。
所以,佛教給我們養身的方法,用什麼方式?用拜佛,用禮拜,禮拜的方式是非常非常方便,養身之道。我們禮佛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念不生,這就是真誠恭敬,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拜佛。這樣修學法門裡面的一個重要的法門,有人是專修這個法門,一天拜三千拜,他別的功課沒有,專門禮佛。拜佛像或者是拜捨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是專修這個法門,也能夠得定,也能夠開慧。不是專修這個法門的,我們要兼修,為什麼要兼修?因為我們要求身心健康。我們念佛的人是以信願持名為我們主修的課程,拜佛是助行,最好每天能夠拜三百拜。因為現代人,在國內比較好一點,在外國由於科技的發達,出門都是坐車,很少運動,運動量不夠、不足,一天拜三百拜佛,對於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編的《淨修捷要》,那就是他編《淨修捷要》的構想是依《往生論》昙鸾法師的注解,五念,以五念法為依據編的修行方法。他一共只有三十二拜,所以非常簡單,費的時間不長,很適合於現代人來修學,就用《淨修捷要》這個方式做為早晚課誦。但是要依這個方法來修學,必須對於淨土五經一論要熟悉,因為它裡面有觀想,觀想雖然是時間很短,它觀想的內容是五經一論全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經論要熟,修學才真正得力。這是特別為現代人所做的一個簡單的課程,修學的方式。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調養身心。
一個真正學佛人,身心一定是非常的健康,值得一般人向往。我想世間人,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種族,也不管他信什麼宗教,我相信他第一樁關心的事情就是自己身體健康,沒有比這個更關心的事情,第一關心的事情。如果我們學佛的人都有個非常好的健康的身體,這就是外表,這就是形象,人家一看,你為什麼這麼健康?你為什麼不老?你為什麼那麼快樂?我說我念佛、學佛,他自然就來了。這就是一面招牌,招牌不好,你勸人家學佛,人家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一定要塑造一個很漂亮的招牌,這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
你看佛成佛了,成佛還有什麼話說,成了佛之後,他老人家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要問,佛又何必要修相好?那個修學不是為自己,為自己豈不是又變成貪瞋癡!而是為了接引一切眾生。眾生哪個不愛美?美男子釋迦牟尼佛是第一,沒有人比得過他;女子之美的,觀世音菩薩是第一,哪個能比得上觀世音菩薩?這就是以非常美的形相去攝受一切眾生,這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教學的一種方式;也就是佛法修學的成果、效果呈現在外在,讓一切眾生都能夠看見。我們知道身不淨,知道如何來養身,這都是佛法給我們現前真實的利益。
第二,佛教給我們要覺悟「觀受是苦」,受是什麼?是享受、是感受,只要你受你就有苦,我們想想對不對?一點都沒錯。我們今天過的日子很苦,國內的同胞對於外國的生活很羨慕,非常的向往。外國人是不是真的快樂?日子是不是真的過得很好?不見得!沒有到過外國不知道,外國走多了,我們覺得不如中國。有些同修們就問我,他說外國人為什麼不如我們中國人?人家住的是洋房,出門都有汽車,在美國幾乎每個人一部汽車,人人都有車,為什麼還說他不如我們?我就問他,我說我們中國這些同胞們,你們哪個人曾經負過債,我問他,你現在有沒有負債?大家都搖頭,沒有負債。古人常講「無債一身輕」,外國人他的生活統統是賒帳賒來的,可以說從生下來就負債,到死了都還不清!這個日子不好過。物質生活沒有欠缺,心理的壓力非常的沉重,每天為工作而辛勞,所收的收入全部都還債。為什麼?房子是賒來的,賒帳賒來的,汽車也是賒來的,家裡用的電冰箱、冷氣這些東西,沒有一樣不是賒帳賒來的。向哪個地方賒帳?銀行去貸款,保險公司來貸款,所賺的東西全部都送給他們,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資本主義。所以看起來生活好像跟天堂很接近,實際上心理負擔是非常沉重。
所以他們有他們的苦處,我們的苦處是在物質生活上欠缺一些,不如他們,我們的精神上生活是豐富的,他們精神生活非常之苦,壓力很大。所以實際上兩個比較,我們是貧而樂。你看我在國內看到許多悠閒的人,看到外面都坐了這些聊天的、在旁邊坐著的這些喝茶的,你看非常悠閒的生活,在外國沒有。外國人的生活緊張得不得了,他們是富而不樂,不如我們貧而樂,這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大家看多了,你才能夠體會這裡面的真實意義。如果我們再能夠努力把我們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我們比外國就殊勝得太多了。昨天我們說過,物質環境、依報環境如何改善?經典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許許多多地方我們認真來學習,才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積極參與建設。所以佛法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逃避現實。
受既然是苦,佛教給我們把受捨棄掉。受如何能捨棄?穿衣、吃飯這是受,怎麼能捨棄?捨棄不是叫你不穿衣,不是叫你不吃飯,是叫你把心裡面的好惡捨掉,這就對了。不要為好惡得失去計較,不要因好惡得失去造罪業,那你的受是正受。所以佛常常講的受是正受,佛與菩薩的受是正受,凡夫的受是不正常的。正受是什麼?正受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正受;禅宗裡面所說的,六祖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正受,我們一般人講正受就是禅定,就是定的境界。
正受裡面絕對沒有苦樂憂喜捨,這是佛家把所有一切受分為五大類,苦、樂、憂、喜、捨。捨是什麼?就是這四種都沒有,這是剛剛進入禅定,這是定境,捨受是定境,是世間的禅定。我們講四禅八定,色界天跟無色界天,暫時把苦樂憂喜捨放下。這個境界很好,但是為什麼叫做捨受?因為他不能永遠保持,他還會失掉。到非想非非想天,定功能支持到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之後他的定就失掉,失掉之後,換句話說,他的苦樂憂喜又現前,煩惱又現前,這一現前就墮落,往下墮落。所以,他們這個定叫捨受,不是正受。
正受要什麼人才證得?最低限度是阿羅漢,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了,他不會再退回來;阿羅漢以上的定功才叫做正受,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我們今天雖然苦樂憂喜還是困擾著我們,如果我們覺悟了,這些受是苦,是不正常的,苦樂憂喜統統是苦,三界統苦。我們不去執著它,不去分別它,不去取捨它,你的心自然就清淨,自然就淡泊了。不但對於世間法不要去執著,離開取捨,對於佛法也不例外。如果對佛法迷了,諸位想想,跟迷世間法哪有兩樣?佛是教我們破迷開悟,不是教我們轉換迷惑的對象,這點很重要。迷在佛法裡面依舊不能了生死,依舊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你也不能得一心,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世法、佛法統統要離,這才行。
第三,給我們說「觀心無常」,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經典上常講的「常住真心」。妄心是無常的,這個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念頭的生滅速度很快,我們一般凡夫沒法子覺察,我們能夠覺察的念頭生滅,是非常粗的念頭;微細的念頭,不但我們不能覺察,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辦法覺察。不僅如此,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七地以前都不知道,都不知道念頭生滅的真相;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動地,這是深位菩薩,他們才看到微細的念頭。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微細是一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到?實在講是太微細了,這是一剎那。
妄心剎那剎那生滅,因此我們看見外面的境界是個生滅的現相,看見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看植物有生住異滅,看礦物有成住壞空,統統看到的是無常的現象,見不到真常。佛在圓教大乘經典跟我們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對於這句話非常難懂,很不容易體會這句話的真義,原因就是我們用的是生滅心。哪一天我們不用生滅心,不用生滅心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常住真心,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一切諸法確確實實不生不滅,這個境界就是大經上講的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無生就是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忍是認可的意思、同意的意思,佛講這個我同意、我承認。為什麼你同意、承認?因為你見到這個事實了。可見得證得無生法忍,妄心沒有法子證得,一定要真心。我們在《仁王經》裡面看到,佛講的無忍菩薩,無生忍是什麼樣的菩薩?七地、八地、九地,這個三地叫無生忍;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可見得,七地以上才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才真正懂得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樁事情。七地以前只是聽聽而已,沒有辦法,不能見性,知道佛門有這個說法,不知道事實真相究竟如何。這是講心是無常的,無常的心是妄心,無常的心是不可靠的。
所以要知道,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不要認真,一切隨緣,不要攀緣,我們的心逐漸逐漸才能清淨,才能遠離煩惱執著,道業才能真正才會有進步。為什麼不要去認真?因為用的心都是虛情假意,沒有真的。什麼人是真心真意對人接物?佛與大菩薩,在圓教經典上講(我們這個經是圓教),圓教初地以上,菩薩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永遠不變,妄心是剎那剎那在變。別人對我用的是妄心,我對人也是用的妄心,都是用的三心二意,不要當真,當真就錯了。佛菩薩跟我們講經說法,他是真的,他那是真心,他永遠不變,必需要覺悟。
末後一句「觀法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因為一切萬法都在那裡剎那生滅。你像我們這個身體,人,大家都知道會老,一年比一年老。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說是一年老過一年,你是錯看了。一月一月的在老,一天一天在老,剎那剎那在老,一秒一秒鐘都在那裡老化,不是一年一年,分秒都在那裡老化,這就是說無常、無我。假如我自己真正做得了主的話,我不希望老,我保持十七、八歲多好,年年十八多好,永遠十八多好!你辦得到嗎?辦不到就是你自己做不了主宰,你自己不得自在,哪來的「我」?「我」的定義就是自在、主宰的意思。
所以諸位,「我」是真有,我們這個世間沒有,哪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諸位讀讀《無量壽經》你就曉得,西方世界的人是永遠不老、永遠不病、永遠不死,不老當然就不死了,人要死先要老,不老怎麼會死?而且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那個地方是平等世界,身相、面貌完全相同,是平等的法界,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統統沒有的。所以一切諸佛贊歎是有道理的,沒有一樣不是一樣的,連相貌統統都是平等的。這是四念處的修學,當然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更深一層。對於現前教化來說,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我們知道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如何改善我們的體質,現在社會上常說改變體質,四念處確確實實是改變體質最好的方法,我們應當要明了,應當要學習。
第二段第二科講「四正勤」。如果單單講進步,那麼意思模糊不清,為什麼?一切法裡面至少可以把它分成三大類,有善法、有惡法、有無記法,無記法就是談不上善惡的。你說精進,到底是惡精進,還是善精進,還是無記精進?這個必需要揀別的。佛告訴我們,對於一切善法要努力精進,對於一切惡法要把它統統改掉,也就是說一定要斷惡修善。四句前面是教我們斷惡,「已生惡令斷」。已經存在的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我們自己發現了,發現就要把它改正過來,要把它斷除掉,這叫做斷惡。我現在沒有這個惡,我已經知道了,我一定要提醒自己永遠不犯過惡,這是「未生的惡令不生」,這兩條是斷惡。另外兩條是修善,你已經有的善心、善念、善行你要繼續保持,要更努力、更精進;還有許多善事我們還沒有發心,還沒有去做,希望從今天起努力去做、去學習,這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令增長」。所以佛教給我們,這是無論用在佛法,或者用在世間法,乃至於用在個人修養,家庭、事業上,統統都用得上,佛給我們講的這是原理原則。
佛法裡面我們常聽到一個名詞叫開悟,每個人都喜歡自己開悟,到底什麼叫開悟,也要把它搞清楚。悟是覺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底覺悟、有圓滿的覺悟,這個層次還要來多講。我有一年在美國洛杉矶講經,有幾個年輕人他們告訴我,他開悟了,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很生氣。我就跟他說老實話,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你一定沒開悟,你開悟了你跑來問我?這幾個人走之後,旁人來告訴我,別的同學告訴我(他們一共有五個年輕人),有些喇嘛、上師給他們授記,說這五個人都開悟了。所以這五個人貢高我慢,自己以為不得了,跑來問我,也希望我給他證明一下,我是給他澆了一盆涼水,確實沒開悟。你想想,開悟的人還會發脾氣?開悟的人還會找我驗證嗎?現在人聽騙不聽勸,你給他講真話他不相信,騙他他高興得不得了,所以實實在在是可憐。
今天說到這個事情,我要老老實實告訴諸位,你們有沒有開悟?人家開悟不開悟與我不相干,我們自己有沒有開悟。什麼叫開悟?你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你就開悟了;能夠把你自己的過失毛病改掉,那才叫修行,這是真正的覺悟,真正修行。知道自己過失而不能夠改過自新,那雖悟沒修;天天修行,不曉得自己過失,那是盲修瞎練,始終不能成功。一定每天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過失,你就天天都開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變成大徹大悟。所以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那就沒法子修。所以,菩薩是天天開悟,菩薩天天知道自己毛病,天天在改過自新。一直到等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他還要努力來改進。所以,知過就是覺悟,改過是真正修行,是真實的功夫。四正勤真正的精神,就在教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究竟是正還是邪,是是還是非。心裡一動念頭,自己馬上就知道,立刻就改過來,這是個有功夫的人,這是個真正修行人。
第三個科目叫「四如意足」,在括弧裡有個小注,「放得下、回首如意、回頭是岸」。前面是屬於智,四念處是觀智,這個地方這是講修行,修行的方向。如意就是自在,在生活當中得大自在,就是幸福,就是快樂。要怎樣才能得到如意自在?你就要知道要放下。所以我們中國古人,手上常常拿的如意,這是諸位常常看到的,我們佛門裡面老和尚在重大典禮裡面也以如意做道具,手上拿著如意。如意是含什麼意思?它的頭是轉回來的,回頭就如意。凡事一定要有個分寸,不要做得太過分,過分就有煩惱,就有麻煩。做到恰到好處的時候,趕緊回頭,回頭就如意,回首如意。佛教我們回頭是岸,如意就是表回頭是岸。
佛在此地給我們列舉了四項,第一是「欲」。欲是欲望,欲望沒有止境,那就苦不堪言!你要能知足就常樂,知足就快樂,不可不知足。知足,要到什麼程度才知足?實在講,只要我們生活能過得去就應當知足,不應當再奢。我們剛才說過,生活水平要慢慢提升,要提高,整個社會提高,我也跟著提升;整個社會提升,我不跟著提升,這是知足。不但世間五欲六塵的受用我們知足,即使弘法利生的事業也要知足,不知足的人苦!不知足的人貧!知足的人富有。我們以佛教事業來說,佛常常教我們要隨緣不要攀緣。我是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就教我,我想想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一生依教奉行,決定不做攀緣的事情。攀緣什麼?攀緣苦!不自在!那個苦從哪裡來的?是自己找來的,你本來不苦,你為什麼去找苦吃?這就是個迷惑顛倒沒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不會自己去找苦吃。
我在台北辦了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四眾同修一切的供養我統統交給他們基金會,我們的事業是效法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將四眾所有的供養他都拿去印經布施,蘇州「弘化社」的基金就是老和尚的四眾供養,我也是把供養統統交給基金會做基金,印送經書。我告訴裡面的同學,人家供養送來的錢多我們就多印,少就少印,沒有就不印,你看這個多自在。假如我們一定說一年要捐多少送多少,要是沒有那麼多人供養的時候,我們到哪裡去找錢?去問這個化緣,問那個開口,這個事情難到極處。天下之難事,登天難,求人難,我們決定不做這個事,你說這個事情做得多快樂!
我們只做了一樁冒險的事情,就是印送《大藏經》,沒有那麼多錢,一點把握都沒有。我們印送了三百套,這是自己印的,分送給國內每個道場送一套。在這個之前是大家捐助,許多人捐助,印了一百多套,我們自己印三百套,總共差不多送到國內來大概有五百套。我們基金會的總干事他很會經商,很發心,他來告訴我,他說法師,如果實在沒有錢,我就賣房子。我說你真的說話算話,我說那好,我們就開始印。《大藏經》印完了,統統送出去了,回家去結結帳,收支兩個一比,只多出一千塊錢台幣,這才曉得這個事情誰做的?佛菩薩做的!哪有那麼巧?收到的錢全部用完,只多一千塊錢台幣,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的基金,每一年一定把它用完,不可以把錢存下來,留在明年再用,不可以,每一年統統用完;明年有就做,沒有更快樂,我沒有事情做,多快樂!這就是說隨緣就快樂,攀緣就苦了。攀緣天天在那裡說好話,天天要看人家的顏色,那個日子不好過,我們不干那個事。所以佛法的事情我們要知足,我們也不攀緣。以後我們讀《無量壽經》,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假使供養恆沙聖」,這是假設的話,我們去供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菩薩,這個修福修的大了,底下說「不如堅勇求正覺」,換句話說,不如老實念佛。老實念佛,自己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你供養恆沙眾,不能超越三界,在這個世間上憑添生死而已,這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教我們要知足。
精進就常樂,我用「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來解釋四如意足,這個辦法很好。古人的解釋的確不太好懂,我這個解釋大家一看就明了。「精進」這一條就是指精進就常樂,我天天有進步。進步是精進,是專進,我對一樣東西專攻。譬如讀一部經,天天都有悟處,這是非常快樂,愈讀愈歡喜。有悟處,不但是有進步,功夫也進步,這是定。怕的是什麼?怕的是雜進,你學的東西太多了,太雜了,雖然在進步,他不是專,不是精,是很雜、是很繁,所以雜進、亂進得不到功效,這是我在此地提醒各位同修。
世出世間法都講求專,都講求精、純,這一定會成功。尤其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的學術,所謂是「隔行如隔山」,它不能夠融會貫通,不能貫通。佛法是貫通的,佛法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一生專攻一部經,一部經真正通達,通達就是開悟,一悟了之後,就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都通達,這些都是事實。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我們看到的就太多太多了。那麼這些人雖然是一切通達,他們所表現的,是一生當中專弘一個法門,這叫大福大德。不是他不能一切經教都弘揚,他有能力,他做得到,他樣樣都精通,為什麼他專門弘揚一門?這是給我們初學人做個榜樣,做個樣子,教給我們要這樣子學習。如果他樣樣都講,樣樣都弘揚,那我們會感覺到你樣樣都學,我也樣樣都學;我們樣樣都學,結果是一樣都不會通達,所以說一定要一門深入。真正到通達之後,你也會跟祖師大德一樣,你將來這一生當中也會標榜一門。為什麼?你會跟佛祖一樣的慈悲,一樣的愛護初學,用這個來幫助他們、來指導他們。
第三是「念」,念是講心。心要怎麼如意?心安則如,心要安。心怎麼會安?我們要問,我們的心為什麼不安?人人都希望自己心安,可是你心就是安定不下來,原因在哪裡?你的心不平,你看「平安」,平是因,安是果,你要想心安得先要平。我們現在不平,怎樣才能讓它平?平上面有和,和平,你跟大眾相處要能和。佛教給我們修的「六和敬」,六和真正做到,心就平了,心平之後你就得到安,安了之後你就快樂,安樂,離苦得樂你就真正得到;佛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才會真正得到。所以真正要得到一生的安樂,從哪裡做?從六和敬修起,以六和敬修平等心,你才真正得到安樂。
末後一個是「慧」,這個地方的慧是講的思惟,理明白了,理明白之後心才真正安樂;理明白之後,在事上要能夠捨,要能夠做。佛教給我們這些好處,這些利益,我們在一生當中,現前就能夠得到受用,就能享受,這是佛法常說的真實利益。所以我們看看凡是念佛往生的人,無論他修學的時間久暫(久是他修學的時間很長,暫是他修學的時間很短),他一定具足這三科十二道品,一定具足。我們認真分析分析才恍然大悟,如果不具足這三科十二道品,我們念佛的功夫決定不得力;換句話說,你這句佛號裡頭一定有夾雜妄想,一定有疑惑、間斷,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所以這個十二道品對我們修淨土來說,關系非常之大。不僅是修淨土,即使是其他一切大小乘法門,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這些條件決定不能缺少,這是佛法的綱領,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菩薩在西方世界為大眾講經說法的根本。由此可知,這是大綱目,每個科目裡面所含的義趣是無量無邊。從這個基礎底下建立五根、五力。
根是比喻,好像植物,植物有了根它才會發芽,才會茁壯,才會開花、結果,比喻它有根。如果沒有前面這十二個條件,你的修學就沒有根,根就是前面的十二科。我們今天講修行、講念佛,我念佛功夫有沒有得力?我念佛的功夫是不是天天在進步,天天在長成?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成長?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根跟力條目上的項目就是信、進、念、定、慧,這裡面有正道,有助道。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教訓我們,正、助都是這一句佛號。這句話說得沒錯,但是這句話說得非常之深,能夠懂得的,能夠體會的人不多,必需要熟讀《疏鈔》,熟讀《要解》。《要解》近代有圓瑛法師《講義》,寶靜法師有《親聞記》,這兩個注解都注得非常之好,可以做為我們研究《要解》的入門,你才能夠體會祖師這句話的深義。
信如果有了根,有了力,力就是力量,你的信心決定不會動搖,決定不會被外境所轉,是因為你的信有根,有力量。植物長成之後它就有力量,有力量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它的根有力量。信這個字,蕅益大師跟我們說的,至少有六條。第一個要信自己,在基本的理論上,相信自己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信心非常非常重要。相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依照佛教給我們理論方法去修學,我們一定能夠證入,這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佛所講的理論方法決定正確,沒有錯誤,這是信他。六條上這兩條比什麼都重要。
我有一年在外國,一些基督教的牧師來拜訪我,國外的宗教徒,教與教之間隔閡不太大,他們常常來訪問,來交談。他聽說我們淨土宗著重在信願行,他聽了非常歡喜,他說他們的教信仰上帝,也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他說我們這個基礎是相同的。我就告訴他,我們說我們基礎不相同。他說為什麼?你也是信,我們也是信,信上帝就得度。我說是,我說你是信他第一,我們是信自己,那怎麼會相同?我們相信自己會成佛,你們能不能在《聖經》上找到說,我相信將來自己也能做上帝?如果相信自己也是上帝的話,那我們就有點相同之處。他們經上沒有說相信自己將來會作上帝。雖然講的信,信的內容不相同,我們是相信自己的自性跟佛性沒有差別,這是我們這個教的理論比他們深,比他們周詳。
底下,進是精進,精進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是有根、有力了。念、定,這個定不是禅定,這個定是專注的意思;慧是揀別,是對於自己所修的法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它跟六度裡面講的般若智慧都是一個意思。
第四科是七菩提分,這有七個項目,七科。我們不能一條一條的細說,一條一條細說會耽誤很多的時間,我只把重要的意思給諸位報告。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換句話說,這個科目裡面它特別重視的就是要覺悟。第一個是「擇法」,這可以說是關鍵的一個項目,我們能不能成功,就在我們的選擇恰當不恰當!世間法裡面,像我們讀書,我們選擇學哪個科系,這就決定了我們一生,我們俗話說一生的命運;在社會上做事,你選擇哪個行業?今天我們學佛,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你選擇哪個法門?佛講的無量的經典,你選擇哪一部經?這個的的確確是我們當前重要的一個課題,而且這個課題又非常難於解答,我選擇哪一門好?。佛的所有經論展開,沒有一個不好,每一部經都是佛贊歎的,每一部論也都是諸菩薩所贊歎的,擺在面前琳琅滿目,樣樣都好。你要是樣樣都喜歡那你就麻煩了,樣樣都喜歡,你要學到哪一年你才能畢得了業!像大學裡面有幾十個科系,一百個科系,你要統統都喜歡,一個科系念四年,一百個科系你要念四百年,你哪有那麼長的壽命!所以在許許多多科系裡面只能抉擇一門。
佛在世那些人有福報,何以知道有福報?佛的智慧無量無邊,佛的神通也是無比的廣大。佛不但知道我們現前,佛知道我們前生,乃至多生多劫之前的事情佛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觀機正確,沒有一點錯誤。看到你生生世世所修的、所學的,哪個科系你對它有點基礎,那麼佛教給你這個法門讓你去修學,果然沒有多久你開悟了,你證果了,這是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這是佛應機說法,他觀察根機沒有錯。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尤其是凡夫的弟子,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能力觀機,那麼選擇法門很有可能選擇錯誤。選擇錯誤,小是耽誤你寶貴的光陰;大,害得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這個特別在像法以後,像法以後就是末法,這些錯誤可以說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廣泛,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要決定一個行門,真正是不容易。
如果真的不能決定,那是一切諸佛菩薩給我們建議的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推薦的,給我們建議的,我們考慮考慮願不願意接受。如果願意接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依照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來修學,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失誤。但是諸位要記住,一定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你要違背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那你的修行不一定能往生。而我們觀察事實,念佛人多,往生的人有幾個?其他的地方我不太熟悉,我在台灣住的時間久,特別是跟李老師求學的十年。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所教導的學生,跟他學佛,受他指導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都在五十萬人以上。人這些麼多,老師常常跟我們說,我們有這麼多的人,五十萬人念佛,往生的也不過是萬分之二三而已。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人,這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口裡念佛,心裡想往生,還貪戀五欲六塵,還搞名聞利養,這個沒法子。雖然修淨土法門,對於一切大乘經論還放不下,還要去學《華嚴》,還要去研究《法華》,還要去研究唯識,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障礙。所以,沒有能夠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更不必提。
念佛最低限度的功夫是成片,念佛功夫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是功夫成片,到不了成片就不能往生。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二六時中,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他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叫成片。口裡面佛號,口念累了可以休息,心裡面的佛號不中斷,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自然沒有妄想,有妄想他怎麼成得了片?有妄想必定夾雜,必定間斷。念佛人一定要信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知道這兩句話是力量,那你就決定往生!念佛人雖然多,真正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禁不起世間的誘惑,世間五欲六塵誘惑人;禁不起大乘佛法的誘惑,這個人說禅好,那個人說密好,這個人說教好。好了,那麼好,心都跑掉了,你不能專心。
其實大乘佛法樣樣都好。所以有很多同修來問我,我就問他,你學什麼法門?他說學禅。禅好!一直學下去,決定不要改變,你會成就。你念觀音菩薩,你就老老實實念到底,不要再去念阿彌陀佛;你念地藏菩薩,你一直念下去,你不要改變,一句佛號,一樣的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能不能往生?只要發願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淨土法門廣大,你看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品經裡,這品經裡面一共分為四段,第一段講上輩往生,第二段是中輩往生,第三段是下輩,第四段是修學一切大乘不同法門的人,統統得生,你說這個法門多好!阿彌陀佛沒有說過,你除了念我阿彌陀佛之外,念其他的菩薩名號我不接納你,阿彌陀佛沒這個說法,他統統接納。你說這個法門多廣大,阿彌陀佛沒有成見,沒有宗派的隔閡,對於整個佛法一視同仁。
但是諸位要曉得,得生與不得生,是在你念專與不專,換句話說,心淨則土淨,你心清不清淨?不管用什麼方法,不管用哪個法門,修到心地清淨,我以清淨心回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所以這個法門十方一切諸佛都贊歎,如果說阿彌陀佛只有念我,念我的名號我才來接引你,你念其他諸佛名號,修學其他經典,我都不接引你,十方諸佛沒有一個贊歎,誰贊歎這個法門?經我們一定要熟悉,一定要念明白,我們的心才定。所以不管修哪個法門都好,我們統統都贊歎、都恭敬,勸他精進、專一,這才能成就。這是智慧的選擇。
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能夠接納諸佛菩薩的推薦、介紹選擇淨土法門,那也是大智慧,沒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接納,不會死心塌地去修學這個法門。尤其是年輕同修,年輕人精力旺盛,免不了好高骛遠,這是毛病,這是障礙。對於一切經論、世出世間法無不廣泛的愛好,這在佛法裡叫什麼?叫所知障深重,這不是好事情。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戀是煩惱深重,你看這兩大障礙,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了自己的自性,使自己真實的智慧不能夠現前,不能夠起悟,原因就在此。所以對於真正善知識的教誡很難接納,自己有成見、自己有見解,自己有主張,善知識你就是遇到了,他也沒辦法教你,只對你很客氣,恭惟恭惟你,贊歎贊歎你,請你出去。
我的老師接引學人他的態度就是這樣。他所喜歡教的學生,喜歡教的是百分之百服從的學生,這個才教;凡是有意見提出來跟老師辯駁的,他不教,因為他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精神跟你講廢話。善知識難遇,一個善知識找一個好學生那就更難更難。老師從前跟我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是更難。所以老師遇到一個真正好的學生,師資道合,自古以來就不多得。這在世間法來講是人生第一樁樂事,能夠遇到真正志同道合的。
從《無量壽經》上我們能夠理解,接受諸佛菩薩推薦這個法門的人,是無量劫來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今天成熟,所以他才歡喜接受,才一心一意來修學。這決定不是偶然的事情,絕對不是這一生的事情,是多生多劫的底子在,這一生又遇到緣分,緣成熟了,三個條件具足,這一生圓滿成功,往生不退成佛。這一段裡面,我提醒同修這一點啟示。
後面是八正道,八正道也是大小乘共同的科目,注解裡面(三十七面),小注是依普通佛學常識裡面的解釋所注解的。嚴格的說,每一宗的講法都不相同,每一個法門的講法也不相同。譬如說「正見」這個科目來說,禅宗、性宗,你要能見空,這是正見,你要是見佛、見有,那你的見解就錯了。所以禅家念佛一聲漱口三天,都漱不干淨,法門不相同,因此方法、教學不一樣。淨宗如果說是你要用《金剛經講義》去修,念就是不念,不念就是念,你不念就是念,你能往生嗎?你絕對不能往生。所以說法門不一樣。淨土宗的正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有;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決定得生」,這個見解正確。
由此可知,大小裡面每一宗的講法都不相同,在此地沒有時間跟諸位詳細報告。《要解》裡面,蓮池大師《疏鈔》裡面都講得很詳細,都可以做參考。後面,「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我們說了這一段再言歸正傳。我們今天講的是正報莊嚴,人事環境的美好,在此地我們得到一點啟示,人事環境之美好是靠什麼?靠教育,前面所講的一段是阿彌陀佛教學的根本,佛為我們講淨土法門,佛教導我們,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要看破,四念處是看破;教導我們要放下,四正勤是放下,教導我們一切法裡面明了其真相,抉擇自己的行門,這是一個例子。不僅是抉擇行門,也抉擇自己一生生活的方式,統統都在擇法。
乃至於小的擇法,我今天出門穿什麼衣服,也得選擇一下。今天中午吃飯我燒幾個菜,也選擇一下,統統都在擇法這條裡面包含著。大的是選擇一個法門,成佛作祖,小的是生活裡面小小細節,都在這裡抉擇,統統是智慧的抉擇,而不是感情的;是理性的,不是迷惑的。所以我們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穿衣吃飯上,要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得到阿彌陀佛親自的調教,每個人接受到最圓滿智慧的教育。
我們再看看我們現實的環境,大環境是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現在存在有幾十個國家,許許多多不同的民族。我們看看他們的社會道德,他們哪些地方是好的,是優良的,哪些地方是有缺陷的,是美中不足的,我們看了之後,心裡明白。再讀讀他們的歷史,了解它的文化,知道他們千百年的演繹,然後才知道它的好,根源在什麼地方?它今天不好的地方,淵源出在什麼地方,才有真正選擇對治的一套方法。這套方法就是教學理論的依據,才能夠制定教學的方針、教學的方式,收到教育圓滿的結果,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真正的大智慧。學佛是學覺悟,這是真正的覺悟,真實的覺悟,我們讀經如果完全把它會歸在佛教宗教上面,我們所得到的利益非常的小,一定要回歸社會、回歸到現實的生活,我們得到的好處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
正是儒家說的一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歸根結柢是在教育。《彌陀經》上只是非常概略的提到阿彌陀佛在西方教學的綱領,是非常簡單的綱領,提出這個三十七道品,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今天,有五千年的歷史,號稱為世界文明古國。文明古國在世界上有四個,三個都曾經滅亡過,只有我們中國還沒有滅亡。為什麼那三個都滅亡了,我們中國不滅亡?中國實在講,二千五百年受儒家深厚教學的基礎,才能有今天。我們是中國人,不能不知道中國自己的歷史,不能不認識自己的祖先。能夠熟讀歷史,知道祖先的功業,祖先對於我們國家、對於世間的貢獻,我們做子孫的能夠將固有文化發揚,能夠救度這個世間的眾生,所以一切要從教育著手,要從教育上下手。
民主跟專制,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問我,他說法師,君主制度跟民主制度你贊成哪一個?我告訴他,我贊成君主。他老人家說,你的思想太舊,你這舊腦筋,不能適合時代了。兩種制度比較,我們曉得,君主雖然有它的缺點,有它的優點;民主雖然有點好處,也有它的缺陷。台灣是一個例子。我在全世界講經,我告訴大家,台灣是今天這個地球上民主自由發展到最高峰的一個地區。民主制度發展到最後,人人自由,人人民主,誰也不服誰的,就變成了無政府的狀態。台灣是今天世界上最自由一個國家,可是在人文道德上的確是低落,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偏重在工商發展,把道德人文的教育疏忽掉了。